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教育凭啥投入不足

火烧 2005-12-13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指出当前教育投入不足并非经济能力问题,而是政策选择所致。对比毛泽东时代贫困生也能上大学,揭示教育公平问题,强调应优先发展教育,减少浪费,实现教育公平。

毛泽东时代贫困者为什么上得起大学?

田嘉力

  社会总是在发展和进步。认为今不如昔注定是荒谬的。但有一个问题我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毛泽东时代虽然经济不发达,物质匮乏,人们的生活普遍贫困,却没有发生过因贫困而上不起大学的事。而现在,“贫困大学生”却司空见惯,贫困家庭因子女考上大学、家长为学费发愁从而自杀的事情也时有所闻。这是文明社会的悲哀,也是文明社会的耻辱。

  曾经给朱总理上书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李昌平,对农村教育有痛切的体会。他在一次访谈中说,现在农村教育的情况有的比二十多年前还不如。他自己是70年代后期上的中学,当时贫下中农管学校,收费很低,一年只收两块钱,虽然农民很穷,还能供孩子念书。当时老师的责任心强,和学生的关系也比现在好。现在农村孩子上小学一年500元,上初中 1000元,上高中上大学好几千,好几万。其实,又岂止农民的孩子读不起书,如今连城里的父母也开始为孩子的学费操心发愁了。

  1965年我上高中,班上有三个同学是领取助学金的。在他们看来,上学是“解困”的有效办法。上学可以申请助学金,每个月他们都要从有限的助学金里挤出两三元钱寄回家里,以补贴家用。他们从来没有为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而发愁过。因为那时候大学基本不收费,而且,像他们那样家庭贫困的同学,上大学也是可以申请助学金的。据说,在现任的各级领导干部中,就有些是当年依靠助学金读完了大学,从而逐步走上领导岗位的。

  说到贫困生上不起大学,很多人都归因于“教育投入不足”。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教育投入不足”?我们的经济已经相当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比起毛泽东时代,不知要增强多少倍。想当年,国家那么穷,国家经济基础那么薄弱,共和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业待兴,却从新中国建立起,就定下了让所有考得上大学的学生读得起大学的政策。这应该与经济实力无关,只与政策和制度的设计有关。

  我们现在也仍然是不富裕的。我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资金,有限的财力,有限的物力情况下,优先发展什么?优先向哪部分人群倾斜?这很值得深思。有人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们需要资金投入的,差不多总是“投入不足”,比如教育、卫生、国防;而本应该控制和限制的,却往往有超过需要的过剩投入,比如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培训,在这些领域里几乎是应有尽有,像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一样,要多少有多少。其实,只要把公款吃喝、公车消费之类稍加控制,“教育投入不足”就可以极大的缓解。至于向什么人倾斜的问题,就更为沉重。毛泽东时代要打造的就是让贫穷者都读得起书,都上得起大学的那样一种“天堂”。所以,尽管当时国家很穷,却没有人因贫困而上不起大学。现在经济繁荣了,国家实力增强了,却年年都有上不起大学、上不起中学和小学的贫困生。所以,这应该与国家实力无关,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属于“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只要想做,就应该做得到。

  教育部在11月10日发布的《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中提出: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我不知道目标为什么要定得那么遥远。毛泽东时代也许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至少,在教育投入方面,就比现在慷慨。所以,有不少人还是很怀念毛泽东时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