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龚书铎:警惕美国以文化“软实力”西化、分化中国

火烧 2006-02-19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指出美国利用文化软实力对华进行西化分化,影响青年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强调维护中华文化独立性与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

警惕美国以文化“软实力”西化、分化中国

龚书铎 

    ………………………………………………………………………………………………………
    摘 要: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向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推行全球文化美国化。美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侵蚀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美国文化严重冲击和破坏了民族文化。美国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也很大,尤其是对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应有所认识和警惕,维护中华文化的特性和独立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
    一、美国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美国对外扩张,除“硬实力”外,一直都很重视“软实力”的作用。如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和大混乱》一书中有明白的表露,大意是: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权,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美国以其很强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高科技实力向世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美国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其意图是很清楚的。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真正意义的全球化,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正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电视演出,服装,音乐,电影,等等——逐出并取而代之。对我们许多人而言,这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而“特定种族——民族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标准化的过程中将遭到破坏。”
    这不仅是一些人的思想主张,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也是如此。当今世界,美国不仅是经济、军事、高新科技的超级大国,也是文化上的强势国家。美国文化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站点中,有94个设在美国境内。美国电影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总票房的2/3。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市场几乎被美国电影所垄断。文化产品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甚至超过航天航空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1997年,好莱坞影片在全世界的票房收入超过300亿美元,《泰坦尼克号》一片就独赚18亿美元以上。
    美国文化产品的输出在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的同时,还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侵蚀,对本土文化、民族传统造成缓慢的然而却是重大的影响,许多民族语言、艺术品种濒临灭绝,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说:“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和马特尔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美国制作和美国风格的影片、服装和‘侮辱性的广告’成了从布琼布拉一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全球标准.这是使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美国化的重要因素。”
    同时还要看到,英语不论是在国际交流的使用上,在广播、电视、网络和软件上,都具有“语言霸权”,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还不可避免地会将美国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传输到非英语国家。
    西方文化人侵,对本士文化和民族传统所起的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作用,不能不引起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有识之士的担忧。几年前,马来西亚副总理巴达维(现为总理)就说过:“全球化通过全球媒体、娱乐业、旅游和贸易使人们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但它也导致西方文化中最肮脏、最无价值、最颓废的东西在非西方社会泛滥成灾,使本土文化岌岌可危。一些国家的本土文化很有可能消亡,或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
    二、美国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同样,我们国家也越来越受到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这种冲击,也许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但有些外国人却很敏感。前两年,埃菲社有一篇报道认为中国传统深受西方文化冲击。这篇报道说:“从战国时代到‘文化大革命’的数千年中,中国的古老传统一直得以保存,但现在它仿佛屈服于不可抗拒的西方生活方式”;“从美国那里他们模仿的,却是最糟糕的东西:洋快餐。仅仅在北京就有50多家麦当劳餐厅。另一家快餐连锁店——肯德基,餐厅的数量也差不多,中国是它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老人们担忧地看着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就像是他们头顶上的乌云,令他们担心古老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将会消失。”
    美国《纽约时报》2002年2月25日的一篇题为《别克、星巴克、肯德基,这还是中国吗?》的文章说:“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大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冒出了美国商店和餐厅”,“欧洲人也许习惯于把麦当劳的每一个‘巨无霸’汉堡包都看成是可怕的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志,然而中国人大多欢迎这种入侵——事实上他们已经使它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美国人在这儿销售的不仅是产品,还有文化。”应当说,这里潜隐着深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篇文章对于本土商店“克隆”外国商店、中国人“克隆”美国生活方式的状况感到困惑;提出了“这还是中国吗?”的尖锐问题。
    以上列举的外国作者对中国社会变化的述评,不无夸大和不确之处,但他们所指出的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很大冲击,尤其是对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却是值得人们关注的。
    不仅是洋快餐、好莱坞影片等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英语对汉语的冲击也很明显。在升学、晋职、晋级、就业等方面,存在着重英语轻汉语的政策规定或心理倾向,在中学、大学实行双语教学,报纸等媒体中夹杂英语缩写的情况越来越多,开会、谈话,不管是否必需,也喜欢夹杂几句英语,等等。据说中学课程里,最重视的一门课是英语。语文教学不受重视,现在的年轻学生包括博士生.英语水平都较好,但汉语文字却下滑。中国翻译家协会去年评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为新加坡华人。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工具,它本身也是文化,是文化载体。母语是一种标志,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凝聚,是民族的命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几千年文明所以连续不断,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是汉字,是历史文化传统。尽管中国方言很多,但因有汉字的维系,许多中国人即使离乡背井,远渡重洋,过了多少代,也认同于炎黄子孙。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写的就是法语的问题,法语是最后一课,下一堂课即由德语教师教德语。作者将一堂法语课上升为向祖国告别的仪式,使顽皮学生也顿感失去母语的悲哀。日本侵占我国台湾、东北时,推行日语,不学或少学汉语,企图使人们逐渐失去中国人的意识和感情。
    更为深层次的是学术上的渗透,这一点更难被人们注意到。在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中,洋教条的影响很明显,其观点、模式、方法都是照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不仅是学术上的倾向,而且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甚至是政治上的需要,如“告别革命”论、新自由主义等等。
    三、正确对待美国的文化渗透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并不等同于世界的“一体化”。尽管美国搞“单边主义”,实际上世界是朝着多极化发展的。对于文化来说,美国推行文化霸权,企图以美国文化主宰世界,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虽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冲击很大,但决不意味着会形成了种全球文化。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文化政策论坛”部长年会上通过的《上海声明》达成了四点共识,其中第一点就指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走向未来的出发点和智慧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重视保护和发展各国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美国推行文化霸权,以文化“软实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对此应有所认识和警惕。
    1、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和独立地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是关系到国家整体安全的问题,应当把它提到战略高度来对待。文化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文化是否安全,中华文化的特性能不能维护,是关乎民族存亡的问题。曾经提出“文明冲突”的塞缪尔?亨廷顿,去年又出版一本新书《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强调“美国人应当重新发扬盎格鲁-新教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成为他们自由、团结、实力、繁荣以及作为世界上向善力量道义领导者的地位的源泉”,不然就“将使得三个世纪以来一种语言和一种核心文化—盎格鲁―新教文化—的美国变得面目全非”,国家就会有分化、衰落的危险。亨廷顿强调大力捍卫和发扬“盎格鲁-新教文化”,值得我们注意。当然,亨廷顿也没有忘记对外,他提出“伊斯兰是好斗分子”,是美国“现实的敌人’”,中国是“可能的潜在敌人”。
    2、要有文化的主体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不可能也不应该搞自我封闭,要睁开眼睛看世界,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成果来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吸收外来的文化,否则就会停滞、衰落。但是,这种吸收是有选择的,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是盲目的,不分精华、糟粕,无选择地照搬、照抄。同样,对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也要有主体意识,也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现实出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不能盲目继承。儒学文化既有优秀的成分,也有陈腐的封建性的糟粕,不宜笼统将儒学称之为“优秀文化”,全盘继承发扬。既不应“西化”中国。也不应“儒化”中国
    3、重视汉语教育、历史教育。汉语教育下滑的情况及其重要性前面已谈到,不再赘述。历史是民族的记忆,它是凝聚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力量源泉。但是,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中历史知识非常薄弱。据2001年2月有关单位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14-28岁的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方面的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历史教育薄弱,后果堪忧。而日本右翼势力却在中学历史教科书等方面掩盖、否定甚至美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史,制造日本虚幻的形象,欺骗世人和子孙后代。台湾的“台独”势力在大搞“去中国化”,在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科课程纲要草案》中,竟然将明中叶以后包括清朝和民国的历史全部放进高中二年级的“世界历史”课程中,把台湾史独立出来,其目的是将台湾和台湾人民从祖国分裂出去。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是至理名言。在美国以文化西化、分化中国的情况下,要想维护中华文化的特性和独立地位,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必须加强历史教育和汉语教育。
    4、加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力度。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加以中国的市场受到国际上的关注,从而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增强。据统计,国外约有3000万人在学习汉语,来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不断增多。我们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多了解中华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环球视野》摘自2005年第7期《高校理论战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