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哀悼在“头七”,民族更团结!

火烧 2010-04-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玉树地震头七日全国哀悼,体现传统文化与民族团结。通过哀悼活动传承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呼应毛主席精神,展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明天(公元2010年4月21日)是本年本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头七”,中央决定明天为全国哀悼日,为玉树地震遇难同胞举行全国性的默哀活动。这和公元2008年5月19日为“5.12”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举行同样的哀悼活动选取的是同一个日子——遇难同胞的“头七”。这个日子的选取,充分反映了中央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高度尊重和忠实传承,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凝聚全民感情,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的丧葬习俗中,人死第七日称「头旬」或「头七」。这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习俗上认为,死者直至此日才知自己死亡,其亡灵将回宅哀哭。虽然各地风俗不一样,但是一说出来,大家都能明白 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胜过血缘传承,血缘会断,但是只要还有一个人,文化就不会断了传统。这种传统文化正在每个人心中复苏,这将是民族继续前行的动力。
  从汶川地震遇难同胞“头七”的全国哀悼,到明天玉树地震遇难同胞“头七”即将进行的全国性哀悼,我们不能不联想起66年前延安的一场追悼会和毛主席的那篇著名演讲。在1944年的9月5日,一位名叫张思德的普通战士因为在烧炭中抢救战友而不幸牺牲,在4天后的9月8日,在中央警卫团举行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在演讲的结尾处,毛主席深刻阐述了追悼会的重大意义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我们如果把张思德同志追悼会召开的时间与两次全民哀悼日的时间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并未安排在“头七”这一天,但这明显是由当时的气候环境等条件决定的,并不意味着党中央毛主席不重视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扬,比如张浩同志病逝后,毛主席还亲自抬棺。从毛主席提倡将开追悼会形成制度并且介绍到老百姓中的主张,就可以充分了解党中央毛主席对传统殡葬习俗的精华继承与糟粕舍弃。孔子说“慎终追远可以厚风俗”,毛主席指出“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其促进人民团结推动社会和谐的意旨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现在中央同样是为了“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而进行全国性哀悼活动,既是对毛主席《为人民服务》讲话中这一精神的发扬光大,同时“头七”日子的选取成为规律和制度,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扬,必将使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和文化烙印更加醒目美好地展示于全世界。
  “五千年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脉搏,
  提醒你,提醒我,
  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
  中——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