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为什么善有善报

火烧 2007-01-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文章探讨慷慨与利他主义行为带来的社会回报,指出其在提升个人地位与权威方面的作用,同时反思当代社会对慈善行为的质疑与误解。
 弗兰克•菲雷迪/著 吴万伟/译

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人比自私的人更受欢迎,更有力量。

我在肯特大学的同事心理学家查理•哈代(Charlie Hardy)和马克•范福特(Mark Van Vugt)最近进行的研究表明好人有好报。他们说那些拥有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名声的人是所在团体中最被看重的人。

因此,慷慨的人比自私的人更有权威和地位,被选为伙伴或者配偶的可能性也更大。慷慨好像不仅自身是个回报,而且还能给拥有它的人带来更多的社会机会。

奇怪的是,被普遍尊重的利他主义观念在当今文化,至少在英国很难得真诚的祝福和和赞美。

我们生活在心理学家们把利他主义行为看作“帮助别人强迫症”的时代。当然,过分的利他主义行为会导致激情疲劳。照顾年迈的父母或者亲属的行为让人获得“模范”的称号,有人还建议这些好人应该得到经济上的补偿。

尽管美国社会有贪婪的名声,但人家仍继续维持慈善和利他主义的美德。帮助别人的行为得到文化上的赞许。遗憾的是,在英国,慈善捐助的新闻如果招徕的不是玩世不恭的嘲弄,至少是疑神疑鬼的不信任。

媒体觉得很难相信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投资大师华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花数十亿的财富做善事是真诚的。我们常常觉得这些利他主义的行为是购买公众承认,捞取名声的花招。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慷慨大方是美德,是美好社会所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内心深处对表现慷慨的人向往的原因。

译自:“Generosity is good for you” by Frank Furedi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