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析
班上轮流讲诗,我就讲的这。呵呵,聊以自娱。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是毛泽东在1934年底到1935年初期间写的三首十六字令。
这三首十六字令都以“山”为首,从三个侧面写“山”。第一首写山之险,作者在山上仰望,发现自己和天空近在咫尺。第二首,作者写山的逶迤,山峰如同海洋中的波浪般起伏,由此作者又联想到沙场上鏖战的骏马——二者都是那样奔放洒脱。第三首,写山的挺拔,山峰刺破天空,孤独的擎起“欲堕”的苍穹。
毛泽东诗词素以借景抒情,借物咏志著称。这三首令中的“山”,不仅是现实中的“山”,而且是作者心中的“山”。而心中的“山”和现实的“山”一样高大,都有着同样的精神:现实中的“山”是对平旷原野的蔑视,追求的是“刺破青天”的高度;而心中的“山”是对平庸人生的蔑视,追求的是“以拄其间”的救世理想。
不得不说毛泽东这三首令表现了他越挫越勇的精神。这三首令是在他事业低谷时期创作的。但我们没有看到诸如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一任群芳妒”的悲叹,而是对自己永远充满信心的鼓励。诗人勾勒的“万马战酣”、“倒海翻江”等几个画面,是他在乏味现实下对未来的憧憬。他不甘于长征中红军蒙受巨大损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局面,他希望能够改变现状,于是在云贵高原东南部的高原上诗人便奏响了一曲不屈之歌。
但改变现状的过程是缓慢而痛苦的,诗人以后的作品也不断地将这点反映出来。娄山关的“残阳如血”,祭奠妻子时的“我失骄杨”,在韶山追忆“黑手悬鞭”的往事。抗争,失败,流血,诗人和他的同志们像执著的精卫想要填满大海。他们或许成功了,或许没有。诗人在暮年时仍然吟诵“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永不止境的追求理想,他的诗自然的将这种精神外溢出来,也感召着后世。
“文以载道”,诗人的作品总是体现时代的优秀品质——不畏艰险、协作和对未来的无限信心。他切断自己与陈旧梦想的联系,他的诗也就展现出磅礴的起伏跌宕。读他的诗,我们可以得到最基本的信念——对历史的铭记,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更高目标的不懈追求。这是我们从课本中得不到的,这是优秀的是不可或缺的特质,这也是我们今天仍要读诗的原因。
PS:今天是国际歌120周年诞辰。缅怀巴黎公社!鲍迪埃不朽!
来自我的blog:http://redland.blog.hexun.com/10094083_d.html
相关文章
- 锦衣之下 此人蒙冤被杀,刽子手不忍下手,锦衣卫抄家都不禁潸然泪下
- 最后的刽子手 八年之后的刽子手和死囚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的刽子手杀人不眨眼,该收手时绝对不能拖延,否则下场悲惨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为何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时就立马停手?只因为这13个字
- 刀下留人评价 揭秘: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立马停手?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清末的刽子手:从业20余年,遭人唾骂,无妻无子,晚景凄凉
- 清朝刽子手 明朝3位忠臣被押上刑场,2位让刽子手当场出丑,1位让刽子手丧命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收入有多少?每砍一个人头可以获得四个银元
- 清朝刽子手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 毛泽东: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者与精妙运用者——以“亲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