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郑也夫:市民应有知情权

火烧 2005-07-06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郑也夫指出北京地铁建设需重视市民知情权,批评西直门地铁转乘设计不合理,呼吁公开透明解答。文章强调地铁链接优化对城市交通的重要性,引发公众关注。

郑也夫:市民应有知情权

2005-07-05    郑也夫
 


                                 西直门城地铁的知情权



生物学家说:超大型动物在身体结构上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有一付大骨架,不然那一身横肉就无法整合在一起。我以为超大型城市一个道理,必须有大骨架,那就是地铁。根据我手里过时的资料,纽约的地铁430公里,伦敦420,巴黎330,莫斯科260,东京230,可见此言不虚吧。但是这番道理不大为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们(或是他们的上级)接受。

几年前,我参加过一次北京交通问题专家咨询会。与会的副市长开门见山:为提高会议效率,关于发展地铁和抑制私车的建议今日免谈,因为超出我的职权。专家们相视愕然,继而交头接耳:不发展地铁北京交通还有救?

托奥运的福,北京地铁的较大规模的计划终于上马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发自内因还是源自外因,是历史领着走还是历史牵着走,也不管原初认识上的分歧如何,立了项,花了钱,且是巨额投资,竭尽全力将地铁建好应该是大家的共识。

而北京过去的地铁极不完善。与国外相比,一大差距是“链接”太差。所谓链接,既包括地铁各条线路的链接,地铁同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飞机场的链接,也包括地铁车站同外面的大型商厦、公共场所的链接。在国外,上了地铁后不出站就登上了远行外地的火车,地铁间的换线更没有出站的。不说那些超级都市,就说小小台北市,每个地铁车站都会有十余个出口,分别是通往这个路口、那个路口、这个商厦(都是从地下直接进入)、那个写字楼、酒店、长途车站,等等。地铁中标志写得清清楚楚,只要认识中英文就没问题。这样既方便了地铁的乘客,也缓解了地面上的交通负担和混乱。

北京的地铁大规模上马了。“链接”直接关系着乘坐它的效率。能不能搞好?难说。它的过去没有为我们提供乐观的根据。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也是地铁族成员。我对自己文章的影响力抱有信心吗?不敢。过去的经验同样没有为我提供乐观的根据。于是我想到了关于圆明园湖底地膜的争论。我以为,要想使一个事物被管理者重视,就要引发事件,事件吸引了媒体和大众,不管那事件本身的是非如何,它会使管理者在今后的同类事情中不再和不敢掉以轻心。

关于地铁链接的最劣质的案例就是西直门城铁与地铁的转乘,竟然要乘客爬上来,在路面上走几十米,再钻下去。如果说,这和北京的老地铁一样,建于1969年,我们无话可说。那时候大家要求很低,那时候交通也不拥挤,那时候更没有国外考察这回事。现在干成这样可不成。须知,域外竣工于90年代的地铁没有一个不是链接优良的。纳税人的钱该花的都花了,国外的城市该去的都去了,为什么而后把自己家的地铁修建成这样?如果说西直门地带有特殊的难度,给大家讲清楚。是不是在中国国情和西直门地情的制约下,这就是最优选择?

我希望每一个北京地铁的乘客和关心北京交通问题的人,响应我的呼吁,一同询问西直门地铁的设计者: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有知情权。给我们一个明明白白的回答。

作者: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