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是到清明
今天是清明节气的前一天,我去扫了墓。按我国古代习俗,祭祖扫墓须在寒食节,清明节气的前一天正是三天寒食节的最后一天,所以今天扫墓正当其时。当然,现时的人们过清明而不过寒食,或者可以说寒食与清明已经合一为清明节了。
一路行来,但见初晴后的阳光透云而下,树木草坪焕然生动,柳嫩樟新,湖波清漪,鲜花绽放,顿感充天盈地春的气息。古人注解清明节气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诚哉斯言。
我如今四旬有余,所经的清明节无数,至今难忘三十多年前的清明活动。那时每年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师生们扫墓,大家将铁皮水壶灌满开水,每人带上作中餐的一两个馒头,跋涉十多里路来到背靠青山面向太湖的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的环拥中列队向烈士纪念碑致敬,献上用大家亲手采摘的山花和松枝扎成的花圈,感受着心灵的洗礼。回去后,大家还往往写下情感充沛的作文。那时的活动简单、庄重、纯洁,十分契合清明之意蕴。
清明二字听来就让人心地纯净,寄托着我华夏子孙自古以来就具有的生动、清爽、美好的理想与心灵。即便是扫墓亦是如此。那位据传寒食节因他而起的春秋时代高士介子推不受富贵而志在高洁,堪称清明的化身。清明节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节日,它的内涵是西方宗教文化里的什么复活节、圣诞节之类无法同日而语的,更是与西方金钱至上文化和强横意识观念污染下的社会格格不入的。
清明不仅是个节气或节日,更是我华夏民族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向往。古人常谈论政治清明、社会清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光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也是一种人类理想的憧憬,应该成为当今世界真正的普世价值。
古人提倡政通人和,是为清明。对一个国家来说,要达到清明,需要国民抛弃戾气和空谈,不受外人虚言蛊惑,扎扎实实地做为国家民族所需要的建设性的工作。对人类世界来说,要达到清明,需要摒弃宗教文化极端意识,停止以某种虚妄的价值观念为借口挑起文明冲突的行为,反省恃强逞横损人利己的举动。对我华夏民族来说,以强盛护佑达致国家清明,进而谋求世界之清明,应成为现实行动与未来责任。
现今世上某些国家恃强凌弱之举颇盛,世界之清明可有希望?有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有诗为证:
昨宵风雨今朝丽,
毕竟春风有代兴。
万物一时洁净里,
人间最是到清明。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