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五大陷阱 中国经济需要做乘法
中国的五大陷阱
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来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快,其二是经济增长比较稳定,但是,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四个政策性陷阱,中国经济要想健康发展应该避免这几个陷阱:
1、 低劳动生产率陷阱
一个经济体,决定其劳动力价格的只有劳动生产率这一个根本性因素,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财富价值就越高,因此劳动者的收入也就越高。而劳动力价格越高,企业采用机械化及自动化设备的积极性就越高。相反,如果一个经济体其劳动生产率很低,那么其劳动劳动力价格也就非常的低,劳动力价格很低,企业也就没有采用机械化及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动力,因此这个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也就很难升高,这样就导致劳动者收入长期在低位徘徊的局面。
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企业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运用只是改善劳动生产率的一个最主要方面,改善劳动生产率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改进。
2、 货币购买力下降陷阱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非常快,中国的有钱人都非常注重货币的保值,而银行存款利率非常的低,显然不能达到保值的功能,因此中国有钱人都将自己的钱用于购买房地产,因为从中国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房地产的保值功能是最好的,因此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也就成为中国炒房严重的重要推手,而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又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通货膨胀,因此中国面临着“货币购买力下降—买房保值-房地产价格飙升—货币购买力再次下降”的恶性循环。
可以说中国现在正处于这种恶性循环当中,而要从这样恶性循环当中走出来,笔者认为首先中国应该控制通货膨胀,其次应该特别防范房地产等具有标杆意义商品的价格大涨。
3、货币紧缩陷阱
资产泡沫是由于低利率造成的,但是提高利率对抑制资产泡沫影响却不大,因为人们对资产泡沫的追逐是因为更大的赢利预期,而货币紧缩政策会对实体经济造成非常大的伤害,06、07年中国出现了巨大的股市和楼市泡沫,央行一次次调高利率,反而导致股市楼市一再新高。郎咸平深入研究国内经济的发展困境,提出中国经济是同时存在过冷和过热的“二元经济,政府投资部门过热,民营经济很多领域出现萧条,而不是国内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的国内经济一片繁荣,不断加息只会加剧国内民营企业的困难,导致制造业全面衰退,国内营商环境全面恶化。这是国内营商环境进一步恶化,两股避险资金逃入股市楼市。但笔者还要对郎咸平的理论进行一些修正与补充,那就是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的投机性繁荣吸收了相当一大部分的银行储蓄,而这些储蓄本来是应该成为贷款支持企业投资的,这样必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出现,当年中国在股市、楼市大繁荣的时候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种“投机资金”挤压了“投资资金”,导致企业融资难所致,而破产企业又将自己的剩余资金投入资产市场,又进一步推高了泡沫,形成了恶性循环。
4、 低利率陷阱
低利率常常被认为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但是实际情况是低利率在刺激经济的作用方面并不明显,而是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低利率政策对经济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首先,低利率导致人们存款兴趣降低,这样银行的储蓄规模就会减小,银行储蓄规模减小,也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的投资,因此低利率政策会导致用于企业投资的资金减少;
其次,当实行低利率政策时,企业的投资和居民的消费信贷同时受益,但银行更偏好具有稳定受益的居民消费信贷,因为消费信贷比投资信贷安全的多,这必然导致本来就不多的银行储蓄又被消费信贷分去了一大部分,这样能够用于企业投资的信贷就更少了。因此实行低利率的结构一般都是刺激了消费,而对投资刺激并不大。
第三,低利率也造成短期投机行为,在银行低利率下,富人会将将自己的资本投向风险更高的资产领域,比如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这样会将造成资产泡沫,间接伤害到实体经济。
可见低利率政策会从多方面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实行低利率政策的结果就是信贷消费和资产泡沫严重,而政府所期待的刺激投资效果不但达不到,反而由于储蓄资金被用于了消费和资产投机,导致用于企业投资的资金更少,因此从实质上不是刺激了企业投资,而是伤害了企业投资。
因此我国在制定经济刺激措施时要避免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而应该使用“组合拳”,从多方面下手,中国应对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
5、政策制定时的思维陷阱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理论存在的意义是不容否定的,但错误理论或是理论的错误应用带来的破坏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在国家发展中更是如此,在国家发展政策制定中,理论对政策制定的干扰作用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首先是,明明在实践中已经证明错误的理论,但由于在学术上并没有找出其失败的原因,因此人们还是迷信这个理论,而不肯回头,主要表现为对错误理论的执迷以及用过时的理论来指导新出现的情况,其次是明明自己做的很对,但是由于没有理论上的支持,总是不自信,不但对自己正确的东西进行坚持,结果也很容易丧失原则二导致失败。
中国目前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国在学术上还基本上依赖“进口” ,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些理论诞生时的时代背景,就盲目的照搬某些理论,做法,比如中国在对住房、教育、医疗进行改革的同时都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而中国的银行业在交了巨额的学费后才发现了自己所要学的东西其实根本就没用,这些都是经济发展中的教训,而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存在首先要有本土学术的诞生,其次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务实,而不能迷信于某些理论。
翰啸《中国大形势》节选
中国经济需要做乘法
宏观经济学是凯恩斯主义诞生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非常有用的理论模型,使宏观经济的研究有规律可循,有模式可依,降低了人们分析经济问题的难度。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果我们总是按照宏观经济分析的固定套路来研究经济,就会忽略了经济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而是满足于玩弄一些小伎俩,这些东西在短期内也许可以奏效,如果从长期来看,必然会导致一些问题。
另外,宏观经济学是在处理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诞生就是为了解决危机,宏观经济学对付经济危机还可以,但不可能促进经济成长,我国现在的学者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将宏观经济学的一些主张当成了提升GDP的方法,也就是将药品当成了营养品来吃,任何宏观经济政策都是“一药三分毒”,长期实行就会扭曲经济结构。
真正的经济增长必须“质的增长”与“量的增长”的结合,归根结底要靠质的增长,经济发展不是要做加法,而是要做乘法,这种质的增长就是提升劳动生产率,如果用公式进行表示,那就是
“GDP=劳动生产率*劳动人数”
提升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发展的真谛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前,人们忙忙碌碌一年还吃不饱、穿不暖,在居住、娱乐等方面都非常的欠缺;而现在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家用电器,电脑、MP3等消费电子产品都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而与古代比起来,人们用于劳动的时间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也就是人类用更少的时间、更少的劳动,却生产了更多的产品,这就是因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我们在考虑经济发展时,往往是考虑总量和速度多、考虑劳动生产率少,我国目前的劳动力短缺已经由大学生短缺、技工短缺过度到了普工短缺的经济阶段,如果再想靠人口红利实现经济增长已经不可能,因此经济增长必须转变到对劳动生产率的改善上。
我们在制定经济战略时,先后有过比较优势战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自主创新、战略新兴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等提法,但我国就是很少提到劳动生产率,而经济的增长归根结底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我们必须将提升劳动生产率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劳动生产率是经济之本,其余全是末,如果从其他的方面抓经济,都是舍本求末。
提高劳动生存率有两类方法,一类是靠提高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另一类是靠提高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目前中国采取的都是第一类方法,比如中国煤矿事故频发和富士康事件都是此原因。
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应该从靠“提高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存率,转变到依靠“提高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才是真正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笔者不赞同郎咸平的“产业链理论”对大学生失业的解释,郎咸平认为中国应该发展除制造外的其他产业环节才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笔者认为其他产业环节对大学生的需求也不是那么多,比如订单处理、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都不需要太多的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出路仍然在制造环节,制造不是不需要大学生,而是中国现在这种手工式制造业不需要大学生,如果中国制造转向自动化制造、高科技制造也是需要大学生的,比如日本制造、德国制造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这才是中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显示,美国是世界上劳动生存率最高的国家,美国劳动力年平均创造财富6.38万美元,其次是爱尔兰劳动力年平均创造财富5.59万美元,卢森堡劳动力年平均创造财富5.56万美元,比利时劳动力年平均创造财富5.52万美元,法国劳动力年平均创造财富5.4万美元.中国工业劳动力年均创造财富1.26万美元。
提高劳动生存率是“创富于民”之本,只有提高劳动生存率,提高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财富的价值,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这才是真正的“创富于民”。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