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易纲:中国盖达尔,私有化和金融改革神秘的幕后推动者

火烧 2005-12-25 00:00:00 思潮碰撞 1028
文章揭示易纲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幕后推手的角色,其背景与推动私有化、汇率改革等政策密切相关,展现其在金融领域的重要影响力。

zt/易纲:中国盖达尔,私有化和金融改革神秘的幕后推动者

--------------------------------------------------------------------------------

作者: 瓦赛(周.川.橙.楼) [141340:10147], 21:12:13 12/24/2005: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zt/易纲:一位新自由主义市场化和全球化金融改革神秘的幕后推动者
--------------------------------------------------------------------------------


堪称中国版本的盖达尔私有化市场改革特别是金融以及汇率改革计划的主要设计
师,其实不是厉以宁不是吴敬琏或张维迎,而是这位始终默默隐藏于幕后的易纲
先生。


我研究了易纲的言论和背景,这位神秘人物一向低调,,此人有来自美国高等学府
曾担任终身教授的特殊背景,于90年代之初归国,发起建立了汇聚新自由主义经
济精英的北大经济研究中心,引进和聚合了张维迎林毅夫等人士。在完成这一堪
称深谋远虑的重大任务后,他又突然跳槽调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一跃而为行长
助理,他曾在一片论文中把中国的金融总量和运作方式无保留地提供给美国和国
际金融界。

事实上,他也是推动中国国有银行引入国际资本,与国际金融并轨,推动目前汇
率改革和向国际资本转让中国国有银行股权等金融改革方案的主要设计人。这位
低调的神秘精英背景和能量非同小可!

有人说中国没有合格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是十分荒谬的,毫不夸张地说,这位许
多人所不知道不引人注意的易纲先生,他才是近年中国进行的翻天覆地的产权改
革,以及目前日益热门的金融改革方案的最主要设计师之一。


个人简历:
  

  易纲,男,1958年3月5日生,北京市人,汉族。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
,1980年被北京大学选派到美国留学。1980-1982年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学习,获
管理学学士学位。1982-1986年入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系学习,先后获经济学硕
士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1986-1991年任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助教,1992年获
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终身教职并晋升为副教授,1994-1997年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
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今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
会副秘书长。
  在美期间,易纲先后担任美国伊利诺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中国留
美经济学会会长。1993年发起并组织 (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留英经
济学会)“中国走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1993-1994年与林
毅夫、张维迎、海闻等发起并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3年至今任中
国留美经济学会资深研究员。1993年至今任美国学术期刊《中国经济评论》、《
亚洲经济期刊》编委。1995年负责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硕士、博士计划的
设计,该计划于1996年秋季开始实施。1996主持创建北京大学经济中心经济学双
学位计划,该计划于 1996年秋开始实施。

工作部门 中国人民银行

职  务 
CCER创始人之一。94至97年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博士生
导师。97年至2004年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2004年起任中国人民银行
行长助理。

代表言论:
  经济思想,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产权,尊重各式各样的产权,尊重私
有产权,尊重公有产权,尊重知识产权。 易纲在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
多篇。其中有 11 篇被世界权威 索引 《经济学文献期刊》编入其期刊和电子索
引。其中英文专著有: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94,Westview Press,
美国),已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多次引用。《中国经济改
革:回顾与反思》(1991,JAI Press,美国)也被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的学者多
次引用。主要学术论文有:“改革期间中国的货币化过程”(中国经济评论,美
国,1991春季号),“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亚洲经济期刊,美国,1992秋季
号),“中国的货币需求”(见计划经济,北荷兰,1993年第一期)等被世界各
地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多次反复引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5 09:43:38编辑过]


郑重声明:本文观点代表原作者,与兴华论坛无关。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和本论坛
共同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如果兴华网(http://www.1911.cn)无意侵害了
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文章。如果您欲转载我们的
文章请事先与我们联系并注明版权所有者和转载地址。

2005-12-24 22:22:00

家住安源


等级:书生
文章:373
积分:7535
注册:2004-09-17
第 2 楼


--------------------------------------------------------------------------------

怪不得中国卖的这么顺利,原来有代表在指导啊!

郑重声明:本文观点代表原作者,与兴华论坛无关。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和本论坛
共同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如果兴华网(http://www.1911.cn)无意侵害了
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文章。如果您欲转载我们的
文章请事先与我们联系并注明版权所有者和转载地址。

2005-12-24 22:59:00 关注民生,关注社会,负起我们的历史责任!!


孟非


等级:秀才
威望:5
文章:1570
积分:41530
注册:2005-06-22
第 3 楼


--------------------------------------------------------------------------------

在去年和今年兴华网发表了一些他的文章,从理论上来说,他功底是扎实的。

郑重声明:本文观点代表原作者,与兴华论坛无关。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和本论坛
共同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如果兴华网(http://www.1911.cn)无意侵害了
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文章。如果您欲转载我们的
文章请事先与我们联系并注明版权所有者和转载地址。

做人要厚道,看贴要回帖,消灭O回复!:O


2005-12-24 23:26:00 关注民生,关注社会,负起我们的历史责任!!


小勉羊


等级:秀才
文章:1113
积分:33280
注册:2005-09-03
第 4 楼


--------------------------------------------------------------------------------


易纲入选中央直管专家 最具货币政策发言权

易纲入选中央直管专家
2005-03-15 12:33

(资料图片)


  南方网讯

 在不久前高层对央行系统进行的中央直管专家选拔中,央行行长助理易纲博士
获选。

  尽管央行身负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及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任,但事关货币政
策和金融稳定的重大决策往往要由高层认可。有分析认为,今后在进行有关货币
政策制定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决策中,作为央行系统惟一一位直管专家,易纲的意
见和建议的分量得到加重。

  高层选拔直管专家并不仅限于央行。据了解,如易纲这样的专家也同样在其
他部委内选拔。

  “直管专家”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
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稳定增长,而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则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
经济的稳定程度。因此,事关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决策最令世人关注,因而此
次选拔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国家级专家最为受人瞩目。

  作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维护金融稳定的央行,金融人才云集。

  据了解,最初央行向高层上报的中央直管专家人选是五位:央行行长周小川
博士、行长助理易纲博士、研究局局长唐旭博士、上海分行副行长盛松成博士和
广州分行副行长王自力博士。最后的结果是:央行行长周小川作为正部级官员,
不列入选拔直管专家范围;整个央行系统只选拔一名直管专家。最后行长助理易
纲获选。

  关于易纲

  易纲为央行总行的第一位海归,是央行学者型官员的典型代表。

  易纲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80年由北京大学选派到美国留学。1986年
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易纲进入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任教,1992年
获终身教职,并晋升为副教授。1993-1994年,易纲与林毅夫、张维迎、海闻等发
起并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994年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易纲进入央行,先后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
书长、秘书长。2003年9月,央行“三定”之后,易纲被任命为货币政策司司长。
2004年8月,易纲升任央行行长助理,随后当选为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主管央行
的研究工作。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从教育背景、学术成果还是工作经历方面,易纲都是央
行系统专家中的优秀者。

  近二十年来,易纲在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有11篇被世
界权威索引《经济学文献期刊》编入其期刊和电子索引。他的主要学术论文:“
改革期间中国的货币化过程”、“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和“中国的货币需求”
等被世界各地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多次反复引用。

  易纲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特别是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方面的调查研
究。他在1991年提出货币化的理论模型,解释为什么中国改革过程中货币增长率
远远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1992年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的货
币供给机制;1993年发表了对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成果; 1994年至今参加由
世界银行和央行组织的中国金融规划研究课题,具体负责货币需求以及货币化的
研究;1994年论述了金融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 1995年调研了央行一级分行、
二级分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1996年对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讨
论了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和策略。易纲在研究中国金谔逯乒讨校?
对日本的主银行体制、德国的全能银行和美国的分业银行管理体制做过较全面的分
析和比较?

  了解情况的人士透露,一旦成为直管专家,高层将与其建立起直接联系的通
道,这些直管专家将是最高决策咨询的智囊。

  可以预见,在事关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最高决策中,易纲作为直管专家的
分量将得到加重。

  专家专业化

  有关部门并不仅仅在央行选拔国家级专家,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各个领
域都在进行类似的选拔工作。据了解,这些专家选拔标准不一定是某个级别的官
员,主要还是其专业水平和研究成果。

  业内人士认为,在各个部委、各个领域都会选拔直管专家。

  在改革过程中,专家的意见对于高层经济决策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之初,国务院就专门成立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模魑笔艄裨旱恼?
 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综合性、
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同时,国务院研究室作为中央
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也在中央重大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

  这两个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的专家加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当
年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专家,在中国经济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单单依靠这些政府政策研究机构来进行决策
参考显得有些不足。

  一位专家指出,这些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的专家都是站在宏观的角度,就中国
宏观经济的重大方向性问题提出决策建议,而对重大的具体问题的决策提供意见
和建议并不是他们的专长,因为这些政策研究机构的人员并不置身于具体行业中
,因此对于具体领域的问题缺乏细致了解和切身体会。而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大
方向已经确定,最高决策者最关心的是针对一些重大的具体问题如何进行政策制
定,并希望相关专家能够就具体的重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这并不
是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的专长所在。

  同时,各部委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
本领域重大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型官员,在该领域的重大具体问题的决策上,
他们最具有发言权。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专家之间的专业分工也越来
越强。现在已经很少有某个专家能够就经济领域的众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和建议。因此,对专家进行专业化的划分,使得高层决策时真正能够倾听到各个
领域最权威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就成为经济决策咨询专业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
内容。业内人士认为,这就是在各个部委、各个领域选拔直管专家的初衷。(编

 玉米)


郑重声明:本文观点代表原作者,与兴华论坛无关。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和本论坛
共同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如果兴华网(http://www.1911.cn)无意侵害了
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文章。如果您欲转载我们的
文章请事先与我们联系并注明版权所有者和转载地址。

2005-12-25 07:40:00

小勉羊


等级:秀才
文章:1113
积分:33280
注册:2005-09-03
第 5 楼


--------------------------------------------------------------------------------

可能朱总任行长时归国成为助理,堪称中国盖达尔私有化市场改革特别是金融以
及汇率改革计划的主要设计师。不是厉以宁不是吴敬琏或张维迎,而是这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5 09:12:16编辑过]

*** 回应主帖
*** 返回论坛

--------------------------------------------------------------------------------

跟帖目录:


设计中国版的休克疗法,目前正在将中国国幸胁鹚槿谌胛鞣浇鹑谧时镜目刂浦?no_text* - 名虽青史 23:38:36 12/24/2005
提醒刘明康周小川:甩卖金融股权,你们负得起历史责任吗? - 12m 00:12:33 12/25/2005
好笑。邓小平不负责,他们要负什么责?这是买办思想立国的必然走势。/no_text - 发自肺腑 00:30:45 12/25/2005

--------------------------------------------------------------------------------

原 帖 [ 0 ]

设计中国版的休克疗法,目前正在将中国国有银行拆碎融入西方金融资本的控制中/no_text*
[ 1:0 ] 名虽青史(周.川.橙.楼) - 23:38:36 12/24/2005 *** 回 帖


--------------------------------------------------------------------------------
原 帖 [ 1 ]
提醒刘明康周小川:甩卖金融股权,你们负得起历史责任吗?
提醒刘明康周小川:甩卖金融股权,你们负得起历史责任吗?

近年来,我国在金融系统正出现大量廉价贱卖股权、仓促合资的情况。特别是四
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加紧出售股权。外资用40亿美元获得建行15%股权,30亿美元获
得中行10%的股权,30亿美元获得工行10%的股权(大数)。其中,美洲银行出资
25亿美元入股建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淡马锡分别出资31亿美元各购得中行10%的
股份,高盛和安联保险等出资30亿元美元购得工行10%的股份。而且,监管高层明
文规定商业银行改革"必须"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必须"与境
外战略投资者合资。按这样大跃进式的出售股权,十年内我国金融企业的股权将
有一半以上被外资获得,收益将大量流失,国家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后果是灾
难性的。中国在这一历史阶段最需要避免的就是出卖资产。据不完全统计,有67家
金融机构已向外资出售股权。德意志银行出资1.1亿美元入股华夏银行,美国凯雷
投资集团等出资4亿美元收购太平人寿25%股权并有权达到49%,施罗德投资管理公
司与交通银行合资成立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自从2004年底外资在基金公司
中的持股比例被放宽至49%后,我国目前合资基金公司数已达18家。2001-2005年
8月,中国至少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引入了外国投资者,每家
出售的股权比例都接近20%。从数量比例上看,外资入股国内股份制银行的比例已
达50%;如果算上4家在谈的股份制银行,这一比例高达83%。同时,金融机构海外
上市成为时尚。争相贱卖金融产权:
海外上市,发行人比拼的,不是发行价格和市盈率,而是贱卖股份所带来的认购
倍数,如中国人寿和交通银行。交通银行仅以每股2.5港元的价格在香港证券交易
所发行上市。在排队海外上市的队伍中,还有中国银行、中国建行、中国工行、
民生银行等等。金融业向外资贱卖股权就像一场招商引资大跃进,谁卖的快、比
例高,谁就得到政绩和媒体的掌声。甚至多家金融机构向同一境外投资者压价竞
卖股份。有人评论,外资用30亿美元换来泄写笠?0%的股权,这是世界银
行界的历史性事件!从这些银行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看,实在太
便宜了。工商银行在国内有2.2万个网点,控制了中国银行业近20%的资产。入股
工行将给予外国投资者极大的共享影响力的机会。而且我们是求外国人买我们的
股权!2005年初,美国某银行一个小组到中国考察投资工行和中行,刚谈完就接
到建行高官的电话,请他们投资建行。"这表明中国陷入困境的国有银行渴望……
从外国竞争对手那里吸引资金和专业技术……这使国外各投资银行以俯就的态度
抬高要价。"对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威胁:
把引入外资股权当作改善金融企业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惟一法宝,将
要付出巨大代价。国外资本入股中国金融企业是为逐利,但更长远的目标,是控
制中国的金融产业,而控制了金融就可以控制经济的全局。谁都知道金融经济命
脉,是配置资源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让外资控股,等于给外国人打入中资银
行内部的机会,使其掌握我们的核心信息和弱点,意味着把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部
信息,包括中国银行的机密、资金动向、客户资源以及自己优势和弱点,都毫无
保留地暴露在潜在竞争对手面前。这就象中国人只穿着短裤却坐在西装革履的西
方人面前。金融犹如国防,如果一意孤行,大跃进式的在金融领域招商引资,不
出五至十年,我国金融企业的股份将可能有一半以上被外资控制,将给中国经济
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不值得我们警惕吗?各国政府总是千方百计地对他国金融
资本进入设置障碍。中国建行在纽约和伦敦设了十多年的代表处,至今还不能升
格为分行。按新加坡银行法规,如果一个银行的控制权在外国政府或政府代理机
构手里, 就不批准该银行在新开展银行业务,中行在新加坡至今没有领到完整的
银行执照。而淡马锡和星展银行是新加坡政府控制的金融机构(类似于我国的汇
金公司),却在中国大量购买中国的银行股份、基金管理公司股份,甚至还要在
中国控制一家全国规模的银行。为什么我们没有类似于新加坡政府的金融保护政
策? 引进外资股权就可以提高我们银行的管理水平?
监管部门热衷于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是认为可以改善中资银行的管理水平和服
务水平,提高盈利能力。他们以为外来战略投资者都是友好合作,完全是一厢情
愿。显然,眼前"一窝蜂"引进外资,是对自己的管理能力的否定,是各管理层缺
乏自信和无能的表现。尤其是银行业这种关键性的垄断行业,具有非常高的资金
杠杆效应,大比例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将会造成巨额利润的流失,而本国民营资
本却不能分享这块蛋糕。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对银行的管理权或控制权的争
夺,将是获利的重要手段和前提。合资双方的内耗很容易降低企业效率,深发展
合资后,最终被外方控制,就是前车之鉴。2007年后,中国银行业将对外资全面
开放,进来的外资银行将更多地设独资银行,这些独资银行必然和所参股的中资
银行发生市场争夺的矛盾,这些中资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帮谁,不是很明显吗
?在此之前,这些“战略投资者”会全心全意把所谓先进管理经验教给中资银行
吗?如果外资控制中国金融,将会有怎样的风险?
专家指出,根据外资金融机构常用的策略,可以模拟他们在中国本土攻城略地的
路线图:1.小比例参股,进入董事会,了解内部情况,掌握市场趋势;2.通过增
资或收购,提高持股比例,达到控股临界点;3.通过本国政府向我施加压力,借
助中国经济上升周期,迫使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使自己持有的金融机构股权升值
;4.乘出口下降财富外流之机,等待中国经济环境逐步恶化;5.乘人民币汇率处
于高位,压中国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自由兑换;6.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情况
下,不仅股权分红丰厚、而且股份增值和人民币升值,给自己带来双重收益,逐
步投资和利润兑成外汇撤离;7.外资纷纷撤离,人民币被迫大幅度贬值,金融危
机出现;8.境外机构乘机买人民币,并收购、控制中国金融机构,完成对中国金
融业的进一步控制。如果这一图景实现,外资金融机构就会像血管一样深入到中
国各个产业肌体中,统治中国产业资本,国内企业(像中石油)的任何国际并购
活动,都可能通过银行渠道透露到外国竞争对手那里,中国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处
在竞争对手的监控之下。外资机构还可以将通过关联交易,将自己在全球金融市
场的风险转移到所控制的在华金融企业,也就是利用中国市场转移风险,收获利
润,掌控经济命脉,影响政治。引自:《中国金融版图告急》原载《董事会》2005.11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