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刘聪秀:山区农村山林利用现状调查——以江西兴国为例

火烧 2007-06-25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本文以江西兴国山区农村为例,探讨山林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山林资源开发不足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提出合理利用山林资源的建议,助力农村经济振兴。

江西师范大学  刘聪秀

    当我们谈到农村,尤其是谈到山区农村时,在大多数人看来,那最大的特点就是山水特别多、田地也多,就是地方比较贫穷。的确,山地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在广大山区农村的现有资源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山多地少也成为许多山区农村的一大现实问题。

    有人也许就会说,农村山多是一种好事,因为山多的话,那自然资源、矿产资、砂石资源、林木资源、果木资源等等自然也比较丰富,而这些丰厚的自然资源对于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发家致富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话是这么说,也是这么个理,可是光有大自然所赐的丰厚的自然资源,而不去或者不会去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就这样去谈发展谈致富也许是毫无意义了,也很不现实。所以,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能否且怎样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的问题。

    江西兴国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山特别的多且又高大,这是其最大地理特征。高山多,那各种自然资源按理说也是较丰富的,可为什么兴国却仍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呢?当然,这也许是由许许多多的且比较复杂的因素所致。而就我今年2月到兴国农村所进行扶贫调查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农村没能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对于当地来说最为丰富的山林资源。故笔者通过对当地山区农村的山林的利用现状所进行的调查分析写下了此文,供大家一起来交流和讨论,共同来关注和思考山区农村的发展。

一、山林概况。

我所调查的是兴国华坑、钟田这两个典型的重点山区贫困村。这两个村的村落基本都是被重重的大山所包围,山多地少是每个村落的最大特点。华坑村拥有山地8000亩,而耕地约1800亩,人均耕地仅0.58亩。钟田村有山地约5500亩,而耕地约1500亩,人均耕地仅约0.7亩。这两个村的山都较高大,虽然其中有一些山是不太长林木的(当地人习惯称之为“石壁山”),但大多数的山上不是有许多林木的,不过有不少山上的树木都比较细小。当地山上的树木种类大致有:松树、杉树、毛竹、油茶树、果树等等。从整体上来说是以松树为主体的,且这些松树基本上是自然生长的,当地很少人去人工种植林木,就是说人工造林意识很弱,就是对于山上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是不大去管理的。不过,我们在一些少数的山上也发现了曾经人工造林痕迹,但都已是些枯苗了。总之,这两个村山地多,但林木种类较单调,树木成材率也较低,使得林木资源不是很丰富。

二、利用现状。

1、荒废。

    当地山很多,林木在数量上来说也不少,但大多数山林都是被荒废了,出现了大片的山林被搁置一边,没人去管理的现象,而开发和利用就更谈不上了。当地村民们的致富眼光基本上都一致投向了外出打工挣钱,只要有能力就想尽办法走出大山,到城市里去找发财之路。这样就把山内的一些原有的资源不肖一顾,让其荒废。

2、燃料。

在那被重重大山包围下的山沟里,面对着高山上许许多多的树林,说村民们把这些林木荒废掉,没有去开发利用它们,这是一个现实(事实),但在一定程度上村民们也没有完全地把山林置于荒废状态,也对已有的山林稍加利用,只不过是这种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所说的开发式利用。因为当地村民们对山林的利用还是传统式、原始式地利用,就是说村民们只管去向大山要树木,而不去管理山林。在村民眼里,这高山这山林根本上就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柴木(草)”。所以,村民们对山林的利用就是上山砍树砍柴,认为山林唯一的价值就是为自己日常生活提供了燃料,只要认为能燃烧的能砍的就都砍下来,搬到自己里储存起来。所以,你在大山里可以发现各家各户的门前屋后甚至屋内到处都是堆满了柴木柴草,离村子较近的山也趋向于变成“光头”了,树木越来越稀疏了,就是村民就近砍伐而又不及时人工造林所致。

3、人工造林。

在当地许多荒废的山上,我们也可以偶尔看到一些曾经人工造林的痕迹,但这种人工造林都是以前当地政府历任领导当时在任时所搞出来的一些政绩,以显示他们曾在此担任过领导,也的也许是为了完成上级的达标任务所进行的形象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人工造林都是在当地政府行政指令下所形成的,少不了会出现盲目性的问题,到头来只不过是带来了劳民伤财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山上看到了曾经凝聚了农民钱财和劳力的小树苗如今仍是小树苗,小枯树苗。这些枯苗遍布山头,这种惨象也许是政府行政指令的盲目性问题,也许是水土问题,也许是种养和管理上的问题,但这在当地已是一个摆在世人面前的事实。

4、油茶和果树。

    当地村民对山林的利用还体现在油茶树和果树方面。以前山上人工种植了许多油茶树,人们在收获季节到山上摘油茶果子,晒干了用于榨油,这也是一种食用油,曾经这还是当地的一种特产之一呢,茶油价格都是较高的。而现在没人种了,村民们只是对遗留下来的油茶树进了利用,在空闲时到山上去采油茶果子来榨油,有的供自己食用,有的就买到市场上去,挣点钱。但山上的油茶树已很少很少了,这种利用也只是一种很有限的了。近几年来,有少数当地村民也开始种植果树了,有个别农户还大规模地种植了各种果树,如李子、桃子、桔子、脐橙、杨梅等等。虽然有村民利用荒山种植了一些果树,出现了一些小果园,但这在山里只是极少数的现象。

三、现状分析。

    在这大山里,有着这么丰富的山地资源、林木资源等,当地农村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消极的山林利用现象呢?这种山林利用现状是什么因素所导致的呢?也许这里面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此次大山之行,我总结出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村的山林开发和利用。

1、农民的思想观念仍比较传统,对许多事物还是以较传统、原始的观念待之,特别是对于新的东西和新的思想一时还难以接受,在没有改变思想之前,他们只有以已有的经验和观念去对待眼前事物,从而使当地村民的发展眼光较短浅,对大山内已有的较丰富的山林资源只是稍加传统式的利用而没有真正地开发利用起来,大家弃之并盲目地向山外跑。

2、社会因素也是有的,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也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因为在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眼里,外面是个美好的花花世界,什么都比农村好,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外界对于农民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农民也陷入对货币(现金)收入的一味地追求当中,致使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都离开大山走进了他们向往的城市(都市),在那里另谋发财致富之路,从而使山内劳动力严重不足,村民固然对大片山林资源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只能让其置于荒废状态了。

3、交通阻塞问题。在这被重重大山包围之下的许多村庄,交通条件十分差,许多村庄都还没有通路,就是有也只是村民自己在山里开挖出来的泥沙路,这样的路都是晴通雨阻。至于修水泥路,政府没钱农民也更没钱了,所以山里水泥路极少。这样就使山内的林木和水果都运不出去,商人也很少进山收购,因进出太困难了,从而导致林业果业等都发展不起来,村民也就只能让山林资源荒废了。

4、山区农民在经济上很贫困,生活水平自然就很低,所以在当地村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燃料更多的还是选择那些基本上不需要成本投入的直接能向大山索取的柴木(草),他们认为山上的树木杂草砍下来就是自己的燃烧材料。对于煤炭、电力、液化气等能源来说,农民是没有能力来支付这样的享受成本的,再加上交通条件差,就是有了支付能力也不在可能用上煤炭、煤气,因为这些东西很难进入山内的,就是进去了也要多加上一笔费用了。所以农民自然就选择了划算的山上的柴木什么的了,就出现了只对山林资源的传统式的利用。

5、山林的承包开发利用方面的问题。让当地农民自己去把山林承包下来再开发和利用起来是有很大困难的,因为农民在承包山林方面缺少资金和开发利用的技术,也缺少来自政府方面的一些相关的政策及开发利用山林的一些经济思想和管理方法。还有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在当地仍有一些村民小组的山林还是村集体所有的,并没有分配到各家各户,这就给山林的承包上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就是说没产权林权什么的,这样就使村民承包山林的积极性不高,就不能很好地去开发利用山林资源。

6、自然条件方面的问题。当地山地虽然很多,但土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土壤成分、营养、矿物质、水分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土壤因为缺少营养、水分的原因,所以山上不是很会长树木,就是人工种植也活不了,就是能长树木也是长不大,树木成材率很低,很多山都是像当地人所说“石壁山”,大多是石壁石头而植物很少,果树的种植也是要看土壤条件的,所以当地果树种植也不是很多,这样下来,山林的整体的利用情况就很不理想了。

7、人工造林方面的问题。当地的人工造林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村民自愿进行的,而在是政府行政指令下所进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工造林现象,当地政府领导干部要么是为了完成上级所下达的达标性的硬指标任务,要么就是为了在当地树立起自己的好形象,大干一番事业,以大显自己的政绩,所以就会强制性地组织农民上山植树造林,这样就会带来盲目性造林的问题,忽略很多方面的问题,不切实际地进行造林,政府不惜花巨资让农民投工投劳,只管把树苗种种下去而不去管理,一阵风过后,山上就全是枯苗一片了,山林还是处于荒废状态了。

四、思考与疑惑。

我在此次大山一行之中确实发现了当地有大片的山林被荒废了,农民除了对这些山林资源有一点的传统式原始式的利用外,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开发性的利用了。这是大山沟里的一个现实,一个事实,相信别的山区农村也一样会有类似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罢了。那为什么这大山里放着这么多的山林资源不用而让其荒废呢?是农民的思想观念问题?是交通阻塞的问题?是农民贫困的问题?是土壤的问题?还是政府政策问题?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在调查中分析所得出来的,我觉得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与当地山林的荒废有关,当然了,因素也许还有许多许多,还待我们共同去关注和思考。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们又如何去让农民充分地开发利用这丰富的山林资源呢?是解决上述中我通过调查分析所得出的问题?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还是想办法让农民放弃山林改道去寻找新的更有效更好的出路呢?那又如何去走新的路子呢?

总之,我还是那句话,中国乡村社会,特别是中国的山区乡村社会有太多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发现,共同去思考,去关注,去研究。希望大家行动起来吧,走进农村,深入大山,一起去关注山区乡村社会,关注中国乡村社会。

                                                    2007年3月25日于南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