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刘丽丽:浴血湘江的女人们

火烧 2007-06-27 00:00:00 历史视野 1030
讲述浴血湘江的女人们在长征中的英勇事迹,展现她们在战火中的坚韧与牺牲,记录红军历史中的感人瞬间。

刘丽丽:浴血湘江的女人们
 

[选自《她们:三十二个女人的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出版,编著者:刘丽丽. ]


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蒋介石此时已从攻占瑞金所获中共资料中,明白了中央红军“遁去”的真正意图。他任命湘军头目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 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并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此时,各军阀为一己利益,曾使得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130 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 天之久。但由于红军行动迟缓,未能抓住这一良机。尽管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遗憾的是,中央纵队的行军速度依然不能加快。此时,湘军和桂军蜂拥而至,并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兵力和武器优于自己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爆炸声不绝于耳,来不及构筑工事、装备单一的红军不得不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

扔掉辎重,轻装前行在红军火力的掩护下,中央纵队开始过江。当那一双双刚刚解放的半大脚,淌入湘江浴血的河水之时,这些在苏区和平的工作环境中个个争强好胜的女人,此时此地看到的却是湘江岸边横躺竖卧的熟悉又陌生的战友,那些刚刚还生龙活虎的小鬼,现在却倒在地上,鲜血汩汩地从身上、头上流出来,还带着他们体温的血染红了金黄的沙滩,染红了清澈的江水。有的女人还从未见过这样的战争场面,她们的心颤抖着,惊悚地跑过倒下的战友身边,跑向江边的那座浮桥。

李坚真正帮助挑夫们往浮桥上搬运那台死沉死沉的X 光机,8 个挑夫剩了6 个,一步一挪地往桥板上移,又占地方又缓慢的移动,挡住了后面的一大片担架。

浮桥用竹竿或是木板连接起来平铺在水面上,没有桥墩,更没有栏杆和扶手,走在上面晃得厉害。不习惯的人,徒手走在上面都会害怕,更何况还要抬着死沉死沉的几十、几百公斤重的辎重,其难度可想而知。此时此刻,中央纵队有3000名挑夫,负载着苏维埃政府的全部家当:拆卸下来的兵工厂的机床、刚造出来的炮弹、印刷钞票和书报的机器、发电机、电台、成捆的电线、X 光机,各种文件、档案,还有红军储备的金条、银元、粮食、药品、办公桌椅,等等。

在行军的路途中,抬着这些笨重的家伙,大大影响了行进速度。就拿总卫生部的这台X 光机来说,这个七八百斤重的庞然大物,实在让人头痛,抬着它走需要8 个人,特别是遇到上山、下山和走羊肠小道的时候,有时路窄得只能通过一个人,每迈一步都很艰难。遇到这种情况,队伍就要停下来,等待挑夫把这个大家伙一点一点挪过去,大家都笑着说它像个大棺材似的。一次,行军要翻过一座相对较陡的山,挑夫们抬着这个笨家伙,一步一挪、一挪一歇地往山上走,李坚真和几个女战士一边帮忙,一边喊号子。可到了半山腰,挑夫们还是没了力气,干脆扔下机器,徒手爬上了山顶。李坚真又气又急,可挑夫们说什么都不再抬这个“劳什子”了。眼看部队仍在行进,而且共和国的财产重于一切,李坚真朝着四周大喊一声:“男同志抬不动了,让我们女同志把它抬上去,我就不信抬不动它。”说着,就和邓六金、刘彩香、危秀英等几个女战士抬起它一步一步向着山顶挪去。而此时的湘江两岸枪炮声不绝于耳,站在晃晃荡荡的浮桥上,每挪一步付出的代价相当于平地上几倍。“桥上抬的是什么?”李坚真抬头一看,是毛主席在问话。

“是总卫生部的X 光机。”李坚真马上回答。

“把它扔到江里,不要再抬着这么重的东西过桥了,给后面的人让开一条路。”毛泽东大声地命令李坚真。挑夫听了,高兴极了,还没等李坚真反映过来,这台被抬着走了几百里的X 光机已经“扑通”一声掉进了江里。从此,女人们再也不用为抬这个笨家伙而发愁了。

实际上,扔进江里和留在江边的又何止这一台机器。当初,中央的命令是资产比人的生命更重要,为了使财产不受损失,无数革命战士的生命留在了荒山野岭。此时,这一派狼籍的财产遗失,挽救了多少红军的生命,保存了多少红军的实力!长征伊始的一些指导思想是需要后人回味和评判的。

狼籍江岸由于渡江时间紧迫,浮桥只供担架和辎重通过,战士们只有跑步涉水过江。李伯钊站在滔滔的江水边,无奈地扔掉了她在苏区辛辛苦苦写下的剧本和歌词。这些曾在连队里,在群众中演出并赢得过雷鸣般掌声的剧目,就这样轻易地扔在了这血浴的水面上。她心里非常明白,这些剧本,即使背过江去,被水浸泡之后也将成为废品一堆。何况她并不高大的身躯,能否渡过江还是个问题。望着奔腾的湘江水,这位曾一路跳着舞蹈唱着歌儿鼓舞战士们战胜困难的女战士,此时此刻多么想自己的丈夫杨尚昆能在身边啊!

李伯钊是1929年在莫斯科留学时与同为留学生的杨尚昆结婚的。这个出生在四川重庆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子,从小就喜爱文学。6 岁时,曾是同盟会会员的父亲去世,使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于是她发愤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在肖楚女和张闻天的影响下,一向性格外向的李伯钊,很快成了进步青年中的活跃分子。加入共青团后,她更加积极地参加学校的文艺宣传活动。1926年,李伯钊与博古等人被派往莫斯科学习。回国后,先是在上海,后绕道香港来到闽西根据地。

在苏区,李伯钊的文艺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她组织剧团,创办高尔基戏剧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那些丢弃的剧本,不是万不得已她是舍不得丢的。

“李伯钊同志,快过江吧。”刘伯承正好来到江边,看着他们的戏剧学校校长李伯钊站在那里发愣,于是,嘱咐她拽上他的骡子尾巴,匆匆地渡过了湘江。如果不是刘伯承的骡子尾巴,这位极富文艺才华的李伯钊能否安全过江也许会是个问号,那么远征途中的多场同乐晚会的组织和那首广为传唱的打骑兵歌的合作,还有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的欢庆会上赢得掌声如潮的苏联水兵舞不知会是个什么情形。

邓六金抢渡湘江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没有停歇。敌人发起了全线进攻,企图全歼正在渡江的红军。担架队的女红军们一部分轻装渡江,在浮桥的两端接应担架,一部分负责运送药箱。担架在浮桥上走得很慢,子弹又在头顶呼啸。邓六金来不及多想,把药箱顶在头上噼里啪啦跳进江里,好在江水不急也不很深,她又有着一双大脚板,很快就到了岸边。但江里漂浮着的一片片血红,让她心中充溢着一股说不出的滋味。那映红天边的湘江的血水啊,带走了多少英烈的忠魂,邓六金听到了自己的心碎裂的声音,眼泪扑簌簌地滚落下来。

这个从小就很少掉眼泪的女人,母亲生下她才十几天,就把她给了人家作养女。她的大脚并不是因为妇女解放,而是因为穷的缘故。养父是个跛子,不能下田干活,以剃头为生,六金从小就跟着养父学剃头,养母在家种田。农闲时,她跟着养父走街串巷;农忙时,她又得在家里帮养母侍弄庄稼。养父母家和自己家一样穷,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米饭,长年累月吃红薯干。她从小到大连草鞋都没穿过一双,成年打赤脚,脚掌上的老茧足有半寸厚。也正是这层老茧,使她在长征中少吃了许多苦头。

这个大脚板的女人对地主老财怀着刻骨的仇恨,她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年的大年三十,家里刚刚炖了一锅有点肉腥的豆腐,闻着锅里飘出的喷喷香味,小六金不知咽了多少次口水。养母正在往碗里盛白米饭,这时,忽听门外一阵“开门,开门”的吆喝并伴随着一通砸门声。养父母吓坏了,哆哆嗦嗦地开了门,地主的狗腿子来家里逼债了。养父还不起债,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一锅还冒着热气的饭菜一点不剩地端走了。养父母不禁抱头痛哭,小六金没有哭,但她的心很痛,一年才有这么一顿像样的饭菜呀!不得已,等地主走了以后,养父母只好让她拿个口袋再去地主家借些粮食,狠心的地主不但没有借粮给小六金,还放出大狼狗,在她稚嫩的腿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是红军解放了她的家乡,惩治了地主老财,也解救了邓六金。

邓六金偷偷从养父母家逃婚出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是党让她吃上了饱饭,让她从封建的旧枷锁里解放出来,当了妇女干部,还送她进了中央党校学习。她的爱恨最分明,当她眼看着自己的同胞战友一个个倒在血泊中,她怎能不伤心不落泪!

亲历李德的暴脾气曾玉当时已经怀孕7 个多月,肚子大得像扣了一口大锅。大部队出发时,她不在名单之列,她的随队出征,只是她自己的一厢情愿。当她听说自己的丈夫也在出征的行列中,竟然挺着鼓鼓的大肚子,悄悄地跟在队伍的后面,一路走了下来。因为她是“编外”,一路上没有口粮,没有装备,更没有马匹可以代步,她只是凭借着坚强的毅力,紧跟大部队不离开半步。这位性格倔强的井冈山时代的女红军,深深打动了和她一同走在路上的女人。蔡畅、邓颖超、贺子珍、李坚真、萧月华等对她一路照顾。吃饭时,大家一同匀出口粮给她吃;宿营时,大姐们就拉上她挤在一起睡。一路上,她承受着身体和精神多方面的痛楚,但她一直是一个乐天派,从没有抱怨过。

部队过了湘江,由于伤亡惨重,部队序列被冲乱。行进中的莽莽大森林就像一张层叠的大网,罩在了这支浴血的队伍的头顶。在这里,曾玉见到了自己的丈夫红五军团参谋长周子昆。夫妻相见,尤其是在那样的岁月,在刚刚经历了那样的一场浴血战斗之后,能够见到活生生的对方,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啊。他们互相拥抱着,互相抚慰着,互相倾诉着……他们忘记了这是在行军之中,他们忘记了敌人还在不远处追击,他们更不会想到的是身后会有一双愤怒的眼睛。

湘江一役,给了突围转移的红军以重创,可以说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这一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此时的最高“三人团”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骑在马上的博古和李德,脸色都很难看。尤其是博古,作为中央最高权力的负责人,他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也许横卧在湘江两岸的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占据了他的大脑,他不知道,该怎样向全军指战员交代这次战役的决策、经过和结局。他茫然地坐在马背上,不知是在思索前行,还是在后悔当初,但那一脸的沮丧很明显。李德也是悻悻地,但他并不是自责,只是感觉上帝没有站在他的一侧而已。他让马紧走了两步,追上了博古。他刚要对情绪不佳的博古说点什么,一抬头却看见不远处的一棵大树根旁倚坐着一对男女。看了一阵,他辨认出是周子昆和他的夫人曾玉。李德径直朝着他们两人走去。

“你倒好,一个师长把整个师都丢光了,竟然自己带着老婆跑到这儿来了!不可思议!”还未走到跟前,李德已经控制不住他的火爆脾气。

还在丈夫的怀抱中的曾玉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两个人下意识地分开站了起来。看到洋顾问的一脸不高兴,曾玉低下头不言语,周子昆忙说:“李德同志……”

李德根本不容周子昆辩解什么,大着嗓门,叽里咕噜地叫起来:“你,该为三十四师的覆灭负全部责任!你应该上军事法庭!”

除了曾玉,其他在场的人到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洋顾问把周子昆当成了在战场上指挥三十四师与敌浴血奋战的师长陈树湘。周子昆当过三十四师师长,不错,但那已是老皇历了。这一次是陈树湘,而非周子昆。而且,此时人们也许不会知道,就是这次战斗,陈树湘腹部受伤,在突围的时候被敌俘获,但在押解过程中,趁敌兵不注意,用自己的双手从腹部的伤口中扯断了肠子,壮烈牺牲。

就这样,连自己军队的将士如何调配都搞不清楚的李德,居然厚颜指挥着红军万千人马,指挥着红军大大小小的战役,这段历史可鉴后人。

曾玉在一旁一直默不作声。她心里非常清楚,无论她说什么,也无论她怎样说,这位洋顾问都不会理睬她。因为她平时曾耳闻李德对萧月华大打出手的事情,她很犯憷这样的男人。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德指手画脚地对她的丈夫大发雷霆。她听不懂李德说的话,但她能够从中看出他的表情。李德真是气坏了,大叫着让警卫员把周子昆捆起来关保卫局。曾玉吓坏了,她不明白,好端端地,李德为什么就要把她的丈夫带走,她甚至以为是自己的出现害了丈夫,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直到毛泽东走过来劝走了李德,曾玉才明白过来,原来只是一场虚惊。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凄美的一仗,是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是一场意志的较量。在强敌面前,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却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直至12月1 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五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八军团损失更为惨重,三十四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但红军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同时,红军的兵力和部署也全部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丢掉了大批辎重的红军从此开始了日夜兼程的急行军,以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选自《她们:三十二个女人的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出版,编著者:刘丽丽.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