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谁让我们吃饱了饭

火烧 2012-03-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回顾30年前农业改革前后的变化,讲述杂交水稻和化肥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同时指出改革后粮食危机和三农问题的严峻性,强调科技与生产力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谁让我们吃饱了饭?让我们先从30年前说起。  

   

那个时候,在公社和大队、生产队的组织下,社员(农民)们农忙时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收割,农闲时平整泥地和水田、翻修池塘和水库,几乎全年都在劳动。然而由于缺少化肥(主要用有机肥料)和种子品种不好,尽管农民们辛勤耕作,粮食产量还是不高,我们吃不饱饭。  

   

以水稻为例,我老家1975年前种的是高杆稻,就是水稻苗株长得高,夏天刮大风、下大雨稻株就从中间折断了,生长中的稻穗泡在田里的水中,几乎就颗粒无收了。那时常常看见大人们对着一块块稻田叹息。  

   

1975年的时候新品种矮杆稻出现了,就是水稻苗株长得矮,刮大风、下大雨时稻株不会从中间折断,稻谷收成自然增加了。那时常常听见大人们对矮杆稻啧啧的赞叹声。  

   

大约1976年时杂交水稻出现了,稻谷产量一下子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是一次可以载入史册的农业技术革命,以杂交水稻为主的新品种,从此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另一方面,从1970年代开始,国家陆续建设了一些化肥厂并先后投入生产,到1978年的时候,化肥已经可以大量供应,基本上不再紧俏了。化肥对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以至于分田到户后,农民懒于对庄稼进行打理,依靠化肥的作用,产量依然很高。父亲那时说,“现在的人是种懒庄稼”。  

   

以上是我家乡的情况,由于那时是国家统一计划管理农业生产,全国各地的情况应当相差不大,新品种推广和化肥供应在时间上不会相差太远。  

   

杂交水稻的研究和试验是在改革之前开始的,到1976年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已经获得成功并用于农业生产;大批的化肥厂也是在改革之前建设的,到1978年化肥已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业生产需要。  

   

所以,在改革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吃饱饭了。  

   

改革后我们的饭吃得更饱了,因为粮食品种在不断研发进步、化肥产量在不断增加。这种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没有改革,粮食品种的进步和化肥产量的增加也是必然。  

   

    改革后,由于农民越来越懒散以及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大面积的田地被荒废;由于大量田地被工厂和楼房占据,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由于大量水利工程失修或被毁坏,干旱和洪涝不断影响粮食生产。吃饭又渐渐变成了我们的问题。否则,为什么“三农问题”日益严峻?为什么每年要进口大量的小麦和大豆?为什么要面临转基因的危险?  

   

所以,绝不是改革让我们吃饱了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