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吕加平:《风云突变的一九六二年》之前言、目录

火烧 2007-06-27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本文探讨1962年作为世界冷战转折点,分析毛泽东战略转变及中印边境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聚焦中国内外战略变化与安全形势。

风云突变的一九六二年

—世界冷战转折点

与毛泽东形成新战略

吕加平

前  言   话说世界冷战与1962年

第一章   风云突变的1962年

第二章   1962年黑色春夏之交与

毛泽东注意力的方向性转变

第三章   古巴导弹危机与中印边境之战

第四章   世界冷战转折点与毛泽东形成新战略

2006年10月于湖南邵阳

作者吕加平,上海嘉定人,1941年6月生于上海,无党派人士,曾是军人,1965年从北京调到湖南工作,中国二战史研究会会员,著有《阴谋与抗争—肯尼迪总统被剌案起因剖析:猪湾事件》(1998年出版)、《中国的战略失误—从科索沃战争到台海危机》(2002年美国出版)。

联系地址:湖南省邵阳市东风路175号省祁剧院  邮编:422001 

电话:0739—5222053    email: [email protected]

前 言

话说世界冷战与1962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苏联斯大林(J·V·Stalin)在1946年2月9日的一次演讲中,将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与责任归咎于资本主义,并严厉指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暗示了苏联与西方之间将存在持久的冲突;同月22日,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George F·Kennan)在向美国国务院所发的一份“八千字电报”中分析了苏联政策的缘由,其论点词语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战略奠定了基础(注);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S·Churehill)在美国密苏里州杜鲁门(Harry S·Truman)的故乡富尔顿发表演说,宣布一道“铁幕”已降临欧洲大陆,宣称西方和苏联已进入新的对抗时代。以以上苏美英三言为标志,世界开始进入了冷战时期,直到1991年12月25日苏共解散、苏联解体,这个历时45年的冷战方告结束。

然而值得重视的是,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战后冷战时期,1962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是国际风云突变的多事之年,更是改变以美苏为主的世界冷战格局和中国内外战略走向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年初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以后,在国际上发生了美国总统肯尼迪根据“灵活反应”军事新战略正式发动了针对中国的侵越“特种战争”,并支持、鼓励和配合台湾蒋介石集团企图“反攻大陆”;苏联在中国西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制造了策动6万多边民外逃事件和流血暴乱事件的反华颠覆活动,进一步恶化中苏两国关系;与此同时,在国内又发生了10万人逃港事件和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国家安全的有害倾向;接着,印度在美英的支持和苏联的袒护下,在西藏和新疆的中印边界先后两次发动了侵占中国领土的侵华边境战争,迫使中国两次举行自卫反击。这一系列重大事件,造成中国内外形势空前严重和紧张,也促使了毛泽东的思想和注意力从注重国内经济建设向重视国家安全和准备战争的方向转变。

然而,这一年更为突出的事件是,与中印边境战争的同一时间,在大西洋加勒比海突然爆发了险些酿成美苏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而决定美苏在这场危机中谁输谁赢的关键因素却是中国。肯尼迪为了避免美国在核危机中失败而对中国两次施以调虎离山的“防抄”圈套,唆使印度侵华,调遣中国反击;赫鲁晓夫用欺骗手段企图诱使中国出击亚太,利用中国助苏制美,被毛泽东识破后竟恼羞成怒地对中国进行报复。毛泽东两次下令反击印度入侵,使中国以中印边境的常规热战方式参与了美苏古巴导弹核冷战较量的全过程,不仅摆脱了美国的陷阱,而且也击破了苏联的骗局,遂使这场危机避免了核战争的发生,并出现了美赢苏输的结果,以及苏联却成为这场危机的真正赢家。这个现实结局和长远结果,不仅是世界冷战的转折点,更是毛泽东形成并最终确立今后中国国际斗争新战略的转折点,它使冷战由以美苏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格局,开始向以美苏中三足较量为特点的结构转变。因此,要想了解和研究冷战,以及它与中国及毛泽东方向性战略转变的关系,很有必要着重了解和研究1962年。由于这一年所发生的事件纷繁复杂,内外交错,惊心动魄,为了便于叙述介绍,本著就按照时间顺序从“七千人大会”说起。

(注)美国雷蒙德•加特霍夫著 伍牛 王薇译:《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第1页。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第一章  风云突变的1962年

目 录

一、“七千人大会”

1、毛泽东说我第一次抓工业就像1927年秋收起义那样第一仗就打了败仗

2、七千人大会召开  毛泽东再作检讨并强调发扬民主

3、毛泽东说共产党要万岁民主党派也要万岁

二、肯尼迪的“灵活反应”新战略与发动针对中国的侵越战争

1、肯尼迪的美国式侵越“特种战争”

2、走入死胡同的艾森豪威尔“大规模报复”战略

3、肯尼迪的“灵活反应”新战略

4、肯尼迪发动侵越战争是为了对付中国

5、肯尼迪竭力阻止中国成为核国家并企图发动对华核战争

三、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并制造反华颠覆事件

1、苏联策动新疆伊塔边民外逃事件

2、苏联制造伊塔流血暴乱事件

3、苏联蓄意恶化两国关系和进行反华颠覆活动

4、新疆“伊塔事件”起因的历史根源

四、蒋介石蠢蠢欲动  10万人逃港事件和尼赫鲁打上门来

1、美国支持蒋介石积极准备反攻大陆

2、港英煽动大陆人大批逃港

3、美英支持尼赫鲁侵华

(1)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

(2)印度在中印边界发动侵占中国领土的军事进攻

附录一、“大规模报复”战略简介

附录二、笔者所知的“伊塔事件”


第二章    1962年黑色春夏之交与

毛泽东注意力的方向性转变

目 录

一、1962年黑色春夏之交与毛泽东情绪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1、毛泽东密切关注肯尼迪政府战略新变化和越南战争新动向

2、毛泽东的盛怒

3、毛泽东仍还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并对克服困难经济好转充满自信

4、毛泽东的思想情绪在起变化

5、1962年黑色春夏之交与毛泽东思想和注意力的急剧转变

二、毛泽东思想和注意力的方向性转变与战略对策

1、毛泽东开始把重视的重点从经济建设转向国家安全和准备战争

2、毛泽东注意力战略性转变的外部国际原因

3、毛泽东对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基本认识和战略判断

4、毛泽东的战略对策

三、平息三大事件与要对付这个姓蒋的

1、平息外逃和暴乱事件

(1)、平息伊塔外逃事件

(2)、平息逃港事件

(3)、平息伊塔暴乱事件

2、毛泽东要大家准备打仗对付这个姓蒋的

3、要摸清楚美国的底

4、焦急紧张的肯尼迪政府

5、肯尼迪说美国决不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

6、周恩来说毛泽东抓住美国这个中心环节全局就活了

四、毛泽东痛打蒋介石 解放军反击尼赫鲁

1、按下“葫芦”浮起“瓢”

2、美国重又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

3、蒋介石正式窜犯大陆  尼赫鲁悍然进攻中国

4、毛泽东痛打老蒋再探美国意图

5、毛泽东终于下决心打这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第三章  古巴导弹危机与中印边境之战

目录

一、赫鲁晓夫策划把古巴变成威慑美国的核导弹基地

1、邓小平痛斥苏共领导人

2、赫鲁晓夫突发奇想 出古巴导弹奇招

3、赫鲁晓夫大胆冒险的如意打算

4、赫鲁晓夫百般欺骗 肯尼迪仍未最后确认

5、U-2意外发现 导弹危机拉开序幕

6、肯尼迪怒骂赫鲁晓夫  美国首要应对的却是中国

二、肯尼迪对中国的“防抄”战略与毛泽东不知情而中计受骗被调遣

1、肯尼迪最怕毛泽东在亚太实施对美国的“抄后”战略

2、印度打响侵华边境战争  肯尼迪从容策划对付苏联

3、空袭封锁两派相争  传来中国反击的消息

4、中国军队对印军全线反击  肯尼迪知道毛泽东已被瞒骗中计而受到调遣

三、肯尼迪宣布海上封锁 毛泽东发现中了圈套

1、肯尼迪宣布封锁 美苏各不相让

2、毛泽东感到中了肯尼迪的圈套

3、毛泽东在导弹危机时可以出击亚太助苏反美

4、毛泽东的叹惜与无奈

5、封锁生效日中国建议和谈印度继续要打

四、美苏核战一触即发  赫鲁晓夫临阵退缩

1、美苏核大战碰线即发 双方将在头1个小时各死1亿人

2、千钧一发之际的戏剧性突变 赫鲁晓夫临阵畏惧变软而退缩

3、赫鲁晓夫进一步变软后退

4、10月27日--“黑色星期六”

5、肯尼迪软硬兼施但仍被迫让步

6、赫鲁晓夫屈服认输  导弹危机和平结束


第四章  世界冷战转折点与毛泽东形成新战略

目录

一、赫鲁晓夫导弹危机的失败之因

1、古巴导弹危机与柏林危机的不同之处

2、稳操胜券的赫鲁晓夫一错再错丢失良机将胜利之果拱手相让

3、美国的成功从今天(1961年7月7日)开始

4、苏联在保密工作上的疏忽和失当

5、赫鲁晓夫的战略歧途

    二、苏联最大的战略错误  毛泽东识破赫鲁晓夫居心

1、中国在世界冷战格局中第三者地位的战略作用和威力

2、赫鲁晓夫假借联合反美企图控制中国

3、解放军炮击金门初显中国第三力量神威

4、赫鲁晓夫拉拢中国助苏反美

5、毛泽东识破赫鲁晓夫的真正用心

6、毛泽东的警觉和判断

三、美苏中三巨头斗智斗勇  导弹危机中印战争同时结束

1、肯尼迪要印度再次侵华

2、鲁晓夫说变就变并对中国进行报复

3、毛泽东下令再战印度迫其认输求和

4、古巴导弹危机与中印边界之战同时正式结束

5、中国主动停战撤军摆脱印度牵制  美苏印暗中勾结共同对付中国

四、古巴导弹危机是世界冷战转折点

1、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转折点的主要论点与肯尼迪前瞻性的核战争观

2、中国冷战史界对古巴导弹危机的评价

3、冷战格局由美苏两极相争开始变为美苏中三角较量的转折点

五、古巴导弹危机的真正赢家是苏联

1、以撤导换取美国不入侵的承诺保证了古巴安全

   2、获得了美国不可能进攻苏联的信息使苏联感到已获安全

3、把中国推到反美斗争第一线自己退居二线坐观虎斗左右逢源从中渔利

六、毛泽东形成对外国际新战略

1、毛泽东在导弹危机正式结束的同一天下令停火撤军的原因

2、毛泽东的重要发现

3、毛泽东通过导弹危机、中印之战和随后的形势变化形成了自己的对外新战略

《风云突变的一九六二年》书稿的附后补充

第五章  毛泽东为避核战拒“抄后”

与导弹危机引发中苏大论战

吕加平

(2006年12月26日)

文前说明

《风云突变的一九六二年—世界冷战转折点与毛泽东形成新战略》的书稿寄发给了军地的一些有关专家学者权威、研究部门和教学单位以及朋友们,不少阅审者不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能够早日出版,让更多的人知道1962年真实的历史真相和美苏中领导层尤其是肯尼迪、赫鲁晓夫和毛泽东世界三巨头的战略决策机密,而且还寄来了一些资料、书籍,供笔者补充校正,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有两条是:一、对于毛泽东在导弹危机公开爆发后拒绝实施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人所要求的对美“抄后”战略,为什么说是避免发生美苏核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因果关系说得还不很清楚;二、古巴导弹危机和中印边境之战同时结束后,立刻爆发了中苏闹翻的意识形态大论战,而且愈演愈烈,两党两国关系加剧恶化,这也是属于1962年时间范围内所发生的重大突变事件。但书稿中没有提到,对于导弹危机与中苏论战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问题,也没有涉及,这似乎对风云突变的1962年缺乏完整的表述,应予补充。

笔者非常感谢阅审者们的热情支持鼓励和宝贵意见,目前笔者正在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以及所获得的新资料,对书稿的一至四章进行补充和修改,增加了1万余字。同时对以上两条意见加写了一个附后补充,独成一章,然后再整合修改(全书近26万字)。

现寄上该附后补充的第五章《毛泽东为避核战拒“抄后”与导弹危机引发中苏大论战》,欢迎热心者继续给予批评指正,以助笔者继续修改和增补,把这本书写好,争取尽快出版,以飨读者。

                                            2006-12-26


目 录

一、毛泽东不犯二过

1、毛泽东的败仗与受骗

2、再看古巴导弹危机和中印边境战争

3、毛泽东中肯尼迪“防抄”调遣之计的原因

4、陈毅元帅说毛泽东不犯二过  中国革命转战点是鸭溪会议

二、毛泽东为避核战拒“抄后”

1、中国已被印度缠住与如果实施“抄后”战略的三种可能

2、三种可能都会引发美苏核战争和美国对华核进攻

3、只有不“抄后” 才能避核战

4、“反客为主”--如果实施“抄后”的第四种可能

5、毛泽东拒绝“抄后”的巨大风险

6、毛泽东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三、古巴导弹危机引发中苏大论战

1、导弹危机结束 赫鲁晓夫变脸

2、赫鲁晓夫迁怒中国 苏共集团围攻中共

3、“高空寒流滚滚急” “更无豪杰怕熊罴”

4、赫鲁晓夫亲自上阵攻击中共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5、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后赫鲁晓夫集团围攻中共挑起论战的两个原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