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中国地下经济规模基本估计和实证分析

火烧 2006-06-02 00:00:00 时代观察 1028
文章通过现金比率法测算1980至2002年中国地下经济规模,分析其对GDP、财政收入、收入分配和社会信息系统的影响,探讨地下经济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中国地下经济规模基本估计和实证分析


罗磊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210089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6-5-31 http://guancha.gmw.cn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南京大学国贸系主任张二震教授和经济系主任沈坤荣教授的指点和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内容提要」地下经济作为未被官方GDP 进行记录并施以赋税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其规模在全球大多数国家中呈不断扩大趋势。近年来中国地下经济也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悄无声息的发展。本文采用现金比率法对我国1980年到2002年地下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下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诸多方面的影响:对GDP 的影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地下经济 逃税 现金比率法

一、引言

地下经济是直到近代经济研究才开始涉足的领域,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尽管其有隐蔽、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特性,但仍引起了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因为它在当代全球各个经济领域里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西方学者对地下经济的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国际上相关著作为数不少,其中较为著名的是David C.Colunder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寻租与地下经济活动分析》,该书把地下经济活动与寻租理论上升到了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革命的高度来评价。此外,由Feige.E.L.编著的《地下经济学》,对T.Alford,Richard.D.Porter,BrunoS.Frey等人的论文作了系统的梳理,较全面的提出了地下经济的定义、分类、影响和测算模型等,是该领域的权威著作。

在实践方面,早在1980年,Tanzi 率先采用货币需求法对地下经济规模进行测算;Schneider于1986年使用同样方法对OECD国家的地下经济规模进行了估计;Lacko 和Maria (1999)运用实际投入法对OECD国家的地下经济规模进行测算;Michael Pickhardt 和Jordi SardàPons(2004)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对德国、西班牙的地下经济规模做了测算。

对于中国来说,把握地下经济规模的大小是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前提条件。然而我国地下经济学的起步较晚。1992年黄苇町的《中国隐形经济》是我国地下经济最早的研究著作,比较系统研究该问题的是夏兴园主编的《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尽管这些著作在理论深度和定量分析上略有欠缺,但他们开创了我国地下经济研究的先河。今年来,国内也有学者对我国地下经济规模进行测算。其中,杨帆(2000)对中国地下经济规模作了粗略的经验性估计;夏南星(2000)用现金比率法计算得出我国地下经济占GDP 比重在1988年到1994年期间一直高于20%;杨碧云(2003)通过测算逃税量来估计地下经济规模,其研究方法与本文相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杨文中对假设前提和参数选择等方面均缺乏充分说明,本文将予以改进和完善。

下载阅读全文:中国地下经济规模基本估计和实证分析.doc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