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向文:战略投资者、热钱与疯抢食盐
1999年7月28日 ,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方式的通知》,首次引入了战略投资者概念,说是“市场稳定器”。这也就公开开启了外资入股中国的序幕。战略投资者尤其在最近几年很火,国资委的央企动不动就是大谈特谈战略投资者,现在的改革不管干什么,都离不开战略投资者的身影,好象离了他们,中国的事就搞不成了。精英们反复告诉我吗,引进了战略投资者,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他们长期的持股,有利于我们企业的发展、他们的人才也可以带给我们更先进的理念。
战略投资者被大批的引进了,结果怎么样呢?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些战略投资者毫无例外的选择了套现,我们期望洋老爷和我们同舟共济的,不过是与虎谋皮罢了。 2008年12月31日 ,瑞士银行(UBS)清仓所持有的34亿股中国银行H股。 2009年1月7日 ,李嘉诚旗下慈善基金再次抛售20亿股中国银行H股。 1月15日 ,中国银行的原第二大股东——苏格兰皇家银行(RBS)选择全部转让其持有的中国银行股票; 1月7日 ,美国银行也在香港股市以每股3.92港元减持了56亿股建设银行H股,它对建行的持股比例由原来的19.1%下降至16.6%;从中行对减持中行的三家机构获益情况介绍我们知道,UBS当初是4.916亿美元的成本买入,卖出了8.41亿美元,获利3.49亿美元。李嘉诚慈善基金的20亿股是每股1.98港元卖出的,净收益2.11亿美元。RBS的买入价是15.73亿美元,售出是23.83亿美元,净收益8.10亿美元。其中,UBS的收益率是70.96%,三年来的年复合收益率是19.57%;李嘉诚基金收益率75.48%,年复合收益率20.62%;RBS收益率51.51%,年复合收益率14.85%。 市场稳定器成了落井下石,这种做法,还是“战略投资者”吗?西方大型金融机构狠捞了一笔丰厚的利润,我们所希望的东西都成了泡影,我们所得到的就是人民的血汗钱被西方机构白白的拿去了,他们在喝着香槟,数着钞票的时候,估计还是笑话中国人是何等的弱智的白痴吧。
战略投资者都引进了十几年了,我们除了什么也没得到之外,他们在充当吸血鬼的角色的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副作用就是合法的把国外的热钱输入到中国。要知道,在任何国家,对热钱的监管都是非常严格的,热钱要想进入一个国家,要费很大的周章,也是要花很大的成本的。但是现在,在中国,热钱有了一个合法公开的身份,可以堂而皇之、大摇大摆的进入到了中国,这样一来,不但进入的数度、数量大大的增加了,而且热钱的成本更低了,低成本导致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热钱会以更加疯狂的速度和数量进入到中国。
热钱变的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贪婪,越来越疯狂,越来越恶毒。楼市现在被打压,股市费时费力,于是就选择了日用品。你可以不炒股,但是你不能不用日用品,不能不去看病。蒜、苹果、食盐、姜、大豆,基本都是日常离不开的东西,炒这些东西,可以说是没有风险的,不管有炒到多高,都有人接盘。
现在的媒体弱智的程度,实在是让人惊讶了。哪种东西被热炒了起来,媒体的报导就是游资。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热炒都是经过明显深思熟虑、周密策划的,潜伏和计划了几个月实质更久的。游资的特点是散、盲目,没有周密的计划。所以任何的游资都不能造成现在的这个局面。而且热钱的策划也充分利用了媒体的作用,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张悟本充其量就是热钱的一个马前卒罢了,他在前面鼓吹,资本在后面操作,这是任何游资都不能做到的。
所以,抛弃对战略投资者的幻想吧,还是想想毛主席的教导吧,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才是我们发展的立足点。离开了这八个字,洋老爷根本不拿你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