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国际企业经济学家动了我们哪根筋?

火烧 2005-08-19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分析国际企业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政策的评论,指出其言论背后可能隐藏企业利益,强调需结合其所在企业立场解读,揭示其对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体制的影响。
[人本经济学-自主劳动网.中国经济学(www.economics.com.cn,www.wayee.com )互联网首发]

最近以来,在华国际公司的企业经济学家十分活跃,针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走势,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最新经济政策不断发表评论文章。当然,看上去大多都是称赞有加。本来,这并没有什么令人感到特别的,一个国的家的经济发展与改革,自家人可以说,别人也能说。我们不也对美国、欧盟评头品足吗?但是,我还是感到有些话似乎要给各位提个醒:作为国外企业经济学家,也包括国内企业经济学家,发表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走势方面的评论文章,我以为读者应该将其观点与他所在企业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解读,这样才不至于被他们的言论所误导,或者说我们才不至于误读他们的高见。换句话说,才明白他们的话旨在触动我们经济社会的哪个根筋。
我以目前在大陆极红的两位著名国外企业经济学家为例说明。
胡祖六,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高盛者,国际著名投资银行公司也,它一直觊觎并已成功占据着中国大陆乃至亚洲业务。近年来,他发表了不少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见解。但他的所有见解特别是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解读,都与高盛经济利益相关,从来也没有偏离高盛的航线。这是他作为企业经济学家的职业道德所要求的,也是他在美国求学所学到的。2003年,他提出脆弱的银行体系是中国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国银行业改革应推行大推进战略,中国有资源、有能力一次性解决银行问题。(《一次性解决银行问题》),显然,这与他所服务的公司业务相关。2004年11月他《全球房地产大泡沫?深慰中国央行终加息》一文中,表面上是批评中国房地产泡沫,但实际上是鼓励央行加息。在《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专访——不良贷款是中国未来经济的隐患》一文中,人们更多地是看到他既担心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看到他所在的公司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胡祖六:人民币有望成为全球第四大储备货币》实际上是摘自他2005年8月4日发表在《英国金融时报》上的文章《人民币“升势”难挡》。这篇评论中国人民币汇改与升值的文章,首先出现在国外,如果仅仅看作是在为中国政府做宣传,可能会掩盖高盛(亚洲)公司在人民币升值中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他此前曾多次说过,如果中国能够把汇率的浮动范围扩大,灵活性提高,可能是最符合我们国家的最根本的长远的利益。他究竟是美国资本代言人,还是祖国利益维护者?我想自有公认。
如果说这位“轻声说重话”的胡某并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张扬印象的话,另一位国外企业经济学家却是惊人惊语风格迥异──
谢国忠,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2003年10月20日《财经》杂志公布:摩根士丹利亚太区经济师谢国忠获评选为2003年度“中国未来经济领袖”。摩根士丹利作为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代号:MWD)的全球金融服务公司,是全球证券、资产管理和信用卡市场的佼佼者。作为该公司亚太地区观念的主导者,谢国忠可谓忠于职守。人们习惯于他的风格,知晓他言论的方向。中国的安邦咨询曾跟踪过他的言与行,在去年11月7日的一份报告中,抨击摩根士丹利以及谢国忠,说他们很不地道地一边大肆夸张中国目前的房地产过热,一边不停在中国加速参与地产投资。并尖锐指出,这是典型的别有用心地“说一套做一套”。去年当谢国忠抛出的“中国房地产泡沫论”时,摩根士丹利旗下的房地产基金却仍旧选择在北京花4亿元人民币购买了位于北京东三环富力城的两栋写字楼。而最近,摩根士丹利更是表现出在中国发展商业地产的决心,它选择的合作伙伴西蒙房地产集团是美国最大的高档商业地产开发商,在欧洲拥有52家购物中心;而深国投凭借与沃尔玛和华纳影院的合作关系则有助于吸引两大商业巨头加盟。其中奥妙,鲜有人知。大家知道,表面上,谢国忠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观点与央行大体一致,他甚至大肆批评紧逼人民币的升值行为,但是大摩在中国的投资行为似乎能够为他的言论做脚注,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难怪他一会儿说,要警惕大量热钱进入中国房地产,一会儿又说大量热钱已经撤出阵地。
我这样评论,无意抨击这些企业经济学家,因为问题并不在于他们。为了他所在公司的利益,受雇于该企业的经济学家可以前其矛后其盾,可以忽其左忽其右,也可以说一套做一套。忠于企业利益,是他职业操守的要求。我想强调的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他们的言论却往往误导了人们的视野。
首先,由于这些人是中国血统,甚至拥有中国国籍,虽然他置身外企,常常会以关心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面目与姿态出现,对中国经济政策论道经邦,人们惯常地会认为是自家人议自家事。其实不然,他们一定是站在自己服务企业的立场上来说长道短的。如果他们的观点与中国政府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能是因为与自己所在企业利润恰好相近,也可能他们根本就是言不由衷。
其次,作为国际大公司的经济学家,比之大陆企业的经济学家,气派大,来头大,而且经过国际化的包装。他们往往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自居,往往以现代市场经济的代言人出镜,往往直接以“国际标准”品评中国经济。由于财大气粗,强劲的话语权是他们的优势。他们有办法使自己想说的观点,划夜之间人人皆知,而且让人摸不着边际。
再次,国内许多“海归”与关联者,成为他们的追捧者,国内某些媒体,成为他们观点的传播者与弘扬者。特别是当着他们的观点在国内主流媒体曝光后,人们可能附加地认为,他们的观点可能带有主流色彩,他们的看法甚至可能隐含某些官方色彩。
在这个复杂纷纭的经济世界,奉劝公共大众,也包括政府管理层,务必大睁法眼,透过表面经济现象,洞悉经济关系的内在本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