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医保卡”咋就变成了“购物卡”?
政府设置“医保卡”的初衷是为了市民在生病时获得一定保障,减轻其支付压力。然而,在济南省城的很多药店却允许顾客使用“医保卡”购买保健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就医、买药用的“医保卡”已成了万能的“购物卡”。
笔者从齐鲁新闻中看到,在市中区经五纬一的老百姓大药房里,妮维雅、玉兰油、潘婷等洗化用品摆了满满一个柜面,靠墙一侧还摆放着果汁等饮料制品,收银处的货车里还摆放着袋装的大红枣。记者问是否可以刷“医保卡”消费,服务员毫不迟疑的说,“可以。”“我今天没带‘医保卡’,付现金不大合算。”该服务员则明确表示,“你可以先付现金,以后拿着购物小票和‘医保卡’来找还现金就可以了。”
随后,记者走访了位于经六纬二的建联中药店和青年西路附近的福仁堂药店,在这两家店里都设有非药品货柜,化妆品、礼盒等生活用品非常显眼,在福仁堂药店里竟然还有苏泊尔等电压力锅。记者在建联中药店用“医保卡”在店内买了一块隆力奇的香皂,而在收银处开出的统一发票中,记者看到发票中的品名规格一栏中赫然写着“中成药”三个字。本是一块普通的隆力奇香皂,在发票联中却变身成了“中成药”,药店为了规避相关部门的监督监察可谓是做足了“功夫”。通过对几家大型连锁药店的暗访,记者发现,用“医保卡”购买生活用品、保健品的现象,成为药店普遍存在的现象。
其实,“医保卡”变身购物卡现象并非济南独有,近年来在各地都有相关报道。何以至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消费者对“医保卡”的性质认识不清。不少人认为“医保卡”里的钱是自己的,如何使用当然由自己说了算,别人管不着。另有一部分人则只是为了在买药的同时买点日常用品图个方便。而且,对于消费者来说,“医保卡”里的钱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支取,只有换成实物才更“实惠”。“‘医保卡’的钱又不能干别的,搁着也是搁着。还有公费部分,不用白不用。买这些东西全家都能用。”
其次,“医保卡”变成购物卡的另一个原因是药店受利益驱动。随着平价药店的不断涌现,药店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在此背景下,某些药店想方设法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像保健品、药妆、洗化用品,甚至酱油、卫生纸等生活用品,统统都可以用“医保卡”来购买。药店搭售这些,能增加营业额、增加利润,而且物品齐了,能吸引更多客源。由于这些用品的利润高于药品,所以,一些药店不惜冒着违法的风险为顾客刷卡,并且用欺骗手段逃避国家有关部门的检查。
第三,药店主营药品兼售其他商品,也没有违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就为店家违法刷卡提供了便利。再说,只要不把医保结算单给消费者,医保部门就查无实据,也就处罚不了了。显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暴露出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医保基金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如果任其发展,必定会对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造成不良影响。
其实,我国医疗保险监管不力,对违法行为处罚过轻的问题已经暴露多年。从当前情况来看,违法成本太低是骗保行为猖獗的助长因素,光靠“查出一家、处理一家”已经起不到太大的警示作用。要想靠医院的自觉来防范医保基金的流失是靠不住的,只有严刑峻法,才可能扼制骗保者的违法冲动。
但实际上从医保基金构成看,“医保卡”里的钱是由个人缴纳和单位补贴一起构成的。如果人们在健康时乱花“医保卡”里的钱,一旦生病,卡里的钱又花光了,再治病就得自己另掏腰包。严重者,国家的医保基金也可能面临调配难题。再说,个人账户的钱可以计息和继承,参保者花“医保卡”上的资金时,应为自身多想想,不要“占小便宜吃大亏”。
要管住“医保卡”,笔者认为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大力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让消费者真正明白个人账户里的钱是救命钱,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能乱花。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对那些为非基本药品刷卡的药店进行处罚,严重者取消其医保定点药店的资格。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地防止医保资金的流失。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邱海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