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光突破主流经济学家禁区是第二次思想解放
文章探讨计划与市场关系,强调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呼应邓小平思想,主张政府调控与市场结合,反对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推动理论解放与学术繁荣。
自从主流经济学家主导经济学界以来,“计划经济”,成了禁区,谁一谈这个词就要被扣上反改革、搞倒退的大帽子,以至于学者不敢用这个词,改用“规划”、“经济经济”,刘国光教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恢复了我们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基本精神,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关键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报刊向经济观察报学习发表各种观点促进学术的繁荣!
我们注意到《经济观察报》记者提引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同志曾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比喻为“笼子”和“鸟”的关系。向刘国光提问:您是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笼子”还有必要?
刘国光:陈云同志讲得很生动。好像“笼子”这个词不好听,但要看到“笼子”的作用。国家财政预算把国家的收支大体框住了,是不是“笼子”?货币信贷总量调控把国民经济活动范围大体框住了,是不是“笼子”?重大的工程规划,是不是“笼子”?等等,等等。当然,这个“笼子”可大可小,可刚可柔,可用不同材料如钢材或塑料薄膜等制成,如指令性计划是刚性的,指导性计划是弹性的。总之,实行市场取向改革的时候,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不能忽视必要的“笼子”即政府管理和计划协调的作用。现在,“十一五”计划不说计划了,改称“规划”,但“规划”也是一种计划,只不过是长远计划,是战略性的计划和指导性的计划,不再是指令性的计划。它应该起导向作用,其中如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也有指令性的。必要的指令性计划也不能排除。所谓市场取向的改革本身就包含着计划体制和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计划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有效的政府管理。
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干预、计划与规划(这些都属于广义的计划),同某些官员滥用权力搞权钱交易、搞官商勾结、搞权力资本化市场化,这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借口政府对资源配置权力过大为权贵阶层提供了获得腐败寻租利益的条件,来否定国家和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与管理经济的职能(广义的计划)。前面说过,治理腐败和权力资本化、市场化要从逐步建立健全民主法治环境,从政治改革着手,现在还要加上,要从校正市场扭曲和纠正市场缺陷入手,这都少不了加强国家和政府管理或广义计划的作用。所以我在“答词”中说,要“在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必须有政府的有效调控干预,(对市场的缺陷)加以纠正,有必要的计划协调予以指导”。据我所知,许多读者都非常明白并且赞同“答词”中的观点,但是有些人硬要说我是回到计划经济,那只好由他们说吧。
这个回答充满了咚唯物辩证法,实际上陈去同志的经济思想是动态平衡、宏观调控,只有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我们再看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论述: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
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论述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恩格斯在《爱尔福特纲领批判》中说,“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私人生产本质的无计划性”的提法“需要大加修改”,因为“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不再是私人生产,而是为许多结合在一起的人谋利的生产。如果我们从股份制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来看那支持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里不仅生产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了”。(《马恩全集》第22卷第270页)列宁也曾说过:“早在1891年,即在27年前,当德国人通过爱尔福特纲领时,恩格斯就说过,不能像过去那样说资本主义无计划性”。“现在指出这一点尤为恰当”,“现在资本主义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列宁全集》第29卷第353页)
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可以说是一语道破天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日本也有企划厅。这是一次理论上的大解放,恢复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计划,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实际上就是宏观调控。问题出在前苏联时期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问题》,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提倡行政命令,所以行政命令经济不等于计划经济。
主流经济学家没有弄清邓小平同志的基本精神,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宣扬市场自由化、结果批倒计划经济,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中央的宏观调控被削弱了,地方的行政命令却加强了,出现了形象工程、出现了所谓“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口号,比例失调的严重表现就是房地产过热。
我们注意到《经济观察报》记者提引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同志曾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比喻为“笼子”和“鸟”的关系。向刘国光提问:您是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笼子”还有必要?
刘国光:陈云同志讲得很生动。好像“笼子”这个词不好听,但要看到“笼子”的作用。国家财政预算把国家的收支大体框住了,是不是“笼子”?货币信贷总量调控把国民经济活动范围大体框住了,是不是“笼子”?重大的工程规划,是不是“笼子”?等等,等等。当然,这个“笼子”可大可小,可刚可柔,可用不同材料如钢材或塑料薄膜等制成,如指令性计划是刚性的,指导性计划是弹性的。总之,实行市场取向改革的时候,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不能忽视必要的“笼子”即政府管理和计划协调的作用。现在,“十一五”计划不说计划了,改称“规划”,但“规划”也是一种计划,只不过是长远计划,是战略性的计划和指导性的计划,不再是指令性的计划。它应该起导向作用,其中如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也有指令性的。必要的指令性计划也不能排除。所谓市场取向的改革本身就包含着计划体制和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计划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有效的政府管理。
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干预、计划与规划(这些都属于广义的计划),同某些官员滥用权力搞权钱交易、搞官商勾结、搞权力资本化市场化,这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借口政府对资源配置权力过大为权贵阶层提供了获得腐败寻租利益的条件,来否定国家和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与管理经济的职能(广义的计划)。前面说过,治理腐败和权力资本化、市场化要从逐步建立健全民主法治环境,从政治改革着手,现在还要加上,要从校正市场扭曲和纠正市场缺陷入手,这都少不了加强国家和政府管理或广义计划的作用。所以我在“答词”中说,要“在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必须有政府的有效调控干预,(对市场的缺陷)加以纠正,有必要的计划协调予以指导”。据我所知,许多读者都非常明白并且赞同“答词”中的观点,但是有些人硬要说我是回到计划经济,那只好由他们说吧。
这个回答充满了咚唯物辩证法,实际上陈去同志的经济思想是动态平衡、宏观调控,只有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我们再看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论述: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
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论述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恩格斯在《爱尔福特纲领批判》中说,“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私人生产本质的无计划性”的提法“需要大加修改”,因为“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不再是私人生产,而是为许多结合在一起的人谋利的生产。如果我们从股份制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来看那支持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里不仅生产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了”。(《马恩全集》第22卷第270页)列宁也曾说过:“早在1891年,即在27年前,当德国人通过爱尔福特纲领时,恩格斯就说过,不能像过去那样说资本主义无计划性”。“现在指出这一点尤为恰当”,“现在资本主义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列宁全集》第29卷第353页)
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可以说是一语道破天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日本也有企划厅。这是一次理论上的大解放,恢复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计划,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实际上就是宏观调控。问题出在前苏联时期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问题》,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提倡行政命令,所以行政命令经济不等于计划经济。
主流经济学家没有弄清邓小平同志的基本精神,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宣扬市场自由化、结果批倒计划经济,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中央的宏观调控被削弱了,地方的行政命令却加强了,出现了形象工程、出现了所谓“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口号,比例失调的严重表现就是房地产过热。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