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让网友调查“躲猫猫”的背后是更大的“躲猫猫”

火烧 2009-02-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指出躲猫猫事件背后存在更大问题,强调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影响,呼吁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以引导舆论并维护社会稳定。

让网友调查“躲猫猫”的背后是更大的“躲猫猫”——建议有关结构别和人民“躲猫猫”

  化被动为主动,这是一种进步。从被网络“引导”,到试图主动“引导”网络,可以看出网络的影响力总算是挤进了地方政府的大门,地方父母官们终于开始正视网络舆论了。当然,被重视未必就是好事,“重视”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要“控制”,也许“控制”这个词不好听,那么就用“规范”“管理”诸如此类光面堂皇的词语吧。所以,一旦某种工具或者某种方式得到了官方的“重视”,那么紧跟着的就是被“规范管理”了,因此,网友们应该要有心理准备。不过话又说回来,地方政府加强网络引导和网络管理也不见得就是坏事,“管理”是需要成本的,“引导”也是需要成本,“成本”意味着“支出”,而“支出”的另外一面就是“收入”,所以对于某些人来说“规范管理”意味着“收入”,意味着“就业”。

  在此,老僧建议各级政府大力招聘“专业网络评论员”,积极正面的引导网络舆论,避免网络给我们的“公仆”们添麻烦。最好能将所有没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都纳入网络评论员体系。现在不是要扩大内需吗?政府需求也是一种需求,一样可以拉动内需。如果能组建一支有几千万人的网络评论员大军,何愁网络舆论无法引导?如果将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纳入政府规范管理,何须担心社会不稳定?所以,真切希望政府能积极主动的大力扩展专业网评员队伍,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既然网络的影响力已经进入了地方官员们的法眼,那么网络舆论当然也就是一个事儿,是事儿就得有人办,光靠秘书、下属临时注册几个马甲去网络上抱佛脚是不行的。所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从网上筛选几个熟面孔老马甲来应急才是上策。由此,这次云南“躲猫猫事件”就邀请到了几个任职于【专业媒体】的“普通网友”参与了调查,但这么妥当的人员选择,却仍然不能让有关部门放心,他们还是设置了种种障碍,让云南宣传部门组织的调查活动变成了“监狱半日游”,结果当然不可能收获到什么真相。虽然没有得到真相,但整个调查活动还是透露出了一点地方实情。

  什么实情呢?那就是地方政府的看守所确实管理混乱,“躲猫猫”事件确实有不为人知的内幕。老僧凭什么下这样的结论呢?因为有些信息不一定是通过正面的渠道才可以获取的,反面的方式也可以。“不告诉”就是一种“告诉”,捂“盖子”一定是害怕别人“揭盖子”。如果云南警方是清白坦荡的的,一次洗刷流言的机会就在眼前,为什么不用?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某些事情是“潜规则”,是见不得光的。之所以主动召集网友参与调查“躲猫猫”事件,实在是近一年多来,被网络舆论给“折腾”的。什么“周老虎”、“俯卧撑”、“打酱油”,让人好不心烦,与其被网络拿下,不如主动拿下网络。可惜的是宣传部门和公安系统没有协调好,看守所一点东西都不给人家调查到,怎么也说不过去。让网友白白的当你们和探求真相的人民躲猫猫的布景,这可就有点过分了。

  说实话,我还是很佩服这次云南公安邀请网友参与调查的初衷的,至少对他们的主动出击的策略很欣赏。找几个得意洋洋的网友站在事件的最前面,然后自己掖着真相躲在他们的背后,这可是“躲猫猫”的高招。只是参与调查的几个网友有些遗憾,有些尴尬,在网络的众目睽睽之下被地方政府摸头,即使感觉温暖恐怕也不会笑得自然。

  其实从前年的山西黑砖窑事件,到去年的瓮安事件,再到上海的袭警事件......,再到现在“躲猫猫”事件,司法系统的问题已经是癞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如果再不及时整顿,集中起来爆发对社会的破坏性将是无法估量的。希望有关部门正视自己的问题,不要和人民“躲猫猫”了。所谓人命关天,司法过程往往关乎人命,出一点错,影响的就是一群人,一点点不公,爆发出来的怨气就可能引爆原子弹。去年那个袭警者,你们以为他的怨气只是针对上海警察吗?那是从山西开始慢慢积累起来的,长期不能给人一个说法,结果他自己的说法就是那么的残酷——对他自己对别人对社会,都是那么残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