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国际板将是终止中国的发展势头的自宫(二)

火烧 2010-09-29 00:00:00 经济视点 1034
文章指出国际板可能分流国内资金,导致股市下跌,增加外资收购风险,影响产业转型。强调国内资金不足,不应盲目照搬国际板模式,需谨慎对待。

国际板将是终止中国的发展势头的自宫(二)

 

  

七、用本国资本资源支持外国资本对本国的兼并收购是极不智行为

 

我国是生产性大国,产业转型还需要大量的投资货币资源。相对于大量过剩资本积集的欧美资本市场不同,我国的资本资源并不宽裕因为处于产业转型需要,大量的企业需要上市融资,股市因为发行、增发扩容过快,而入市的资金数量往往跟不上,引发股市恐慌性大跌时而发生。当前我国的大盘银行股、石油股等,虽然都处于高成长期,其股价已经低于香港与美国股市就是证明。此说明我国股市除了有不成熟不完善的方面外,更主要的是我国当前仍处于产业转型中,生产性大国产业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本国的资金仍处于缺乏期,市场资金并不够用。扩容过快,造成当前我国远高于欧美国家增长潜力的银行股、石油股股价却远低于国外同类股票股价,一方面国民没有从股市享受到所期望的财富效应,政府的信任感大打折扣;二方面,负财富效应削减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大了产能过剩程度,降低经济的增长能力;三方面,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股价过低,增加了被外资收购的风险(这两年只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使外国资本自顾不遐)。

每逢扩容过快股价走低,或是货币政策稍有收缩股市就恐慌性下跌这种现象的存在,都明显地表明我国当前阶段股市市场资金并不宽余。如果增开国际板,则进一步会分流资金促使国有大盘股的股价进一步的走低。此将为竞争对手低价收购兼并我国计民生的大盘上市公司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此不仅仅是直观财富的损失,更是国家对经济主导权的丧失,我国产业转型也必然会失败。

西方发达国家的股市情况与我们完全相反。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已向不发达国家转移,实体经济空心化,形成了大量的金融过剩资本。而本国公司缺乏增长潜力,本身已没有多大的投资价值(市盈率较低正是这种缺乏增长潜力的反映),引进外国上市公司并不会发生分流本国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如果因为引进国外上市公司而使本国股价走低,则绝对没有一个国家会做如此蠢事。既使是过剩资本太多,本国又缺乏上市公司资源,要开国际板都是十分慎重的。更不会让外国公司来本国股市融资后,用增强的实力低价兼并收购本国企业这样的蠢事发生。

一些照搬论者,只看到金融强国股市设国际板外在表象,就不问条件不讲时机机械地照搬,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理解、不能深入认识这些金融强国股市开设国际板背后的本质原因的结果。照搬论在历史上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已经够大了,决不能再上这些机械照搬论者的当了。

 

 

 

    如果说是因为我国已与他国签署互开放资本市场的协议而被迫开国际板,那是有办法对付的:1、制定国际板的专项监管和设立条件法规;2、象美国一样,只允许确定的新兴产业高成长公司入市;3、象日本一样,通过法律设障,不设新募只设部份的存量交易。4、国际板的开板应在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开放之后,并以放开和吸引外国投资者入市为主,不由此损害本国市场资源为基本要点。5、以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建设为由无期限后推开板时间。

    但是,我们现在的国际板竟完全不是这样,一切都是按照最不利我国家利益的方案在做,以主板相同的发行条件接收国际板。在集团利益严重分化的情况下,要防止利益集团为了本集团利益而不顾整体的国民福利。在国际板上市这样涉及国家发展战略这样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决不能任由金融集团中的少数人说了算。提议全国人大应该介入此事的决策。不仅如此,有关金融、证券的立法、制度建设,也不能再任由部门立法,而超出集团利益的全国人大不作为。不改变部门立法,就永远也不能改变我国部门的利益后门与部门分肥,我国证券市场永远难以成长为成熟的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推进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