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合江南老
就学苏州的女儿最近陆续发来一些在江浙一带春游的风光照片,观之如身临其境,美景佳象令人陶醉。陶醉之感觉如何?似乎唯有韦庄的那阕脍炙人口的《菩萨蛮》方能道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韦庄这词,语中有画又有情,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字的美妙和蕴藉。有意思的是,词中的“江南”作为地理概念的本意应该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但在一般人的头脑中,“江南”的意象却往往是和处在长江下游的江浙水乡丘陵区域联系在一起的。这似乎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自南朝或者隋唐以降,江浙一带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美丽富庶之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其留下的无数描景抒情的经典美文穿越古今,深入人心。韦庄笔下“游人合老”的“江南”显然亦是如此。
江南好,尤在“春水碧于天”。春天在中国语境里是一年四季之首,其时植物萌芽生长,动物复苏繁殖,农夫下地播种,万象更新生机盎然。而江南的春天更是迷人:草长莺飞,柳绿花鲜,暖波连天,和风盈野。中国人自古以来赞美春天,歌咏江南的春天,就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理想社会的不尽希望。江南春天的明媚彰显着心胸的明媚,中华民族于此超越环球。
江南不光美在气候环境,还美在人与自然的珠连璧合。君到江南见,常常是水乡小镇里街舍与合道相依,城市近郊处湖波和青山相映,苏州园林于狭窄之地展示情感景致,杭州西湖在浩荡之中倾诉旖旎心曲……江南之美是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创造的,而这种创造并非对自然环境的颐指气使,实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现在一些过惯暴殄天物生活的欧美国家的人大谈特谈保护环境并自鸣得意地造出“低碳生活”的新花样,但其实与华夏千年传统文化相比,他们只不过是小儿科。
我有时也看到一些欧美国家的自然风景照片,一般是蓝天下的高山森林、草地田野、尖顶屋宇,壮观是壮观,美则美矣,但我从未对之产生亲切感,不像面对江南风光图片时那样心向往之。原因应该很多,其中之一在于,我们的江南美丽的不仅是自然风光,还有融合其中的数千年中华文化结晶,而这种文化又浸润于我们的心灵和血液之中。所以,我们看到的江南风景之美同时也是几千年诗词曲赋之美、文明传承之美、历史积淀之美,这种美之高贵独特寻遍全世界也无能出其右者。
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只合江南老。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