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该立案审查的仅仅是顾雏军吗?

火烧 2005-08-03 00:00:00 思潮碰撞 1029
顾雏军被立案审查引发经济学家激烈反应,涉及国退民进改革与民营资本争议,反映经济界对改革路径的分歧与关注。

该立案审查的仅仅是顾雏军吗?

刀锋

新华社8月1日电,中国民营资本领军人物,近几年来一直活跃于中国经济舞台的格林柯尔系董事局主席、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被公安机关拘捕,并立案审查。这次行动及立案审查工作是由公安部直接指挥,跨京粤两地联合部署抓捕顾雏军,因顾雏军声名显赫,在国内、外关系网极其复杂,公安和检察部门在经过长期细致周密的调查和取证,在掌握了大量涉经济案件的事实证据后决定对顾雏军实施抓捕。

顾雏军要“翻车”,这是迟早的事情,在经济界任何和他有过些许接触的人或许都曾经想到过这个问题。

从2001年收购科龙起,顾雏军就接连上演“空手入白刃”的拿手好戏,不断收购国有企业,并由他引发了中国最声势浩大一次的“国退民进”浪潮。

顾雏军的出现和他在此后几年的表现(表面现象),给国内一些发明了“国退民进”理论的经济学家和学者们有力的支持,并由此被他们视为民营资本进军国营资本之擎大旗者。在之后几年的时间里,国内主流经济学家和理论学者,纷纷推出为“国退民进”设计规划的种种方案,其中就有以顾雏军为摹本的。

当然,支持是相互的。当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的教授郎咸平为国有资产在“国退民进”的过程中大量流失拍案而起时,当郎咸平在质疑顾雏军所操作的民资侵吞国资时,那些以顾雏军作为“标本”的经济学家们群起而动,纷纷为“国退民进”的经济体制改革辩护。这“保顾”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直压迫得所有反对声音湮灭为止。

这些经济学家中很有一些是顾雏军的座上宾,而顾雏军在经济活动中也往往会向这些经济学家们取经,例如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教程中,教授们就经常以顾雏军的部分收购战案例来讲解分析。

但教授们并没有讲到顾雏军在收购战中与被收购的国企通过多轮洽商,明显作低国有企业实际价值,或以超常低于股权实际价值转让国有企业股份。是这些教授们不知道吗?不是,因为这是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国退民进”的潜规则,不知道这条潜规则的人就根本不能理解“国退民进”的真实含义。

顾雏军毕竟不是“国家”的人,说到底不过是一个民营资本家,出了问题不可能以“双规”的形式处理,所以只能以拘捕后立案审查的形式进行处理。但就是这看似平常的拘捕和小小的立案审查,也触动了一群惊弓之鸟。

经济学家们已经撰文发表看法,一部分急于要洗清自己在“郎顾之争”中曾经力挺顾雏军的言论;一部分貌似“公允”的表达担忧,生怕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国退民进”的伟大事业就此终结;还有一部分则表现出痛失“国之栋梁”的样子,反戈一击说这是在国外资本与民资对阵中民资的彻底失败。

不论他们表现出何种样态,其目的无非就是一个,即使失去了顾雏军,也不能丧失“国退民进”的阵地,更不能因顾雏军在民资侵吞国资中的行为而“拉出萝卜带出泥”,把这些平时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与顾雏军互惠互利的经济学家们拖下水。

说到这里,笔者倒非常想知道一点:在处理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造成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者,会不会终止于顾雏军?很明显,顾雏军并不是第一个民资侵吞国资的人,如果没有人在理论上为其大开方便之门,顾雏军也不可能空手套得白狼。

俗话说“言者无罪”,但真的是所有言者就都无罪了吗?那些为行为者开启了罪恶之门后,又与行为者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言者就真的无罪吗?他们有罪!他们的罪不弱于那些侵吞了国有资产的人。

在清算所有这些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为“国退民进”创造了理论基础的人,他们才更应该被立案审查。 
 
*****************************************


更声击破秋尘晓,方见昙花老。轻移慢步入氤园,惺看凉风晨露挂枝梢。
忽听门外高朋到,手牵无言笑。相对饮尽樽中酒,嬉说当年官场戏群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