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复兴传统道德能否拯救道德?

火烧 2005-09-17 00:00:00 历史视野 1031
文章探讨当前道德沦丧现象,分析复兴传统道德的可行性,指出封建道德本质为阶级压迫工具,强调道德体系需适应社会变化,而非简单复兴传统。

有一种说法:现在是中国有史以来道德最败坏的时期。这样判断当前的道德状况是否恰当准确,我不敢妄言,但是,当前道德沦丧的现状的确是触目惊心,大概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还在上个世纪末,学界面对道德日益沦丧的局面,有人开始回望传统道德,倡导复兴儒学。甚至有人对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意义表示了质疑,认为五四运动对传统道德的冲击和批判,导致了道德的断层,甚至认为文革的发生与这种道德断层也不无关联。近年来,有些人也在实实在在地从事复兴儒学、复兴传统道德的工作,希冀能够重建道德体系,逆转道德沦丧的局面。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只能形成于社会状态比较稳定的时期。在生产关系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会导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生活状态的变化。利益关系的变化当然会深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人们的道德生活行为。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已有近三十年的过程,现状日益证明这场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之间的关系: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动摇和破坏,改变了人们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关系,人民的主人翁地位随之改变;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个人利益无限尊崇的价值导向,导致人们争先恐后地追求个人利益,拜金主义成为主流价值取向,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建国后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被拜金主义的狂潮冲垮了,导致道德沦丧乃是必然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希冀通过复兴传统道德来构建当前社会的道德体系,这是比较幼稚的,既不了解道德所以形成、存续的原因,也不了解道德破灭、沦丧的原因。

传统道德,即封建道德,其本质是实施阶级压迫的工具,是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它形成于封建时代,适应封建时代的生产关系。应当说,中国强大的封建道德文化体系,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中华文明可以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经受外族统治而不亡的重要原因。封建道德中包含着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精华至今仍需继承发扬。但是这些都不足以否定封建道德的本质,即封建道德作为阶级压迫的工具,禁锢人的思想,麻木人的精神,泯灭人的天性,离开了小农经济的土壤,它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封建统治者面对的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古代,统治这样的国家是很不容易的。统治的手段无非两种:刑与德。刑即制度、法律,是强力手段;德即道德文化,是非强力手段,是依赖人的自觉能力的手段。两种手段缺一不可,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以刑为主还是以德为主?这在今天看来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封建统治者那里却是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才得出结论的。秦朝建立后,采用以刑为主的手段,过分的依靠严刑酷法实施统治,这是秦朝二世即亡的重要原因。秦朝的短命教训了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以在汉武时发生了一场争论,史称刑德之辩,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人们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以德为主的统治手段,从此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至程朱,登峰造极。在长期的封建时代,虽经多次改朝换代,但是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完善、发展,形成了体系化、文化化的强大的封建道德。

封建道德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神奇的力量,可以在法律的支持下维系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的统治秩序?

在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中,一家一户为基本的生产单位,自给自足,整个社会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相互的依赖性很差,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几乎无需竞争。这样的情形并不要求(起码是不强烈要求)人们发展个性、发挥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董仲舒们根据这种情形,将儒学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不思进取、崇尚祖宗之法、崇尚前人之道的文化理念,禁锢人的思维。在此基础上,以封建礼仪为表现形式,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造成人格不平等的关系,即将人们分成尊卑贵贱的三六九等,卑贱者的人格低于高贵者的人格,并以法律为后盾形成卑贱者必需服从高贵者的服从关系。

中国向称礼仪之邦,国人也一向因此自豪。但是我们只要稍微仔细的观察一下所谓礼仪,就不难发现封建礼仪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格欺压。一个“礼”字,并不包含今天才具有的那种人们之间互相平等的尊敬,其本来含义是人们之间交往的规范、规矩,而且其严肃程度、严厉程度丝毫不亚于法律,是不能发生丝毫错乱的,错了就不但为道德所不容,也为法律所不容。在封建时代,除了皇帝至高无上之外(其实皇帝之上也有一个虚拟的“天”),皇帝之下所有的人都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组成了尊卑贵贱的人格秩序。这个秩序主要通过礼仪来体现:不要说臣子面见皇帝时的三跪九叩,也不要说官员贵族之间交往的繁文缛节,就是在普通的百姓之家,按照男尊女卑、上尊下卑、长尊幼卑等等的秩序,家庭成员们的言行举止也要符合礼仪,该在左边的不能在右边,该下跪的就必须下跪。有身份地位的人们被称为大人、老爷,一般人就是草民、小人,等等。这种礼仪体现了什么呢?体现的是人格的不平等,以及由人格的不平等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服从关系,以下犯上便是大逆不道之罪,可以杀头。

总而言之,封建道德的本质就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工具。在这种道德的长期熏陶下,在小农经济的环境中,人们就形成了自私、麻木、盲从的劣根性,形成了为鲁迅先生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些缺陷。

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乱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秩序,封建的统治秩序瓦解了。用封建道德维系起来的人们之间的服从秩序也瓦解了,但是,几千年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以及这种道德观念所造成的人的麻木、愚昧、自私的劣根性,却深深的存在于社会心态的深处,使得众多的中国人口成为一盘散沙。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是消灭剥削、消灭压迫的制度,是崇尚人格平等的制度,而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形成全新道德的最坚实的基础,大公无私就自然成了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的基础准则。于是在批判传统道德的同时,建设了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以雷锋精神为典型表现的新型道德,体现人们之间完全不同于旧时代的关系。但是这种新型道德自身尚需完善、改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文化体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对立面,既有封建道德,也有资本主义道德,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氛围中,对资本主义道德的警惕和排斥力量比较强大,而对封建道德的扬弃就比较的弱,既缺乏对封建道德本质糟粕的充分批判,也缺乏对其精华的充分继承。应当认识到,封建的道德意识及其造成的人格的缺陷,并没有退出社会心态,而是顽固地埋藏在人们心理的深处,只不过在相当程度上被社会主义新型道德所掩盖了。所以,当“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成为新的价值观,当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理想被抛弃,就极容易形成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取向,原先被压抑在心理深处的那些缺陷便泛起,与来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私自利的价值观一起,冲垮了本不强壮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堤坝,造成了道德沦丧的现状。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逆转道德沦丧的局面,只能依赖回归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理想,建设真正社会主义的社会。而复兴儒学,复兴传统道德是没有出路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