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盐荒”说明食盐市场还不是真正完全市场经济

火烧 2011-03-18 00:00:00 网友时评 1030
盐荒现象显示当前食盐市场未达到完全市场经济标准,价格机制未能有效调节供需,存在计划经济残余,需深化改革以实现市场自我调整。
不少网友发帖分析了导致此次“抢食盐”的各种原因,因此本网友就不打算分析“抢食盐”的动机和原因了。

本帖就来分析这样一个问题:“抢食盐导致盐荒”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发现:真正的完全市场经济是具有自发地使得市场趋向于“均衡”状态的能力的。他们当时并不清楚推动市场趋于均衡的动力,于是称之为“看不见的手”。

后来的研究表明:推动市场自发趋于“均衡”状态的动力是“价格机制”,或者说,价格机制就是“看不见的手”。

现代经济学运用“拓扑学”这种先进的数学工具,证明了:
1)在任何外界条件下,真正的完全市场经济都具有唯一的均衡状态;
2)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之后,真正的完全市场经济仅仅依靠价格机制就能重新自发地达到新的均衡状态。

真正的完全市场经济,就是仅仅依靠价格机制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自我调整的经济。

所谓“价格机制”,简单地说就是:
1)如果一件商品供给大于需求,则价格会下跌,生产者就会减少,于是供给就会减少,然后价格就会回升;
2)反之,如果商品的供给小于需求,则价格会上涨,生产者就会增加,供给随之增加,然后价格就会回落。
现代经济学已经能够使用成熟的偏微分方程组来定量地描述市场在价格机制下的运动变化过程了。

让我们专门来看这样一种情况:商品A原本是供给等于需求的均衡状态,由于外界条件变化,需求突然远远超出供给,生产能力又无法迅速及时地提供供给。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完全市场经济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在完全市场经济下,当需求远远超过供给而供给无法迅速增加的时候,价格将随着“有效需求”的逐渐满足而不断上涨,直到实际价格刚好等于“有效需求”者愿意提供的期望价格为止。实际价格等于期望价格,就是在需求远远超过供给的情况下,市场的新均衡点。

从理论上讲,在需求超过供给而供给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当市场达到均衡的时候,实际价格正好等于期望价格。此时,实际价格虽然等于期望价格,但二者都已经远远超过供需平衡时的价格,这时候市场所有的商品A也恰好卖完。不过,考虑到价格上涨通常具有超前性,实际最后出现的状态是:市场上还剩下一些商品A,而价格已经超过尚未购买的所有消费者能够出得起的价钱了,并且已经远远超过供需平衡时的价格。

因此,对于仅仅依靠价格机制的真正的完全市场经济而言,任何一种商品,即使需求超过供给而供给无法增加,最后的状态也不会是被卖光,而且均衡时的价格应该远远超过供需平衡时的价格。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石油。

很多人担心,石油早晚会被用完,这是因为他们不懂现代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在完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石油是不会被用完的。

原因很简单:越接近于用完,石油的需求就越大于供给,价格将会飙升。
一方面,这使得原先成本价格高于石油的替代品将会比石油便宜,从而得到应用,逐渐代替石油。另一方面,即使石油没有替代品,由于石油价格的飙升,最后也会达到新的均衡点:价格远远超过供需平衡价,并且超过所有消费者出得起的期望价格,从而总是会剩下一些石油没有被卖出去。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地方超市和商场的盐都被抢光了,这说明需求超过供给的程度是很大的。但是,我们同时看到:食盐价格的上涨并不十分明显:大部分超市和商场并未涨价,小店最高也只涨了十倍。

由此可见,目前的食盐市场,并没有达到仅仅依靠价格机制进行自我调整就达到均衡的真正完全市场经济的标准,仍然有着浓厚的“计划经济”残余。

本网友认为,此次“盐荒”显示我国食盐市场急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便能够实现仅仅依靠价格机制进行自我调整就达到均衡的真正完全市场经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