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文亭山
过文亭山
前日,路过文亭山,远望儒家弟子会文之处(孔子弟子曾参和冉雍、冉耕、冉求常会于山顶一亭子,切磋学术、指点江山,后人称此亭为“会文亭”,山亦因此名曰“文亭山”),对于儒家急于事功、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态度对中国传统官宦士子的人格影响有了一点思考:一方面他们一些人感于皇恩浩荡,立志佐佑、树立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心大义,让人感佩甚至涕零;一方面他们一些人又因缺乏有效监督,往往心理恶性膨胀,从最初“著书只为稻梁谋”的“父母官”发展成暴殄天物的贪蠹;即使在单个人身上这种矛盾性的双重人格也比较明显,他们在立志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同时也在立志达到个人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仙及鸡犬的目的,既感受着众星捧月的惬意,又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实惠,于是世上只有当官好的逻辑就形成了。我认为,这种矛盾性的人格可以套用精神医学的术语称为“精神分裂”人格。尽管自古也有奉天承运、忠心死节、为民请命的民族脊梁,但毕竟寥若晨星。感此,遂有以下诸句。
文亭山上诸子游,
诸子会文论春秋。
天道有常非人意①,
人伦②无定是天愁。
强撑螭梁寿难养③,
硬着蟒袍时易流④。
浮华身前享惬意,
光鲜背后品凄忧。
诸子虽有修平志⑤,
几人不为稻粱谋⑥?
注:①《荀子 天论》有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此处化用此句。
②特指面对春秋时期,诸侯坐大、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时局,孔子试图极力恢复周朝礼乐旧制,“知其不可而为之”,倡导“仁义礼智信”,以匡正天下。此处“天道、人伦”两句,意在批评儒家那种仅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不顾时势所趋而以刻舟求剑之心态顽固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急于事功的思想和行为。孔子先哲的主张虽然想维护伦理公正,但毕竟不合时势潮流。人类社会自从私有制产生后就进入了违逆公平伦理而以效率为先、革命性与科学性相违背的二律背返状态,只有消灭了私有制之后,才可能达到革命性与科学性、先进性与合理性的统一,但不知这要等到何时。
③化用《老子》第五章“强梁者不得其死”。此句译文有争议,我之理解是:没有力量撑起大梁非要去撑起,会损伤身体而不得善终。
④蟒袍此处代指谋取官爵,此句意劝那些为了谋取官职而将美好人生时光白白流失的人。
⑤“修平”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⑥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的句子:“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意在讽刺那些无节文人,卑躬屈膝歌功颂德。“稻粱谋”,原谓羽类之谋取稻粱作为口食(如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后喻指人之为生活而打算。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