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吴怀中:评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战略”

火烧 2005-10-27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分析日本推动东亚共同体战略的动机与内容,指出其冷战思维及对中国防范,强调日本在区域合作中的战略意图与潜在风险。
评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战略”
吴怀中


    评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战略”
     吴怀中
    
    日本是最早倡导“东亚共同体”的国家之一,但一则顾忌美国反对,二又缺乏“入亚”决断,长期以来瞻前顾后、光说不练。然而,面对近年中国推动东亚合作的积极姿态,日本各界油然而生危机感,不甘“主导权”旁落。在此背景下,2003年12月,日本在与东盟举行的首脑会议上以《东京宣言》的形式明确倡议建设东亚共同体,而首相小泉又在2004年秋的联大演说以及2005年初的众议院施政演说中提出推动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方针。与此同时,日本各主要媒体也以高频率在评论这个话题。尽管如此,迄今为止日本的政府倡导和民间议论,总是虚多实少、既缺战略又乏内容。惟其如是,2005年8月由日本“东亚共同体评议会(CEAC)”提出的鸿篇政策报告便格外引人注目。
     此番CEAC耗时年余推出的题为《东亚共同体构想的现状、背景和日本的国家战略》的政策建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内容长达十数万字,可谓在10+3范围内无出其右者。《报告》由前篇《考察》和后篇《提议》构成,前篇说明了东亚共同体构想的背景和现状,后篇则提示了日本的战略原则和应对政策。虽然不是政府文件,不具有政策指导效力,但它显然将对日本的相关政策制定和舆论导向产生重大影响。
     一、基本取向:并轨共识、倡迎潮流。《报告》的前篇首先回顾总结了东亚共同体构想的发展历史,继而从文化角度论述了共同体形成的丰富基础,介绍了中、韩、东盟各自的共同体战略,然后从贸易投资、金融货币、政治文化三方面说明了东亚合作的进程。以上内容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如此着墨不禁使人读后觉得东亚合作既是大势所趋、又在稳步进展。而在读完后篇《提议》后,也使人感到《报告》在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原则、内容、程序上已基本认同经10+3各种机制形成的政策共识,包含着“接轨区域、赶超中韩”的意识。其内容可概括为:
     1.在建设原则上认同“共同利益”原则,将东亚共同体目标设定为以“自由、民主、人权”等普遍价值为基础、实现东亚地区的“和平、繁荣、进步”;基本认可“东盟主导”原则,认为东盟提供中立平台使大国参与东亚共同体建设是极其合理的方式,同时也主张10+3基础上的东亚峰会、强化以东盟秘书处为中心的机制建设;原则上对“开放地区主义”不持异议,提出“开放性、透明性、包容性”理念,提议构建可以灵活参加的共同体框架组织。
     2.在建设内容上囊括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三大方面。限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报告》对三方面内容的阐述并没有均衡展开,其中,对经济合作的现状和献策的论述所占篇幅最多,政治安全和文化社会次之,而政治安全问题中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较之传统安全问题又占绝大篇幅。
     3.在建设程序设计上基本遵循了先易后难、由功能性合作起始的思路。具体而言就是先经后政,从具有引擎效应的经济领域着手,从贸易、投资、金融等合作开始分阶段实现区域内经济统合;然后推及政治安全领域,而在政治安全领域又从共同利益较集中的非传统安全合作起步,如创设有关能源、环境、海上安全等的合作机制;同时大力推动作为合作长远基础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相互理解和地区认同。
     4.建议日本政府采取如下国内政策以迎接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潮流:每年举行数次“东亚政策内阁会议”,以调整和决定政府方针;改革农业开放的程度和劳动力接纳的基准;促进相关宣传和研究,使日本国民理解东亚外交的重要性;加强对外宣传以提高日本对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影响力。
     二、政治安全:难脱冷战、防遏中国。《报告》在拟定日本的东亚共同体安全战略时多显冷战思维。《报告》提示,日本对构建东亚共同体应采取的战略原则是:在与国家利益吻合的基础上推进相关政策,使东亚共同体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良性组成部分。维护日美同盟被认为是实现日本国家利益与安全的基础和枢轴,因而日本在共同体政治安全领域建设上的立场是:以坚持日美同盟为前提,积极推进建设东亚共同体的政策。《报告》力图在对美关系和对东亚关系、主观战略和客观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但却在处理如下“中国因素”时凸显破绽:
     1.《报告》多处显露了对中国的猜忌和防范。《报告》称,中国近年周边外交的性质是,在积极推动次区域合作中谋求东亚全域内的主导地位;中国外交中潜含着“国际协调与本国中心”的两重逻辑,中国在为经济发展实行国际协调政策的同时,民族主义也随国力增强而抬头,“东亚共同体有可能转化为中国本位的东亚秩序,要考虑沉积在中国人意识中的华夷秩序的严重性”。
     2.《报告》认为东亚在安全保障上并非一个可以自我完成的单位,不带“遏制、针对型功能”的“东盟安保共同体”模式不适用于东亚,维持日美同盟以及以美国为首的中心·轮辐体系同盟是东亚安全合作以及安保共同体构想的重点。
     3.《报告》多处提到事关东亚共同体形成基础的“理念、价值观”问题,认为东亚没有像欧洲那样的共同价值观,虽在各领域进行功能性合作,但未来共同体的形成需要“理念上的方向性”,具体说也就是日本必须推动“自由、民主、人权”价值在共同体的实现,阻止共同体未来成为“专制、压迫或国家霸权的秩序”。不言而喻,日本所谓“霸权、专制”的对象即是中国,其用意在于欲以西方价值观主导东亚合作和抢占战略制高点。
     4.《报告》还屡次别有用心地提及台湾在东亚共同体中的“地位”问题,认为与日美同盟一样,此问题不仅与日中关系有关,而且也是共同体形成中的一个关键。既然不能否认台湾是东亚地区的“一个实体”,那么将来如何在共同体中定位和包含台湾就是“考虑共同体时不能忽视的一大课题”。
     三、日本尚需“端正思想、革新战略”。日本首相小泉早在2002年初的讲演中就曾声明“日中韩的合作深化是建立共同体的巨大动力,赞赏中国为地区合作积极发挥作用的姿态”,近于2005年初的国会演说中又提出日本将会为构筑“包含多样性、共享经济繁荣的开放型东亚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如果再算上其间的多次相关声明,应该说日本政府在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态度上总体显有日渐积极的趋势。问题是正如《报告》所示,其积极动机多由“中国因素”促成,且攻势性战略径逼中国:
     在经济共同体建设方面,由日本经济产业界主导,顺应区域一体化以及日中“经热”的大势,采取如下攻势:适度回归亚洲,顾及中国日益重要的影响,认可中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发挥部分主导作用,提倡共享繁荣的共同体远景目标。同时,一面借助“中国机遇”提升日本经济、强固国力,一面利用资金、技术、市场领域的优势以及自贸协定(FTA)、经合协定(EPA)等相关综合战略来积极主导东亚经合进程、抢占中心地位。
     在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安全领域,由保守亲美的战略派政客及学者主导,渲染所谓的中国“霸权论·威胁论”和“分裂论·崩溃论”以及在价值观上的“异质论”和“低等论”等,以冷战思维定位中国并用以下攻法:以日美同盟为依托,以台湾问题为牵制,以价值观念为名分,通过防范和制约中国的政治影响、扩大日本对东亚安全机制形成的发言权,加强日本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日本的以上战略实是结构走偏、危机暗伏,因为中日之间缺乏政治和解与安全互信,东亚合作乃至两国关系的前景难免暗淡飘摇。如此表明,日本在参与推动区域合作的进程中并未找到合理可行的统一思路来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和处理日中关系,也反映了现阶段日本各界在东亚共同体战略上亟需端正思想、锐意革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