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何必拿丁俊晖为“市场化改革”脸上贴金——评《南方周末》关于年度人物的一篇评论
何必拿丁俊晖为“市场化改革”脸上贴金——评《南方周末》关于年度人物的一篇评论(修改稿)
水生(2005年12月23日)
今日读到2005年12月22日《南方周末》头版发现,2005年南方周末年度人物候选人已经正式公布。据称,“候选人的产生,首先来自数十万张读者选票,也出于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标准的考量”。结果是,在此前的每期报纸上都名列其中的香港学者郎咸平,如今却已名落孙山。本来,人们还以为《南方周末》能够尊重民意。如今看来,未能公布的读者“选票”还是不如主办者的“考量”。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原先名不见经传的18岁的年轻人赫然跃入眼帘,就是在12月19日在英国斯诺克台球锦标赛上刚刚获得冠军的丁俊晖。
或许是为了说明《南方周末》对“年度人物标准的考量”,同样在头版由秋风先生执笔专门写了一篇“方舟评论”,题目是:《市场化改革为人的发展插上翅膀——有感于神童丁俊晖的成功》。笔者与秋风先生素不相识,只是在前些天刚刚写过一篇“秋风先生如此栽赃,有没有搞错?——评《谁制造了550万元的大手笔》一文”,对秋风先生将哈尔滨所发生的“天价医疗费”事件归咎于所谓的“计划经济体制”提出了质疑,因此对秋风先生的文章不免有所关注。而秋风先生在“方舟评论”中则是持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竟然将刚刚获得冠军的丁俊晖的成功归功于“市场化改革”。一贬一褒之间,秋风先生真是“爱憎分明”。不过,在笔者看来,秋风先生那种混淆是非,逻辑混乱的“风格”却依然如故。忍不住有感而发,再写一文。
秋风在文章中认为,“市场体制的逐渐确立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物质产品的供给,而且尤其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最新的例子是神童丁俊晖神话般的成功——18岁的丁俊晖击败了比他大30岁的戴维斯,实现了自已的梦想,成为斯诺克锦标赛27年来第一位来自英国和爱尔兰以外的冠军。”显然,如此文标题所示,秋风是将丁俊晖的成功归因于“市场化改革”的。但是,秋风先生可能没有能想到,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已经明显出现了一些因果逻辑关系的混乱。
首先,既然秋风将丁俊晖称为“神童”,那么,实际上就明确表明了丁俊晖的成功主要归因于个人素质的“与众不同”之处,与什么“市场化改革”有何相干?其次,对任何一种竞技运动来说,一位18岁的选手击败年长自已30岁而已年近半百的老选手,有何希罕?能谈得上什么“神话般的成功”?还有,既然丁俊晖是“斯诺克锦标赛27年来第一位来自英国和爱尔兰以外的冠军”,那么就要问,除英国和爱尔兰之外世界上还有如美国等那么多早已实现了彻底“市场化改革”的国家27年来都未能出现如此“神童”,为什么丁俊晖的出现就要归功于“市场化改革”?
原来,秋风先生接着说,“中国运动员夺得的冠军已不计其数,但是,这个冠军却是非常特别的。小丁是在现有的体育体制之外,完全依靠自已的家庭实现冠军梦的。”“丁家的梦想之所以能够变成现实,得力于老丁对小丁独特天赋的精明投资,恰是拜市场体制所赐。”“市场给了人们更多的空间。老丁可以靠自已做生意供养小丁打台球。丁家人可以自由旅行,到各地参加比赛。”“事实上,老丁只用了几十万元就培育出了一个冠军。”
从秋风先生的以上陈述中,笔者以为,与其将“小丁”的成功归功于什么“市场化改革”,还不如将其归功于“金钱”。我们看到秋风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只要有了钱,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因为,老丁是冒了风险用几十万元培养了小丁这个“神童”。这样的家长在中国能有多少?更何况,如上面所述,多少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比老丁有钱的人也不少,但在27年中不是也没能培养出这样的冠军吗?丁俊晖的出现无非是一种“自费”行为而已,与“市场化改革”究竟有何逻辑关系?
犹如秋风所说,中国已经出现过“不计其数”的冠军,在他们中间,恐怕绝大多数家庭在当初都是没有如老丁家这样的条件的。如果放在今天,他们中的不少人或许根本就上不了学。现在全国有多少家庭都在为孩子的学费犯愁,为基本的医疗费用借债,更有多少贫困家庭还在为生存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去打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下矿井挖煤。他们中的多少年轻人不是没有“爱好”,也不是不想“自由选择”,而是由于现在贫富分化的环境所迫。在他们中间,难道就不可能出现如小丁这样的“神童”?“市场化改革”是否也能为中国绝大多数的“穷人”的发展“插上翅膀”?
至于秋风所说“小丁是在现有的体育体制之外,完全依靠自已的家庭实现冠军梦的”的事实,其实也是言过其实。之所以出现小丁这种情况,说实在话,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这种台球比赛暂时还没能列入中国体育正规的竞技比赛的范围,而更多地只是作为大众的一种娱乐工具,仅此而已。试想一下,那么多竞技项目,多少运动员要进行长时间的刻苦训练,甚至还要流血流汗和伤筋动骨才能取得一点成绩,有几个能如打台球那样,在风雨无阻,装有空调和灯光明亮房子中从容不迫地潇洒进行的?又有多少富贵人家子弟甘愿选择竞技体育作为终身职业的?
其实,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日子:国家的绝大部分体育设施免费或廉价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家举办普及到区县级的各种基本免费的业余体校;各企事业单位大都建有一些球场、游泳池和运动队;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也都有负责文体的部门;各级政府每年都要举行各种体育比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目标是何其明确!各级政府放弃对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投入,将体育经费大量投入到夺标的竞技体育项目中去,并不是出现在所谓的“计划经济”时期,恰恰相反,正是从进行所谓的“市场化改革”以后,体育事业的发展才真正走上了邪路。由此开始,一切都向钱看,一切都是为钱,一切都要有钱。政府的各种体育健身设施大多成了各单位谋取盈利的工具。现在,还有多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还建有体育设施?员工想玩,没门,你上外面玩去!尽管放开了体育市场,在城镇出现了一些从事体育和健身的场馆,但是按小时收费的“市场行为”,又将多少青年排除在门外?现在还会有多少体育教练愿意免费为孩子们指导?还会有多少裁判愿意免费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供服务?这些难道就是秋风先生想要的“市场化改革”的“成果”?
秋风先生在评论中还说,“近年来,人们对市场化改革提出一些质疑。这些质疑部分是合理的。由于传统体制的扭曲,市场化改革确实存在种种难如人意之处。本应彻底市场化的领域只能半市场化,不该市场化的领域却大张旗鼓地市场化,导致中国经济某种结构性扭曲。然而,因此否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却是不明智的。”
这里,秋风先生总算说了点真话。其实,依笔者所见,中国前一段时间所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一种“泛市场化改革”,而且是一种“错位的泛市场化改革”。为此,本人曾经写过一篇《错位的泛市场化改革让中国转变航向》。其中有些观点与秋风先生有共同之处。但是,既然秋风先生在评论中说到了这一点,有几个问题不得不向秋风先生请教一下:这些“市场化改革”中的“种种难如人意之处”难道仅仅归咎于“传统体制的扭曲”吗?究竟哪些领域是应该“彻底市场化”的?又有哪些领域是“不该市场化”的?比如说,国家的体育事业该不该“市场化”?在二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当主流们发现“传统体制的扭曲”时,你们做了些什么?难道就是坚持“既定路线”而要“彻底改革”?如果说在改革之初,主流们尚可以将改革的阻力和失误归咎于前者的话,到如今,究竟应该将现在的问题归咎于“传统体制的扭曲”,还是归咎于“改革路径的选择错误”?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主流们就没有犯过一点错误?到各种负面后果纷纷显现,人们普遍提出质疑的时候,你们就不能来一点自我批评?
最后,借用一下秋风先生文章中的话,“作为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文明古国,中国无疑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国度。不妨套用一句名人名言,中国不是缺少天才,而是缺少发现。”丁俊晖无疑是个人才,但小丁的出现实在算不上是“市场化改革”的功劳。现在这种以资为本的“泛市场化改革”明显地打击、限制和压抑了绝大多数人的“自由选择权”和“成长发展权”。秋风先生用小丁的出现来为中国现在这种扭曲的“市场化改革”脸上贴金,实在是有点弄巧成拙。而《南方周末》将刚刚获得台球比赛冠军的丁俊晖列为2005年度南方周末年度人物候选人,而将在此之前一直名列其中的郎咸平排除在外,如此“考量”,实在是让人觉得有点莫明其妙。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装模作样地让大家投票,岂非多此一举?
2005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