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圣经
走 出 圣 经
耘正
2007年9月20日
于多伦多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运动,随着意识形态领域政策的放宽,基督教及其它各种宗教信仰也重现生机。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中国大陆及海外华人的基督教运动中,一些非常保守的和迷信的现象也从此迅速蔓延。“一句顶一万句”才被反思,“一万句不错一句”又被崇信;“亩产一万斤”才成为历史笑谈,“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又在四处传扬。
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在《圣经》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很多关于《圣经》的传统观念都一一被颠覆,西方主流社会对《圣经》的认识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客观和开明。比如,天主教主流派早已不再坚持《圣经》中的六天创世及全球大洪水等为历史事件。然而,不少华人教会的精英却似乎与世隔绝了,仍在传授那些陈旧过时的教条,这对广大华人基督徒来说是不公平的。本书将以事实为根据,结合西方《圣经》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分析一些对基督教信仰起决定作用的内容,从而说明《圣经》中许多记载既称不上神灵的启示,也不是神圣的事实,而仅仅是古老的神话,同时亦为读者解开“耶稣之真假”这个千古谜团。
好的神话和寓言可以唤起良知,启迪智慧,却不足以奉为信仰。所谓信仰,应该是先信后仰。信则应该是确信,而不是盲信和迷信。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登山宝训”的结尾这样教导世人:聪明的人将房子盖在磐石上,而无知的人则将房子建在沙土上(太7:24-26)。然而很少人意识到,如果历史上并不存在一个拿撒勒人耶稣,那么以他为根基来确立信仰,是否就如在空中盖楼阁?
在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中,面对一丝不挂的皇帝和如潮的赞美声,人们宁愿相信那看不见的“新衣”,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当有个小孩喊出“皇帝没穿衣服”之后,人们刚开始难以接受,心里想,“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懂什么,高贵的陛下怎么可能光着身子游行呢?!”但随着那小孩的话在人群中传开,人们终于恍然大悟。然而,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却要昂首挺胸继续游行,大臣和随从也继续托着那不存在的“新衣”。长期以来, 也不断有人像那小孩一样喊出“《圣经》并没有神圣的光环”。对此,有人猛然惊醒,有人陷入沉思,有人无动于衷,也有人横眉冷对。
本书绝非要全盘否定《圣经》,而是希望人们一分为二地对看待《圣经》;不是劝人离开《圣经》,而是希望世人跨越《圣经》的局限。它将以《圣经》为平台,尝试从不同角度与读者展开系统的对话和交流,相信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探讨,我们就一定会达成许多共识,并尊重彼此暂时的分歧。对于从未涉足《圣经》的朋友,笔者很高兴邀你同行,让我们一快走进《圣经》和了解《圣经》。本书内容含有极少量英文资料,部分读者可略过不读。为了方便读者,书中附有大量《圣经》在线参考,读者如有必要亦可查询以下在线《圣经》(中英文对照版):www.o-bible.com。古犹太的贤能智士在编写《圣经》时尚会有误,笔者一草木之人犯错误更属自然,因而随时欢迎广大读者批评和指教, 尤其欢迎针对具体议题进行交流, 而不是泛泛地评论。其实在创作过程中,许多朋友给予了我大力协助,特别是很多基督徒朋友提供了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谨表由衷的感谢!
目录
第一章《圣经》概述
一、《圣经》正典的形成和确立
(一)旧约最前五书卷
(二)旧约最早的译本
(三)犹太教正典的确立
(四)基督教正典的确立
(五)人为的沉默期
二、《圣经》的流传
三、《圣经》的启示
四、《圣经》中文版的来历及准确性
第二章 创世造人
一、六天创世
(一)古犹太人的天体观
(二)昼夜与安息日
(三)生命的由来
(四)对人性的思考
二、苍白的辩解
三、年青的宇宙 长寿的人类
第三章 挪亚方舟
一、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二、创世大洪水是否是史实
(一)现代挪亚方舟的故事
(二)挪亚一家如何能制造和操控万吨方舟
(三)挪亚一家如何能安置无数的动物
(四)方舟如何能停靠在亚拉腊山
(五)地球上如何增加几倍的水量
(六)为何区别对待现代神话和古代神话
三、大量反证据
四、挪亚是否是华人的祖先
五、“完美”的挪亚“不完美”的神
第四章 耶稣真假之谜
一、四福音书简介
二、耶稣的诞生
(一)圣诞日的来历
(二)童女生子
(三)是否是拿撒勒人
(四)为耶稣正名
(五)身份的困惑
(六)宗谱的混乱
三、耶稣的传教
(一)不能称呼的父母
(二)不合情理的受洗
(三)不再神圣的律法
(四)不尽完美的言行
(五)不相一致的记事
四、耶稣受难记
(一)为了出卖而出卖
(二)为了被捕而被捕
(三)为了钉十字架就无人反对钉十字架
(四)为了称王而称王
(五)为了不寻常的死而死得不寻常
(六)为了复活而复活
五、希腊史诗中的耶稣
(一)《荷马史诗》的巨大影响力
(二)耶稣的原形是奥德修斯和赫克托尔
(三)其他人物的比较
六、保罗是否见过耶稣
(一)保罗和其他早期作者的集体沉默
(二)保罗和其他早期作者思想中的耶稣
(三)保罗的言行否认拿撒勒人耶稣的存在
七、历史凭据的空白
(一)耶稣与秦始皇
(二)<使徒行传>是否可靠
八、耶稣神话的形成
第五章 无法兑现的预言
一、判断预言是否应验的原则
二、对耶稣的预言
三、推罗城的毁灭
四、以色列复国
第六章 人格化的神
一、像人一样有形有体
二、像人一样偏袒不公
三、像人一样遭遇失败
第七章 走出《圣经》
一、理性与原罪
二、基督教与国家兴衰
三、进化论是否是事实
四、十字架下的孩子
五、孔子是否在天堂
(一)《圣经》中的地狱
(二)《圣经》中的天堂
(三)真正的天堂在人间
第一章 《圣经》概述
有国人说,没读过《红楼梦》就称不上是真正的中国人;有基督徒说,不读《圣经》是枉为人世。这些说法显然都言过其实,不过也反映了这两本书分别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之深广。可能还有不少国人未曾读过《圣经》,却很少有人没听说过一两个《圣经》故事。美国《时代》杂志驻北京特派员大卫·艾克曼(David Aikman)在2003年出版的《耶稣在北京》一书中预测:“30年之内,将有20%到30%的中国人成为基督徒。”1而目前地球上,每三人中已有一人是基督徒,每年发行的各种版本的《圣经》总数超过5000万册。
毫无疑问,《圣经》是部伟大著作,它凝聚了古犹太人和其他古代文明的卓越智慧,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历史及神学资源。阅读《圣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圣经》分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旧约主要由古犹太民族的神话、历史传说、律法、先知预言及箴言等书卷组成,新约则由早期基督教教会收集和编辑的福音书及使徒们的书信组成。可是,基督教各宗派所使用的《圣经》却并非一套完全统一的书卷,各宗派对《圣经》的认识和态度也大相径庭。
第一大宗派天主教认为,《圣经》和圣传(神圣的教会传统)一样重要,都是启示的源头和信仰的准则。由于《圣经》的正典是由教会确定的,因此天主教认为《圣经》的解释权应当属于教会。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天主教也在与时俱进,对《圣经》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重新进行解释,比如他们如今已不再坚持六天创世及全球大洪水等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而认为它们只是一些启示性的象征描述。历史上,天主教教会也经常修改《圣经》的内容,如从《七十士译本》到《武加大》译本,再到现代的《新美国圣经》等,其内容都有重大变动。为此,其他宗派都批评天主教损害了《圣经》的神圣性。另外传统上,天主教并不鼓励信徒们读《圣经》,而主要让他们学习问答式教义手册。
第二大宗派新教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成立的。当时,为了推翻腐败的教会和教皇的权威,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提出了“惟经”原则,即把《圣经》作为启示的唯一来源及信仰的唯一准则。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华人基督徒信奉的是新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又是属于新教的基本教义派,或称基要派。基要派认为,《圣经》是神的默示,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内容完美无缺,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任何人都不能增减或更改其中的一字一句。有其他宗派的学者批评他们对《圣经》的崇拜远远超过了对耶稣的崇拜。当然,新教中也有自由开明派,他们虽然也认为《圣经》是神的默示,但同时又认为它是开放的——人们可以不断地从中接受新的光,对其内容的诠释在不同时期也可有所不同。由于很多人已习惯把新教就称为基督教,因此有不少新教教徒不知道自己信的是新教,并认为天主教等其他各派都不是基督教。
第三大宗派东正教认为,圣灵是启示的唯一源泉,基督是信仰的唯一准则,传统上也不鼓励信徒读《圣经》。他们同时也反对天主教教会及教皇的权威,反对他们随意制造所谓新的“圣传”。
那么《圣经》到底是不是神默示的金科玉律呢?这是一个在基督教的开明派与保守派之间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本书要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
一、《圣经》正典的形成和确立
以色列人在公元前1406年左右侵占迦南地之前,主要以游牧为生,或在异国他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的传统文化,主要通过民歌、民谣及宗教仪式等来世代相传。以色列文明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的语言及许多神话传说,都来源于美索布达米亚文明及尼罗河文明。虽然一些最早的旧约书卷可能创作于公元前11世纪,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在所罗门时代(即公元前950年左右),以色列人才开始有系统地写作和编辑旧约书卷。起初,他们主要是为所罗门的父王大卫歌功颂德,并记述所罗门怎样继承和光大父业,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关于以色列列祖列宗的记载。之后,以色列列国的国王们又不断添加关于自己的新内容或修正对先朝各代的记载。就这样,旧约的写作和编辑过程一直延续到基督教的诞生。它记述了从创世,到出埃及,到以色列的统一及分裂,再到被掳巴比伦,最后到回归、重建耶路撒冷的整个过程。
(一)旧约最前五书卷
以前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信徒们都以为,旧约最前面的五本书卷是先知摩西根据耶和华在西乃山上亲授的口谕写成的,故通称<摩西五书>。犹太人又称<摩西五书>为律法书,并认为它是整个旧约的基石,从古至今都对它格外重视,据说很多犹太儿童在7岁之前就能完整地背诵它。
虽然摩西在<摩西五书>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显著位置,但他不可能像传说的那样是<摩西五书>的唯一作者,其理由是:第一,五书中有关于摩西死的记载(申34:5-9);第二,五书中还有关于摩西死后很久的列国传承的内容(创36);第三,五书的作者到过巴勒斯坦(创50:10;民35:14),但摩西时代的犹太人还不曾进入该地区;第四,后面我们即将看到,在创世造人及创世大洪水等故事中存在大量相互矛盾的记述,显然不是由同一人写成的。
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在《新美国圣经》的前言中介绍<摩西五书>时指出,它的作者由以下四组人组成:耶和华派、神派、祭司派及申命派。耶和华派称神为耶和华或主,喜欢用生动的故事来描述耶和华与人的关系;神派则用犹太人对神的通称Elohim来称神,他们的风格比较严肃,爱说教;祭司派更重视宗谱及神学;申命派则喜欢进行道德劝说,主要写了<申命记>2。其实,另外还有一组人,暂且称他们为编辑派,他们主要是在各独立的书卷之间加入联接,使它们形成完整的一体。
(二)旧约最早的译本
公元前333年左右,随着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西讨,半个世界都不同程度地希腊化了,犹太人的生活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元前250年左右,生活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约100万犹太人已经非常希腊化了,必须把希伯来文书卷译成希腊文方能读懂。于是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Ptolemy Ⅱ)便委托犹太大祭司,从以色列十二支派中各选出六位译经长老,让他们先翻译了<摩西五书>,后来又逐渐翻译了其余旧约书卷。后人统称这批希腊文旧约译本为《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三)犹太教正典的确立
公元前63年,犹太人又沦落在罗马人的统治之下。公元70年,罗马人摧毁了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神庙,大量焚烧犹太人的经书,但这反而导致犹太人更加重视和依赖经书。早期的基督徒属于犹太教中的改革派,他们吸收希腊罗马文明中的新思想,并用希腊文来编写关于耶稣的新启示(新约)。保守的犹太教教徒则极力抵制外来文明,主张神的启示早在以斯拉年代(约公元前400年)就已终结。为了阻止更多的犹太人被基督徒“误导”,尽快确立正典就显得格外紧迫。一般认为,犹太拉比们(犹太教的权威学者)是在公元90年召开的吉母尼亚(Jamnia)犹太教高层会议上,将<创世纪>等39本旧约书卷确立为正典的,而其实,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在犹太拉比间对是否把<箴言>等书卷列入正典都一直存有争议。《七十士译本》中的<多比传>等7本书卷,以及当时流传的所有新约书卷,都被犹太教排除在正典之外。犹太教确立的正典都是希伯来文书卷,其中的一些书卷与《七十士译本》中的同名书卷在内容上很不一致,例如其中的<耶利米书>就比《七十士译本》中的<耶利米书>要长许多3。
(四)基督教正典的确立
早期的基督教各派当然不会认同犹太教吉母尼亚会议所确立的正典,否则的话,它们就会丧失存在的主要依据——新约。当时基督教各派所使用的新旧约书卷都不尽相同,有的教派或个人甚至还在继续编写自己的新约书卷。
最早促使正统基督教教会确立正典的,是公元2世纪的罗马人马吉安(Marcion)。马吉安是一个主教的儿子,从小就接触基督教。他对犹太教及物质世界极为反感,其观点与当时的诺斯替派(Gnostics)的教义很接近。诺斯替派的二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恶的和有缺陷的,而精神世界才是善的和完美的;马吉安则宣传,旧约中创造物质世界的神是劣等的恶神,而新约中的神才是至上的仁爱之神4。在公元140年左右,马吉安编辑了一套自己的新约正典,其中只包括了使徒保罗的10本书信以及一本删改过的<路加福音>(他删除了<路加福音>中所有记述耶稣与犹太人及旧约有关的内容)。公元144年,罗马教会指责马吉安散布异端并把他开除。马吉安于是成立了自已的教派,这个教派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迅速发展壮大,曾对正统教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一般认为,到公元200年左右,《七十士译本》、保罗的10本书信及目前人们使用的4本福音书在正统教会中已获得了相当的认同。
公元303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下令迫害基督徒并摧毁他们的经书,然而,他非旦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加强了基督教各教派之间的联系与团结。接着继位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对《圣经》正典的确立乃至基督教后来的兴盛都起了关键作用。公元312年,为了争夺罗马帝国的统治权,君士坦丁率领的军队(其中有不少基督徒),在罗马郊外的米尔维安(Milvian)桥彻底击败了数倍于自己的马克森提(Maxentius)军团。君士坦丁认为这是基督教的神帮助的结果,为了感恩,他于公元313年颁布了《米兰敕令》,使基督教成为合法的、自由的宗教。虽然他到临死时才受洗,但没有人怀疑他的基督徒倾向。君士坦丁于公元325年召集所有的主教参加尼西亚(Nicene)大会——第一次大公会议。会议通过了《尼西亚信经》,确立了“三位一体”教义,并为教会今后审议新的教义及确立正典制定了指导原则。不过在此之后,教会对是否把<启示录>等书卷列入新约正典仍然发生了许多争执。
关于基督教正典最初是如何确立的,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一种较流行的看法是:公元367年,一生充满坎坷和争执的亚他那修(Athanasius)神父在其复活节发表的一封公开信中,推举了46本旧约书卷(与《七十士译本》中的书卷基本一致)以及27本新约书卷(与目前新约书卷的数量和编排顺序基本一致)作为正典。这些书卷又分别在公元382年的罗马会议、公元393年的希普(Hippo)会议以及公元397年的迦太基(Carthage)会议上获得确认。不过,其中许多书卷都是经过了激烈的争辩,最终在圣杰罗姆(Jerome)及圣奥古斯丁(Augustine)等权威人士的影响下才被接受的。
圣杰罗姆奉教皇之命,在公元380年至公元400年期间将新旧约翻译成了拉丁文,世称《武加大》(Vulgate)。其中的旧约书卷,圣杰罗姆是在犹太拉比们的帮助下,主要参照希伯来文书卷进行翻译的。他将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许多与希伯来文书卷严重不符的地方修正过来,并把被犹太教排斥在正典之外的那7本书卷称为“次经”。为此,他的译本在最初曾受到很多基督徒的敌视5。在圣杰罗姆的《武加大》译本问世之前,严重“失真”的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已被外邦犹太人及早期基督徒广泛使用长达600多年!事实上,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后来又发现《武加大》中同样存在许多翻译错误,而且教会的许多说教和做法都是建立在这些错误之上6。因此,有人声称《圣经》从不改版或只字不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两部分,基督教也随之划分为以讲希腊语为主的东方教区和以讲拉丁语为主的西方教区。公元1054年,基督教的东西两教区正式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东正教与天主教使用一样的新约正典(只不过前者用的是希腊文本,而后者用的是拉丁文本),但东正教重新采用《七十士译本》作为旧约正典。
公元1517年,在德国兴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新教。新教延用天主教的新约正典,但改用犹太教确立的39本书卷作为旧约正典,再次把7本“次经”从旧约正典中排除,并且把被天主教称为“续经”的一些旧约书卷称为“伪经”。新教认为“次经”和“伪经”有许多明显的错误,如怪诞离奇、准许自杀及为死人祈祷,等等。对此,有不少基督徒甚感困惑:既然这些“次经”和“伪经”有如此明显的谬误,怎么可能误导基督徒长达一千几百年之久呢?按理耶稣应该是确立旧约正典最具权威的历史人物,为什么他也不给以纠正呢?
因此,基督教三大宗派最终所采纳的旧约正典书卷,在数量及内容方面都不尽相同。天主教认为东正教和新教是为了争正统而开历史倒车--抬出古典来对抗教会及教皇的权威。其实,在所谓的正典与非正典之间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区分,有许多书卷完全是被人为地排斥在正典之外。这就是为什么在新约中有很多内容声称是为了应验“经”上所说,但在各教派的旧约正典中却都找不到这些经文(后面我们将举例说明)。
(五)人为的沉默期
有新教传教士至今认为,犹太拉比们是在神灵的启示下将那39本旧约书卷确立为正典的。问题是,同样是这些犹太拉比同时又否定了所有的新约书卷。
由于新教采纳犹太教正典为旧约正典,于是在新旧约之间出现了一个长达400多年的间隔期,新教将其称为神的“沉默期”。天主教和东正教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在他们的正典书卷中,有很多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实际上,犹太人在此时期正承受着希腊文明的巨大冲击,他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对神的看法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一个以希腊文明武装起来的崭新宗教——基督教正在犹太人中酝酿诞生。比如,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对基督教的形成及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都发挥过重大影响。
犹太教认为,神在以斯帖年代启示完旧约之后就永久沉默了;基督教则认为,神是在启示完新约之后才永久沉默的;而伊斯兰教又认为,真主是在向最后一位先知穆罕默德启示了《古兰经》之后才永久沉默的。这些不同的说法,会不会是这些宗教为了确立正典而作出的各种人为解释呢?
参考文献:
1. Aikman, David. Jesus in Beijing: How Christianity is Transforming China and Changing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Washington, DC: Regnery Publishing Inc, 2003. 285.
2. “Preface to the New American Bible: The Pentateuch”New American Bible. December 09, 2002.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April 8, 2006. http://www.usccb.org/nab/bible/prefaceold.htm.
3. Riches, John. The Bibl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7.
4. Gonzalez, Justo L.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The Early Church to the Dawn of the Reformation. Vol.1.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1984. 61.
5. Russell, Bertrand.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45. 340-341.
6. McGrath, Alister E. 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2nd Ed. Oxford: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7. 52-53.
二、《圣经》的流传
其实从一开始,旧约就很难说是为了启示普天大众而产生的,它只不过是犹太人为自己民族所编写的历史、神话及律法--其中所描述的神只是以色列祖先的神(出3:15),其中的繁文缛节也被一次次地强调是为以色列世世代代制定的“定例”。不知道现代犹太人中还有多少人仍然按那些“定例”生活,而对于一个外邦人来说,要通读一遍那些基本与自已不相关的“定例”,都需要非常好的耐心。历史上,使徒保罗、马吉安及许多神父都对它们有不同程度的抵制。
起初,旧约书卷只在犹太人的会堂才有,平时保存在木柜里,做礼拜时由祭司给大家宣读、讲解所选择的内容,而普通的犹太人则极少有机会直接阅读旧约书卷。基督徒在初期都是口头传授福音,后来为了方便,才把传教内容整理、编辑成新约,仅供教会使用,数量非常之少。
印刷术于15世纪才在西方开始应用。在此之前,个人拥有一套《圣经》就如同现在个人拥有一架波音专机一样艰难,因而只有极少数人能直接读《圣经》。这就是为什么天主教和东正教都没有读经的传统。事实上,倡导“惟经”原则的新教正是借着印刷术的东风才发展起来的。16世纪初宗教改革运动时,马丁·路德把《圣经》译成德文,并鼓励一般信众读《圣经》,此后《圣经》就在普通百姓中流传开来。`
早期的新旧约都是写在极不易保存的纸草或羊皮纸上,因而它们的原稿早就遗失不复了。帝王们尚可为自己保留三四千年前的原始碑文,如1901年出土的《汉莫拉比法典》,而新约创作还不到二千年,原件却未能保存下来,其最早的手抄本是公元4世纪的<西乃抄本>(CodexSinaiticus),与原稿相隔了三百多年。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旧约手抄本,是公元900年左右的<马所礼经卷>(Masoretic),竟远离原稿达1300至1800年之久,其可靠性自然值得怀疑。这似乎也间接地反映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不怎么重视旧约。
在1947-1956年发现的<死海古卷>中,包括了许多旧约经卷的残片,其中一些经卷被专家用碳十四(C14)等技术鉴定为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手抄本。其中<以赛亚书>第53章的抄本保存最完整,有希伯来学者将其与<马所礼经卷>中的同一章节做过比较,发现两个版本的大部分内容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比如,在比较前三节内容时发现:<马所礼经卷>版共有24个字,而<死海古卷>版只有23个字,而在这23个字中两个版本之间又有多达19个字母不同。这些字母的不同,并不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断句、连词或拼写错误,而且还有时代和指称错误,已造成语意的差异7。约翰·瑞切斯(John Riches)教授在《圣经简介》一书中指出,<死海古卷>中使用的希伯来文尚处于没有标点符号、只有子音(没有母音)的发展阶段,因此人们在抄写时很容易出错,组字时容易产生不同的字8。
参考文献:
7. Benner, Jeff A.“Isaiah Scroll and the Masoretic Text” Ancient Hebrew Research Center. Nov 8, 2006 http://www.ancient-hebrew.org/31_masorite.html .
8. Riches, John. The Bibl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6.
三、《圣经》的启示
天主教为了维护教会的权威,比较推崇圣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的启示说,强调人的理性在认识上帝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新教为了抵制天主教的权威,则更偏重圣奥古斯丁的启示说,强调上帝的意志及启示本身的重要性。但无论是圣托马斯的启示说还是圣奥古斯丁的启示说,都过于主观抽象,于是又有些神学家提出新的启示说,从基督徒内心对基督救赎的感恩情怀的真实性出发,来说明启示可以获得客观验证,就像很多信徒强调的,在信基督后他们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快乐。问题是,其他宗教的信众也声称有类似的体验,人们又如何知道谁的声称是真切的呢?如果说佛教要让人信服,须拿出“转世轮回”等证据,那么基督教要真正慰籍大众,是否也同样需要拿出耶稣“死而复活”等证据呢?否则的话,即便各种启示说对“圣子”与“圣父”、“圣灵”的关系以及耶稣的神人二重性等阐述得精妙绝伦,是否也如同阐述“齐天大圣”与如来佛、观音菩萨的关系以及孙悟空的人猴二重性一样——毫无实际意义?
著名《圣经》学者杰拉德·哈瑟(Gerhard F. Hasel)教授曾经说:“如果神是在通过《圣经》的作者们来启示他自己,那么这种启示就应该有某种统一性,因为启示出来的正是那隐藏在后的同一位存在者。”9可现实是,《圣经》本身存在着大量矛盾或不一致的内容,甚至连正典都无法统一,加之各种不同的主观解读,结果导致了基督教各派之间对许多教义的不尽纷争。比如在新教内部,因为对“圣餐”、“洗礼”、“三位一体”、“因信称义”、“天堂”及“地狱”等重要教义都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结果又分裂出无数的小教派。根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的记载,全球各种不同的基督教小教派多达33 820个10。另外,人们在不同文化及不同历史背景下,也会从《圣经》发展出完全不同的理论和说教。比如,北美的黑人发展出黑人神学,他们“研究”出耶稣原来是黑人犹太人;拉丁美洲人为了反抗强权的压迫,发展出解放神学;中国的洪秀全为了推翻清朝天子,就自封为上帝的次子,即耶稣的弟弟,等等。
新教于1910年发起普世教会合一运动,虽然经各教派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各派在正典、教义、圣传及组织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分歧和矛盾,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分歧又不断产生,因此要真正达到联合统一仍然是遥遥无期。
参考文献:
9. Hasel, Gerhard 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basic issues in the current dex-bible-ate.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93.
10. Barrett, David B. et al., eds. World Christian Encyclopedia: A comparative survey of churches and religions - AD 30 to 22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四、《圣经》中文版的来历及准确性
传说基督教最早于东汉时就传入了中国,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却始于公元7世纪的唐朝。据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由波斯经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时称景教,正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盛世”。景教曾受到唐太宗及后面几代皇帝的特别青睐,后来却由于佛教的强势竞争,以及因中国在与西域伊斯兰的战争中失利而受到牵连,此后逐渐在中国走向衰微。聂斯脱利教徒在宋元两朝仍有一定的传教活动,最后在明朝初年的排外浪潮冲击下销声匿迹。
1582年左右(明末时期),中国迎来了利玛窦(Matteo Ricci)等最早一批天主教传教士。当时利玛窦等对中国的礼仪、文化及法律都非常尊重,在传教时都穿着儒服。他们遵循着天主教的传统,并不急于把《圣经》翻译、介绍给中国,而是利用教义手册进行传教。利玛窦等倒是花了大量精力把西方的许多科学著作翻译成中文,同时又把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可谓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驱。
1715年左右,由于基督教教义与中国的“祭祖尊孔”传统发生冲突,而当时的教皇又禁止中国的信徒作任何变通。之后,教皇的几位特使在与康熙皇帝的交涉中态度强硬。康熙也不想妥协,于是就采取了许多限制基督教传播的措施。不久继位的雍正皇帝又于1724年下达了全面禁教令,其结果,到1800年左右基督徒又几乎要从中国绝迹。
1760年左右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迅速崛起为新的世界霸主,世界的宗教版图也随之重新划分。
1807年,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受英国伦敦会授权前往中国,成为第一位进入中国的新教传教士。《圣经》在新教中的至尊地位又从马礼逊的传教经历中充分反映出来:他一进入中国,就在一些华人的帮助下,一边学中文一边翻译《圣经》,于1813年完成新约译本,又于1819年完成旧约译本,成为第一个将完整的《圣经》翻译成中文的人。可是,马礼逊从进入中国到1834年去世的27年间总共只发展了10个基督徒。
1837年,德国汉学家卡尔·郭实腊(Karl Gutzlaff)与马礼逊的儿子马儒汉等人合作,将马礼逊的旧约译本进行修改,成为郭实腊译本。1840年,郭实腊又出版了其新约译本《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此译本曾被初期的太平天国所采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郭实腊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期刊,是最早在中国发行的传媒读物,为中国人了解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另一方面,郭实腊又长期担任英国贩卖鸦片的大公司及英国政府的中文翻译,利用贩运鸦片的船只运送和散发基督教宣传品,同时又以传教之名在中国各沿海口岸搜集军事情报,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积极做准备。鸦片战争期间,他充当英军司令官的翻译,战后又全程参与起草《南京条约》。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从此拉开了百年屈辱的序幕。中国的大门才被炮火轰开,大量传教士便随之涌入。初期,他们的传教活动主要局限于通商口岸,后来逐步发展到全国各地,甚至穷乡僻壤。
1843年,驻香港殖民地的英、美各传教机构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决定修订已有的中文《圣经》。他们把各地传教士分成组,分别整理出初稿,最后交委员会审阅。委员会后来对“唯一神”的译名应称“上帝”还是“神”而发生分歧:英国圣经公会主张采用“上帝”,美国圣经公会则主张采用“神”。这个分歧至今仍然存在。
鸦片战争使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社会,战争的巨额赔偿、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官吏的横征暴敛,导致民不撩生。1851年,由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在金田发动起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1853年,太平天国在郭实腊等译本的基础上进行大量修改,出版了天国版《圣经》——《新(旧)遗诏圣书》(封面上画有双龙,见图1)。虽然太平天国运动信奉的是洋教,但它一直反对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因而在后来遭到清朝统治者与列强的联合剿杀。
图1.太平天国版《圣经》
之后,衰败的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就包括让传教士在中国获得各种特权,如“领事裁判权”、“置产权”,甚至“办案权”!教会与各地民众经常因文化风俗差异等发生冲突,有些教民在特权保护下肆无忌惮地欺压百姓,结果酿成无数的教案,终于在1900年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有许多外国传教士及华人信徒死于冲突之中。随后,八国联军借此对中国进行了野蛮侵略和疯狂掳夺。战败求和的清政府,在列强的淫威下给予侵略者巨额赔款(即臭名昭著的“庚子赔款”),并且下令大举捕杀各地的义和团拳民。虽然西方(主要是美国)在后来以教会的名义为中国做了不少好事,如开办学校、医院及慈善机构等,但很少人知道这大部分经费却来自于中国的赔款。
1890年,新教传教士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翻译《圣经》白话文译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于1919年出版了和合本《新旧约全书》。这是外国传教士为中国人翻译的最后一本《圣经》,它逐步取代了其他版本的中文《圣经》并流行至今,是目前华人新教教徒最喜爱使用的版本。
1970年,香港天主教的思高《圣经》学会,编译出版了思高版中文《圣经》,成为今天华人天主教教徒的首选。我不确知华人东正教教徒目前使用什么版本,据说是一种俄语翻译本。
以上就是《圣经》在中国形成和流传的简单历史。一切都是顺乎中国荣辱兴衰的历史大环境而发生的,没有任何所谓超自然的干预,否则的话,很难解释为什么《圣经》要在问世几千年后才被翻译和介绍到这个世上人口最多的国度。
如果一个太平天国的基督徒声称《新(旧)遗诏圣书》是神启示的完美作品,我相信现在没有多少信徒会认同,那么其它版本的《圣经》又如何呢?下面我以在华人信徒中流传最广的和合本为例,简单介绍其中存在的一些翻译问题。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书以下都是引用和合本。
参加和合本翻译的,主要是六位英美传教士。他们的母语不是中文,加上他们使用的是白话文,而在当时,现代白话文本身仍处于发展的不成熟期,这些自然会增加他们翻译的困难,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读和合本《圣经》时,经常会感到那语言有些怪怪的。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六位英美传教士是根据希伯来语旧约和希腊语新约来翻译的,他们很有可能是根据早期英文版来翻译,并参考一些当时已有的中文版本。后面我会举例说明,当英文版出错时,中文版也出现同样的错误,这便是间接的证据。也就是说,和合本《圣经》其实是第二手翻译的结果。学过外语的人都有体会,有时候要把一句话准确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有可能失去原文的一部份概念或含义。那么,“对翻译的再翻译”自然就会与原文有更大的差异。另外,因每个人的文学造诣及神学立场不同,也很容易产生不准确的译文。事实上,和合本《圣经》开篇第一句及第六句的翻译就很不准确,甚至是误导(我将在以下各章中列举更多实例),整个版本的可靠性及准确性由此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从《圣经》正典的形成、它的启示及流传方式等诸方面来看,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并没有任何神秘之处, 也远非完美无缺。
经常听信徒朋友说,神的无限大能及他对人类的仁慈和关爱,充分显示在他创世造人及一次次对人类的拯救计划中,然而,这究竟只是《圣经》中的美好神话呢?或确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呢?
第二章 创世造人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各自古老的创世神话。中国有家喻户晓的盘古开天地神话,盘古氏用大斧把太初的混沌劈开,轻的气往上浮成为天,重的气往下沉成为地;埃及有孟菲斯(Memphis)神话,主神卜塔(Ptah)通过他的“心”和“言”创造了世界;印度的金胎神布茹阿玛(Brahma)从太初的“无”中创造了世界;古巴比伦的《埃努玛-埃利什史诗》(Enuma Elish)中,马尔杜克神(Marduk)战胜女神提亚美(Tiamet)之后创世造人。这些神话的共同之处是:神都从“无”创造出“有”,或从无序创造出有序,或从无机创造出生命,反映出早期人类对生命和秩序有着共同的认识和崇拜。
《圣经》专家们发现,旧约中的六天创世故事与古巴比伦的创世神话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连创世的具体过程都非常一致:从浑沌和黑暗中创造了光,再造坚固的天穹,而后是大地,接着造太阳、月亮及星星,最后造男人和女人,而且在完成创造后神都歇息。这样的相似很难用巧合来解释。希伯来文明来源于美索布达米亚文明,受古巴比伦文明的影响很深,这早已是共识。《埃努玛-埃利什史诗》创作于公元前1120年左右,<创世纪>则创作于所罗门年代(公元前950年左右),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摩西年代,另外,古巴比伦创世神话的语言及内容更原始和幼稚,所以绝大部分专家认为,要么是旧约创世神话参考了《埃努玛-埃利什史诗》,要么二者都出自于同一个更古老的苏美尔(Sumerian)神话。
一、六天创世
《圣经》创世造人的故事其实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从开篇至创世纪2:3是第一个版本,讲的是“六天”创世,作者用犹太人对神的通称(Elohim)来称神,神先造植物,再造动物,最后同时造了男人和女人;从创世纪2:4开始为第二个版本,是一个不按昼夜创世的故事,作者称神为耶和华,耶和华先造男人,接着造植物,再造动物,最后造女人。第一个创世故事的原创作者很可能来自于居住在海边的民族,他们经常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仰望昊日普照或星光灿烂的神秘天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遐思和敬畏,坚信那控制一切的神明(们)就居住在高高的天庭之中;而第二个创世故事的原创作者则可能是来自内陆的部落民族(因为他们完全没有提到大海),他们的视野及想象远不如第一个创世故事的作者那样宽广,认为神就居住在离自已不远的乐园(伊甸园)里,人类祖先因犯了“原罪”而被神从那里赶了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这两个创世故事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古犹太人的天体观
起初神创造天地(创1:1)。
In the beginning, when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NAB)。
每当人们翻开中文《圣经》,往往会被这第一句开宗明义的宏大气势所征服,以为神创造的“天地”是指整个宇宙天地。而其实,这是由不准确翻译而造成的错觉。在希伯来原文中,这里的“天”用的是复数,许多新版《圣经》都将其翻译成“诸天堂”(比如上面《新美国圣经》NAB)。那么这第一句的准确翻译应该是:起初,神创造了诸天堂和大地。就是说,神在起初是先给自己建造了居所——诸天堂,然后再为人类和其他生命准备了家园——大地。值得注意的是,在后来的基督教教义中与“天堂”和“大地”(人间)同等重要的“地狱”,在创世的整个过程中却没有被提及,甚至在整个旧约中都没有给予明确的描述。
古犹太人认为神起初造大地(地球),这直接反映了他们的“地球中心”观。可是科学事实告诉我们:太阳系的结构是地球和其他行星绕着恒星太阳运行,地球只不过像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宇宙已有大约120亿年的历史,太阳的年龄为50亿年左右,而地球才45亿年左右。
《圣经》中的大量记载(如创7:11;约37:18;结1:22等等)表明,古犹太人认为天体是一种拱形物,上面托着大量的水,日月星星等就像灯泡一样被安置在这种固体的拱形物上用于照明(见图2)。天体上有窗有门,打开天门,就可通往诸天堂;打开天窗,上面的水掉下来就是下雨。
图2.古犹太人认识的天体模型1
和合本翻译者为了掩盖这种错误的天体观,就用“空气”来代替这种拱形状天体,于是把开卷第六句翻译成: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创1:6)。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a firmament in the midst of the waters, and let it divide the waters from the waters. (KJV)
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把“firmament”翻译成“空气”都是错误的,其准确翻译是“天庭”或“天拱”。它的希伯来原文是“raqiya”,“用金属打制成的拱顶”的意思。
在创世的第四天,神造了两个大光体用于分管昼夜,并造了众星摆列在天拱上普照大地(创1:14-19)。两个大光体是指太阳和月亮,而众多的星星却被当作小的光体。由此可见,像许多其它古代民族一样,古犹太人不知道那“众星”代表着宇宙中数不清的星系,有的星星甚至比太阳还大、还亮上万倍,否则他们就不会对它们那样轻描淡写,而起码会说神花了一个月才造完“众星”;他们也不知道月亮只是地球的卫星,自身并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否则他们也不会称其为“大光”;他们同样不知道所有星体都在按各自的轨道高速运行,而不是静态地摆列在天拱上(或缓慢地运动于天拱上)用于照明;他们更不知道还有无数遥远的星体,仅凭人类肉眼根本无法观察到其存在。
(二)昼夜与安息日
众所周知,地球是自转的球体,自转一周为一日。随着地球自转,在地球上某一点的生命体相对太阳的位置就在逐渐变化,同时它所接受的太阳光的多少也在变化,从而经历到昼夜的循环更替。因此,昼和夜是太阳系中类似地球上的有限生命体才会体验到的现象。在旧约第一个创世故事中,神在创造人及其他生命之前就已分昼夜,并按昼夜一步步进行创造,由此可知,古犹太人心目中的神并不是现代人所信仰的无处不在的上帝,而更像一个按昼夜来作息的超级大力士。
神在创世第四日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定节令,日子,年岁。”(创1:14)。
很显然,这里的“日”与我们现在“日”的概念是相同的,即24小时的一昼夜,而不是什么象征说法,如“主的一日代表一千年”等等。另外,之前都已分出昼夜三日了,作者这才意识到要用太阳和月亮来分昼夜。换句话说,在神造太阳之前,那头三日的昼夜现象就不可能发生,因此称神歇工的日子(安息日)为第七日也就不准确。
按照旧约记载,从亚当到挪亚,再到亚伯拉罕,一直到摩西之前,从来没有人守安息日,而一到摩西时代,在安息日作工就必须处死(出31:15)。从那时一直到现在,犹太人大部分时间都严肃地过安息日。说他们严肃,是因为他们严格按旧约的要求,在每周的第七日(星期六)过安息日,而不像基督徒在每周的第一日(星期日)去教堂过“主日”。
在基督教早期的罗马帝国,大多数国民拜太阳神,许多小宗教的教徒也是在太阳日(即星期日,Sunday)拜神。很多像保罗所在的基督教教派为了吸收异教徒,就主张信徒可以不受犹太人在守节日及饮食等方面的传统约束(罗14)。公元4世纪末,在老底嘉(Laodicea)宗教会议上,教会下令将所有宗教仪式改在星期日举行,从法律上规定星期日为“主日”和休息日2。这即照顾了外邦异教徒在星期日拜神的传统,又强调了耶稣在星期日复活的意义,但却没有顾及这是否损害了旧约“安息日”的神圣性。
(三)生命的由来
旧约第二个创世故事中的神很像希腊的普罗米修士神和中国的女娲神,他们像一个塑泥匠一样用泥土来造人造物;而第一个创世故事中的神却更高超,不是直接动手进行创造,而是像埃及的卜塔神那样——通过意愿和言语来创造,但其中许多描述却与科学和事实不符,例如:
在创世的第三日,大地第一次出现了生命——从地上发生出植物(创1:12)。这是对生命最初诞生的一种原始想象。但科学事实是,水既是生命的必要条件又是生命的摇篮——最早的原生物是在海洋里诞生的,在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后生命才发展到陆地。
在创世的第五日,从水中滋生出各种动物,如鱼类和鸟类(中文和合本在此处不准确,请参看英文KJV版创1:20)。那么鸟类究竟是由水中的什么滋生而来呢?这在历史上也许引起过不少人的好奇与思考,不知达尔文是否也曾受到过它的启发,因而才会对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鸟类发生兴趣,并由此悟出进化论?不过大量考古发现已证实,鸟类并不是直接滋生于水中,而是由陆上的恐龙类演变而来。
在创世的第六日,神将青草赐给刚造好的各类陆上动物及天上的飞禽作食物(创1:30)。很多信徒因此解释说,在最初的完美祥和的世界里,飞鸟不吃昆虫,老虎豺狼不吃小兔及绵羊,鲨鱼也不吃小鱼和虾米。如果起初老虎豺狼像牛羊一样只以食草为生,它们的习性及生理特征也应该与牛羊很接近,那么它们为何后来会变成尖牙利爪的食肉动物呢?这启不说明生物会变异和进化?
(四)对人性的思考
人类自从会思想以来,一定对自已超越其它动物的高贵品性感到好奇与自豪,并对此进行苦苦的冥思,有些智者或祭司很自然地将人类的优越品性与神联系起来。他们认为,人是神按照自己的样式造的,或是从神那里偷来了智慧,或干脆就是神氏的后代,等等。旧约中的两个创世故事就分别属于前两种情况。
第一个故事中,在造了牲畜、昆虫及野兽等各类动物之后,诸神(神这时突然有了同类)按照自已的形象同时造了男人和女人,目的是让人类来管理其他各类动物(创1:24-26)。然而科学家已经证实,有成千上万种动物像恐龙一样,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灭绝了上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因此“神造人来管理万物”完全是古人意淫的结果。另外,牲畜就是靠人饲养的家畜,认为“神在造人之前就先造了牲畜”从逻辑上讲不通。
第二个故事的作者不像第一个故事的作者那样对人类充满了自信和骄傲,他(们)没有强调人有像神一样高贵的形象与灵性,而是对人类祖先的原始窘态进行了活生生的描写,以及对善与恶展开了朦胧胧的猜想。这里的神是先造了男人亚当,为了不让他太孤独,才又造了各类动物。在亚当从动物中没有找到合适的“配偶”之后,神就在他睡着时取其一肋骨,为他“克隆”了女人夏娃。此故事隐藏着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那就是,人类的繁衍首先必须通过乱伦的方式来实现。于是在后来,亚当与夏娃的唯一儿子该隐就突然有了一个身世不明的妻子(创4:17)。很多人不认同进化论的理由之一是,把人类说成是由猴子演变而来的有损于人的尊严,可是按照旧约上述描写,人类的祖先在起初与动物并没有多少分别。
后来,“愚笨”的人类祖先受“聪明”的动物(蛇)诱惑,偷吃了神的“禁果”而变得聪明了,并能分辨善恶与羞耻了,从此不再与动物为伍。然而,这居然触犯了神——犯下了“原罪” 。难道神原本是希望人类永远像其它动物一样赤身露体而不知羞耻(创2:25)?甚至永远比动物还要“愚昧无知”?
参考文献:
1. Robinson, George Livingston. Leaders of Israel. New York, NY: Association Press, 1913.13.
2.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Edited b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Vol.13. Washington, D.C.: Thomson/Gale, 2003. 609-610.
二、苍白的辩解
通过对旧约创世故事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古犹太人许多原始朴素的世界观。对此,有学者解释说,《圣经》是启示真理,是宗教关怀, 所以不能用科学常识和事实来检验。但问题是,同样有人说《道德经》、《金刚经》及《古兰经》等也是启示真理和宗教关怀,那么对于一些不同的观点,人们又是凭借什么来判断其正确性呢? 我想无论什么理论和观点,首先它们必须自圆其说,然后或者被实证,或者提供前因后果让人觉得合理。其中有关过去或现在事物的论述主要通过实证来判断其是否正确,而有关未知或未来的假设则主要通过推理来达成可信。比如,有些基督教团体声称在土耳其亚拉腊山发现了挪亚方舟,就是偿试用考古手段来实证《圣经》中有关大洪水的记载,而基督教有关死后上天堂的教义就是根据耶稣死后复活而推理出来的。当然, 我们应该严格区分《圣经》中的心灵启示、道德说教及历史事实。对那些声称是历史的事件,特别是那些对基督教信仰有关键影响的事件,就应该严格检验,而对像摩西十戒及诗篇等内容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态度。本书重点分析和讨论前者。
那么圣经的问题在哪里呢? 第一, 圣经中有许多自相矛盾或前后不一致的内容;第二,圣经中存在大量被实证为错误或有违事实的内容;第三,根据自相矛盾的或错误的前提而推理出的结论那当然会是错误的或值得怀疑的。也有不少基督教学者承认《圣经》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同时又试图从各方面为这些问题找借口,下面就简单介绍他们有关创世记载的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创世故事中许多事件的先后次序与科学事实不相符,是由于它们不是按照真正的时间次序来排列的,而是按照主题内容的顺序来编写的。但这种说法却毫无根据。首先,旧约各书卷从<创世纪>到<列王纪>基本上是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的,没有理由唯独在创世描述中反而不按时序编写;其次,创世故事的经文本身也是非常清楚地在表达先后顺序,用“起初”开头,然后从“第一日”到“第七日”,毫不含糊;再其次,从无到有,从浑沌到秩序,从黑暗到光明,从地球到日月,从无机到生命,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先劳作再安歇,这些都是古代人认识中的先后次序。
第二种观点认为,六天创世故事不是真实事件,只具象征意义。然而,如果像“六天创世”这么系统而又详细的描述都被看成是个象征,那么《圣经》中的所有事件几乎都可被当作象征,如此它们还有多少神圣性呢?其实,在现代以前教会一直都把“六天创世”当成事实,比如曾把它作为“地心说”正确的根据来反对“日心说”。
第三种观点认为,神是以当时人的认识水平来启示人类的。然而,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任何年代的任何一个人写的任何一本书,不论它有多么荒谬,都可以说成是来自神的启示。不要说全知万能的神,就算一个拥有一些现代科学知识的常人,在描述“创世”经过时,都可以做到既让古人明白,又不与事实相冲突,也不会自相矛盾。比如,我们知道,许多植物及它们的种子是有剧毒的(如常用来装饰圣诞的英国冬青,它那亮丽的小红果子,不管你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只要吃20粒就会致命),然而创世纪1:29中却说,神把所有结种子的植物赐给人作食物。中文和合本翻译者为了掩盖问题,竟把“植物”译成了“菜蔬”。
三、年青的宇宙 长寿的人类
当有人问宇宙和人类的年龄是多少时,很多信徒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圣经》中没有直接的答案。有些版本的《圣经》后面都附有旧约年代表,但却没有标明神创世造人的年代。以加拿大恩福协会出版的《普及版圣经》为例,它后面的旧约年代表标明的最早年代是公元前2166年,即亚伯兰(Abram)的生年。如果我们再综合利用下面<创世纪>几章节中有关亚伯兰生前的一些记载,就可推算出神创世造人的“准确”年代:
亚当活到一百三十岁,生了一个儿子,形象样式和自己相似,就给他起名叫塞特(创5:3)
塞特活到一百零五岁,生了以挪士(创5:6)
以挪士活到九十岁,生了该南(创5:9)
该南活到七十岁,生了玛勒列(创5:12)
玛勒列活到六十五岁,生了雅列(创5:15)
雅列活到一百六十二岁,生了以诺(创5:18)
以诺活到六十五岁,生了玛土撒拉(创5:21)
玛土撒拉活到一百八十七岁,生了拉麦(创5:25)
拉麦活到一百八十二岁,生了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挪亚(创5:28-29)
当洪水泛滥在地上的时候,挪亚整六百岁(创7:6)
闪的后代记在下面。洪水以后二年,闪一百岁生了亚法撒(创11:10)
亚法撒活到三十五岁,生了沙拉(创11:12)
沙拉活到三十岁,生了希伯(创11:14)
希伯活到三十四岁,生了法勒(创11:16)
法勒活到三十岁,生了拉吴(创11:18)
拉吴活到三十二岁,生了西鹿(创11:20)
西鹿活到三十岁,生了拿鹤(创11:22)
拿鹤活到二十九岁,生了他拉(创11:24)
他拉活到七十岁,生了亚伯兰,拿鹤,哈兰(创11:26)
从亚当被造到他拉生亚伯兰,其间一共18代1948年,再根据亚伯兰生于公元前2166年,可推算出神是在公元前4114年造的亚当。也就是说,按照《圣经》的严格记载,宇宙和人类只有6000多年的历史。整个宇宙和人类的历史是如此之短,而人的寿命又可以如此之长:最长寿的玛土撒拉活了969岁,挪亚活了950岁,近500岁时还可生育。
历史上,教会曾根据17世纪爱尔兰主教詹姆斯·阿瑟(James Ussher)的推算,认为神于公元前4004年创世造人3。但天主教主流派及新教的自由开明派现在认为,不能按《圣经》去推算神实际创世和造人的年代,而基本上认同现代科学对古老宇宙史及人类进化史的发现。他们认为《圣经》中与事实不符的内容都是象征手法。然而,这种观点其实也很牵强,比如,如果只是象征,那么完全可以说玛土撒拉和挪亚活了将近一千岁,而不需要记载969岁及950岁这么准确的年数。
目前科学界对古人类在几百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已达成共识。我们姑且不考虑进化论、分子生物学及考古学的复杂理论,而只关注一些毫无争议的事实:科学家们已在世界各地发现了无数件一万年至几百万年之间的人类化石和人类的制造物。这些古物的年代是用C14同位素法、不平衡铀系法、钾氩法、树轮法及热释光法等许多年龄测定法来测定的,其中有很多是同时采用几种技术来确定的。
有些学者对科学技术却抱着很不客观的态度,当他们想证明<死海书卷>年代的可靠性时就承认C14技术的可靠性,而当科学家用C14测出了几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的年代时他们又竭力反对。下面我将简单介绍C14年代测定法。
C14测定法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威拉德·利比(Willard F. Libby)教授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在二战结束时发明的,他本人因此获得了1960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此技术主要用于5万年以下古文物年代的测定。经过世界各地科学技术人员长时间的使用和校正(如参照树木年轮及试验室之间相互参比),从样品的处理到样品的分析均已发展得相当规范和成熟。传统的C14年代测量仪对样品的需要量较大,但现代AMS加速器质谱仪只需原来样品量的千分之一,使测量精度大大提高,误差能达到不超过0.3%±18年4。C14年代测定法已在全世界许多重大考古发现中大显身手,可以说经受了长时间的实践检验。比如,以色列的科学家从11个山洞中发现的<死海书卷>中取样,委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AMS实验室作C14年代测定。美国科学家在完全不知各样品的具体来源的情况下进行分析,结果他们所得到的从公元前250年至公元66年的大量年代数据都与以色列古文书专家早先得出的结论非常吻合5。
在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基督徒开始对《圣经》的记载采取一种自由开放及实事求是的态度,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华人世界,却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不敢跨越《圣经》雷池半步。
根据旧约记载,在亚当和夏娃被造大约1658年之后(人类才传9代人),“原罪”似乎就已让人类堕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于是神后悔了,并立下了一个宏大的“拯救”计划,这就是下一章将要介绍的创世大洪水的故事。此故事还关系到华人祖先的来历。
参考文献:
3. Russell, Bertrand. Religion and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52.
4. 赵丛苍:《科技考古学概论》第九章 考古测年, 第二节 碳同位素测年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Stiles, Lori.“New Radiocarbon Age Dates for Dead Sea Scrolls Agree With Paleographic Dates” University of Arizona. Nov. 01, 2006. Outdated url:http://www.physics.arizona.edu/physics/public/dead-sea.html.
第三章 挪亚方舟
由于人类各古老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江、大湖区域,其中很多都遭遇过大洪灾,因此很多早期文明都有关于大洪水的神话或传说,如中国的“女娲补天”神话等。又由于交通落后并受地理限制,古人多以为整个世界只是他们生活的地区那么大,因此每当家园被一望无际的大洪水淹没时,他们很容易把那看成是老天爷在发怒而降罪于普天下。而现在有些学者却以世界各地互不相关的大洪水传说为依据,来证明历史上曾发生过全球性大洪水,并声称那就是《圣经》创世纪中描述的世界大洪水。
19世纪中叶,考古学家奥斯登·莱亚德(Austen H. Layard)带领的考古小组,在挖掘古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城(Nineveh)的皇宫图书馆遗址时,发现了十二块大泥板,其内容被专家解读出来,就是《吉尔伽美什史诗》(The Epic of Gilgamesh)。后来考古学家又在不同地点陆续发现了许多不同时期载有《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泥板,从而使其内容可以得到更加可靠的诠释1。让世人惊奇的是,史诗中讲述的迦勒底大洪水神话竟与《圣经》创世纪中记述的大洪水故事有近20个类似之处:
- 人类繁殖太多,荒淫无度,所以让(众)神愤怒
- 于是(众)神决定用世界大洪水来灭绝所有男人、女人、婴儿及所有陆上动物和鸟类
- (众)神挑选了义人挪亚或乌特纳匹什梯姆(Ut-Napishtim)
- (众)神命令义人建多层结构的方舟
- 方舟要涂上松香
- 方舟要分成许多小房间
- 方舟只有一扇门
- 方舟至少要有一扇窗
- 为了保留生命,方舟要装载义人、其他一些人、及各类陆上动物
- 大雨造成的大洪水将陆地淹没
- 大洪水将众山淹没
- 洪水退去,方舟泊在中东的一座山上
- 义人每隔一段时间放一只鸟出去探问周围陆地有没有退水,前面的鸟都飞回来了,最后一只没回来,证明它找到了已退水之地
- 义人和家人登陆后杀牲祭(众)神
- (众)神很喜欢闻祭燔的香气
- 义人被(众)神赐福
- (众)神为刚发生的大灭绝感到后悔
最早的苏美尔版《吉尔伽美什史诗》创作于公元前2000年或更早,被认为是人类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故事之一2。《吉诗》中的大洪水传说,可能反映的是公元前2800年左右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大洪水,或公元前5500年左右的黑海大洪水事件。大部分《圣经》学者认为,<创世纪>中的大洪水故事是犹太人在被亚述人或被巴比伦人奴役时期从亚述人或巴比伦人那里传授得来并经过改编后形成的。天主教主流派也认为,<创世纪>中的大洪水故事是借用了《吉尔伽美什史诗》大洪水神话的主要内容3。
一、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很多人在阅读旧约创世大洪水故事时,总是越读越糊涂,觉得前后对接不上。理查德·弗莱得曼(Richard E. Friedman)教授在《谁写的圣经》一书中告诉我们,就像《圣经》中许多其它故事一样,此故事又是由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拼凑而成的。创6:5-8;7:1-5,7,10,12,16b,17-20,22-23;8:6,8-12,13b,20-22属于一个版本,出自于我们前面介绍过的耶和华派;故事其余部分则属于另一个版本,出自于神派4。在两个版本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和不一致,例如:
1.洪水是何时在地上泛滥的?
第一版本中,挪亚一家人进入方舟七天后,洪水才泛滥在地上(创7:10);而第二版本却说在挪亚六百岁生日那天,即他全家人进入方舟的当天洪水就已泛滥在地上(创7:6,11,13)。
2.神命令挪亚选多少动物上方舟?
第一版本中,神吩咐挪亚:“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母。”(创7:2);而第二版本中,神命令他:“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创6:19)
3.洪水共持续了多长时间?
第一版本中,洪水泛滥在地上40天(创7:4,12,17);而第二版本中,洪水共持续了150天(创7:11;7:24-8:4)。
4.地面是什么时候干的?
第一版本中,地面的水是在正月初一干的(创8:13);而在第二版本中,地面直到2月27日才干(创8:14)。
参考文献:
1. Heidel, Alexander. The Gilgamesh Epic and Old Testament Parallels. 2nd E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9. 1.
2. 同1,15页。
3. “Genesis: Chapter6, Footnotes 5” New American Bible. December 09, 2002.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April 8, 2006. http://www.usccb.org/nab/bible/genesis/genesis6.htm.
4. Friedman, Richard E. Who Wrote the Bible? New York: Summit Books, 1987. 54-59.
二、创世大洪水是否是史实
根据《圣经》创世大洪水神话故事的来源、粗糙的编写形式以及互相矛盾的内容,我们就足可怀疑其历史真实性了。《新天主教百科全书》在介绍<创世纪>大洪水时说:没有任何科学的、地理的或历史的证据显示,有一场单一的大洪灾曾把古代美索不达美亚地区的文明彻底摧毁,更不用说摧毁整个人类5。然而,很多保守的基督教学者却仍在宣传整部《圣经》都是史实,认为神话可以是历史的一部分,或历史中曾经充满着神迹。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认为烧香拜佛是迷信,而耶和华喜欢闻燔祭的馨香又是史实;他们相信古代的蛇会说话,也相信耶和华曾经使红海分开让以色列人脱离危险,却又无法解释为什么现代的蛇不再说话了,以及为什么耶和华再也不拯救天灾人祸中的受害者了。
(一)现代挪亚方舟的故事
2000年2月17日傍晚,罗亚民正在书房玩电脑游戏《封神榜》。突然,哪吒忽地从屏幕中跳出来,变成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天使站在他的书桌上。罗亚民当时吓得趴在地上一动不敢动。然后听见那天使说:“义人罗亚民不用怕,我是神派来的,神有重要的旨意要传达于你。”罗亚民慌忙地点了点头。那天使接着又说:“人类道德沉沦、物欲横流,神决意放弃地球上这些无可救药的败类。神看你是义人,所以你已被赦免。从现在开始,你要准备造好一个万吨级的宇宙飞船。在2077年的今天,带着你全家人,再选700童男童女以及7对各类动物,还有各种植物的种子,另外准备7台载有人类一切知识的超级电脑,一齐带进飞船。到时,神会让整个地球上的生命葬于核战争的火海之中。你要带领飞船在火星的‘新居山’上降落,在那里重启人类新纪元。请记住,那里离天堂非常非常近。”说完这话,那天使又忽地回到电脑中还原成哪吒。过了许久,罗亚民才回过神来,就好像是做了个梦,但他发誓那绝不是幻觉。
一般来说,人们一定不会因罗亚民信誓旦旦就相信他讲的故事。首先,人类自从启蒙以来,至今没有任何人证明见到过天使。其次,目前连许多发达国家都还没有实力把人送上太空,只凭罗亚民个人的力量又怎么可能?更何况是要造万吨级的飞船!最后,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相信神要用核武器来消灭人类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然而,在旧约创世大洪水故事中类似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有存在。
(二)挪亚一家如何能制造和操控万吨方舟
人类历史上公认的最大木制船是中国明代的郑和宝船,也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庞大船队的旗舰船。宝船长约125米,宽约50米(44丈长,18丈宽,高度不详),采用了包括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综合榫接工艺技术6。当时中国的造船水平远远高过西方,在郑和下西洋87年后,哥伦布用于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船与郑和宝船相比,就像刚破壳的小鸡与大母鸡之比。《圣经》中记载的挪亚方舟,长约150米,宽25米,高15米,其平面大小竟达郑和宝船的60%。在四千多年前造这么大的船,比现代人造航母还难上百倍,只靠挪亚一家的力量又如何能达成?
即使挪亚造出了方舟,他一家八口能驾驶和驱动它吗?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朝时架驶一条大船需要二三百名水手,仅一个十几米长的橹就要三名水手来划动。由此可知,挪亚一家人根本不可能推动和控制一个载满动物、排水量近万吨的大船。
按《圣经》上所说,他们进入方舟后,就没有人分管掌舵和划船之事,而完全任由方舟在大洪水中漂游达150天,最后停靠在亚拉腊山(创8:3-4)。方舟在水势浩大的洪水中盲目游荡近半年,竟仍然停留在原出发地附近,即中东地区。
(三)挪亚一家如何能安置无数的动物
据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古生物学家大卫·劳普(David M. Raup)在《物种灭绝--坏基因还是坏运气》一书中介绍:地球上曾经存在50-500亿种物种,而目前地球上只剩下约4 000万种物种,就是说,只有大约千分之一的物种仍幸运地生存着7。又据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昆虫学家戴维·格雷摩迪(David Grimaldi),与古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迈克尔·安格尔(Michael S. Engel)博士在《昆虫的进化》一书中介绍,目前地球上至少存在着500万种昆虫8。我们根据这些数据保守估计,地球上曾经至少有10亿种动物。全世界的生物学家,用了几个世纪才命名了大约150万种动物,那么四千多年前的挪亚如何能知道世上所有种类的动物?然而,从<创世纪>中神吩咐挪亚选各类动物中的一公一母上船的记载便可以判断,古犹太人连无性动物和社群动物的知识都没有。再说,挪亚他们又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种类的动物从世界各地收集、搬运到中东?据<创世纪>记载,他们是在发洪水的当天把所有的动物装上船的,这就是说,他们就算不吃不睡,每个人也必须在0.04秒之内就安置好一种动物。然而,即使让他们空手从十多米高的方舟向地面走个来回,也至少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另外,仅凭挪亚方舟的大小,也无法为10亿种动物提供基本的生存空间。众所周知,许多动物对环境及食物的要求非常高,如中国的大熊猫只吃竹类植物;企鹅及北极熊只生活在极寒地区;有些土栖性昆虫,如果环境相对湿度小于100%,就可能因失水而死亡;像蚂蚁和蜜蜂等动物需依靠社群组织来维持生存,等等。显然,挪亚他们无法为这类动物提供这些基本条件。
还有很多动物只生活在特定的大陆,洪水消退以后,它们怎么能够跨洋过海回到原来大陆呢?比如,由于山高水险,早期人类都花了几十万年才迁徙到世界各地,而蚯蚓和蜗牛又如何能在几千年之内就从土耳其的亚拉腊山顶一路爬到全球各地呢?
(四)方舟如何能停靠在亚拉腊山
为了淹死陆上所有的动物,大水漫过了天下所有的高山(创7:19)。150天后,当大洪水开始消退时,方舟就停靠在亚拉腊山上,由此可以断定亚拉腊山当时的高度应该接近世界上最高山峰的高度。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是喜马拉雅山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根据中国科学家2005年的测量,其海拔高度是8 848米,而亚拉腊山现在的高度是大约5 000米。
科学家分析指出,在大约6千万年前,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碰撞,印度板块后来插入地幔。印度大陆就像一块楔子一样插在西藏下面,因其向北移动受西藏阻挡,于是慢慢把西藏挤压、提升,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山脉9。目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仍在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珠穆朗玛峰每年仍然增高大约1.27厘米10。
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在过去的5 000年间,喜马拉雅山山脉基本上也是以这种极慢的速度在增高。由此可以估算出,在传说的挪亚大洪水时期,珠峰的高度与现在的高度相差不会超过200米。同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近5 000年内土耳其的亚拉腊山地区发生过激烈的地质大塌陷,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当时的亚拉腊山就像现在一样,比当时的珠穆朗玛峰至少低几千米。那么在大洪水刚开始消退时,挪亚方舟所停靠的山峰就不可能是亚拉腊山。
(五)地球上如何增加几倍的水量
如果当时大洪水高过了珠穆朗玛峰,根据计算,大洪水在地球上增加的水量大约是现在地球上海洋总水量的3.3倍。根据创世纪7:12记载,那场大雨下了40昼夜。就是说,在连续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全球平均每小时的降雨量达9.2米,真可谓天翻地覆。那么,这么多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又消失到哪里去了?
创世纪7:11说:“当挪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然而众所周知,天上并没有什么天窗,雨是从云层降下来的,而云层则是由地球表面的水蒸发形成的。“大渊”(the great deep)是指大海,但海底下并没有巨大的“泉源”。
科学家利用地震波、地质钻探、火山采样、高温高压试验、宇宙尘埃成份的分析,以及地球磁场学、天体引力学等综合研究的成果,对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成份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地球由三层组成:最上一层叫地壳,主要是由钙、钠及铝化硅矿等组成的岩石结构;中间层叫地幔,主要由镁、铁、铝、硅和氧等元素组成,它的底层是固态,漫漫地往上变成胶状;最内层叫地核,它的中心主要是压力极高的固态铁,其外层约90%是融化的铁,其余主要是融化的硫(见图3)。显然,在地壳以下根本不存在大量的氢元素,因而不可能有大量的水存在。
图3.地球内部结构和成份
如此高的洪水对地上的植物、湖里和海里的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喜欢养花的朋友一定知道,有的花草非常娇嫩,因不小心多浇了些水,或因阳光不充足,它们都很容易死掉。在8 848米高的水压下,被盐水浸泡半年,加之没有阳光和空气,原来在地面上的植物,很少有能够生存下来的。没有了这些植物,方舟上保存下来的动物和人就会因找不到食物而不能生存。湖里、河里的淡水鱼类也会因海水侵入而死亡。目前发现的有鱼类生存的最深海洋纪录是8 370米,因此一旦在地球上增加8 848米高的水位,绝大部分海洋里的动物就会因压力和光线的原因向上逃离原来的生存空间,其中一定有很多会因为找不到食物而灭绝。海底下的许多植物也会因为巨大的压力而死亡。然而,所有这些都不是《圣经》中的神想做的(他只想消灭所有陆上动物),更不符合我们目前看到的实际情况。
(六)为何区别对待现代神话和古代神话
几乎没有人会相信罗亚民的现代神话,但为什么有很多人对《圣经》中更为荒诞的神话却坚信不移呢?大家都熟悉“三人成虎”和“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它们生动地向世人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把不存在的事反复向世人传播,最终很多人都会把它当成事实。这就是所谓的戈培尔定律: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如果世界各国政府及主要媒体,把罗亚民的现代神话不断地作正面的报导和宣传,再找一些人出来“作证”,就一定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信以为真。经过媒体的长期宣染,已经有很多人相信美国神秘的51区军事基地藏有外星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事实上,世界上的几大宗教都是在古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才发展壮大起来的。许多虔诚的信徒,在自己的小孩心智未开,还缺乏独立判断是非能力的时候,就开始向他们灌输自己的信仰,其结果是,信仰就像有了基因的遗传功能一样,一代一代香火不断。一些强势文明的宗教,更是依靠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以各种手段向弱势文明和群体扩张。历史上,有些宗教还发展出恐吓的功能,甚至用法律和社会规范来约束信徒,让信徒完全不敢怀疑教会所教的任何教义,以至于盲目崇拜。如此看来,一个人不被外界干扰,始终保持独立客观的判断力,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参考文献:
5.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Edited b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Vol.5. Washington, D.C.: Thomson/Gale, 2003. 765.
6. Levathes, Louise E. 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4. 78-80.
7. Raup, David M. Extinction: Bad Genes or Bad Luck?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1991. 3.
8. Grimaldi, David and Engel, Michael S. Evolution of the Insec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5.
9. Zurick, David N.“The Himalaya”Magill's survey of science. Earth science series. Vol.2. ed. Frank N. Magill. Pasadena, CA: Salem Press,1990. 1073.
10. “珠穆朗玛峰地理概况: 珠峰地质与地貌”中国国家测绘局, March 06th, 2010. http://www.sbsm.gov.cn/article//ztzl/zffc/zs/200710/20071000002344.shtml.
三、大量反证据
传统上,教会曾按17世纪爱尔兰主教詹姆斯·阿瑟的推算,把创世大洪水的发生年代定在公元前2349年。按理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应该会发现关于这一重大事件的大量证据,从而科学地确定其准确年代,然而,事实却令人失望--科学家们发现的却是无数个相反的证据,证明这样的全球大洪水从未发生过,例如:
1.地球上至今有大量的淡水鱼类及品种繁多的陆上植物生存着。
2.丹麦格陵兰的冰核层,每年形成的记录一直可追踪到4万年以前,却没有被全球性大洪水打断的任何迹像11。
3.保守的基督教学者认为,科学家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地层化石都是在挪亚大洪水中形成的,比如许多像恐龙一样的物种都是在那次大洪水中灭绝的,但下面的事实证明他们是错误的:
- 只在顶层发现人的化石或人使用过的工具及其它制品,从来没有在底层发现它们与恐龙或其他古生物(如三叶虫)的化石混在一起,大洪水不可能这样按类分层。
- 底层绝大部分是微小古生物的化石,如果是在大洪水中形成的,按浮力原理,他们应该沉积在上层才是。
- 发现大量在大洪水中不可能形成的化石,如脚印,水滴,水波,土壤及海滩等。
- 美国新泽西有一个3千万年逐渐形成的4英里厚的堆积层,一层层岩石非常连续有序地排列着。这绝对不是一场大洪水所能形成的12。
- 全世界各地的地质年代非常一致,许多国家或大公司都是按照古老的地质年代寻找石油,没有哪个国家或公司是根据旧约的大洪水故事去寻找石油的,因为4 000多年前的大洪水所产生的生物遗骸不可能形成石油。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居然不断地有报道说,在土耳其的亚拉腊山发现了挪亚方舟,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事例:
1993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根据太阳国际图片组织(Sun International Pictures)提供的资料,在其娱乐节目中播放了一个题为“挪亚方舟——不可思议的发现”的纪录片,宣传在土耳其的亚拉腊山发现了挪亚方舟。但后来发现,此节目完全是建立在乔治·加莫(George Jammal)伪造的证据之上。乔治·加莫本人也在FFRF会议上披露了自己的欺骗行为13。
1960年,美国《生活》杂志派谴一个专家小组,前往土耳其东部的Dogubayazit地区去调查一个船形的岩石结构,有人声称那是挪亚方舟。他们因没有发现任何可靠证据,很快就放弃了。从1985年开始,大卫·发叟德(David Fasold)对此现场重新展开了研究。开始时,他深信此船形地质结构就是挪亚方舟,后来由于疑点太多,就邀请地质学家洛伦斯·柯林斯(Lorence Gene Collins)给予帮助。柯林斯对此地质结构各部分进行了金相及化学分析,证明那纯粹是各种岩矿的自然形成物,并根据周围的地质构造解释了其形成过程。柯林斯还发现,此岩石结构比《圣经》中描述的方舟要宽50%,形状也不是方形,旁边也没有发现任何木材及食物的化石,地点与《圣经》中描述的也不符,周围更找不到任何大洪水遗留下的痕迹。他还发现,那些分布在附近的一些所谓“锚石”的成份与当地的火山岩石的成份非常接近,因此很可能是早先有人就地取材做成的14。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真有人证明找到了挪亚方舟,那一定是本世纪世界上最轰动的考古大发现,也一定会被《自然》这样的科学权威杂志所报导,因此大家莫要轻信一些毫无根据的报导。
参考文献:
11. Johnsen, S.J., et al. "Irregular glacial interstadials recorded in a new Greenland ice core. (Cover Story).” Nature. 24 Sep. 1992: 311-313.
12. Zimmer, Carl.“Peeling the big blue banana.(sampling the earth's core).”Discover. Jan 1992: 46-48.
13. Lippard, Jim.“Update On The Ark Hoax”Skeptic. 2.n4. 1994: 25.
14. Collins, L. G. and Fasold, D. F.“Bogus‘Noah's Ark’from Turkey exposed as a common geologic structure” Geoscience Education v.44 1966: 439-444.
四、挪亚是否是华人的祖先
按照《圣经》创世大洪水的记载,挪亚理所当然地成了现代人类共同的祖先。有人说华人是挪亚的儿子闪的后代,还有人说是他另一儿子雅弗的后代,但这些都是凭空猜测,因为在《圣经》中华人是不存在的——如同被神彻底遗忘的民族。在旧约中,耶和华总是对他所喜爱的人许愿,要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像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沙子一样繁多。在如今的地球上,中华一族最盛,然而华人的传承在《圣经》中却找不到记载;反过来,犹太民族人口稀少,而他们的传承在《圣经》中却记述得清清楚楚。
于是,中外就有一些人想在中国人自己的历史文献中找到证据。但迄至今日,他们的尝试都很不成功,出示的所谓证据大部分是些牵强附会的文字拼凑。例如,把《天问》中“登立为帝”的“登”解释为亚当,把《老子》中的“夷希微”解释为耶和华,把女娲当作夏娃或挪亚,等等。显然这些都毫无说服力,然而终于有一个字让他们感觉到很有根据和份量,那就是在华人信徒中广泛流传的“船”字。他们把它解释为“舟加八口”,八口就是指挪亚一家八口,以此证明挪亚大洪水的存在,以及我们的祖先是根据挪亚方舟的故事创造了“船”字。
“舟”是个独立完整的字,“船”是由它衍生而来。像“铅”和“沿”一样,“船”的右部只是个声部,里面的“八”是由“两点水”笔划演变而来,而不是“八”的意思。《说文·舟部》曰:“舟者,船也”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舟”在殷虚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而“船”在《老子》及《十三经》中都还不存在。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教育家,在当时可称得上学通古今,而他都不曾使用“船”字。显然,“舟加八口”又是一个拆(猜)字游戏而已。
中国史前大洪水神话主要是说:共工撞翻天柱,顿时天塌地陷,天河倾泻,导致了天下大洪水。女娲同情人类的苦难,就融炼七彩石来补天。这与《圣经》中草菅人命的大洪水故事有天壤之别,故事中也没有方舟的影子。女娲与挪亚也是玉瓦之别:一个是女性,另一个是男性;一个是顶天立地,造物造人的神氏,另一个却是把自己和动物一同关闭起来,束手等待洪水消退的凡夫俗子。
《圣经》中的创世大洪水年代(按詹姆斯·阿瑟主教的推算,在公元前2349年左右),中国正处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500-2000年,传说的炎帝、黄帝所处时期)。龙山文化上承仰韶文化(约公元前4800-2500年)和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2400年),下启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2000-1600年,相当于传说中大禹建立的夏朝),是华夏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承载这段上下几千年历史的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地坐落在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被发掘的珍贵文物资料层出不穷,它们清晰地再现了当时各种文化相互影响、整合的复杂关系以及此消彼长的变迁路线,但从中完全找不到整个华夏文明的形成曾被特大洪水摧毁或中断的迹象。比如,著名考古学家蔡运章教授在《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自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前期文化,约公元前7000-5000年,传说的伏羲氏所处时期)至汉魏时期器物上常见的单字、刻画符号和图形文字,分布广泛,一脉相承。这些符号和文字大都独立刻铸在器物(或铭文)的特殊位置上用来反映八卦之象,是中华先民"制器尚象"习俗的产物和反映15。
全球华人从文化意义上都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世界其他民族也很尊重我们这一文化传统,但是,如果有人根据《易经》、《山海经》等古籍中的记载,就声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真乃神龙的后代,而其他民族都是蛮夷的子孙,这必然会贻笑于天下;同理,古犹太人认为自己与神之间有种特殊的契约关系,我们也尊重他们这一文化传统,然而如果有人坚持以《圣经》的记载为根据,就声称犹太人确是神的选民,而中华民族及其他许多民族都是在神面前可忽略不记(计)的二等公民,这是不是同样荒唐可笑呢?
参考文献:
15. 蔡运章:《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原文物》, 2001(4).
五、“完美”的挪亚“不完美”的神
按照《圣经》的描述,世间人海茫茫,当时却只有挪亚一人是完美的义人(创6:8-9)。但按照基督教教义,自从人类祖先偷吃禁果(犯下了“原罪”)之后,人类就不再是完美的了,神为此也严厉惩罚了人类,说明神已经接受了“人类不再是完美的”这个既定事实,那么挪亚怎么还可能是完美的呢?神又为什么还会要求或希望人类表现完美呢?为了“挽救”不完美的人类,神几乎把人类灭绝,然而,被神挑选出来的“完人”挪亚及其后代最终还是走向了败坏,那么神实施洪水大灭绝是不是又显得毫无意义呢?
刚生下来的婴儿或还没有出世的胎儿,他们除了有挪亚亦有的所谓“原罪”之外,当然比挪亚更纯洁无邪。耶稣也曾说:“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可10:15)那么,为什么连他们也要遭此厄运呢?现在有些教会,一方面不区分具体情况地坚决反对一切堕胎,另一方面又为创世大洪水杀害婴儿及胎儿辩护,这显然前后失据。
人类败坏了,却殃及无辜的动物,甚至那代表基督的羔羊;当捕食弱小动物时,鲨鱼就像豺狼一样血腥凶残,而神却会偏爱并“赦免”所有的海洋动物。
因此,旧约创世大洪水传说难免给人这样的印象:“不完美”的神挑选了“完美”的挪亚,去执行一项“不完美”的计划。其结果是,被拯救的人类却背离“完美”越行越远——在创世大洪水过去两千多年之后,神又要对人类实施新的拯救,于是让自己的亲生子降临人世!
第四章 耶稣真假之谜
千百年来,象征耶稣的十字架高高耸立在一座座庄严神圣的教堂之上,受到一代代基督徒的顶礼膜拜。以文字、图画和音响等各种形式对耶稣的赞美就如同滔滔江水。有人为他哭泣,有人为他歌唱,有人为他事奉终生,还有人甘为他付出生命——其神圣性和真实性不容置疑。有很多人虽然不信耶稣为神,却相信他是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基督教的创始人。
也有一些信徒认为,旧约中存在太多的错误,显然已经过时了,它只是犹太人与神之间的约定,但自从基督耶稣诞生后,神与整个人类达成了新的约定,这就是以四福音书为核心的新约。这种观点虽然不像马吉安的观点那么偏激,但恐怕大多数信徒仍然要反对,他们认为新约是旧约的自然延续--新约一开篇就描述了从亚伯拉罕到大卫,再从大卫到耶稣的详细传承(太1:1-17),并且新约中的神仍然是旧约中的神。如果旧约不可靠,新约也就失去了被信的前提。例如,通过第二章的分析我们得知,旧约中创世造人的故事应属人造神话,所谓的“原罪”自然也是出自臆想,然而新约却认为耶稣降世就是为了给世人赎罪(约1:29);同样,我们在第三章已论证,历史上不曾发生过旧约中所描述的全球大洪水,然而新约中的耶稣却对此信以为真(太24:34-39)。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对新约的客观可靠性以及耶稣人物的历史真实性提出了大量诸如此类的质疑。
一、四福音书简介
四福音书是耶稣生平传说的主要来源,被许多基督徒奉为整个《圣经》的灵魂。其实,在教会把目前的四福音书确定为正典之前,在罗马帝国各地曾流传着数十种不同的福音书,其中有些福音书的内容一定会让现在的信徒感到困惑和震惊,比如<马可秘密福音>中竟记载耶稣有同性恋行为,<腓力福音>中又显示耶稣与抹大拉的妓女马利亚结过婚,这就是全球畅销书《达·芬奇密码》所传达的争议性观点之一。
不少人以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及<约翰福音>都是以真实作者的名字命名的,其中的马太和约翰还是十二门徒之一,不过这些说法都缺乏事实根据,下面请看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对四福音书的一些介绍1。
<马可福音>是四福音书中成书最早的书卷,完成于公元70年前不久,其作者不详(传说是门徒彼得的翻译马可,但证据不充分)。<马可福音>的早期手抄本,在记叙妇女们发现耶稣的空墓时,于马可16:8处突然结束,目前人们看到的关于耶稣复活的结尾是后人加上去的(可16:9-20)。
<马太福音>与<路加福音>都参考了<马可福音>及“Q”文本(当时在犹太人中流传的一份箴言集),它们作者的身份都无法确定。由于它们曾提到耶路撒冷被毁一事(太22:7;路13:34-35;19:43-44;21:20),从而可以判断它们都完成于公元70年之后。<马太福音>之所以排在四福音书之首,是因为它曾被认为是创作最早的福音书。
著名的Easton圣经字典在介绍<马可福音>时指出:在<马可福音>总共662节文字中,有多达406节被<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共同引用,另有145节被<马太福音>单独引用,又有60节被<路加福音>单独引用,没有被它们引用的内容只有51节。因此,人们把<马可福音>与<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一道合称为<对观福音>。
<约翰福音>与三<对观福音>的内容和风格迥异,完成于公元90至100年左右。专家分析指出,它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作品,因为其开头和结尾与其他部分的写作风格完全不同,而且各部分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不一致,例如它在记叙耶稣被捕之前给门徒们的说教部分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结尾(约14:31及18:1)。
由此可见,四福音书之间存在转抄、更改及不一致等现象,因此它们所记载事件的客观可靠性也就值得商讨。下面就让我们翻开各福音书,一同对耶稣的诞生、传教、受难及复活等来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The New American Bible. December 09, 2002.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April 8, 2006.http://www.usccb.org/nab/bible/index.htm .
二、耶稣的诞生
(一)圣诞日的来历
自从对外开放以来,中国人把西方五花八门的节日也引进了国门,每年的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及圣诞节在商家的大力炒作下一个接着一个热闹登场,其中声势最大的当然是圣诞节。对大多数人来说,圣诞节也许与其它节日一样只是给平时平淡的生活增添些情趣,可对许多基督徒来说,它却是一个神圣的节日,他们相信12月25日就是耶稣的诞生日。
在旧约中,对四千多年前的创世纪大洪水事件的描述,如什么日子降大雨,什么日子洪水开始消退,什么日子地面水干等都有明确的日期记载,但在新约中,对耶稣降生这么重要的事件,却没有明确的日期记载。
在路加2:8-16中说,当天晚上有一些牧羊人见证了耶稣的降生,然而犹太人通常只在十月份左右的晚上才会在户外看守羊群,而不会在天寒地冻的十二月底的夜晚。《新天主教百科全书》告诉我们,早期基督徒并没有庆祝圣诞的传统。到2世纪末左右,基督教各派对耶稣的降生日都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比如义子派(Adoptionists)认为耶稣的生日是4月9号或20号,而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基督徒则把圣诞日定于5月20日或11月18日,等等。3世纪的著名神父欧里根(Origen)甚至反对庆祝圣诞,他说:“只有罪人才庆祝他们王的生日(如希律王和法老的生日),而基督徒只庆祝自己的死日,即升天堂获得重生的日子。”目前已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什么人们后来采用12月25日作为耶稣的诞辰日,这其中牵扯到太多的传说,有的说是来自于异教神(太阳神)的生日,有的说是根据圣烛节或光明节等来确定的。最早记载12月25日庆祝圣诞的是公元336年的罗马年鉴2。
根据马太2:1及路加1:5-31的记载,耶稣是诞生在希律王当政时期。专家们公认希律王死于公元前4年,因而一般教会都把耶稣的降生定在公元前6-5年。然而,路加2:1-2又这样记载:当居里扭(Cyrenius)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约瑟带马利亚去伯利恒报名注册,并在那里生下耶稣。根据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
众所周知,现在全世界普遍使用的公元记时系统是按传说的耶稣降生之年设置的,基督徒称公元1年为主年(也有人称公元0年为主年),公元前为主前,公元后为主后。那么耶稣的降生之年,又为什么定在主前6-5年,而不是主年呢?这主要应该责备一个名叫帝安尼修斯·爱克古司(Dionysius Exiguus)的僧人。公元525年,爱克古司受教皇委托,为了荣耀耶稣,把以古罗马的创立为基准的记时系统改为以耶稣的降生为基准的新记时系统,并决定用新记时系统将所有历史事件重新定期5。可惜他算错了4-7年,结果就酿成了延续至今的尴尬6。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完全与“主”无关。
(二)童女生子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访谈节目的金牌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有一次被人问到:“如果要你从历史人物中挑选一人来采访,你会挑选谁?”拉里说:“基督耶稣。”那人又问:“那么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呢?”拉里回答说:“我想问他是否真的是处女所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为我确定历史。”7。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圣经》中寻找到答案呢?
<马太福音>说,耶稣的降生在旧约中早有预言: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借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太1:22-23)
这显然是指旧约以赛亚7:10-16中的预言:
耶和华又晓谕亚哈斯说,(以赛亚7:10)
你向耶和华你的神求一个兆头。或求显在深处,或求显在高处。(以赛亚7:11)
亚哈斯说,我不求,我不试探耶和华。(以赛亚7:12)
以赛亚说,大卫家阿,你们当听。你们使人厌烦岂算小事,还要使我的神厌烦吗?(以赛亚7:13)
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以赛亚7:14)
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他必吃奶油与蜂蜜。(以赛亚7:15)
因为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你所憎恶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见弃。(以赛亚7:16)
然而,这是一个针对犹太国王亚哈斯的预言。当时亚兰国及以色列国正准备攻打犹太国,以赛亚告诉亚哈斯:神将会保护他,到时会先给他一个兆头——“童女”怀孕生子,并且会给那男孩取名“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从以赛亚7:16的内容又可以判断,此预言必在亚哈斯的有生之年就应验,因此它肯定不是关于500年后耶稣降生的预言。
著名《圣经》专家罗伯特·米勒(Robert J. Miller)教授在《神圣降世——耶稣及神的其他儿子们》一书中指出:在古希伯来语及希腊语中没有表达“处女”(童女)的专门词汇,“处女”的意思必须通过上下文来表达8。在希伯来文旧约中,以赛亚7:14中的almah只有“年青女子”的意思,《七十士译本》将almah译成希腊字parthenos,也是“年青女子”的意思。<马太福音>的作者是参照《七十士译本》并使用希腊文进行创作的,所以他在马太1:22-23中用的是parthenos,但却有意把它置于可以暗示“处女”的上下文中,因此早期英文版《圣经》的译者把此处的parthenos译成virgin(处女),而且不知是否有意,他(们)竟把以赛亚7:14中的almah也译成了virgin(处女)。许多现代英文版《圣经》(如Revised Standard Version,Bible in Basic English,New English Bible,等等),已将以赛亚7:14中的virgin(处女)更正为young woman(年青女子)9。中文和合本以赛亚7:14中所使用的“童女”也显然是指“处女”。这就是我在第一章中提及的:中文和合本译者不是按希伯来语旧约及希腊语新约,而是按早期英文版《圣经》进行翻译的,因而当早期英文版出错时,中文和合本就出现同样的错误。
米勒教授还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说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是受了古希腊英雄传记的影响,而编造了耶稣神奇降世的故事。古希腊人相信,杰出的英雄人物之所以能成就一般人所达不到的事业,都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神性,他们的丰功伟绩是从一出世就命中注定的。在伟大运动员、征服者、国王及哲学家的传记中,他们经常被描述成有人间的母亲和神性的父亲。例如,传说希腊的亚里山大大帝,其母亲是奥林匹亚斯王后(Olympias),父亲则是雷神宙斯(Zeus);而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凯撒(Caesar Augustus),其母亲是阿提亚(Atia),父亲则是太阳神阿波罗(Apollo),等等10。
根据<马太福音>的记述,开始时只有约瑟自己知道马利亚未婚先孕,但他不想羞辱她,就想暗暗地把她休了,后来是由于听了天使托梦中的说明才娶她为妻。约瑟既然怕羞辱马利亚,自然也担心自已被人耻笑,所以他把一切都安排得完全像一个正常的婚姻。那么后来他又为什么会公布“真相”?人们又凭什么相信马利亚是处女生子呢?各福音书对此都没有作任何说明。严格说来,如果不经过妇产检验作公证,客观上是没有办法让人们确信马利亚是处女身怀孕的。
由此可见,<马太福音>的作者是根据一个早应兑现的预言,不当使用希腊字parthenos (年青女子),并模仿异教中的英雄传记而编造了这个“童女生子”的故事。它只用一个无法考证的托梦作为依据,既无人证,又无物证,更无科学根据。历史上,著名的基督教神父欧里根、教皇西利斯(Siricius)以及圣奥古斯丁等都不信“童女生子”。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撰稿人托马斯·杰斐逊曾经指出:“总有一天,人们将会把超自然的父(神)让耶稣从处女子宫神奇诞生的故事,看成宙斯从脑子里生出雅典娜之类的寓言。”11
(三)是否是拿撒勒人
<路加福音>中说,约瑟和马利亚住在拿撒勒,因为临时回老家伯利恒注册,所以才在伯利恒生下了耶稣。耶稣出生8天后(满了洁净的日子),父母就带着他去耶路撒冷办事(行割礼等),之后他们就返回了拿撒勒,并且每年的逾越节耶稣一家人都要上耶路撒冷去守节期(路2:1-41)。
然而,<马太福音>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与<路加福音>完全不一致的故事,一个类似摩西出生后大难不死的故事:约瑟和马利亚原本不是住在拿撒勒,而是住在伯利恒,马利亚从圣灵怀孕生下耶稣。希律王得知此事就心里不安,于是想立即除掉耶稣,为此他杀死了伯利恒及四周所有两岁以下的幼童。约瑟梦中受天使指示,带着马利亚和耶稣逃到埃及躲过此劫,直到后来天使通知他希律王已死,才带着耶稣母子返回犹太。又为了躲避希律王儿子的迫害,他们就定居在加利利的拿撒勒城(见图4),认为这是要应验先知关于耶稣将成为拿撒勒人的话(太1:18至2:23),可是在所有正典旧约书卷中却没有任何一处提及过拿撒勒城。
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我们到底该信哪一个呢?
图4.传说耶稣时代的巴勒斯坦
(四)为耶稣正名
耶稣的希伯来文名字是YEshua或YAHUSHUA,有“耶和华救赎”的意思。由于很难把它翻译成希腊语,结果耶稣的希腊文译名Iesous既与原名发音不同又没有任何意义。最早的英文KJV版翻译者又把Iesous译成英文Jesus,与希伯来原名的发音已完全不同,也不表达任何意思。中文“耶稣”的发音近希伯来原名,但已失去了原名的“救赎者”涵意。
“基督”是耶稣的头衔,其希伯来原文是Moshiach,“被涂膏油者”的意思,以色列人最初用它来称呼君王、大祭司及勇士等,比如大卫及所罗门都是“被涂膏油者”。后来“基督”演变成特指那即将到来的、并要把以色列人从外族解放出来的“犹太人的王”。将其翻译成希腊文是Khristos,再翻译成英文Christ。很显然,中文、英文及希腊文的“基督”都没有保留其原文的发音和意义,这与把它翻译成任何别的名称没有多少分别。
Moshiach直接翻译成英文就是Messiah(弥赛亚),所以有很多虔诚的英美国家的基督徒提倡将“基督耶稣”改称为“弥赛亚耶是华”(Messiah Yeshua),基督教自然应称为弥赛亚教,基督徒也应称为弥赛亚徒。他们认为正确地称呼他的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基督徒是奉他的名受洗(徒2:38),奉他的名称义(林前6:11),因他的名而可以有求必应(约14:13),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1),总之,一切要奉他的名(西3:17)。可是在两千年的基督教发展史中,世人却一直在用那些面目全非的名称呼他。
(五)身份的困惑
根据路加2:8-38的记载,天使让一些伯利恒的牧羊人见证了救世主基督的降生,于是他们四处宣传此事。在耶路撒冷,又有公义虔诚的西面及德高望重的女先知亚拿见证和宣传耶稣的基督身份。另外,施洗者约翰一家也知道耶稣是神的儿子。因此,像“拿撒勒的木匠约瑟的儿子耶稣是神的儿子基督”这样一个重大的消息,应该很快就会传遍整个犹太地区(参见图4)。
然而,经过30年(宣传)之后,当耶稣出来传教时,人们竟完全不知道他是基督。当施洗者约翰刚从旷野里出来传教时,犹太人却差祭司去问他是不是基督(约1:19-22);当附在人身上的鬼认出耶稣的身份时,耶稣却叫他们不要说出去(路4:41);耶稣还一再要求门徒们不要向外透露他是基督(太16:20)。耶稣在家乡也完全是个无足轻重的人,人们喜欢用“那木匠的儿子”及“雅各,西门的长兄”等称呼他,因为不信他,厌弃他,竟想将他推到山崖下去(太13:54-58)。连他的亲友都不尊重他,竟敢说他癫狂了(可3:21)。
另外,犹太人信奉唯一神,很难接受和容忍一个凡人是神的儿子,因此那些宣传此事的人及幼年的耶稣在一开始就应该会遭受迫害,而不用等到耶稣30岁时因在传教中说了僭妄的话(自称是神的儿子)。
(六)宗谱的混乱
中外历史或传说中,有许多旷世豪杰及其拥护者都利用高贵的血统来增强感召力,福音书似乎也不例外,在多处说耶稣是大卫王的种子(后代)。然而,各福音书关于耶稣宗谱的记载却非常混乱。在马太1:6-17中,从大卫到耶稣共有28代,耶稣是大卫之子所罗门的后代,耶稣的祖父是雅各;而在路加3:23-31中,从大卫到耶稣却多达43代,耶稣又是大卫另一儿子拿单的后裔,耶稣的祖父变成了希里。
不少基督教学者曾尝试解答这个疑惑。有的认为,<马太>是为了证明耶稣家谱的合法性(legal descent),<路加>则是为了凸显耶稣家谱的血缘性(real descent);而另一些人则相反,认为<马太>是强调血缘性,<路加>是证明合法性。虽然双方的观点莫衷一是,但他们的主要根据却都来自于公元3世纪一封基督徒的书信。为了让<马太>与<路加>中的家谱取得一致,亚非利加努(Sextus Julius Africanus)在那封书信中发挥了超级想象力。他推断:耶稣的曾祖父(马但)与其曾外祖父(玛塔)是兄弟,并因其中一人早逝而娶了同一女子为妻(遗孀照利未人律法改嫁),而且更奇怪的是,耶稣的祖父(雅各)与他的外祖父(希里)又是兄弟,也因一方早逝而先后娶了同一女子为妻。另外,亚非利加努还声称:马利亚是希里的女儿, <路加>中的约瑟是以女婿当子的身份被列在家谱之中。很难想象,如果耶稣前三代有这么希奇复杂的家史,《圣经》中竟然会没有任何记载和说明!不但亚非利加努的推测毫无根据,而且专家们对他本人的情况也知之甚少。
<马太>关于耶稣宗谱的记载不只与<路加>有出入,而且与旧约中的许多记载也有矛盾。 在马太1:8-9中,从约兰到约坦中间只隔了一代(乌西亚),而在代上3:11-12中,在约兰与约坦之间却有四代:亚哈谢(即乌西亚)、约阿施、亚玛谢及亚撒利雅。有学者解释说,这是<马太>作者为了暗指耶稣是大卫宝座的合法继承人,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个每期十四代的三期家谱,因为犹太人的数字是用字母表示的,“十四”(4+6+4)代表“大卫”(DVD)。难道为此竟不作任何说明就删减宗谱中的经承人,以致于说约坦是他的曾曾曾曾祖父乌西亚所生?另外,在马太1:11中,耶哥尼雅是约西亚的儿子,而在代上3:15-16入中,耶哥尼雅却是约西亚的孙子(约雅敬的儿子)。而更令人难于置信的是,这个耶稣直系宗谱中的祖先耶哥尼雅,却是耶和华要抛弃的一枚“戒指”,耶和华曾发誓要让他无子,让他的后裔无一人得亨通,并特别指明不能坐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犹大(耶22:4-30)。
对耶稣的宗谱这么严肃而重要的记载,《圣经》竟出现了如此多的矛盾,自然让人怀疑它们是由不同的作者根据不同的来源进行编造而得来的产物。
因此完全可以客观地说,各福音书关于耶稣的出生时间、出生方式、出生背景、名字、身份及宗谱的记载,没有一件是确实可靠的。
参考文献:
2.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Edited b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Vol. 3. Washington, D.C.: Thomson/Gale, 2003. 551.
3. Josephus,Flavius. The Works of Josephus. Trans. William Whiston. Peabody, Mas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 1987. 475.
4. 同2。
5. Morton, Mark and Noble, Gail. The End: Closing Words for A Millennium. Winnipeg: Bain & Cox, Publishers, 1999. 2.
6.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Edited b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Vol.4. Washington, D.C.: Thomson/Gale, 2003. 754.
7. Zacharias, Ravi “Questions I Would Like to Ask God” Christianity Today. March 06, 2010.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le/2002/fall/30.67.html.
8. Miller, Robert J. Born Divine: The Births of Jesus & Other Sons of God. Santa Rosa, CA: Polex-bible-ridge Press, 2003. 189-191.
9. 同[8], 94-95页.
10. 同[8], 133-141页.
11. Graham, L.M. Deceptions and Myths of the Bible. New York, NY: Citadel Press,1991. 304.
12. Cockburn, Andrew. “The Judas Gospel.” National Geographic. May 2006: 78-95.
三、耶稣的传教
一般信徒都以为耶稣有3年左右的传教经历,但从各福音书(特别是<约翰福音>)中很多像“当天”、“次日”及“再过几天”等描述及耶稣传教所走过的路径可以推测,从他受洗到受难的这段时间不会超过几个月。就是说,耶稣是在死前几个月才开始招收门徒及传教,甚至才第一次行神迹(约2:11)。除了<路加福音>简单地提及耶稣12岁时在耶路撒冷的殿里与教师论辩一事,四福音书的作者似乎对耶稣30年漫长的人生要么知之甚少,要么找不到值得记载的重要事件。
在历史上,神学家们或过份强调耶稣的神性,或过份强调他的人性,彼此之间因而发生激烈的冲突。与神“三位一体”的圣子投胎人间,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只要是凡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其能力、智力及道德水准就有局限。这也正是各福音书在描述耶稣短短的传教经历时处处反映出来的问题。
(一)不能称呼的父母
耶稣从来没有当众认马利亚为自己的母亲,而是称她为“妇人”。耶稣这样做显然是在公开表明自己神圣的身份,然而这却与他刻意要隐藏自己身份的记载相矛盾。
各福音书中,耶稣的父亲约瑟后来似乎从人间蒸发了,既不与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在一起,也不跟随耶稣传福音。这可能的原因是,如果让约瑟参与在情节中,作者们不知道让耶稣怎么称呼他。古犹太人像大多数其他民族一样不直接称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但让耶稣称约瑟父亲,简直就是亵渎神,所以约瑟的存在就成了宣传耶稣是神的儿子的最大障碍。
(二)不合情理的受洗
很多信徒对施洗者约翰为耶稣施洗感到困惑:受洗本是为了让人悔改(使徒行传19:4),洗去人身上的罪恶,而耶稣是与神“三位一体”的圣子,当然是神圣无罪的。约翰说应该是他受耶稣的洗才对,耶稣却坚持说暂让他尽诸般的礼(马太3:15)。耶稣在平时很在乎身份,而对待这种原则性的神圣大事却降格屈尊。
关于耶稣与施洗者约翰的身份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各福音书中还有许多令人困惑的记述。例如,约翰已知耶稣的真实身份(目睹了圣灵像鸽子一样降落在他身上),却在被捕入狱后又差两门徒去质问耶稣的身份(马太11:2-3)。反过来,耶稣多次称施洗者约翰是先知以利亚(马太11:11-14及17:12-13),而约翰自己对此却给予否认(约翰1:19-21)。再如,希律王明知耶稣在约翰死之前就已在传教,并且许多引起轰动的神迹,然而在约翰死后,希律王却猜测耶稣是约翰复活了,并怀疑他所行的异能也是从约翰来的(马可6:14)。
(三)不再神圣的律法
虽然耶稣在传教时说过律法的一点一画都不能废除,他降世不是来废掉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太5:17-18),然而在各福音书中,耶稣却又经常否定和纠正旧约律法和教条,请看下面一些事例:
旧约多处强调凡行奸淫的都要被处死(利20:10-12),而耶稣通过对一个行淫的妇人的处置来教导世人要宽容(约8:3-7);旧约说男人只要对女人不喜悦就可以写封休书打发她离开(申24:1),耶稣则认为除非妻子犯了奸淫罪,否则不许离婚(可10:2-12);旧约规定必须指着耶和华的名起誓(申6:13),耶稣则教导不可指天指地发誓——什么誓都不可起,重要的是要诚实(太5:34-37);旧约多处劝人以命偿命、以牙还牙(出21:23-25;利24:19-20;申19:20-21),而耶稣则特别教导世人不要与恶人作对,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连右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太5:38-39);旧约经常教人要恨自己的敌人(诗3:7;18:37-40;139:19-22),耶稣则教导世人要爱仇敌(太5:44),等等。
公元2世纪的马吉安曾极力宣传新约中的神不是旧约中的神,如此看来他的观点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四)不尽完美的言行
上面的事例表明,新约已发展出许多比旧约更高的道德标准。然而,各福音书对耶稣传教的描述却远非尽善尽美。请看如下一些事例。
1.教导世人冷酷无情
有一次,一个门徒想回去埋葬自己的父亲,却被耶稣阻止(太8:21-22),很难想象这会是教导世人“要尊敬父母”的同一人所为。耶稣还多次教导世人要骨肉相争:
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太10:21)
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分争。从今以后,一家五个人将要分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路12:51-53)
让世人这般六亲不认、冷酷无情,很可能是基于世界末日很快就要到来的说教。
2.并不宽容
在路加10:10-14中,耶稣告诉门徒,如果有不接待他们传教的,就要诅咒他们在审判日比所多玛、推罗及西顿人的下场还要惨;在路加11:42-54中,耶稣又一连使用了六个“有祸了”来指责法利赛人及律法师,比如他说律法师的祖先杀害先知们的血债都要归到他们这代人身上。另外,他许多关于永刑地狱的说教也与他宽容、仁慈的形象不符。
3.虐待动植物
有一次,耶稣为了满足污鬼的请求,竟把污鬼赶进约2 000头猪的身体里,导致它们全部闯下山崖,投入大海而死(可5:12-13),令人触目惊心!又有一次,耶稣在早晨回城的时候饿了,在路旁正好看见一棵无花果树,但在树上没有找到果子(因为不到季节),于是诅咒那棵树,使它立刻干枯而死(太21:18-19)。
4.歧视与偏见
耶稣曾对门徒们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可4:11-12)他竟会担心“外人”因获得真知而得赦免?!
有个外邦的妇人苦苦恳求耶稣为其女儿解除被鬼附身之苦。耶稣先是不予理睬,说自己奉差遣只为照看以色列人迷失的羊。在那妇人再次哀求后,他却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于是那妇人就卑躬屈膝地自认为是桌下乞食的狗,请高贵的主人施舍一点从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他这才软下心来为她女儿赶鬼(太15:22-27)。
当然,各福音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树立耶稣伟大而高尚的救世主形象--他鼓励人们要爱人如爱已,要宽容和博爱,甚至让自己经受极端的苦难和屈辱来承担世人的罪孽,但福音书中类似上述的种种败笔则让我们认识到:耶稣光辉灿烂的美好形象,其实是由一些道德和智力都有缺憾的凡人构思、描绘出来的,从而就难免留下一些污点和阴暗面。
(五)不相一致的记事
当耶稣受洗时圣灵说了什么,耶稣是何时带三门徒上山显身,是何时向门徒预告他将受难,在最后的晚餐上撒但是何时进入犹大,各福音书对耶稣传教经历中大量诸如此类事件的记述彼此之间很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并不是著述风格的不同或记述重点的不同,而是简单事实和逻辑方面的不一致。下面就列举几个信徒们较熟悉的事例。
1.谁是十二门徒
在马太10:2-4及马可3:16-19中,耶稣指定的十二门徒包括了达太,但在路加6:14-16中却没有达太,而被雅各的儿子犹大所代替。因此,人们至今无法确定十二门徒到底包括谁。很难想象,如果十二门徒的确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么他们自己或他们的追随者在记录如此重要且如此简单的事件时竟会犯如止明显的错误。
2.四十天受魔鬼试探
在三<对观福音>中,耶稣离开施洗者约翰之后就径直去旷野呆了40天。在那里,他戳穿了撒但一个又一个试探。令人困惑的是,耶稣分明知道那是撒但,却还会跟着他,并一次又一次被他试探。神不是不可能被邪恶试探吗?(雅1:13)连那些附在人身上的小污鬼都能认出耶稣的身份(路4:41),魔头撒但当然也知道耶稣的身份,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试探呢?撒但还站在最高的山上让耶稣看天下所有的王国,似乎撒但和耶稣都不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约翰福音>却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或更准确地说,是明确地否认了此事的存在,因为它说在约翰为耶稣施洗并见证了他是神的儿子之后的次日,耶稣就开始招收门徒进行传教(约1:19-39)。在<马可福音>及<马太福音>中, 耶稣在被撒但试探之后从旷野出来,闻知施洗者约翰已下监狱,就去加利利传教,他在加利利最早遇到的门徒是西门(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然而在<约翰福音>中,耶稣是在去加利利之前就开始招收门徒,最早遇见的是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和另一门徒,而且此时施洗者约翰并没有下监狱。可见,彼此在时间、地点及人物各方面都不一致。
3.五饼二鱼
在<马可福音>及<马太福音>中,施洗者约翰死后不久,耶稣在加利利海南面的野地为很多人治了病。天晚了,门徒们想打发众人去附近村里买吃的,耶稣说不用,就将5个饼2条鱼掰开分给大约5 000人吃(可6:34-53;太14:13-34)。然而在<路加福音>及<约翰福音>中,“五饼二鱼”神迹却是发生在加利利海北面伯赛大城的野地或山上(路9:10-17;约6:1-13)。
实际上,<马可福音>及<马太福音>还记载了第二次类似的神迹,耶稣用7个饼和几条鱼喂饱了4 000人, 而且在耶稣行过两次分饼分鱼神迹后不久,门徒们就已经把它们忘了或根本就不曾相信过(太16:5-10)。那么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为什么要相信呢?
四、耶稣受难记
耶稣的死与复活比他的诞生和言行更让广大基督徒产生心灵的震撼,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信条。保罗在歌林多前书15:14中说:“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就像有些信徒强调的,如果基督自己死后都不能复活,那么信他的人又怎么会有永生的盼望呢?但令人失望的是,各福音书对耶稣的死及复活的记述,就像对他的诞生及传教经历的记述一样,随处是可疑的内容,似乎都是为了某个预设的目的而编写的故事。
(一)为了出卖而出卖
在三<对观福音>中,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分饼给门徒们吃,说那是他的身体,再拿葡萄汁给大家喝,说那是他为人类流的血,盛血的杯则是与人类立的“新约”,然后他指出门徒中有人将要出卖自己。在犹大走后,他心情极其悲伤地独自做长时间的祷告,一直到门徒们疲倦入睡。接着,犹大领着许多拿刀棒的人前来,并以亲嘴为暗号出卖耶稣。
而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是为每个门徒洗脚,完全没有提及他用“血”与人类立“新约”这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在犹大走后,他心情平静地给门徒们作了一次马拉松式的教训(约13:31-18:1)。后来,犹大领着一队兵来,并没有以亲嘴为暗号出卖耶稣,而是耶稣两次主动问他们找谁,并且主动说明自己的身份。
在具体描述耶稣如何指明犹大将要出卖自己时,各福音书不仅相互之间不一致,而且无一合乎情理。
<马太福音>记载:正吃的时候,耶稣宣布门徒中有一个人将要出卖他。于是门徒们都很忧愁,个个问是不是自己,似乎没有一个是心境坦然而问心无愧的。当犹大问是不是他时,耶稣明确地回答说“是”,而门徒们听后竟然没有任何反应——突然从忧愁、疑惑状态变得麻木不仁。犹大听后既不认罪,也不辩护。耶稣则继续给大家分饼敬酒,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太26:20-30)。
<马可福音>对此的描述却与<马太福音>不寻常地一致,比如,马可14:21与马太26:24竟然一字不差:“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这里显然有抄袭的嫌疑,而且旧约中并没有此预言。
<路加福音>描述的又是另一番情形:在分饼敬酒之后,耶稣才说:“看哪,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于是门徒们互问这是指谁。可是,他们不继续查问清楚到底是谁将要出卖耶稣,却没头没脑地争论起谁可称为大(路22:14-24)。门徒们竟个个如此贪婪且无情无义。
<约翰福音>讲述的情形更是南辕北辙:在耶稣说完有人要出卖他之后,门徒们也很想知道这人是谁,耶稣就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于是就蘸了一点饼递给犹大。犹大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然后耶稣对犹大说“你所作的快作吧。”耶稣就像在指挥撒但及犹大去迫害自己,而门徒们却不明白耶稣的话(约13:21-30)。门徒们又个个如此愚钝。
新约关于犹大出卖耶稣的记载还有许多可疑之处,比如,耶稣一直是在公开传教,而且大祭司及文士早就想谋杀他,因此大祭司们完全不需要借助犹大的出卖就可轻易地找到耶稣。又比如,根据马太27:3-10记载,犹大后来看到耶稣被定罪就后悔了,把作恶获得的银元扔在殿里就出去上吊自杀,祭司长则用那钱买了一块田;而使徒1:16-18中却说,是犹大自己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之后就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这显然不是上吊自杀。按理,这样一个卖主的叛徒,死后是一定要下地狱的,可是耶稣却曾经许愿:到复兴的时候,犹大要与其他门徒一道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太19:28)。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导,上世纪70年代在埃及偶然发现了公元300年左右的<犹大福音>手稿,经过专家学者长期秘密翻译、诠释后,终于在2006年4月公开面世,并曝出惊人内容:犹大竟然是耶稣最知心、最疼爱的门徒。是耶稣自己要求犹大将他出卖,以便让他早日摆脱肉体的禁锢--让圣灵早日升天。犹大非但不是叛徒,而是为了成全主人而牺牲个人名誉的英雄12。
(二)为了被捕而被捕
在<马太福音>中,彼得为了抵挡犹大带来的兵丁而砍下了大祭司仆人的一只耳朵,耶稣却命令他收刀入鞘,并这样责怪他:“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太26:47-56)耶稣似乎做每件事,甚至被捕,都是为了要兑现旧约中的某个承诺,而且还要一边做一边解释,哪怕在这种危急场合下也不例外。
而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在犹大带人来之前就吩咐门徒卖衣服买刀,以备即将来临的战斗。彼得后来是在请示了耶稣之后,才砍下那大祭司仆人的耳朵。凭着耶稣的大能,那些兵丁根本不可能制服他和众门徒,可是耶稣却说“到了这个地步,由他们吧。”(路22:47-51)于是自愿被捕。
可见,<马太福音>中的耶稣是为了被捕而必须被捕,而<路加福音>中的耶稣则是为了被捕而只好被捕。
(三)为了钉十字架就无人反对钉十字架
大祭司及长老一直想杀耶稣,但又不想在节日里杀他,因为担心民间生乱(太26:5)。他们的确很惧怕百姓,甚至不敢称施洗者约翰是从人间来的,因为百姓都认为他是先知(太21:26)。由于约翰自己都宣传他连给耶稣提鞋都不配,加之耶稣行了那么多的神迹,所以大祭司们要杀害耶稣应当会更加小心,可是他们后来偏偏就选在逾越节杀他,竟也没有遭遇到任何抵抗。
当彼拉多想释放耶稣时,众人被大祭司及长老鼓动,一致要求钉耶稣十字架,却听不到一丝为他求情辩护的声音。那么多被他治好的残疾人或绝症患者、死后被他救活的人、从魔鬼的折磨中被他解脱出来的人、用衣服及树枝铺路欢迎他进城的人、他的家人及门徒们,这些人当时都在哪里呢?
(四)为了称王而称王
大祭司等控告耶稣的罪行之一是自称为“基督”(犹太人的王)。在各福音书中,当罗马巡抚彼拉多审问耶稣是不是犹太人的王时,耶稣都没有正面回答。而在士兵及犹太人责打、戏弄耶稣后,彼拉多竟让耶稣戴着荆棘冠冕,穿着紫袍来侮辱犹太人,说“看哪,这是你们的王”(约19:5,14),并且在祭司长的坚决反对下,命令手下在耶稣的十字架上写“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约19:19)。彼拉多连杀耶稣都依从了犹太人,为什么又要如此严重地冒犯他们?他既然担心犹太人向该撒(凯撒)告发他放了自称为王的人,为什么却不怕他们向该撒告发他擅自封王这个更为严重的罪?而且还在那十字架上留下实实在在的凭证?
在各福音书之间,有时长篇的叙事论事都一字不差,而固定在耶稣十字架上的简短名号却“一王各表”:“犹太人的王”(可15:26);“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太27:37);“这是犹太人的王”(路23:38);“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约19:19)。
这自然让人感觉又是一幕为了称王而称王的虚构场景。
(五)为了不寻常的死而死得不寻常
一般的犯人被钉十字架后,平均还可以再活两三天,而且很多犯人是经过长期关押、拷打后才钉上十字架的。耶稣是在被抓的第二天就送上了十字架。在此之前,耶稣主要是被犹太人及罗马士兵戏弄,虽然也受了一些拷打,但所有福音书都没有显示那些是严重致命的拷打。由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导演的《耶稣受难记》曾轰动一时,然而影片中渲染的血腥暴力场面却是与各福音书中的描述完全不相符的。再说,耶稣只要摸一下就可治好大祭司仆人被砍下的耳朵,甚至可以让死人复活,那么鞭打又怎能伤他丝毫?然而,他在十字架上却只呆了短短的6个小时就断气了,比同时钉上去的另外两个犯人死得还要快。
有人辩称耶稣是被有毒的醋毒死的,但这是没有根据的。一来,各福音书都没有说明那醋有毒;二来,如果犹太人有意要毒死他,就不会还想用打断他的腿的办法来使他尽快死去。
耶稣断气前痛苦地大叫:“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可15:34;太27:46),这与“三位一体”的“圣子”所应有的表现不相符,也与耶稣分明知道这是神的拯救计划不相符,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约翰福音>又让耶稣在很平静的状态下断气(约19:28-30)。
三<对观福音>中的耶稣死得很惨烈,不仅是由于他痛苦地大喊大叫,而且还因为它伴随着各种恐怖的异象:长达3个小时的昏天黑地、幔子断裂、大地震及鬼圣从坟里复活。但这么多如此震惊的事件,在<约翰福音>中却完全不存在。根据路加23:44中的记载,那长达3小时的黑暗天象是个普天下的事件,可是,除了三<对观福音>之外,全球各地都没有任何关于它的历史记载。
那些骇人的神迹,又似乎只是为了感动读者,对当事人却反而毫无震撼力。耳闻目睹了以上各种恐怖的异象,按道理绝大多数人都会像那百夫长一样,认识到耶稣确实是神的儿子。那些戏弄、拷打他的人,那些喊着要钉他十字架的人,都会吓得跪地求饶--请求神的宽恕。然而,在遍地黑暗的恐怖笼罩之下,兵丁们竟轻松地用苇子蘸醋给耶稣喝,并挖苦他。在耶稣刚断气,尸骨未寒之际,他们竟敢用枪去扎他的肋膀!十二门徒在耶稣被捕时个个逃之夭夭,但在见证了这么多惊心动魄的神迹之后,他们绝大部分人还是躲得无影无踪。耶稣在当日下午3时就断气了,而彼拉多到了晚上竟还不知道他死了(可15:42-44)。
约翰19:35上说:“看见这事的那人就作见证,他的见证也是真的,并且他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真的,叫你们也可以信。”可是,就算那人再说一百遍“是真的”,这一切给人的感觉还是像一个编造的悲剧。
(六)为了复活而复活
前面提及,<马可福音>在结尾关于耶稣复活的描述是后人加上去的。为了让人们相信耶稣的复活是真的,改编者开了一大堆空头支票:信的人就会有神迹相随、就会赶鬼、说新方言、手能拿蛇、喝了毒物也不受害、手触摸病人病就必好。而且也没忘记恐吓——不信的必被定罪。
<马太福音>则用官兵严密把守及巨石封墓来增加耶稣复活的可信度,但这又明显与其他福音书所述不符。当马利亚告诉门徒们她看见耶稣复活了,门徒们却认为她在胡说。就在几天前,耶稣才把死去的拉撒路救活以及预言自已死后第三天要复活,门徒们这么快就将这些事抛到九霄云外了,反倒是祭司长们却对此念念不忘(太27:62-63)。
<路加福音>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就更大。首先,它将<马可福音>中两门徒与复活后的耶稣的短暂相遇(可16:12),改编成他们与复活后的耶稣的长时间接触(路24:13-35)。但他们在向复活后的耶稣介绍死前的耶稣时,只称他为先知,而不是称他为神的儿子或基督;又说他是他们素来所盼望的来救赎以色列人的,而不是称他为拯救全人类的。后来,耶稣在向所有门徒显身时,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魂,就叫门徒们摸他的手脚,并演示吃烧鱼,对他们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路24:46)。可是,人们在旧约中却找不到此预言。
<约翰福音>为了增强可信度,就增加耶稣向门徒们显身的次数,并拉大每次显身的时间及空间距离,然而,它清楚记载的三次向门徒显身的情景,却没有一次与三<对观福音>所提到的显身记载相同。
各福音书关于耶稣死后的记载还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尸体有没有按犹太人的传统在裹尸时就涂上没药和沉香?第三天是谁最早,又是什么时候来到耶稣的墓地?他们在墓内墓外遇见什么人?几个人?说了什么话?他们有没有转告他人?门徒中又是谁去了耶稣的墓?门徒们有没有按耶稣生前的吩咐及天使的指示去加利利拜见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查实。
所有福音书对耶稣复活后的显身记载却有一个共同特点:耶稣都是在秘密场合下或在某种不清晰的状态下向他亲近的人们显现。比如,有两门徒与复活后的耶稣的长时间的接触,都是在眼晴被迷糊了且不认识他的情形下进行的(路24:13-35);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时,门徒们却不知道那是耶稣(约21:4)。耶稣为什么不像原来传教时那样实实在在地显现在所有人面前呢?如果他显身给彼拉多、祭司长及文士们看,那不是更具震撼力吗?这就像现在的一些传教士,总是声称神在私下向他们显现或下达指示,而从不声称神曾通过电视讲话等来向全人类明示他的旨意。
参考文献:
12. Cockburn, Andrew. “The Judas Gospel.” National Geographic. May 2006: 78-95.
五、希腊史诗中的耶稣
长期以来,《圣经》专家们一直以为福音书的作者们主要是按照犹太文士Midrash的传统,将旧约中的素材改编成新约中的故事。至于为什么编写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却出现如此之多荒诞不经的内容,他们无法给予满意的解释。令人欣喜的是,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克莱蒙神学院教授丹尼斯·麦克唐纳(Dennis R. MacDonald)的两部著作《荷马史诗与马可福音》及其续篇《新约是否模仿荷马》。麦克唐纳教授在其著作中用全新的视野和极具说服力的分析,终于解开了这个长期困扰世人的谜团13。
麦克唐纳发现,四福音书中成书最早的<马可福音>与古希猎的《荷马史诗》之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不仅有许多相似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而且对许多细节的描述都有相同的顺序。他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马可福音>完全是在精心重塑《荷马史诗》中的人物,用于宏扬早期基督教的新观念。由于二者的许多相似主要反映在所表达的意义和内在逻辑方面,而不是文字表面上的相似;另外,为了让普通大众都能阅读,马可(暂且当作<马可福音>的作者)没有采用玄妙高深的诗体,而是使用通俗易懂的散文体;加之故事场景从地中海地区换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并且作者还参插、使用了旧约及其他犹太书卷中的素材,以至于几千年来人们竟没能发现<马可福音>与《荷马史诗》之间的这种联系。
(一)《荷马史诗》的巨大影响力
西方文学发源于古希腊,而《荷马史诗》又在古希腊文学领域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就像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滋润和启迪着西方一代代文人学者。古希腊许多著名作家,如希波克拉忒斯、埃斯库罗斯、色诺芬、阿里斯托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曾引用过《荷马史诗》的内容。《荷马史诗》的极大影响力,一直延伸到罗马帝国年代甚至更晚时期,比如罗马伟大诗人维吉尔就是模仿它,用拉丁文创作了许多著名的罗马神话。《荷马》不但是文学作品的楷模,而且是古代人学习希腊语必须使用的教科书,学生们要不断地练习使用不同的词汇把《荷马史诗》改写成散文,甚至在写作其他题材的文章时也要模仿《荷马》。现已公认,马可主要是用希腊文创作<马可福音>的,因此他一定像那个时代的其他人一样,在模仿《荷马》方面应该有丰富的经验。
(二)耶稣的原形是奥德修斯和赫克托尔
《荷马史诗》是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组成,相传由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于公元前8世纪。《伊利亚特》叙述的是希腊与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几个星期里发生的事。故事开头,希腊王阿伽门农与希腊第一勇士阿基琉斯因争抢一名女战俘而发生激烈争执,导致阿基琉斯愤然离开战场,结果希腊人被特洛伊人打得节节败退。后来,阿基琉斯因自己的至友被杀而重返战场,并将特洛伊的头号英雄赫克托尔王子杀死。《奥德赛》是续接《伊利亚特》的剧情。特洛伊战争之后,希腊的另一位英雄,伊塔克的国王奥德修斯率领部队回家,在途中因为激怒了海王波塞冬而遭遇海难,导致全军覆没。奥德修斯凭藉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在漂泊于大海的迷途中逃过了一劫又一劫。他的妻子珀涅罗珀,虽然不知其生死,但仍然想尽办法拒绝邪恶的贵族们的求婚,苦苦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奥德修斯在经历了十年的漂流历险之后,装扮成乞丐回到家乡,终于与妻儿团聚,并杀死了那些企图篡位的求婚者。
麦克唐纳分析指出,马可主要是模仿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而创作了耶稣的故事,并让耶稣显得更富有同情心、更强大、更高贵而且经受更大的苦难。下面请看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 耶稣是神的儿子,奥德修斯是希腊主神宙斯的儿子,而且他们都是王又都是木匠。奥德修斯和他的儿子要恢复对伊塔克王国的统治,而耶和华和耶稣是要恢复神在犹太王国的荣耀。
- 奥德修斯的儿子和耶稣(耶和华的儿子)都是从像鸟一样的神灵那里获得了传承和权柄,接着就去面对敌人(求婚者和撒但)的挑战。
- 奥德修斯和耶稣的活动都遍及山区、荒野、村庄,特别是大海。
- 二者的随从都表现得贪婪、胆小、不忠和愚钝(以便衬托出主人的勇敢、自我节制和智慧),而且最后都没有经得住考验而背弃了主人;跟随奥德修斯的是一批水手,跟随耶稣的是一帮渔夫。
- 他们不但要面对想谋杀自己的僭取者(《奥》中的求婚者及<马可>中的犹太长老和大祭司),还要面对超自然的敌人(《奥》中的女魔瑟西和<马可>中的撒但及污鬼)。
- 二者在完成使命前都要求知情者不要透露其真实身份(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回乡不想暴露其国王身份,耶稣是神的儿子下凡不想暴露其基督身份)。
麦克唐纳还发现,<马可福音>对耶稣的受难的记叙又是参考了《伊利亚特》中特洛伊王子、超级英雄赫克托尔的故事。比如,他们都死得很惨烈,死时都大声叫喊,都有三妇人在远处为其受难而伤心,死后都有人赎尸(赫克托尔是由其父亲赎尸,耶稣则是由一个与他父亲同名的人赎尸),二者的身份都被嘲笑(赫克托尔在特洛伊亨有神一样的地位被阿基琉斯嘲笑,而耶稣因自称神的儿子及基督也被犹太人和罗马士兵戏弄和嘲笑)。
对耶稣死与复活的叙述,马可又参考了超级英雄阿基琉斯的故事。比如,他们都知道而且经常论及自己将死的命运。阿基琉斯接受命运的安排为自己换来“永久的荣誉”,而耶稣接受命运的安排是为了其他人的“永生”;《荷马》宣传的是“人必死”及“不能复活”的悲壮命运,而<马可>宣传的则是“人死而复活”的福音。
一两处相似会让人感觉是偶然,四五处相似会让人称奇,而连连不断的相似就让人无法否认模仿的事实。
(三)其他人物的比较
耶稣的十二门徒不但在整体上非常像奥德修斯的部下,而且其中的具体人物也有非常相似的。比如,彼得就很像奥德修斯的副手欧律洛克斯:他们都是其他随员的代言人,都不信其主人对自己将要遭遇危难的预言,都被其主人责骂受了魔鬼的影响,最后又都在自己的主人遭受危难时因胆怯而食言。叛徒犹大又很像奥德修斯的仆人墨兰提奧斯:两人都因贪财而出卖自己的主人;墨兰提奧斯提供武器给奥德修斯的敌人(求婚者),犹大则引领士兵拿着刀棒抓捕耶稣;求婚者们需要墨兰提奧斯的帮助来识别奥德修斯,犹太长老们则借助犹大确认耶稣;墨兰提奧斯的意思是“黑色的人”,而犹大这个名字则显然是影射“犹太人”。十二门徒中有两兄弟雅各和约翰,西庇太的儿子,他们的外号叫“雷子”(可3:17),他们曾请求耶稣在他的荣耀里赐给他们坐在其左右(可10:35-37),他们很像《奥德赛》中的狄奥斯库罗伊兄弟俩,宙斯的儿子,而宙斯正是司掌雷电的神,他的两个儿子在古代绘画中通常是坐在其左右。麦克唐纳还列举了许多类似的人物,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从客观和历史的角度来考查,<马可福音>中充满了咄咄怪事及自相矛盾的叙述。比如,巴勒斯坦绝大部分是陆地,然而耶稣及其门徒却有那么多海上活动;作者竟然知道耶稣独处时说话的内容(可14:35-39);耶稣已用各种方式表示自己很快就会被出卖而且极其悲伤地长久祷告,并一再要求门徒们要保持儆醒,然而门徒们却一个个倒在客西马尼园子里睡大觉;历史学家公认彼拉多对待犹太人非常残忍无情,他却破例答应释放犹太人的重犯;耶稣死后,突然冒出一个抹大拉的马利亚以及一个亚利马太的约瑟,而这个约瑟既大胆又轻易地从彼拉多处赎得了耶稣的尸体,等等。然而根据麦克唐纳的分析,以上这些现象都可在《荷马史诗》中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3. MacDonald, Dennis R. The Homeric Epics and the Gospel of Mar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Does the New Testament Imitate Homer?: Four Cases from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六、保罗是否见过耶稣
一定有人会反驳说,耶稣不可能是马可根据《荷马》编造的人物,因为比<马可福音>更早的新约书卷的作者如使徒保罗就曾见过耶稣。然而,保罗所提到的所有耶稣显身事件都像他自己所经历到的一样——只是见到耶稣的幻影而已(徒9:3-8)。他说耶稣曾向500多兄弟显现,这显然不足为信,因为他自己都不在其中,又没有指名道姓给出任何证人,所有福音书也都没有提及此事。他说耶稣先显现给彼得看,然后再显现给“十二”使徒看,说明他不知道犹大此时已死(林前15:5),那么他到底知道耶稣多少事呢?
(一)保罗和其他早期作者的集体沉默
保罗是公认的最早的一批新约书卷的作者,其作品包括:<帖撒罗尼迦前书>、<歌林多前书>、<歌林多后书>、<腓立比书>、<加拉太书>、<罗马书>及<腓利门书>等,他的这些书卷大约完成于公元50年左右。其他比福音书写作年代早的新约书卷还有<雅各书>、<希伯来书>、<犹大书>等。著名《圣经》学者耳欧·多尔替(Earl Doherty)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所有这些早期的作品,非但没有提供更多的有关耶稣的生平事迹,就连福音书中的那些事件都不曾提及14。它们除了不断地重复“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为了我们的罪死了又复活了”等简单说教之外,对传说的拿撒勒人耶稣的具体情况却一概不知:他们从来没有提及耶稣的父母(约瑟和马利亚)、施洗者约翰、彼拉多等重要人物,也不曾提及耶稣所传授的任何教训或所行的任何神迹。
有学者辩解说,早期的基督徒对耶稣的人间生平不感兴趣,然而这种说法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如果这些早期作者像福音书的作者们一样,认为不久前还活着的一个叫耶稣的拿撒勒人是神的儿子基督,那么他们也一定会千方百计来证明这是真的,因为犹太人信奉的是唯一神,要让他们相信一个凡人是神的儿子是很艰难的。虽然那时的罗马人及其他外邦人信奉的是多神异教,但是要让他们相信一个不久前还走在巴勒斯坦大地上的人是神的儿子,也非易事,同样需要充分的证据,比如拿出像“处女生子”、“五饼二鱼”及“三小时遍地黑暗”等故事来说服早期的民众。
(二)保罗和其他早期作者思想中的耶稣
在保罗及其他早期作者的思想中,耶稣是神与先知之间的桥梁和使者(来3:1),神通过属灵的耶稣(圣灵)给像保罗这样的先知启示真理并传达福音的奥秘(加1:11-12)。“耶稣的话”或“主的吩咐”都是在天上或在心里直接向保罗他们传达的,而不是耶稣向十二门徒传授后再转达给保罗他们的(加1:12;15-16)。
保罗所传的福音是古时神借众先知在旧约中所应许的(罗1:2),并认为摩西及以赛亚等先知早就已经在传主耶稣的福音(罗10:1-11:5)。虽然保罗所传的福音也是要人信奉耶稣为主,相信他从死里复活(罗10:9),但这些并不是保罗从不久前所发生的事件中得出的结论,而是他从摩西的教训中推演出来的抽象说教。保罗的推演也基本上是些主观臆断,比如,罗马10:6-11很明显是在引伸旧约申命记30,但申命记30却与耶稣没有任何切实的联系。
保罗他们也提到“耶稣由女子所生”、“按肉体是大卫的后代”、“最后的晚餐”及“被钉十字架”等等,但他们所提的这些事情,要么是指发生在很遥远的传说,要么是些比喻说法,完全没有像福音书中那样的详细描述,而只用片言只语一带而过。
(三)保罗的言行否认拿撒勒人耶稣的存在
保罗极力宣传人要顺从权势,并为权势的刑罚辩护(罗13:1-5),这说明他不知道耶稣不久前才死于权势的迫害;当有人怀疑死人能复活时,保罗只用空洞的逻辑推理来证明(古时的)耶稣一定是死而复活了(林前15:12-22),这又清楚地表明他不知道耶稣不久前才把死去的拿撒路及管会堂的女儿救活的事,也不知道耶稣临死时很多鬼从坟里复活的神迹,特别是耶稣自己死而复活后与门徒们生活了40天之久的事(徒1:3),等等。
保罗不但不知道有一个不久前还活着的耶稣,而且经常与福音书中所描述的耶稣背道而驰。耶稣曾特别吩咐十二门徒,“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太10:5),而保罗则专门从事向外邦人传教的事业;耶稣非常强调个人行为对救赎的重要性,但保罗却说,“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耶稣为了挽救每个人而同罪人及税吏一同吃饭,而保罗却警告信徒不可与恶人一起吃饭(林前5:11);耶稣处处驱鬼、治病及行神迹,而保罗却看不起行大能及治病(林前12:28)。
保罗主要是生活于外邦人中间,他说自己曾去过耶路撒冷两次,有一次还与彼得等一起住了15天。然而,保罗在给信徒写的大量书信中,却从来没有提及他是否去瞻仰过耶稣生前的任何遗址或遗物,如最后的晚餐使用过的桌子、被钉十字架的刑场、他的坟墓、最后升天的橄榄山等等,也没有提起彼得向他讲述过任何与耶稣在一起的动人故事,比如诸多神迹中的任何一个。
总之,从保罗的以上言行可以合理地推测,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巴勒斯坦并不存在一个不久前去世的拿撒勒人耶稣。
参考文献:
14. Doherty , Earl. Jesus Puzzle: Did Christianity Begin with a Mythical Christ? Ottawa: Age of Reason Publications, 2005. 23-26.
七、历史凭据的空白
在传说的耶稣死后不久,保罗似乎没有见过任何耶稣生前的遗址和遗物,那么后来有没有人发现耶稣留下的任何凭据呢?没有。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不正常现象,让我们在耶稣的历史性与秦始皇的历史性之间做个比较。
(一)耶稣与秦始皇
这本不是一个公平的比较,或者说不是同一个级别的比较,因为一个是宇宙神降世的儿子,另一个只是地球一隅的皇帝。秦始皇在世比耶稣还早约250年,按道理耶稣应该比秦始皇留下更多令人信服的遗址及遗物,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秦始皇为后人留下了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气势磅礴的兵马俑、被烧毁的阿房宫遗址及仍未被正式挖掘的庞大的陵墓。耶稣同样可以为自已保留十字架及坟墓等,而且作为宇宙神的儿子,他甚至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更大的物证,如在银河系中用星星排列成的耶稣的神像、十字架、名言或名字等等,然而他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关于秦始皇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其丞相李斯颂扬他的《泰山刻石》,世称“玉筯篆”,其部分碑文真迹保留至今,完整的碑文也曾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圭臬而拓印相传。李斯是大书法家,小篆的创世人,小篆也在中国统一后成为标准文字。然而,福音书中的耶稣及十二门徒却从来不用纸和笔,全凭口头传教。关于耶稣的记载,在几十年后才由福音书的作者们写在羊皮卷或莎叶纸上,而且原稿很快就遗失了。
最早、最全面记载秦始皇生平的历史著作,是中国最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第六卷<秦始皇本纪>。它详细记载了秦始皇从生到死,跨度几十年的主要事件。其中许多记载都已得到证实,如在秦陵旁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了有关秦陵劳役的记载,科学家经过长期取样、探测,也证实了有关秦陵内部结构的描述基本属实。
耶稣生活在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记载的年代,而且耶路撒冷及犹太人在当时也是罗马帝国关注的热点之一,例如,为了扑灭犹太人的叛乱而发动的犹太战争就属罗马帝国最大的军事行动,然而,在公元1世纪官方的或犹太人的历史文献中却没有任何关于耶稣的记载。英国牛津大学著名神学教授麦葛拉兹(Alister E. McGrath)在《基督教神学手册》中说:“从历史角度讲,除了新约中告诉我们的东西,我们几乎不知道关于耶稣的任何事。”15
公元40年左右生活在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哲学家菲罗(Philo),在谈论当时的一些教派组织时没有提到耶稣及基督教。死于公元65年的哲学家西尼加(Seneca),被公认是当时罗马帝国在民族议题方面最伟大的作家,他也没有为耶稣及基督教运动写下任何东西。另外,公元80年左右生活于加利利的犹太历史学家贾斯特斯(Justus)也从末提及耶稣16。
<死海书卷>的发现曾轰动一时,人们曾期盼它能为耶稣及早期基督教运动提供一些最新证据。经过对其中的“铜书卷”(Copper Scroll)、“社区规章”(Community Rull)、“战争书卷”(War Scroll)及“寺庙书卷”(Temple Scroll)等进行分析后,绝大多数专家认为,<死海书卷>是一批在第一次犹太起义期间(公元66-70年),为免遭罗马人的破坏,从耶路撒冷的图书馆转移出来、埋藏在昆兰(Qumran)山洞的书卷,而当时的昆兰社区,是一个与耶路撒冷的犹太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激进组织,并有专家认为他们就是早期的基督教教会17。这个组织曾有个祭司领袖,被耶路撒冷获得了正统地位的祭司们所杀害,后来被尊奉为正义导师(Teacher of Righteousness)。但是,这位领袖的名字并不叫耶稣,也没有任何神性。
许多传教士在宣传旧约的可靠性时,都强调犹太人对待历史非常客观诚实,比如对他们的祖先因违背神的旨意而遭受神严厉惩罚这样的事件都如实地记载。据此,如果耶稣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么不管他是不是被犹太人迫害而死,犹太人都会如实地记载他的生平事迹,然而现在的以色列政府在介绍犹太人的历史时却完全没提耶稣18。
犹太著名历史学家约瑟夫,在其公元93年出版的《犹太古史》第18章中有一段内容提到耶稣,并被许多基督教学者视为有力证词,但更多的学者认为那是一段被后来的基督徒加上去的内容,因为那段文字不但与上下文缺乏联系,而且完全像个虔诚的基督徒写的,而公元3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神父欧里根告诉我们,约瑟夫是不信耶稣为基督的,因为他曾在《犹太战争》一书中声称罗马皇帝维斯帕先(Vespasian)为预言中的基督19。
又有些学者喜欢引用公元50年左右的史学家他勒斯(Thallus)的“证词”,说他在其著作中表示,把耶稣受难时的遍地黑暗现象称为“日食”是不合理的。他勒斯的原著早已遗失,这些学者只是根据公元3世纪的基督徒对他勒斯的二手评论而得出的结论,其可靠性自然值得怀疑,起码算不了独立证词20。
世界上从来没有人会怀疑秦始皇的历史存在,而对耶稣的历史存在却争论不休。如果历史上没有真实的秦始皇,中国的统一及接下来的中国历史就无法解释;如果历史上没有真实的耶稣,这对罗马帝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公元1-3世纪的历史却没有丝毫影响。至于基督教运动在几个世纪之后对西方及整个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它是不足于证明耶稣本人的历史存在的,就像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刻,但它却不足于证明长有蛇身、鳄首、蜥腿、鹰爪、鹿角和鱼鳞的龙在历史上就一定存在。
(二)<使徒行传>是否可靠
又有人说,基督教教会早期的发展史本身就是耶稣历史性的最好见证,因为有无数的基督徒为传福音而殉道。他们的主要根据是<使徒行传>中的记载。然而有大量事实显示,<使徒行传>就像四福音书一样,其客观真实性存在着大量疑点。专家甚至发现<使徒行传>有被后人严重篡改过的痕迹,比如,在使徒16:7-10中,人称很唐突地从“保罗他们”变成了“我们”。
1.关于<使徒行传>的作者
一般信徒都以为,<使徒行传>的作者与<路加福音>的作者是同一人,<使徒行传>是<路加福音>的续篇。但实际上,在两书之间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甚至连<使徒行传>的开头与<路加福音>的结尾就衔接不上。比如,在路加24中,从耶稣复活到与门徒们告别升天最多一两天的时间,而使徒1:3-12中却说耶稣复活后向门徒们显现了40天之久(这与任何福音书的记载都不相符)。
既使两书作者是同一人,但由于<路加福音>的作者有抄袭、杜撰及自我矛盾的表现,因此<使徒行传>的客观性仍然值得怀疑。事实上,<使徒行传>开篇第一句话就不客观,作者说他在前书中论述了耶稣的一切所行及教训,然而所有福音书记载的只是耶稣生命最后几个月的一些事迹。
又有学者说,这两本书的作者是使徒保罗的私人医生。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保罗只不过是个罗马藉的犹太裔青年,改信基督前就像一个为人跑腿的巡捕房的小头目,这样一个年青人怎么会有、又怎么需要私人医生呢?在他后来充满危险的传教过程中及在被捕之后,就更不太可能有私人医生。下面我们将看到,<使徒行传>中存在着许多与保罗自己的书信完全矛盾的内容,由此亦可断定其作者不太可能是保罗的私人医生。
2.关于保罗的记载
保罗在书信中告诉我们:他在大马色受神的启示后就去向外邦人传教,3年后第一次去耶路撒冷,再过14年,才同巴拿巴及提多一道第二次上耶路撒冷(加1:16-2:1)。然而<使徒行传>上却这样记载:保罗信基督后就积极在大马色传教,不久由于大马色的犹太人要杀他,他就逃往耶路撒冷(第一次上耶路撒冷,徒9:3-30),在后来的几年之内,他又曾四次上耶路撒冷(徒11:30-21-18)。
保罗在书信中多次强调自己从一开始就与其他使徒有同等的地位,但在<使徒行传>中,保罗作为一个后来者,是受耶路撒冷的使徒及长老指派的。另外,保罗从来没有提及自己有任何大能,而且把行大能看得很轻,然而在<使徒行传>中,保罗就像耶稣再世,处处行神迹。
其实,<使徒行传>关于保罗的记载还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关于耶稣在大马色向保罗显身的记载,使徒9:7中说,与保罗同行的人听见了耶稣的声音,却看不见其人,然而使徒22:9中又说,与他同行的人看见了耶稣的光,却没有听清他的声音。
3.关于彼得的记载
耶稣升天之后,彼得领导的早期教会曾要求信徒把自己所有的田产家业都卖了献给教会,亚拿尼亚夫妻因为隐瞒了几份,却逃不过彼得的火眼金睛,结果被他用神奇的法力先后致死(徒5:1-11)。如果现在的教会也像这第一位教皇(按天主教说法)这般行事,那么有多少人还敢加入基督教呢?
众所周知,犹太人对基督教一直是很抗拒的,迄至今日基督徒占以色列人口的比例也只有2.1%21。社会学及宗教比较学专家罗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博士,在他获得普利策奖提名的《基督教的兴起》一书中,根据大量事实及历史资料充分论证,在公元70年左右基督徒的总人数不会超过3 000,到公元1世纪末时才大约7 530人22。然而使徒2:1-41上却记载,彼得藉着圣灵的帮助,一天就让大约3 000人受了洗(主要是犹太人)。
4.关于使徒受迫害的记载
在<使徒行传>中,保罗在刚开始传教时,遇到危险总是设法逃脱,而在传教的后期,他明知回耶路撒冷有危险却要自投罗网,颇似耶稣“为了被捕而被捕”的重演。彼得及保罗都有被捕后靠天使或神迹从牢中出逃的经历,其中神还多次叫保罗不要惧怕,说会与他同在,然而神后来却不明不白地不再保护他们了。
司提反在殉难之前向大祭司及众人发表长篇演说(徒7),作者说他当时已被圣灵充满,可是司提反却犯了一大堆的错误:他说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奴役共400年,而出埃及记12:40说以色列人在埃及呆了430年;他说雅各全家共75人进埃及,而创世记46:27及出埃及记1:5上说雅各全家只有70人;他说雅各死后埋在示剑,创世纪50:13却说雅各埋在麦比拉,等等。
根据历史学家泰西塔斯(Tacitus)的记载,在公元64年,罗马皇帝尼禄(Nero)曾利用罗马广场大火迫害基督徒。于是很多学者纷纷把此记载作为早期基督徒殉道的有力证据。然而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连教会都没有关于此事的任何记载。泰西塔斯的记载最多只能说明当时有基督徒遭受迫害,是因火灾而受到牵连,而不是直接因信仰而殉道。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确实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不同的信仰和主义抛头颅洒热血,可是,他们的壮举是否就一定代表他们的信仰是真理呢?
参考文献:
14. Doherty , Earl. Jesus Puzzle: Did Christianity Begin with a Mythical Christ? Ottawa: Age of Reason Publications, 2005. 23-26.
15. McGrath, Alister E. Christian Theology - An Introduction. 2nd Ed.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147.
16. 同14, 199-213页.
17. Baigent, Michael and Leigh, Richard. The Dead Sea Scrolls Deception. London: Jonathan Cape, 1991. 138-150.
18. 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arch 06, 2010. http://www.mfa.gov.il/MFA.
19. 同14。
20. 同14。
21. 同18。
22. Stark, Rodney. The Rise of Christianity: A Sociologist Reconsiders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7, 185.
八、耶稣神话的形成
基督教基本上是希腊文明与犹太文明碰撞结合的产物。希腊的神话及宗教,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犬儒主义及斯多葛主义的说教等都曾对犹太人的传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犹太人面对希腊文明的冲击,就像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面对突然袭来的西方文明一样,有人极力抗拒和排斥,也有人主张学习和吸收。于是有精英开始试着把希腊文明与犹太文明结合起来,比如他们引进了柏拉图的“理念”(Logos)。柏拉图的“理念”是哲学家洞察真理的桥梁或媒介,犹太人因而创造出一个先知与神沟通的中介——“神的儿子”。起初这个中介像“理念”一样只是个抽象概念,或称“圣灵”,他只在天上向先知们传递神的话语。那些像保罗一样的精英自称是先知,并把从希腊文明中学来的新东西用来教训大众,声称是来自“圣灵”的启示。同时,他们又在犹太人自己的经书中吃力地为“神的儿子”或“圣灵”寻找根据。他们可能在一些“非正典”的经书中发现了一个名叫耶稣的大祭司,说他在很久以前死后复活升天了,于是很自然地将这个升了天的大祭司与“神的儿子”或“圣灵”联系起来。比如,希伯来书7:1-28就暗示,耶稣是亚伯拉罕时期的撒冷王麦基洗德,既是“神的儿子”又是神指派的“永久大祭司”。那时耶稣的地位与神还差得很远,把他作为“圣子”与“圣灵”“圣父”合称为“三位一体”是后来在第一次大公会议上才人为确立的教义。
由于保罗说自己不比十二使徒最大的小,只是在他们之后遇见耶稣(准确地说应该是耶稣的幻影),所以十二使徒所属的教派与保罗当时对耶稣的认识差不多,都认为耶稣在古代某个时候死而复活了,并向大众声称耶稣现在在天上以“圣灵”的身份向他们传达神的话语或下凡附在他们身体内给他们启示。这样一种信仰,当时在犹太人中会有一定吸引力,所以发展得还算顺利。保罗由于其外籍人的特殊身份,积极主张对外邦人宽容和开放,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十二使徒死后,他们的追随者为了与保罗派竞争,自然也想给信徒们提供某些实惠。由于没有人确切知道耶稣是什么时候的人(有的说是亚伯拉罕时的大祭司,有的又说是大卫的后代),于是他们就编造了一个不久前的拿撒勒人是耶稣,宣传他在生前曾行种种神迹和治病救人,并承诺信奉他的人,除了可像他一样升天获得永生之外,也会像他一样在现世行种种大能。他们很自然地把原来在天上的或附在十二使徒身体中的耶稣宣传为一个真人并亲自给十二使徒传教,而且开始改称使徒为门徒(使徒原只是天上“圣灵”的信使,门徒则成了人间耶稣的追随者)。
这个始作俑者就是<马可福音>的作者,他所编故事的题材主要来源于《荷马史诗》及其他希腊神话、犹太人经书中的故事及预言、或某个不久前被罗马人钉十字架的真实人物的受难情形(此受害者的名字都不一定叫耶稣,比如<死海书卷>中提到的那个昆兰社区的领袖)。这个可能的真实人物的一些受审或受难情形只占<马可福音>内容的很小部分,却造成耶稣是真人的假象,并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迷惑作用。简单地说,就像10%的真实内容给90%的虚构内容披上了合理外衣一样。
另有不少学者认为,各福音书中根本没有任何真人真事。他们认为,先是马可根据希腊文学及传说、犹太经文及一个纯粹虚构的受审受难情节,把耶稣描述为一个人间楷模,但由于其故事情节太不真实,于是就有很多人在<马可福音>的基础上编写自己的福音书,其中很多版本甚至把耶稣描述得完全像个真实的俗人,以至于后来都遭到教会的封杀。
基督教创立之后几个世纪的罗马帝国,到处弥漫着无知和迷信,没有多少人识字,书贵得像黄金,能接触书本的人基本上是些贵族。社会上到处流传着鬼和神的故事,而且很少有人会怀疑。例如,那时如果遇到“月食”现象,全城的人就会一起敲打脸盆或吹嗽叭,喧闹震天,因为他们认为“月食”是由于巫婆念魔咒导致月亮下沉,利用喧闹声可以干扰巫婆念咒23。因此,福音书中许多被鬼缠身的故事及其他神迹能被当时的人接受就不足为奇了。
但“拿撒勒人耶稣”的故事在犹太社会却没有多少市场,因为一直信仰一神教的犹太人,很难接受神在现世会有儿子,而且神的儿子最后连自己都不能保护,而被活活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太人长期盼望的基督,其实是个人间英雄,他要在死之前成就举世伟业--他要让所有以色列人获得自由并重返家园,还要成为全人类的领袖,并让天下人都获得和平并信奉犹太教24。基督教所宣传的基督耶稣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期盼,加之被指责迫害耶稣,所以犹太人从一开始就很抗拒基督教。但基督教在保罗派与十二门徒派整合后慢慢在外邦人中传开,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罗马政府虽不喜欢,有时甚至迫害早期基督徒,但并不十分重视他们(不认为他们是大的威胁),所以基督教在早期还是可以较自由地传播,但并没有像有些学者所宣称的那样增长得非常迅速。学术界普遍认为,基督教的迅速发展与壮大主要是由于几个世纪后君士坦丁大帝的作为。当时异教势力正在衰退,但依然十分强大,为了消除异教徒的抵触,君士坦丁及后来的教会把异教的许多仪式及传统引入基督教,如把星期日定为公假日和主日,等等。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君士坦丁采纳基督教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因为基督教为当时灾难与疲惫的罗马世界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慰藉。”25
参考文献:
23. Carrier, Richard C.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Lunar and Solar Eclipse.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Mar. 06, 2010. http://www.richardcarrier.info/culturaleclipse.pdf.
24. Messiah Truth Project.“A Jewish Messiah” Messiah Truth. April 15, 2006. http://www.messiahtruth.com/response.html.
25. Russell, Bertrand.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45. 281.
第五章 无法兑现的预言
耶稣曾对门徒们说:“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太16:27-28)可是,耶稣不但在门徒们活着时没有第二次降临人间,而且两千年快过去了,这个审判日还是没有来临。这个预言显然是失败了,那么《圣经》中其它的预言又如何呢?
有人声称,《圣经》中有成百上千个关于个人、民族、地方及国家的预言在跨度上千年的历史中应验不爽。其实不用上千个,而只要一个上千年的预言确确实实地应验了,那震撼力也是无法抗拒的。很多人本来已被《圣经》中数不清的可疑内容搞得心灰意冷,却由于听信了这种宣传,从而又对《圣经》产生了敬畏之心。
一、判断预言是否应验的原则
我们要讨论的预言当然不是指一般的预言,而是特指《圣经》中的神通过先知向人类传达的关于未来事件的描述和预告。我们在前面已遇到许多不真实的和失败的预言,概括起来它们有如下一些特点: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含糊不清、自我否定、自我实现、缺乏证据,等等。可见,要判断一个预言是否真实或是否真正兑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必须要有一些明确的判断标准和原则。长期从事神话研究的蒂姆·卡拿汉(Tim Callahan)先生在《圣经预言:失败还是应验》一书中总结出四原则,我觉得非常缜密,兹介绍如下1:
原则1.预言必须要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一个严肃的预言,不应该口说无凭或含糊不清,而必须要有明了准确的文字记载。算命先生及占卜师等都是采用一些隐晦难懂的方式来向人们表达所预测的事,他们对预测中的人物、地点、时间及活动都没有具体明确的表达,以便他们事后左右逢源地解释所发生的事。比如,目前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的唐代预言书《推背图》就属此类。书中的“图”、“谶语”、“颂曰”都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这就为明未清初的注释家金圣叹提供了极大的想象与发挥空间,所以他解说中的许多“应验”确实会让一些人惊叹不已、拍案叫绝。《圣经》中的许多预言其实就属于这种含糊不清型。
这条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某一预言连这个基本原则都不符合,就不必再用其它原则对它进行检验了。
原则2.预言必须超出预言者当代人的智力极限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个预言是真正来自超自然的神灵,而不是产生于预言者自已的臆测,也不是预言者根据自已的经验和知识而得出的先见之明呢?简单的识别办法,就是看此预言是否明显超越了预言者当代人的智力极限。比如,如果我现在预言人类会在100年之内登陆火星,没有谁会对此感到惊奇,但如果摩西当年就预言人类会在公元20世纪登上月球,那就只能是神灵给他的启示了。
传说毛泽东一生中成功地预见了几十个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比如他在1938年5月曾预言抗日战争要打七八年,后来就真的是八年抗战。就算这些传说属实,那也是他根据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后所做出的客观判断,仍属于人类智力范围内的事。然而,如果毛泽东当时具体预见到日本在哪年、哪月、哪日投降,甚至是谁在投降书上签字,那么除了神灵的帮助,就不可能有别的解释了。《圣经》中有过这么详尽而神奇的预言吗?没有。
原则3.预言不能由预言者自己或其追随者来实现
这一原则很好理解,比如,如果我预言两年后的今天中午,我会在上海某个饭店与某个朋友一起吃饭,虽然描述的事件很具体,但基本上是在我本人可控制的范围之内,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预言。耶稣曾预言在世界末日来到之前福音要传遍整个世界(太24:14),就算将来有一天福音真的传遍了整个世界,那也不能算是神奇的预言,因为那完全可能是耶稣的追随者(基督徒)刻意追求的结果;同样,穆罕默德曾预言伊斯兰教终将战胜世上所有其他宗教(Surah61:9),就算最后是那样,也同样称不上神奇的预言,因为那也可能是穆罕默德的追随者(穆斯林)不惜一切奋斗的结果。
原则4.预言的实现要有独立可靠的证据
如果预言是在我们当代实现的,那就很好确定其真假;如果声称在过去某个时候兑现了,那声称者就应该提供确实可靠的证据,如遗址、遗物、独立可靠的历史记载等。在现代法庭上,陪审团及法官对当事人的亲戚、朋友或利益相关者所提供的证词是会打折扣的。同样,对待某个宗教所声称的事实,我们也应该尽量根据这个宗教以外所提供的独立证据来判断其真伪。可是,许多传教士所声称的预言都是靠新约来证明旧约,或靠某一福音书来证明另一福音书,这怎么能信服于人呢?
下面我们就根据上面四条原则,来具体分析一些在华人基督徒中广为流传的《圣经》预言。
参考文献:
1. Callahan, Tim. Bible Prophecy: Failure or Fulfillment? Altadena, CA: Millennium Press, 1997.
二、对耶稣的预言
被引述、宣传得最多的自然是关于耶稣的预言了。有人声称,仅仅关于耶稣之死的预言在旧约中就有333次。神对同一件事为什么要预言三百多次,而不一次就予以明示呢?实际上,在旧约中我们完全找不到任何关于拿撒勒人耶稣的明确记载,而他们所声称的那三百多次预言其实都是一些模棱两可、隐晦不清或张冠李戴的内容。因此这些预言首先不符合第一条基本原则。
以赛亚书52-53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对耶稣受难描绘最详细的预言,但只要细读这两章经文便知,它们不可能是关于耶稣的预言:神不会称与他“三位一体”的“圣子”为仆人;福音书中的耶稣在受难时痛苦地大叫,这里却说他不开口;福音书中他死后葬在空墓中,并没有与罪人或财主同埋;他从末婚娶,哪来的后裔?他从未领兵打仗,怎么会与强盛的君王均分掳物?又怎么会制服许多国家的君王?这两章经文很明显是在描述一个人间英雄,他将带领以色列人从巴比伦出逃、并称雄各国,但他将遭受巨大的苦难。如果要说这是一个预言的话,那么它的第一句就已经失败了:它说从此以后未受割礼、不洁净的必不再进入圣城耶路撒冷,可是后来的历史却恰恰相反,耶路撒冷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外族占领,迄至今日以色列人也没有完全控制耶路撒冷。
上面的例子是犹太文士根据旧素材来编写新故事(Midrash传统)的又一明证,然而有人却本末倒置地声称:旧约对耶稣的预言描绘得如此生动,比如,对他受难的预言生动得就像先知们站在十字架下进行描述一样。
保守的基督教学者唯一用来证实耶稣预言的是基督徒编写的新约,主要是四福音书。这就像在法庭上自己为自己作证或儿子为父亲作证一样。再说,各福音书中还存在着相互抄袭、相互矛盾、与事实常理不符及篡改等现象。在法庭上,如果当事人或其证人一旦被发现有不实行为,那么他们的证词就会大打折扣,或被完全取消,官司也就必输无疑。由此可见,那三百多个关于耶稣的预言又都不符合第四条原则。
三、推罗城的毁灭
另一个经常被宣传的预言,是关于神永远毁灭推罗城(Tyre)的记载:
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诸王之王的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马匹车辆,马兵,军队,和许多人民从北方来攻击你推罗。他必用刀剑杀灭属你城邑的居民,也必造台筑垒举盾牌攻击你。他必安设撞城锤攻破你的墙垣,用铁器拆毁你的城楼。因他的马匹众多,尘土扬起遮蔽你。他进入你的城门,好像人进入已有破口之城。那时,你的墙垣必因骑马的和战车,辎重车的响声震动。他的马蹄必践踏你一切的街道,他必用刀杀戮你的居民。你坚固的柱子(或作柱像)必倒在地上。人必以你的财宝为掳物,以你的货财为掠物,破坏你的墙垣,拆毁你华美的房屋,将你的石头,木头,尘土都抛在水中。我必使你唱歌的声音止息,人也不再听见你弹琴的声音。我必使你成为净光的磐石,作晒网的地方。你不得再被建造,因为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结26:7-14)
以西结写此预言时,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正准备或刚开始攻打推罗,即使是普通百姓对当时将要发生的事也能猜出一二,可是,以西结所预言的生动场面并没有发生,在经过长达13年的围攻之后,尼布甲尼撒并没有征服推罗人。后来,陆上推罗城的居民都携带着财宝逃去了岛上推罗城,而尼布甲尼撒由于没有舰队,只能“望岛兴叹”,最后他接受了推罗人象征性的降服--交出了几位贵族,就鸣金收兵了2。其实,以西结自己又在后来否定了上面的预言:
人子阿,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使他的军兵大大效劳,攻打推罗,以致头都光秃,肩都磨破。然而他和他的军兵攻打推罗,并没有从那里得什么酬劳。(结29:18-19)
推罗城不但没有被尼布甲尼撒摧毁,而且后来还在希腊人、罗马人及阿拉伯人的一次次侵占下保存了下来。
公元前332年,希腊的亚力山大大帝在与波斯人的战争中开始攻战推罗城这个海岸战略要地。他同样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在围城7个月还没有结果后,就开始用陆上被弃之城的毁墟填海,筑成长堤直达城墙,并终于破城。出于报复,亚力山大摧毁了半个推罗城,并杀死了8千多居民,剩下的3万多人也被出卖为奴。
公元前64年,推罗及整个叙利亚被罗马人攻占。后来罗马人在推罗修建了凯旋门(见图5)及古代最大的竞技场。从拜占庭时代保留下来的建筑、碑文及墓地可以判断,那时的推罗又曾拥有过一个黄金时代。
图5.罗马人在推罗留下的凯旋门
后来在公元634年,推罗未经反抗而被伊斯兰军队占领,并在伊斯兰的统治下继续繁荣,向各地出口糖、玻璃和珍珠制品。随着伊斯兰统治的衰落,推罗曾在一个臣服于埃及的王朝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公元1124年推罗被十字军攻占,公元1291又被曼勒克(Mameluke)接管,在16世纪初又迎来了土耳其人的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推罗与西顿等被并入一个全新的国家,即如今的黎巴嫩。推罗由于地处中东是非之地,的确是多灾多难,在1982年的黎以冲突中,它又险些被以色列摧毁,但上面提到的各历史时期的建筑或文物却得于幸存。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推罗城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3。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推罗城本来已拥有大约十一万人口,是黎巴嫩的重要渔业、旅游和港口城镇,不幸的是,2006年7月又再一次成为以色列为了报复真主党而进行狂轰乱炸的发泄对象。
许多人不顾上述历史与事实,迄今还在宣传推罗城已不复存在了,说它就像旧约中的预言所描述的那样,早已变成了一块供渔夫晒网的净光磐石。他们举证说,古推罗城中有个叫“瑞斯兰(Reselain)”的大泉水如今还在,而且其流量足以供应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人口使用,可是,推罗有这么好的条件却没有被重建4。可问题是,在那预言的后面神又说,要把推罗用大水淹没,葬入阴府,让人想寻也寻不到(结26:19-21)。既然被葬入阴府,又岂能找到晒网的磐石和泉水?
可见,此预言本身就不能自圆其说,以至于让一些人左右为难、顾此失彼,因从不可能符合第一条原则和第四条原则(既无法明确定义,又无法确实兑现)。
另有人称,现在的推罗城已不是原来的推罗城。同样,此说法既不符合事实,又与福音书的记载相矛盾。路加6:17上说,有很多从推罗和西顿来的人去听耶稣讲道,这说明推罗城并没有被彻底摧毁,接着在路加10:13-14中,耶稣说推罗人和西顿人曾遭受巨大灾难,这间接说明耶稣时代的推罗就是旧约中所描述的推罗,否则的话,福音书是不是应该给出合理的解释以消除世人的误会呢?
参考文献:
2. Jidejian, Nina. Tyre: Through the Ages. Beirut: Dar el-Mashreq Publishers, 1969. 52-56.
3. “Address by Mr Federico Mayor,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1998 ” UNESCO. April 8, 2006. 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ev.php-URL_ID=2619&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4. 里程:《游子吟》第二章、第五节。
四、以色列复国
使很多人触动最大的预言,恐怕要数以色列人复国的预言。为了分析方便,下面我摘选了在华人基督徒中流传甚广的《游子吟》一书中两段关于此预言的论述:
《圣经》关于以色列的预言也是非常奇特的……犹太人没有听从摩西的规劝,果然受到神的严厉惩罚。神通过先知耶利米说:“我必使他们交出来,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遭遇灾祸。在我赶逐他们到的各处,成为凌辱、笑谈、讥讽、咒诅”;“我在怒气、忿怒和大恼恨中,将以色列人赶到各国,日后我必从那里将他们召聚出来,领他们回到此地,使他们安然居住。”(耶24:9;32:37)历史准确无误地印证了这些预言。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公元135年罗马大帝哈德里安(Hadrian)将犹太地全部充公,并卖给外邦人,从此犹太人流离失所,被驱赶到世界各地,在万国中抛来抛去。他们没有国土、没有政府、没有军队,饱受杀戮、惨害。
然而,耶利米预言说将来犹太人还会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很多人都以为不可能。犹太人离开本土后,该地相继为波斯人、阿拉伯人所占据一千多年之久,早已被视为他们的故乡。回教兴起后,犹太地区成为其势力范围。回教徒在耶路撒冷犹太圣殿原址建了两座清真寺,把耶城当作回教的圣地之一。回教徒与犹太人水火不容。另外,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犹太地区仍是一片荒芜,不宜居住。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英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垒之势更加尖锐。在联合国安理会中,苏、美总是对着干的。如果美、英支持以色列复国,苏联必加反对。任何一方投反对票,决议就无法通过。无论从哪方面看,犹太人回归自己本土的希望都是极为渺茫的。然而,事实是,犹太人不仅回归了,而且于1948年5月14日建立了以色列国,并顺利地加入联合国,成为其第59个成员国!至此,耶利米在两千多年前传达的神的预言,完全成为现实5。
如果读者不仔细阅读耶24:9及耶32:37预言的上下文,就很容易被上面两段《游》文所感动,认为此预言的准确性简直是不可思议。此预言的作者耶利米被现代《圣经》专家们称为“心碎”的预言家,他的作品集<耶利米书>被称为“支离破碎”的书,因为人们很难把他写的东西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实际上,上面被《游》文引用的两段耶利米的预言就存在此问题,耶24:9是写在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之后,而耶32:37却是写在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当时。对待这样一位前后颠倒、表达紊乱的预言家所作的预言,我们当然应该格外谨慎,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审阅那两段预言的上下文。
从耶利米24全文我们知道,那是尼布甲尼撒已攻破耶路撒冷并将犹大王西底家的儿子及工匠等掳去之后,耶和华对耶利米说的一番话。耶和华用好坏无花果来比喻好坏以色列人,并说他将眷顾那些被掳去的好以色列人,让他们可以返回家园;对待像犹大王西底家那样的坏以色列人,他“必使他们交出来,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遭遇灾祸。在我赶逐他们到的各处,成为凌辱、笑谈、讥讽、咒诅”,甚至从他所赐给他们和他们的列祖之地灭绝。因此,那些将在万国中抛来抛去的不是指全部以色列人,而是指部分坏以色列人,并且这部分人是要被灭绝的,他们及其后代是没机会返回家园的。
耶利米32讲的是尼布甲尼撒正围攻耶路撒冷时,耶和华向耶利米预告:因犹大王西底家及所有以色列人长期的所作所为激怒了他,他们将被交在巴比伦人的手里。在这一章节,耶和华并不区别好坏以色列人,而是承诺以后要把所有以色列人都带回家园,这不但与耶24中的预言不符,而且也与他要把耶路撒冷彻底毁灭的说法自相矛盾(耶32:31)。另外,耶32:37中说要将以色列人赶到各国去,很明显是指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后马上就要发生的事,而《游》文作者却毫无根据地说那是指公元135年罗马大帝哈德里安让以色列人流离失所。
至于耶和华承诺让以色列人返回家园,那根本算不得什么神奇的预言,也没有特指现代的以色列复国运动,因为它没有具体交代在什么时候、在什么状况下发生。以色列人的祖先最早被困埃及,后来他们的北朝被亚述人所灭并导致大量以色列人被掳往外邦,在耶利米预言时大部分以色列人又刚被巴比伦人掳去,这些苦难的经历以及想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让当时的以色列人很自然地会作出类似耶利米所作的预言,正如现在的中国大陆人预言中国一定会统一那样自然和平常。另外,“被凌辱、笑谈、讥讽、咒诅”也是寄人篱下的奴仆自然会受到的待遇。
事实上,由于波斯人后来打败了巴比伦人,被掳往巴比伦的以色列人又成了波斯人的奴隶。再后来,经波斯王同意,公元前538年所罗巴伯率第一批以色列人回归,公元前458年以斯拉率第二批人回归,又在公元前432年尼希米率最后一批人回归。如果有谁能这么具体而明确地预言以色列人的回归,那么就没有人会怀疑他是从神那里得来的信息。
以色列人后来的历史的确像《游》文所说的那样,又经历了种种灾难,但谁也不能保证现代复国后的以色列就会永远摆脱这些灾难。那预言说要让招回家园的以色列人安然居住,而现代以色列在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就卷入了与阿拉伯世界的全面战争中,迄至今日以色列人仍然生活在与各种伊斯兰势力的武装冲突之中。在随后的耶32:39-40中,耶和华又说,“我要使他们彼此同心同道,好叫他们永远敬畏我,又要与他们立永远的约,必随着他们施恩,并不离开他们,且使他们有敬畏我的心,不离开我。”以色列目前只有约2%的人信耶稣基督,这在基督徒看来,肯定称不上敬畏耶和华,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得到神的施恩呢?神早已通过耶稣与全人类立了永久的“新约”,为什么还要与以色列人单独“立永远的约”呢?
所以此预言,由于定义不清不符合第一原则,由于太平常不符合第二原则,又由于得不到证明而不符合第四原则。最后,既使一切都像《游》文声称的那样完全实现了,它仍然不符合第三条原则,因为它是被预言者的追随者实现的--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当然是耶利米的追随者,大力支持以色列复国运动的西方基督教力量当然也是耶利米的同道。东西方强权,特别是美国和苏联,为了扶植自己在中东的利益代言人,双方对以色列的复国和重建,从政治、资金及物质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因此以色列的建国和后来的成功并不像《游》文作者所描述的那样神乎其神。
其实,耶和华也曾说过要把埃及和其周围国家变为无人居住的荒地,要把全埃及的人分散到列国为奴40年,然后又把他们招回来(结29),可是很少有人宣传此预言,因为它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那么《圣经》中的神耶和华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呢?
参考文献:
5. 里程:《游子吟》第二章、第五节。
第六章 人格化的神
有人曾这样描绘这个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秩序井然的宇宙中,在这个宏大的体系中,万事万物各得其所。月亮、星星及所有巨大的天体都被编织在这个恢弘的系统中,它们遵循着规律,在既定的轨道上没有丝毫的偏离。同样,世上万物,从微小的电子到巨大的星云,都无一例外地在遵从自身的规律。物质、能量及各种生命都在客观规律下消长或存亡。人类社会也同样严谨地遵循着自然规律而发展。人的出生、成长和生活都受到一系列生物规律的调控。人按照固定的规律从大自然中吸取养分,每个器官--从最小的细胞到复杂的心脏和大脑都受控于既定的规律,它们协调一致,各行其职以维持生命的存在。总而言之,我们的宇宙是受规律支配的,宇宙万物都在既定的轨道中运行。”
很多朋友一定觉得这段话很面熟,基督徒朋友可能会以为这是某本基督教传道书中的一段话。而实际上,这是伊斯兰教著名学者貌都底(Maududi)在《认识伊斯兰》(Towards Understanding ISLAM)中的一段话。他接着说:“这个监控着宇宙万物,从最小的尘埃到宏大的银河系,强大而无所不在的规律,就是宇宙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上帝的律法。因为所有被造物都服从上帝的律法,所以整个宇宙其实都在遵守伊斯兰宗教,因为伊斯兰教就是强调对真主、宇宙主宰的服从和降服。”1
历史上也有许多基督教神学家利用各种理论来证明神的存在,如圣托马斯就曾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来证明神的存在,但其方法和结论都受到了其他神学家的严厉批评。又有许多现代基督教学者认为,《圣经》是神给人类的特殊启示,而大自然和客观规律则是神给人类的普遍启示,是神创造世界的明证。他们还声称,古代的和现代的绝大部分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等最著名科学家,都是信神的。然而他们不通过严格的论证就得出结论,那神就是耶和华,那些规律就是耶和华创造和制定的,就像貌都底不通过证明就简单地声称那上帝就是真主,那些规律就是真主的律法一样。
毫无疑问,科学家比一般人对客观规律有更多的认识和感受,因为很多客观规律都是通过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才被发现和证明的。首先,他们通常对人类本身的理性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认为世间的一切因果关系都取决于客观规律,别无他因。就是说,他们绝不会认为上帝会因人的祈祷等而打破自然规律,或用神迹来干预和调整自然及人类的进程。另外,他们对探索宇宙的完美性和秩序性又都有着极大的热情,甚至把这种执着上升为宗教情感。这种对宇宙的宗教情感,被爱因斯坦称为最高级的信仰。这种信仰有时很难被普通人认识和接受,因为它不存在一种简单的人格化的神。
爱因斯坦认为最低水平的宗教是那些从恐惧中产生的原始宗教。原始人对饥饿、野兽、疾病、雷电、洪水及死亡等等的恐惧,使他们渇望能有一种超人力的神灵来保护和帮助自己。高出原始宗教的,是由社会需求产生的道德宗教。因为父母及领袖都是会死的,都是会犯错误的,所以人们需要从一个永存的、完美无缺的上帝那里获得教导、爱和支持,上帝又可根据每个人的行为对其今生、来世进行公正的赏罚。
爱因斯坦说:“犹太人的经书令人欣慰地显示了从原始宗教向道德宗教的发展,而且在新约中这种发展还在继续。所有文明人的宗教,主要是那些东方人的宗教,都是道德宗教。从恐惧宗教向道德宗教发展是人类生活的一大进步。”2 他又说:“在为促进仁善而努力时,宗教的导师们应有器量放弃人格神的教条,也就是放弃那恐惧和期望的来源,这曾让牧师们获得了巨大权力。在他们的工作中应该利用那些可以培植人类自身真善美的力量……。”3
可见在爱因斯坦看来,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属于还在发展中的比较低层次的宗教。作为一个积极支持以色列复国运动的犹太裔科学家,爱因斯坦没有理由要有意贬低自己民族的宗教犹太教及由它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而完全是出自于那颗为整个人类福祉服务的良心和责任心,就像他在反纳粹、反核武器、反资本主义非人性竞争时所表现的客观公正一样。
奥地利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曾指出,人类的语言连一种特殊的咖啡香味都不能准确描述。那么它们又如何能够把像上帝这样复杂的存在表达清楚呢?可是,古往今来的一批批神学家及传教士却坚信《圣经》就有如此大能。几乎所有基督徒都声称自己信仰的神是仁慈的、完美的、万能的、全知的、无所不在的及自有永有的宇宙唯一神,然而人们从《圣经》上看到的神却常常是个相反的形象。
一、像人一样有形有体
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亚当(见图6),这显然是说神长得和人一样——人所拥有的一切器官他都有。很多学者称这只是一种比喻说法,认为这是象征神赋予人像他一样的灵性。这种解释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圣经》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都在证明耶和华有我们一样的形体和器官,只不过他更像个超人或大力士。
图6.米开朗基罗名画《创造亚当》
大洪水过后,挪亚为耶和华筑坛献祭,耶和华很喜欢闻那馨香之气(创8:20-21),这说明他有鼻子及嗅觉。耶和华曾与摩西像朋友一样面对面说话(出33:11),证明他有脸有口舌。
耶和华和两位天使有一次在幔利橡树旁向亚伯拉罕显现,他们用水洗脚,还吃了亚伯拉罕准备的饼、奶、奶油及又嫩又好的牛犊以增强心力(创18:1-8)。这么具体的描述很明显不是比喻,耶和华靠吃东西来增强心力又能象征什么呢?似乎只能象征他不是自有永有的和万能的。
耶和华还与雅各通宵摔跤,靠体力竟然胜不了雅各,最后做了个小动作--在雅各的大腿窝摸了一把,这才打了个平手(创32:24-30)。以色列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雅各与人与神摔跤都得胜了。雅各还给那地方取名叫“毗努伊勒”,“神之面”的意思,以记念他面对面见过神。
耶和华还像人一样有儿子,大多数基督徒以为他只有一个儿子耶稣,其实他还有很多儿子(创6:1-4)。新约中经常说耶稣坐在或站在耶和华的右边,如果耶和华不是一个有限的、具体的人的形象,人们怎么能认得他?又如何能判断其左右?
像人一样有血有肉,就会像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所以他爱(申7:13),他怒(出4:14),他怜悯(诗111:4),他后悔(创6:5-6;出32:14),他甚至欺骗(和合本把“欺骗”翻译成“劝导”,耶20:7)。这些都是我们渺小的人类才会有的品性。
参考文献:
1. Maududi, Sayyid Abul A’la. Towards Understanding Islam. New Delhi: Markazi Maktaba Islami Publishers, 2005. 19-20.
2. Einstein, Albert. Ideas and Opinions.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Inc.,1954. 37-38.
3. Einstein, Albert. The Expanded Quatable Einstein. Ed. Alice Calapri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213.
二、像人一样偏袒不公
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宇宙主宰竟会偏袒不公。偏就是不公,不公就是有私,但是包容一切、无所不在的存在是不会有私的。作为宇宙神,他的爱应该像光一样普照万物。
地球在宇宙中就像广袤沙洲中的一粒沙,《圣经》中的耶和华却把地球看成是宇宙的中心,先造好地球,再造日月、星辰,所以他首先偏爱地球人。
其次,他偏爱男人。他自己是男性,有儿子却没有妻子和女儿;他先造男人,再用男人的一根肋骨造了女人,为的是给男人做伴。
在天下万民中,耶和华又独钟以色列人,把他们看作特殊的选民。耶和华帮助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给他们制定律法,与他们立约,又帮助他们攻城掳地。虽然后来因以色列人违背了他的期望而受到各种惩罚,耶和华却始终没有放弃他们,甚至让自己的儿子降生于以色列人家里。
旧约中的耶和华还偏爱许多具体的人物,请看下面一些例子。
亚当有两个儿子,该隐种田,亚伯放牧,两个人都将自己的劳动所获作为供物献给耶和华,耶和华却爱吃荤,看不中该隐的素物,导致该隐因嫉恨而杀死了亚伯(创4:1-8)。
挪亚有一次酒醉后赤身躺在帐棚里,只因他的儿子含不经意看到了,并告诉了他的另外两个儿子闪及雅弗,挪亚就求耶和华惩罚含及其后代永远为其他两个儿子及后代当奴仆(创9:20-27)。可见,挪亚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但耶和华却让他担当重整人类的重任。
大卫王在与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通奸后,就派乌利亚去最危险的战场将其谋杀,接着就将拔示巴占为己有,并生下一子。为此事耶和华不处罚大卫和拔示巴,却处死他们无辜的儿子,并让大卫的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当众奸污大卫其他无辜的妻子们(撒下11-12)。
耶和华对自己喜欢的人偏袒有加,但对不喜欢的人,甚至对他偏爱的人所不喜欢的人都会怒不可遏,对他们的打击报复无不用其极,经常像暴君一样冷酷无情、杀人如麻,在一次一次屠城或人间大灭绝中连无辜的小孩和动物都不放过,有时还会亲自降恶魔到人身上,甚至罚人吃自己儿女的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如下经文:出埃及12:29、利末记26:14-29、民数记31:1-29、申命记20:13-16;28:49-63、约书亚记11:6、士师记9:23、撒母耳记上6:19;15:7-8;16:14、以西结书9:4-6、何西阿书13:15-16,等等。
三、像人一样遭遇失败
《圣经》中的神需要经常干预和调整人类事务,如果人类是他设计和创造的产物,这就反映了他的设计和创造是不完美的。
首先,耶和华造人的计划就缺乏远见和爱心。有人说,神为了让人类享受快乐,而赋予了人类与天使一样的自由意志,人类祖先却错用了它,选择违背神,结果犯下“原罪”,使得世界变坏,这不是神的错。然而,全知万能的神是可以预见到这种结果并避免它发生的,比如他可以不造“禁果”或把“禁果”有效看管起来等。有哪个父亲如果明知自己的儿女将犯错并要遭受巨大的苦难而不去阻止呢?至少他可以在“严重的错误”刚发生时就给予纠正,比如重新再造一对人或几对人,这起码相对于后来的大洪水计划及耶稣救赎计划会更简单、有效和仁慈。再说,世上岂有前人犯罪而后人受罚的道理?亚当和夏娃在偷吃“禁果”前是“不知羞耻”、“不辨善恶”的,也就是说他们智力未开,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遵守神的教导也是情有可原的。世上有哪个父母会要求新生婴儿不要尿床,又因他们没能遵守此规定而重罚和诅咒他们呢?
大洪水计划也是一个失败的计划。正如前面所述,耶和华选择挪亚就是一个错误--挪亚为了自己的一点点自尊心竟然在下一代中制造等级和分裂,结果人类后来变得“越来越坏”,以至于耶和华又要用自己的儿子为人类赎罪。这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逻辑上都是讲不通的:耶和华不愿意轻易饶恕“年幼无知”的人类祖先所犯的“原罪”,或者说他没有别的办法让人类彻底悔过,于是就让人类杀害他的亲儿子耶稣,从而犯下这个更大的新罪,这才愿意彻底赦免人类的“原罪”!一个仁慈的神要原谅人类的过错竟会如此艰难?!
在《圣经》中,耶和华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要让人们信仰他和服从他,基督徒在此生的最大任务就是多传他的福音。耶和华完全可以像创世造人一样用意愿或语言来迅速达到此目的,比如,像为计算机重装操作系统一样为所有人“洗脑”,起码他可以让犹太人先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或发明别的既可信可靠又快捷明了的方式来传播《圣经》,比如以各种文字把《圣经》直接刻在钻石板面上,然后分发给全世界各地,等等。然而,他却采用了一种极为原始落后的方式:只在世界偏僻的一角把真理默示给极少数犹太人,用一种极不易懂的文字写在极不易保存的书卷上。结果,这些书卷在经过无数次的翻译和转抄之后,如今已是错误百出。
常有信徒善意地劝人用虔诚的心去读《圣经》,其实人们需要的是用真诚的心去读《圣经》,并坦诚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圣经》里面所描述的耶和华并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而只不过是古犹太人构想出来的一个很不完美的人格化神。菩萨是人捏出来的,拜菩萨是偶像祟拜;《圣经》是人编出来的,拜《圣经》同样是偶像崇拜。对一个真正虔诚地信仰上帝的人来说,把《圣经》与上帝的话等同起来,或把《圣经》中的耶和华与上帝等同起来,反倒是在丑化上帝。
第七章 走出《圣经》
既然《圣经》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把它奉为至尊法宝呢?原因之一是,《圣经》也确实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比如“登山宝训”中就有不少训条千百年来历久弥新,至今令世人赞叹不已。教会和传教士通常只向信众展示《圣经》中最精美的部分,并竭力回避或否认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自然会打动和感化很多人。其实,他们在以这种方式帮助世人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误导世人——使人远离真相而不知。其结果,许多神话在一层层的包装下似乎变成了事实,就像一张张无形的网把人们的头脑牢牢地束缚起来,使他们很难再自由客观地思想。
《圣经》就好比是某种品牌的苹果,教会及传教士有意挑选其中又大又甜的推荐给世人吃,这原本是件有益世人健康的大好事,然而有人却要做误导性的“广告”,声称圣经牌苹果个个又大又甜,吹嘘它们个个是神果--不是人工种植的,而是神从天上直接赠送的。因此,小孩子惟有吃这种苹果才会获得智慧,一个民族惟有依靠这种苹果才会变得富强,病人惟有吃这种苹果才可治愈,穷人惟有吃这种苹果才能脱贫致富,坏人惟有吃这种苹果才会改邪归正,罪人惟有吃这种苹果方可获得赦免而进入天堂,等等。有人甚至恐吓自己的顾客不要吃别的品牌的水果,说它们不但没有营养而且有毒,于是许多顾客到死都没尝过任何其他水果的甜味。每当有人反映吃到了酸的、烂的或假的圣经牌苹果,他们都一概否认,认为是这些顾客的牙齿、舌头或眼晴有毛病,甚至连头脑都有问题。致使很多顾客信以为真,以后再吃到烂苹果就毫不怀疑地往肚子里吞,直吃到腹泻,又怀疑是自己的肠胃不好。
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些诸如此类的“广告”。
一、理性与原罪
人类祖先由于身躯弱小,在弱肉强食法则支配下的原始丛林里,生命时时刻刻受到凶禽猛兽的威胁。是理性,让人类从茹毛饮血、与禽兽为伴的原始状态中解放出来,并一步步把人类引领至文明的高峰。从理性发展出来的科学,更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认识和生存空间。我们没有猛兽敏锐如炬的眼晴,但望远镜却让我们捕捉到宇宙极幽深处星体的身影,显微镜则让我们可以洞察极微小粒子的结构和运行规律;我们没有飞禽的翅膀,但飞机载我们飞越太平洋,飞船让我们在没有大气的外空间遨翔。英国伟大诗人沙士比亚曾在《哈姆雷特》中这样赞叹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然而, 不少基督徒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极力否定或贬低人类理性。比如自由撰稿人王怡先生,他在布什会风波之后接受多维新闻社记者的采访,谈到自己曾表示不会信基督教,因为放不下对理性的自负。可是,后来的一次意外事故改变了一切。他说:“我在书架上拿最底层的一本书,一下子从梯子上摔下来了。我就躺在地上,起不来。那一刻,我第一次开始祷告。我当时说,神啊,如果你在,那么就请你证明。因为《圣经》上说,没有神的许可,一片叶子也掉不下来的。没有神的许可,我不会从梯子上摔下来。我由此看到一种意义,不是人赋予的意义,而是神给出的意义。我最后唱了教会里学的赞美诗。书架意味着人的理性,爬上去,意味着人向高处的攀登,寻求。可是,我从上面摔下来的那一刻,我觉得我内心的骄傲,完全没有了。那时候,人非常软弱。软弱使人变空。而人一变空,就能够接受光,接受来自神的启示。有过这样一个改变之后,我再去读《圣经》,感觉确实不一样了。以前,我读旧约,觉得耶和华是个凶残的主宰,不是一个爱的主宰。基督是爱的化身和爱的象征。有过那次经历之后,我对旧约的感受就不一样了。”1
不清楚为什么王怡从书架最底层取书尚要借助梯子,但他的如下观点是很清楚的:原来是理性防碍了他接受基督教和《圣经》,而当他内心的骄傲和理性被一跤“摔”掉后,原本凶残的主宰就变成了爱的主宰,也就是说,是理性把爱的主宰歪曲成了凶残的主宰。神给人启示真理似乎十分艰难,就像小偷一样,要在人软弱空虚、毫无防备时下手,一旦人恢复了正常的理性,神似乎又会被吓跑!
知名基督教作家远志明先生,曾在其《超脱理性的束缚》一文中批评有些人“将生活完全建立在理性上”,他说:“你可以想象一个人,什么事都要经过计算,经过推论,经过比较,然后才说出来、做出来;这种人,你怎么跟他打交道呢?你跟他交往,他却全是算数,一加一等于二。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的万来硬,用这种公式教育他的孩子:你别信什么高妙的真理,你就信一加一等于二,人生就是计算。这种人何等可怕!虽然这种人也可能有某种成功,有高的地位,或赚很多钱,但他得不到真诚的爱,也付不出真诚的爱,没有良知,不讲情义,毫无潇洒……这样的生命不是又可怕又可怜吗?”
作者在文章中毫无根据地把理性与真理、灵性、良知、爱等对立起来,从而把凡讲道理、尊重科学与事实的人都看成是只懂算计、没有良知的可怕之人。按照他的逻辑,一个认“1+1=0”的人或许会比一个认“1+1=2”的人更真诚、更潇洒,凡像爱因斯坦这样讲理性的科学家虽然很成功,但却没有良知,也不懂得什么是爱,更不可能有崇高的信仰。
不可否认,理性是有相对局限性,这主要反映在人类探索末知世界或理解、表达无限事物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已知世界也可以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甚至让“理性”充当“荒谬”与“邪恶”的替罪羊。甜苹果不会因理性的局限性而变成酸苹果,酸苹果也不会因某人摔了一跤而变成甜苹果,懂得计算的人不一定都是喜欢算计的人,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不少基督徒认为,基督教的特点就一个字——信。他们认为,基督徒不是靠脑子去信,而是用心去信,不用问为什么,信则灵,信则得救。于是在一些情感化环境下(如情不自禁的哭泣、激情忘我的歌舞、神秘庄严的仪式等等),非理性的从众心理常常可以让他们对荒谬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例如,远志明先生又曾在《径直登临我岸》一文中坦言,开始时他对不讲起码常识和逻辑的《圣经》及教徒轻蔑到了极点,真与善的矛盾让他充满了形式的荒谬感,然而信徒们活出来的“虔诚、博爱、诚实和善良”最终还是吸引了他。他称那是一种生活上、生命上的温馨感,像荒漠中的甘泉,是文明的荒漠中涌出来的生命甘泉。这一切让他产生了生命的亲近感。
而事实上,在伊斯兰教、犹太教、法轮功及很多其他宗教的信徒之间,也同样有那种亲密无间及互助互爱的大家庭气氛。如果由于历史的偶然,一个人正好出生于或移民到阿拉伯文明鼎盛时期的某个穆斯林国家,是否也同样很容易被他们的生活方式所打动而成为一名穆斯林呢?因而人们在确立信仰时,除了温馨感和亲近感之外,是否还要借助理性来判断呢?一个在森林中寻找出路的人,是否只须跟着感觉走,或还须借助北斗星、指南针等来指明方向呢?
有些基督教学者之所以要贬低理性,是因为基督教信仰在基本层次上是与科学和理性相冲突的。在最高层次上,基督教信仰上帝,这并不与理性相矛盾,可以说是超越理性的、不证自明的或无法证明的,但这个层次并不代表基督教的实质,伊斯兰教信真主,佛教信佛,道教和儒教信天,所有宗教在这个层次上都差不多;但在基本层次上,基督教信仰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格化神耶和华和他的独生子耶稣,这才是基督教的本质特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仰与事实和理性不断发生激烈冲突。一个先造地球再造太阳的神、一个需要进食以增强心力的神、一个在人间有两个爷爷的神、一个死而复活后却要躲躲藏藏的神,等等,这些都不可能再是不证自明的了。历史上,许多基督教神学理论都打着理性的旗帜,尝试让基督教教义系统化和理性化,然而一旦遇到《圣经》中的内容与理性和事实相左,它们或不理不论、或用打了折扣的理性来理论。其结果可想而知,再精致的包装也不可能把烂苹果变成鲜苹果。于是有人绝望地找来公元3世纪反理性先锋德尔图良(Tertullian)的名言“正因为荒谬,所以才相信”,并诡辩道:"人永远达不到上帝的认识水平"、“对于上帝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等等。问题是,世界上其它一些宗教中存在的许多荒谬说教也是帖着宇宙最高主宰的标签出现的,那么是不是因为基督教比它们更荒谬,所以才更可信呢?
当下世界正流行着一种逻辑:西方文明史就是世界文明史,于是西方信仰(基督教)就代表世界信仰,因为基督教是与理性有冲突的,所以人类的信仰本质上是不可能与理性相调和的。在当代中国,这种逻辑使很多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优美视而不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对于人类理性永远无法把握的鬼和神,伟大思想家孔子就倡导一种非常诚实和务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对待未知世界,基督教把主观想象的说成是神圣的和真实的,儒家则采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客观态度(《论语·为政》);而对待现实世界,基督教在本质上是采取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认为理性带给人类的只是痛苦和虚无,而儒家则提倡一种积极入世、情理交融的审美人生,行动和理性最终指向“天人合一”。儒家信仰不但不与理性相冲突,而且本身就是生命理性的延伸和展现,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把儒家这种肯定现实生活的世界观称之为实用理性(或实践理性)。其实,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许多西方精英早就摆脱了信仰不能与理性和平共处的咒语。对于信仰与科学和理性的共生关系,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离开了信仰的科学是跛子;离开了科学的信仰是瞎子。”
诚然,由于理性的相对局限性,任何信仰和认识都很难十全十美,它们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许多在过去言之凿凿的信条,都因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而被遗弃。现在有多少人还相信太阳绕着地球转呢?作为现代人,我们的信仰不应该还停留在古犹太人的水平上。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人类曾经犯过错误或认识有局限,就怀疑和否定一切理性和科学,甚至连地球是球体这样的基本事实都不敢承认!上个世纪的罗素悖论(集合悖论)曾经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一时间,原来看似坚固的数学大厦甚至整个人类的理性殿堂似乎都要轰然坍塌。然而,天并没有因此而塌下来,杀人放火还是要被定罪,人们也没有因此就抛弃汽车而坐马车,理性和科学在摆脱了短暂的困顿之后,又以不可阻挡之势继续向前迈进。
夏娃和亚当在偷吃禁果之后变得能辨善恶了,这本是人类理性值得肯定的属性或值得庆幸的进步,但却被定性为“原罪”,人类并因此遭到严厉的惩罚。这让我联想到一个类似的希腊神话:普罗米修士神同情人类的疾苦,冒死为人类从奥林匹斯山盗来象征智慧、力量与光明的火种,结果遭到主神宙斯残忍的惩罚——被缚在山顶上让老鹰啄食。希腊人非常感激普罗米修士神,并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圣火,于是就举办奥运会来纪念他,以让圣火在各城邦间永续传递,如今这奥运圣火已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人类一旦被文明之火照亮,理性的光芒就将永不熄灭,人类也将永远告别那蒙昧的黑暗时代。
参考文献:
1. 多维时报李记者,“指向你的信仰:多维专访大陆家庭教会成员王怡” 多维新闻网. 2006年6月3日。Outdated url: http://www4.chinesenewsnet.com/gb/MainNews/Forums/BackStage/2006_6_2_14_21_56_914.html .
二、基督教与国家兴衰
大卫·艾克曼在《耶稣在北京》一开篇就向读者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年青学者,在向18位美国基督徒游客作演讲时说:“有件事我们很想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西方在全世界这么成功、如此独特超群呢?我们从历史、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作过研究。起初,我们以为是你们有比我们更厉害的大炮;后来,我们以为是你们有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制度;再后来,我们钻研你们的经济体系;但最近二十年来,我们终于认识到,你们文化的核心是你们的宗教——基督教,这才是西方强大的真正原因。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基督教伦理基础使资本主义的出现成为可能,然后又成功地转化为民主政治。对此我们毫无怀疑。”2
这种观点竟出自一位中国学术权威机构的学者,当然让美国客人跌破眼镜。那么,这种观点究竟符不符合历史事实呢?
事实是,中国人早在太平天国年代就曾经尝试用基督教救国,结果失败了。孙中山先生早年就读的大多数学校是西式的教会学校,并在未成人之前就成为了一名基督徒,后来又曾求学、生活于美国和英国,可算是对西方社会及基督教有深切认识的先行者,但他在发动中国民主革命之后,公开提倡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却是三民主义,而并不是基督教。
历史上,在没有基督教或基督教影响微乎其微的中国,却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至少达一千多年,其间的汉唐盛世,更是空前繁荣和强大。世界体系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烈G.弗兰克(AndreG.Frank)教授在《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中指出:“在公元1800年以前,亚洲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而中国又在其中占有‘中心’的位置。”3虽然经济不能代表一切,但至少是衡量一个社会综合势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另一方面,基督教在历史上带给西方的并不都是福音。基督教于公元380被正式确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可在此之后仅15年,帝国就走向了分裂。在大唐鼎盛时期,西方却处于教会统治的“黑暗时期”。罗素曾经指出:“到公元1000年左右,西欧已衰落到了极点。”4接着发生的长达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公元1095-1291年),不仅给地中海以东地区造成灾难和浩劫,而且也给西欧人民自身带来了极其沉重的创伤和苦难,最悲惨的莫过于那上当受害的几万儿童十字军。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史蒂文·南西曼(StevenRunciman)爵士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一书的结尾这样总结道:“崇高的理想被野蛮与贪婪所践踏……圣战只不过是以上帝的名义而发动的长期的不宽容行为,是对圣灵犯下的滔天大罪。”5
自新教从天主教分裂出来后,二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和激化,同时又与世俗统治集团间的权力斗争纠缠在一起,终于在公元1562年引发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一系列宗教战争。虽然是以法兰西内战为主,但在英国、西班牙、荷兰及土耳其之间及其内部也发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紧接着,在经过了20年相对太平的日子后,或者说在各种矛盾像暗流一样再积蓄了20年后,欧洲终于又爆发了更为惨烈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整个欧洲大地战火连天、尸横遍野,灾荒瘟疫流行,就如同人间地狱一般。虽然引起这次战争的原因很多,包括许多政治和经济的因素,但最大起因是新兴的宗教改革势力继续向基督教传统势力发起的挑战。
后来西方之所以超越中国,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是得益于科学理念、人文思想的复苏和传播以及商业城邦的兴起。始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教会统治的中世纪文化和思想发起了冲击,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文主义者认为,古希腊文化是文明的典范,而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则是文明的倒退,比如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就在其代表作《神曲》中以含蓄的手法批判和揭露了教会的腐败和黑暗。中国人虽率先发明了指南针并拥有庞大无敌的远洋船队,但由于专制保守的皇帝所下的一纸禁海令,就从此在充满希望的大洋上失去了身影,而欧洲人却在地球是球体的理论指引下发现了新大陆,并首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环球航行,从而站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制高点上。
有学者认为,是新教伦理促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甚至导致了工业革命。他们的主要论据是德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韦伯(MaxWex-bible-er)的理论。然而,他们其实是片面地理解了韦伯的理论。韦伯并不是一个宗教决定论者,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我们丝毫不想支持这样一种愚蠢和教条的理论:即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只能作为宗教改革运动特别影响的结果而产生;甚至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体系只能产生于宗教改革运动。而在宗教改革运动出现很早以前,资本主义商业组织的一些非常确定的和重要的形式就已经存在了,这个事实本身足以驳斥上述论调。相反,我们只是想确认,在资本主义精神质的形成及在全球量的扩展过程中,宗教力量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6
工业革命之前的西方和从前的中国一样,都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基督教和儒教都是在这种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之服务的,因此在东西方传统价值体系中都是重义轻利,不鼓励经商和某利,商人及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都很低下。那么为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后来能在欧洲漫漫成长壮大,而在中国却没有呢?许多学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力相对比较分散,使得独立的商业城市和公民社会较容易形成和发展,而中国无所不在的大一统政治体制却严重阻碍了这种发展。然而,假设在其它因素和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假设当然不成立,这里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如果欧洲人当时信仰的是儒教而不是基督教,那么为了顺应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而进行的改革就会更顺利,因为儒教是积极入世的和理性的,这与新兴资产阶级的追求是一致的,而传统的基督教却是消极出世的和非理性的。许多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东亚国家在近代及现代能很快地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很好的证明。
学术界普遍认为,新教伦理中有两条对资本主义后来的发展贡献最大:一是,它反对把传统的僧侣禁欲主义生活方式视为理想,而倡导劳动是人的“天职”,认为赚钱和赢利不但是正当的,而且是为了荣耀上帝;二是,它鼓励勤劳、节俭和诚信。但很难想象宗教改革的先驱们怎么能从《圣经》(特别是新约)中引申出这些伦理观。众所周知,早期的基督徒大多数是穷人,类似“安贫乐道”及“视金钱如粪土”的教训在福音书中经常出现。比如在马太6:19-21中,耶稣就这样教导门徒:“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耶稣甚至提倡“不劳而获”:“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马太6:26)“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约翰4:37-38)他还经常宣传,审判日很快就会到来,只有那些为了信仰而撇下亲人、房屋和田地的人才可获得赦免。根据新约记载,耶稣在世时,彼得等十二门徒已放弃了自己的一切财产而跟随耶稣。耶稣升天后,彼得领导的教会很快就号召所有信徒把自已的家产全数献给教会,大家在一起过着无产阶级人民公社式的生活。由此可见,新教中类似“勤劳致富”的伦理观是与新约中的原始教义完全不一致的。
有人说,是清教徒的节俭精神让英国的资产阶级获得了原始资本积累。这既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历史。世上哪有几个靠省吃俭用发大财的?历史上,欧洲的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主要是通过“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对殖民地的掠夺、生产方式的变革、金融和贸易的发展以及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等等来实现的。与其说提倡勤劳和节俭是为了积累财富,不如说是资本家们为了榨取更多的利润而需要造就大批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无产者。至于为什么是英国而不是其它国家率先实现工业革命,其中有许多特殊原因及偶然因素,比如,英国是个岛国,许多新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及战争从欧洲大陆各地逃到英国,从而为英国带去了大量资金、技术和贸易信息,另外英国出产优质羊毛,圈地运动推行得比较早和彻底,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等有利条件。长期以来,清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兴起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被过份夸大,其实清教当时在英国只不过是个受压制的小教派而已。
又有学者以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及牛顿等上百名大科学家都是基督徒为例来证明,西方的科学发达是得益于基督教。其实,这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出发而得出的本末倒置的结论。大量历史文献显示,启发和帮助哥白尼、开普勒等获得伟大发现的,是大量被重新发现的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著作,这应该感谢文艺复兴。比如,最早提出“日心说”的其实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7基督教经过一千几百年的发展,西方已没有多少人不是基督徒了,所以当时的科学家们都是基督徒是很自然的事。然而正是一些离经叛道的科学家的发现,才让后人敢于进一步怀疑《圣经》的权威,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
历史上,天主教利用宗教裁判所对异己进行残酷迫害,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众所知,布鲁诺因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说”死在软禁之中。而当时新教在压制异己方面与天主教是一致的,比如马丁·路德在反对哥白尼时曾这样说:“这个笨蛋想颠覆整个天文科学,但《圣经》告诉我们,约书亚曾命令太阳站住,而不是地球。”加尔文(Calvin)则先引述诗篇93:1中的话:“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指地球不会运动),然后傲慢地质问:“谁胆敢将哥白尼的权威置于圣灵之上?”8下一节我们还将讨论长期以来基督教各派是如何压制进化论的。
还有不少人把西方发达的民主制度也归功于基督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而事实上,基督教在现实教会的组织中以及在未来天国的理想中处处反映的都是等级观念。天主教教会发展到16世纪时已专制腐败到极点,因此才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众所周知,西方的民主制度是起源于古希腊与奴隶制并存的城邦民主制,后来发展出英国的君主立宪民主制,再发展到美国的“三权分立”代议民主制,其间经历了许多不断完善的复杂过程,与基督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西方社会如今已越来越世俗化了,但他们的民主制度并没有因此而倒退。印度的主要人口信奉有种姓等级观念的印度教,他们同样可以建立民主制度;而信奉“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的伊斯兰国家,却反而没有几个是推行民主的。我们中国人其实也有“上天最公平”等观念,而且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还曾对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们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当时中国的科举官僚制度也比西方的贵族世袭制度更公平,后来却因为闭关锁国、傲慢自大而错过了向西方学习及自我更新的大好时机。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基督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
美国最初主要是由那些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建立的,后来又有大批爱尔兰及意大利的天主教教徒移民到美国,所以美国是一个以基督徒为主要人口的国家。但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潘恩和亚当斯等,就像当时欧洲的许多社会精英一样,都已从对人格神的崇拜上升到对自然神的信仰,他们在《独立宣言》中提到的上帝就是自然神。为了保护信仰自由,他们没有定基督教为国教,而是在宪法中确立了政府、司法与宗教的独立,为个人追求最大自由发展的美国梦提供了制度保障。美国后来的成功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比如,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西部大开发,激励和保护创造发明的完善体系,引进欧洲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体制等等。当然,一些世俗化和理性化了的清教道德观也对美国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就像前面分析过的,它们并不是基督教独有的,甚至是与传统的基督教精神相矛盾的。另外在美国,受教育程度越高,信仰人格化神的人所占比率就越低。比如,《自然》杂志在1998年向517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发出问卷调查,结果在收到的大约60%的回信中,只有约7%的人信人格化的神。9目前,美国较为发达的州,即沿海的那些蓝色洲,信教人数的比率都相对较低,而中部那些宗教气氛浓厚的红色洲都相对比较落后。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西欧的世俗化趋势正方兴未艾,而且信徒们也日益变得开明、自由。在法国、瑞典和荷兰的一些地区,只有不到10%的人经常去教堂。相反,在东欧和俄罗斯,基督教却发展较快,部分原因是由于填补共产主义失落后的信仰真空,更主要是因为有宗教成长的好土壤--那就是社会动荡、变革所带来的生活不保与失望。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同属东亚儒家文明圈,如今都已是发达或准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而菲律宾、南美洲及非洲许多基督教国家至今仍在为摆脱贫困而奋斗。现今世界的政治、经济重心已在逐步从西方向东方漂移,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这显然也与基督教关系不大。而在中国大陆的现实是,基督教发展较快的地区大多数集中在贫穷落后的农村。
分析国家兴衰的各种因素极为错综复杂,是超出本书范围的宏大叙述。我在此只是列出一些明显违反事实的观念误区。有位朴实的农民说得好,兔子比乌龟跑得快是因为有四条飞毛腿,而不是那两只招风耳。
拿破仑曾把旧中国比作沉睡的东方巨狮,其实西方又何尝不像一头巨狮,虽然早已苏醒,雄视阔步,却仍苦于无法挣脱套在脖子上的沉重锁链。而让西方巨狮哭笑不得的是,竟有人羡慕他挂着一条神圣而高贵的项链。
参考文献:
2. Aikman, David. Jesus in Beijing: How Christianity is Transforming China and Changing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Washington, DC: Regnery Publishing Inc, 2003. 5-6.
3. Frank, Andre Gunder Reorient: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5.
4. Russell, Bertrand.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45. 398.
5. Runciman, Steve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1. 480.
6. Wex-bible-ber,Max.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by Talcott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8. 91.
7. Russell, Bertrand. Religion and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9.
8. 同[7], 23页。
9. Larson, Edward J. & Witham, Larry. “Leading Scientists still reject God.” Nature. 23 Jan. 1998: 313.
三、进化论是否是事实
自从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以来,进化论对基督教信仰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为它撼动了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创造论,因而基督教各派都视其为洪水猛兽,一批又一批保守的基督教学者对其进行着猛烈的抨击,然而人们发现,他们的抨击大部分却是建立在对进化论的歪曲之上。
对进化论的主要歪曲之一,是说进化论认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都是随机发生的。根据这种说法他们计算出,从无机世界完全靠随机而形成第一个生命所需DNA分子的概率几乎为零,由此来证明进化论不成立。而事实上,进化论从不认为生命的形成及任何进化过程是像掷骰子一样一挥而就的随机事件,而是强调自然选择及变异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原子和分子的组合就不是纯随机的,而是与他们的化学特性有关。另外,虽然进化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都来自共同的祖先,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要解释第一生命是怎样起源的,就是说,各种“生命发生说”是否正确与进化论本身是否正确无关,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否正确与基本粒子是怎么来的无关一样。
对进化论的另一大歪曲,是说进化论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通俗表达是:一个封闭的物理系统,一定会从起始状态向越来越无序的状态发展。有人因而认为,大自然不可能从原始的浑沌无序的状态下发展出宇宙中各种秩序井然的事物,如太阳系和人体等精美复杂的系统,从而认为这些系统只能是由神创造的。然而我们知道,太阳系、地球生态系统及人体等都不是一个封闭系统(地球生态系统在不断地从太阳吸收能量,人体也在不断地从外界吸收养分用来维持新陈代谢),所以不能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简单解释它们的发展规律。在大自然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从无序事物发展成的有序事物,完全不需要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干预或创造。比如,四处飘荡的水蒸气可以形成各式各样对称规矩的雪花晶体,也可形成统一旋转的龙卷风;四处飞扬的散沙可以形成一波波美丽和谐的沙丘;漂散于空气、土壤及生物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酸性水,这种酸性水再消蚀石灰岩而产生含有碳酸氢钙的水,这种水在遇热或压强突然降低时又会分解出碳酸钙沉积下来,从而形成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或石笋,等等。那么,大自然经过几十亿年漫长的演变而一步步形成像生命这样复杂的事物也是完全可能的。
进化论正如其它科学一样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有些学者却利用一个半世纪前达尔文初创进化论时的一些局限性来否定整个进化论。比如,1984年中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了5.3亿年前的软躯体化石群,又经过20多年对大量化石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对曾困惑了达尔文的“寒武纪大爆炸”现象给予了新的解释,对达尔文倒锥形进化树模式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广义进化论”理论。这只是对传统进化论的修正和补充,而有人却把它说成是进化论的丧钟。
再比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由于眼睛的功能和结构十分复杂,说它是靠自然选择进化来的似乎很荒唐,但紧接着达尔文又用了三页半的篇幅对眼睛可能发生的进化步骤提出了详细的假设 10。有的学者却断章取义,宣传连达尔文自己都怀疑进化论的可靠性。又盛传一位叫霍普(Hope)的女士,见证达尔文在其临终前的病塌上放弃了自己的进化论,并钵依了基督教。而这一传说其实早已被达尔文的家属和历史学家们否认了,达尔文在他去逝的同年写的《自传》中,也很详细地阐述了自己为什么不信仰基督教 11。
进化论自从诞生以来,已被古生物学、分子遗传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及古地质生物学的大量实验及发现所证实,其理论不但与事实相符,而且根据其理论作出的大量推测也被证实。美国著名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曾经这样说:“不在进化论的光芒照射下,生物学中的一切理论都将变得苍白无力。”12
首先,科学家发现,从像人类一样复杂的生命到像病毒一样简单的生命都拥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都有DNA遗传密码,都要新陈代谢等,这间接证明所有生命都继承了共同祖先的一些属性。
另外,通过形态系统学研究出的进化亲缘树与用分子遗传学独立研究出来的进化亲缘树的一致程度,远远高于一般的科学统计要求。进化树上的许多进化路线,如从古猿人到现代人,都有比较完整的化石证据。至于有的路线缺少中间环节的化石,有些是因为地质方面的原因,使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比较困难,另有些尚待发现。长期以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不断发现新物种化石,如既像爬行动物又像鸟的“始祖鸟”和“中华龙鸟”化石,又如在加拿大北极艾斯米尔岛(Ellesmere Island)发现的,正从鱼类向双栖类转变的,头很像鳄鱼的古鱼类化石,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在进化树上找到了其相应位置;然而科学家至今却没有发现长着翅膀的“天使”的化石,因为在进化树上鸟类和人类不直接同源。
胚胎学研究发现,人和所有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很像鱼类,人的早期胚胎有鳃变和尾巴,外形和内脏都很像鱼类。分子遗传学发现所有动物都有相同的遗传机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它们的胚胎发育过程都很相似,而且都是从低等动物形态向高等形态发展,就像生物演化的历史重演,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变化。
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起源同,结构似,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让我们来看一些脊椎动物的前肢:鸟翼、蝙蝠翼、鲸鱼鳍、马的前肢和人的上肢。虽然它们的外形和功能很不同,但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都由肽骨、综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构成,而且排列组合也非常一致(见图7)。
图7.动物的前肢及人的上肢
这些同源器官很直观地告诉我们,它们都是从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只是为了适应于不同的生存环境,而使它们的形态和功能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
创造论的支持者企图用“同一设计”理论来解释上面这些现象,但丝毫经不起检验。达尔文早在《人的由来》一书中就列举了人体中许多种无用的或退化的器官,像体毛、智牙、尾骨及阑尾等等13。这些器官最早都是有用的,只是随着人体的进化才慢慢失去其功用。如果人类是由完美的神按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岂能有这些多余的器官?
进化论堪称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对人类的影响甚至超过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果有人真的发现了确凿的证据可以推翻进化论,不但各权威杂志会争相发表,发现者获得诺贝尔大奖也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在《科学》、《自然》等科学权威杂志上,人们却从来看不到任何创造论的研究成果。在基督徒占大多数人口的美国,创造论及其变种“智慧设计论”一直在与进化论争夺公共学校的话语权,却总是不能撼动进化论。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支持进化论的证据不断涌现,基督教各派对它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天主教前教皇保罗二世,就曾在1996年的教皇科学院大会上承认进化论不只是假说,声称它已在广泛而独立的科学领域被研究人员证实和接受,并且特别强调它不是刻意追求和造假的结果。不过,他接着又用一些抽象的说教来说明只有人的肉体会进化,而人的灵魂是不会进化的,因而进化论并不与基督教信仰相冲突14。然而,大量事实已证明,人的精神和灵魂是与人的肉体及物质世界密不可分的,比如拿现代人与北京猿人作比较,在精神方面二者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06年3月21日报导,世界圣公会领袖英国坎特布雷大主教威廉斯公开反对在学校教授创造论。CNN在同一天的网上民意调查显示72%的人反对在学校教创造论。又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2006年6月21日报导,包括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及加拿大皇家学会在内的全球67国的最高科学权威机构,联合签属了一项抵制创造论的声明,特别呼吁家长和学校关注进化论中那些已毫无疑问的事实。
参考文献:
10. Darwin, Charles. The Origin of Species. London: J. M. Dent & Sons Ltd., 1971. 167-170.
11. Darwin, Charles. The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 Ed. Nora Barlow.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58. 72.
12. Dobzhansky, Theodosius. 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Evolution. 2nd Ed. Edited by Mark Ridle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400.
13. Darwin, Charles. The Descent of Man.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1998. 11-26.
14. Pope John Paul II “Message on evolution to the 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 Global CAtholic Network, March 06, 2010. http://www.ewtn.com/library/PAPALDOC/JP961022.HTM.
四、十字架下的孩子
有一次我向一位信徒朋友请教:“一个人只要在心里虔诚地信神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上教堂做礼拜?”那位朋友告诉我:“如果没人帮助,自己一个人很容易往下滑。”我当时想,为什么信徒们都这么脆弱,他们的信仰难道如此容易被动摇?!后来接触的信徒朋友多了才知道,在北美的华人基督徒中,很多人是由于刚移民到国外,生活上的巨大压力驱使他们来到教会寻求避护和帮助。他们在教会里确实能得到信友们的一些精神安慰和一点物质支援,但教会不可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很多人一定还记得2004年6月28日发生在多伦多士嘉堡的惨剧吧?那是加拿大联邦大选的日子,一位来自中国西安的移民说一声“爸爸走了!”,就从14层高的楼上跳了下去,无情地抛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3岁,另一个才3个月。死者和他太太参加教会已3年有余,自一年多前失业后他就没再去教会,只有他太太自已去。其实,在事发当天他太太已经感觉到不正常,所以打电话请了一位牧师来家中开导他,他们还共同做了45分钟的祷告。但牧师刚离开5分钟,他就从楼上跳了下去。
耶稣曾对门徒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他若心里不疑惑,只信他所说的必成,就必给他成了。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可11:23-24)如果信徒真的能像耶稣期许的那样心想事成、有求必应,为什么天下还会发生上面那样的悲剧呢?有人说,是因为他们信得还不够诚。可是,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天灾人祸中遇难,难道其中就没有一个是虔诚的信徒?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到一些很奇特的事件,如大难不死、奇妙的姻缘、意外的收获等等,但有些人却把自己的这些特殊经历夸大到迷信的程度,声称那些都是祷告的结果,是神特别的安排,说什么自从信教后,神就奇迹般地让他找到了如意的工作,家庭从此充满了和谐与快乐,买房子时神还帮助他找了一个既风水好又便宜的,得了癌症神又奇迹般让癌细胞消失,等等。他们含着泪水讲述的一个个动人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神似乎只倾听并满足他们为自己个人的祸福或得失所作的乞求,而从来不理会那些类似为全球爱滋病患者所作的祷告,也不关心那些类似为阻止滥杀无辜的战争所作的哀求。
每逢周末,夫妻俩带着小孩一起去教堂是北美华人社区常见的一道风景线。记得刚到加拿大不久,我曾随同一位信徒朋友第一次去教堂听牧师传教,那天牧师讲的主题是关于“恐惧”。他说自己6岁时就跟着父母一起信基督教了,从那时起,主就把一颗恐惧的心从他身上拿走了,从此凡遇险境,他都能临危不惧、逢凶化吉,因为主与他同在。他还让台下的师母作证,年青时他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上演超车等惊险动作,但坐在他旁边的师母却一百个放心,从来不害怕。当时我在台下却越听越感到可怕,试想那些未成年的小孩听了这样的说教该是多么危险!
刚学开车时,第一次上高速公路时,初学游泳时,难道这个牧师也一点不害怕?如果真的像他所说,从6岁开始就没有恐惧心了,他对恐惧就应该没有多少经验和体会,那么他又根据什么来大谈恐惧呢?
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基督徒的恐惧心远甚过平常人--他们说话做事都怕神不欢喜,怕不符合《圣经》教义,得了什么病也怀疑是神的惩罚或被魔鬼缠身,犯了什么大错或罪过更是要担心会被打入那永劫不复的地狱。其实,《圣经》本身关于要不要惧怕神又是前后矛盾的,叫人无所适从: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太10:28)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太22:37)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一4:18)
因此,许多小孩正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种被扭曲的恐惧观,其结果,该警觉时他们不警觉,而不该恐惧时他们却莫名恐惧。
由于事关小孩教育,我又想起一篇曾在华人基督徒中流传的“属灵”文章《金面包的启示》。作者说,他从小到大在中国的文化教育中都没有发现什么是“智慧”,最后是在《圣经》中找到了“智慧”。他用一个“金面包”的故事来说明,只有犹太人才懂得教给小孩“智慧”。最后他这样总结道:“智慧是要能在矛盾对立的选择中,找到适当的平衡立足点。解決问题需要勇气,可是不能太鲁莽或太懦弱;要有尊严,但是不骄傲也不粗俗;要谦逊,不自大也不卑屈;要谨慎,不冒昧也不胆怯;要說话,不多言也不寡言;要用字遣詞,用得恰到好处。此外,有智慧才能化矛盾为和谐,化危机为转机,绝处能再逢生。”这不正是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吗? 而事实上,《圣经》中却有许多说教是非常走极端的,要么爱到上天堂,要么恨到下地狱。比如[马可9:43-47]中教导说,倘若有哪一只手、或哪一只脚、或哪一只眼让你跌倒,为了上天堂,你就要把它砍掉或去掉。一个人跌倒,怎么分得清是哪只眼的错呢?谁又能判断这么偏执的教训是由哪边脑想出来的呢?
《金》文作者劝导别人要不卑不亢,自己却妄自菲薄。不少人为了证明犹太人是神的选民,或为了给《圣经》增加含金量,于是就把犹太人的聪明智慧夸大到不切实际的程度。我们不否认犹太人的杰出智慧,仅凭近代他们在各方面产生的像斯宾诺沙、马克斯、弗洛伊德及爱因斯坦等超级巨星,就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我们应该历史而客观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比如,目前90%以上的犹太人都不信新约,而新约却被基督徒奉为智慧中的智慧;古代以色列就不曾出现像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思想家,上面这些犹太巨星都是“升起”在发达的异国他乡(建国后的以色列却鲜有贡献),并且他们很多人都是《圣经》的批判者--难道“最智慧”的民族造就的“最智慧”的头脑却不信“最智慧”的书?
除了在教堂接受类似上面提到的说教,还有不少信徒鼓励小孩从小读《圣经》,而完全不会想到这是否合适。我曾做过一些统计,发现整部《圣经》只有97处提到“笑”, 而其中又只有10多个是善意或愉快的“笑”,其余都是“嗤笑”、“讥笑”、“嬉笑”等等;另一方面,整部《圣经》却有48处记述“同房”,552处讲到“怒”,849处提及“杀”,1279处谈到“死”!这些数据是否值得家长们三思呢?
五、孔子是否在天堂
不少人都对比尔·盖茨(Bill Gates) 及美国微软公司的一些经营行为颇有微词,但在盖茨先生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视窗操作系统及其它办公软件,对改善人类生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却是无人可以否认的,而且迄至今日盖茨夫妇已为全球各种慈善事业捐献了几百亿美元。如此优秀的人物是否可以上天堂呢?按照新约上的说法,除非盖茨先生将自己的一切财产全部献给教会,否则他要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孔都难(太19:21-24)。
有一次,我请教一位信徒朋友:“如果只有信耶稣才能上天堂,那么像孔子等古代的圣贤、僻远山区善良纯朴的农民以及不幸夭折的婴儿,他们根本不知道耶稣的存在,是否就要下地狱呢?”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位朋友竟回答说:“是的,因为耶稣说过,他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任何人想到他的父那里去(入天堂得永生),就得先过他这一关。”
我想很多人一定很难过“这一关”,怎么也不相信那些无辜的和善良的人们,甚至连圣人也要下地狱。达尔文就因为不相信自己死去的父亲和兄弟会下地狱,因此说这是该诅咒的教义15。
(一)《圣经》中的地狱
有基督徒统计,新约提到各种有关“地狱”的说教共162次,其中有70次由耶稣亲自提及16。然而,在旧约中却没有任何确切的关于死后要下地狱受永刑的记载和教训。在亚当和夏娃犯下“原罪”之前,耶和华只是警告他们吃禁果当天必死(创2:17);摩西在“十诫”中也没有说明犯“杀人”、“奸淫”、“不信神”等罪的人要下地狱;创世大洪水几乎灭绝世上所有的“罪人”,神也没有警告其中任何人要下地狱。简而言之,在旧约中神最严厉的惩罚只是“处死”而已。
就连保罗也从来不曾提到过地狱,他认为行羞耻和罪恶的后果只是死(罗6:21-23)。这又一次证明,保罗并不知道各福音书所描述的耶稣,否则他不可能不传授耶稣那么多关于地狱的说教。
有基督教学者认为,新约中的永火地狱是指地壳下炽热的熔岩。他们还通过计算证明,地壳下熔岩的大小正好可容得下过去死去的绝大部分人类。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电视网——美国TBN电视网,播放了一个系列节目,报导一些所谓的科学家在西伯利亚钻了一个很深的井,并用麦克风在井底成功地录到千万个鬼魂在地狱中受折磨所发出的痛哭嘶叫声17。这件事很快就被揭穿是谎言,可至今仍有许多人信以为真。耶稣曾在马太24:35中说:“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如果地狱是将被废去的地球的一部分,怎么又可能是永久的呢
美国心脏科医生罗林斯(Maurice Rawlings)写的《超越死亡之门》一书,也被广泛引用来证明地狱的存在。罗林斯在书中介绍,许多接近死亡的、已停止呼吸的、心脏停止跳动(所谓临床死亡)的人,在被抢救过来后有着非常不同的表情和反应。有的人回忆说,自己像是穿过时间隧道,到达了天堂,心情非常平静愉快;而有的人则像是刚从地狱走了一趟,表现得极度恐惧18。然而我们知道,临近死亡经验并不是真正的死亡经验,那不过是由于大脑缺氧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迷幻记忆而已。平时乐观、或当时身体、心理状况不错的人可能产生愉快的幻觉;而那些平时疑神疑鬼、做尽坏事、觉得自己一定会下地狱或当时身体、心理状况很糟糕的人,就很可能像平时一样做了一次恶梦而已。
《圣经》告诉我们,人死后毫无知觉(传9:5),要呆在坟墓里直到审判日那天复活,在审判之后才上天堂或下地狱(约5:28-29),下地狱是第二次死(启20:14)。然而审判日至今都还没有到来,怎么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已经在地狱中痛哭叫喊呢?又怎么会有人在临近死亡时就去了地狱呢?
根据新约中的描述,地狱要用永久的黑暗、炽热的火烤、毒蝎毒虫的蚀咬、无尽的干渴等等来活活折磨人,而且让人求死不得。(启9:5-6)使用这么狠毒的刑罚,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历史上最残忍的暴君。现代人类社会各文明国家都在宪法中明确禁止酷刑,有的国家甚至废除了死刑。比如,当2004年4月美国士兵在伊拉克监狱中的虐囚行为被曝光后, 就立即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启示录20:1-8中说,撒但本来已被关入地狱中,可是过了一千年之后又被释放出来迷惑人间,似乎是神在有意纵容这个超级罪犯。连罪大恶极的撒但都有机会被释放出来,那么为什么一般的“罪人”却反而要受到永不赦免的惩罚呢?(太25:46)现代文明国家保护每个公民信仰自由的合法权利,根本不会惩罚一个毫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纯粹思想犯或异教徒;公正的司法系统会尽量做到对罪犯的审讯、定罪合情合理,不可能对一个有限的罪行进行无限的惩罚;监狱在限制犯人的行动自由的同时,也会帮助教育犯人,鼓励他们出狱后重新做人。相比之下,永劫不复的地狱会是公正仁慈的惩罚吗?
罗素在《宗教与科学》一书中告诉我们,1864年当英国枢密院法律委员会宣布不信永刑地狱将不再是罪行之后,英国的许多牧师就再也不信永刑地狱了19。现在有许多基督教教派(如耶和华见证会等)甚至不承认地狱的存在。
(二)《圣经》中的天堂
很多人想象中的天堂是完美无缺的、无限幸福与和平的,但启示录12:7说那里有争战,马太11:12也说那里一直有暴力(中文和合本把“暴力”译成了“努力”)。
《圣经》中对天堂描绘得最多、最具体的是其最后一本书卷<启示录>。教会历来宣传它是最难懂的书卷,因为它里面有很多象征性的描述。其实作者把事情叙述得很清楚,对很多象征性的描述也都给予了必要的说明,比如耶稣手中握的七星是代表七教会(启1:19-20),七灯是代表七灵(启4:5),等等。
<启示录>的作者声称自己是按照神的指示,把所见所闻如实写下来,不过事实证明他是在天马行空地编造故事。无所不在的神竟被描绘成像红宝石一样坐在绿宝石的宝座上(启4:3)。耶稣开始时是个有白发、火眼、剑舌、铜脚、手拿七星的怪人(启1:12-20),后来又变成了七角七眼的怪羊(启5:6)。在作者看来,星星是很小的——会像无花果一样散落在地面上(启6:13);大地是平的和方的--有四个天使站在地的四角(启7:1)。当七位吹号天使中的第一位吹号时,地上的所有青草都被烧掉了(启8:7),而当第五位吹号时,神却吩咐蝗虫不要伤害地上的青草及各样青物(启9:1-4)。现代人看不到的牛鬼蛇神作者都能看到,而摩天大楼、计算机、飞机等现代产物他连一件都没看到,但他却声称自己看到的是未来世界。
基督徒通常以为自己死后是升天堂,<启示录>却说以后得救的人是住在从天上降下来的新耶路撒冷城。这座城长宽高各四千里,建在一个高山上,就是说,整个地球将变成一座大山,大山上又放着一个四千里高的方盒子——这恐怕将会是宇宙中最丑陋的一个星体。
<启示录>给我们描绘的天堂(新耶路撒冷城),虽然充满了珠光宝气,也有生命水和生命树,却毫无生机可言。在那里,没有日月星辰运动带来的四季变化、潮起潮落、昼夜更替,没有充足的阳光、滋润的雨露和肥沃的土壤,没有丰富茂盛的植物,也没有千姿百态的动物。总之,在那圣城里,人们再也见不到好山、好水、好风光。
在那圣城里,所有复活的圣徒都将是羔羊的新妇(启21:9),而且只是灵魂的新妇,因为保罗在歌林多前书15:50中说,血肉之体不能承受神的国,所以亲情、友情及爱情在天国都将不复存在——人们只能父不父、子不子、妻不妻地“活”着。在那里,人们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穿着洁白的圣服,跪拜和赞美神和羔羊。那里也是个等级森严的地方,神、羔羊、24长老、天使、犹太人就像高高的金字塔一样压在外邦人身上。犹太人虽比外邦人高一等,但也很悲惨,因为那些从以色列12个宗派中挑选出来上天堂的144 000人全是童男(启14:3-4),就是说,凡结过婚的犹太人全要下地狱!
在<启示录>描述的天国里,人们不再受风吹、雨打和日晒,也不愁吃、不愁喝,但感觉却像是被牧的牛羊;人们不再有辛酸的泪,当然也没有了甜蜜的笑;人们的福气可比千年之龟和万年之鹤,却远远不是快乐的仙;人们不再劳作、追求和梦想,自然也永别了创造的快乐。假如让人自由选择的话,恐怕很多人宁愿来世作人间的乞丐,也不愿去这样一个枯燥乏味的天国作被牧的牛羊。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撒但会带着一批天使造反,跑到人间来逍遥?!
(三)真正的天堂在人间
因而我们知道,万恶的地狱是不存在的,而真正的天堂其实就在人间。毛泽东说得好:“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路加福音>也说了句大实话:“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17:21)当然,人间也到处是坎坷与险阻,攀登、跨越、跌倒与迷途是人生旅途中必受的磨练。有时严重的挫折会让一些人对人生失去信心,看破红尘,因而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来世。
而基督教的终极追求就是来世的幸福——永生。不少基督徒都有一种末世情结,仿佛世界末日随时都会到来。因此对他们来说,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已没有太多意义。他们或许会认为,在理性的梯子上攀登得越高,到时就会摔得越重。耶稣也教导门徒:“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路6:40)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困难时,很多人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把它托付给主。比如,从梯子上摔下来,不去找摔下来的客观原因,而是想到“没有神的许可,一片叶子也掉不下来”;不去想办法爬起来,而是求助于祷告和唱赞美诗。
有诗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20明天其实就是一个个的今天,彼岸其实亦是一个个的此岸。幸福与平安不会因期待与祷告就从天而降。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世界其实就像一场经天纬地、造化无穷的大棋局——万事万物都在既定的规则中各行其道,上天让我们幸运地成为其中一位博奕者,其他人有缘成为我们人生的棋友和棋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受“长气”和“争势”的本能驱使,但上天同时又赋予了我们仁爱之心,即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因此君子懂得善养浩然之气。然而,世上永远都会有一些缺少棋德、不守棋规之人,为此我们不但要做善人,还要做强者,否则就会沦为任人摆布的“死棋子”。人类历史上也经常发生腥风血雨的撕杀、争斗,但是终极武器原子弹的出现以及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带来的疯狂破坏,终于让人类认识到,为了避免对谁都不利的“零和游戏”,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既要有竞争也要有合作,人类也必须理性和谐地与其他生命和大自然共处,从而开创万物共赢的“天时、地利、人和”,真正实现和平美好的人间天堂。
人生博奕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可选择不同的路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像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学习与探索。人与人之间、人与其整个生存环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这么错综繁杂的世界,怎样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或顾此失彼呢?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先哲们就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人间正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最后达至“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因地制宜,审时度势,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最终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
有人说,面对死亡,人世间的一切快乐与幸福就像过眼烟云,所有追求与努力到头来都不过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诚然,作为个人,任何人迟早都要走下人生棋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遁入可怕的虚无——我们的血脉和气势还会流传。即便死后化作一堆原子,也会在宇宙大生命的怀抱中各得其所而其“乐”融融。无论是叱咤风云的棋坛高手,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奕者,其生命都会化作历史棋谱的一部分。像爱因斯坦、孔子这样的棋师、棋圣,更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棋理和棋艺——永生不会来自于廉价的承诺,而要藉着辛勤的耕耘和智慧的创造去达成。东西方圣贤苏格拉底和孔子临终时并没有看到自己的“理想国”和“大同世”,可他们还是那样安详地离开人世,我想他们一定是坚信自己的生命即将升华,就像涅磐的凤凰一样永驻在人间。
终!
参考文献:
15. Darwin, Charles. The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 Ed. Nora Barlow.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58. 72.
16. Watkins, Terry “The truth about hell”Dial-the-Truth Ministries. April 16, 2006. http://www.av1611.org/hell.html .
17. 同16。
18. Rawlings, Maurice. Beyond Death’s Door. New York: Thomas Nelson Inc., 1978. 79-120.
19. Russell, Bertrand. MReligion and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35。
20. 钱鹤滩(清):《明日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