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李成瑞:千人断指叹

火烧 2007-06-26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通过‘千人断指叹’与‘朱门内外’两首诗,揭示工人受伤与富豪奢靡的对比,反映社会阶层差距与劳资矛盾,强调工人权益与社会公正的重要性。

李成瑞:千人断指叹

来源:强国论坛

铿当复铿当,机床冲压忙。人随机械动,节拍须准当。右手喂铁料,左手取件放。一秒一往复,秒秒皆紧张。三万六千秒,每天十时长。日久渐麻木,千钧落指上。筋骨成烂泥,鲜血溅屋墙。指指连心痛,痛厥机器旁。一地“五金乡”,千人断指伤。防护岂费难,机上加遮挡。区区二千元,老板不肯装。官员傍大款,出气一鼻腔。熟视竟无睹,声声“工作忙”。伤者偿无几,带残回故乡。妻儿惊涕泪,老母指上苍。复有断臂者,前来诉衷肠:断指诚可叹,尚有双臂膀。今我难耕作,怎获糊口粮?曾闻挖煤者,处境更凄惶。风洞久不修,瓦斯把命戕。最惨金矿工,订立“生死状”。万元一条命,买断无商量。亡者尸弃野,肉躯饲贪狼。财源滚滚进,血泪汩汩淌!我等失指臂,幸得身未亡。性命虽苟全,痛楚日月长。先烈入梦来,血照红旗扬。奈何红旗下,主人成羔羊?狂笑复痛哭,放歌悲亦壮:铿当复铿当,工人有力量!铿当复铿当,东方出太阳!

(此诗是作者根据《中国改革报》2003年2月28日刊载的《‘千人断指’当止》及其他有关材料创作的,于同年8月在全国第17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上朗诵,后在《中华诗词》2003年第11期发表)

发帖时间:2006-6-23|3:33:30 IP:61.240.161.101

★ 朱门内外

李成瑞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

名店启朱门,门内鼓乐喧。喜迎新豪富,大摆“天龙宴”。老板率队接,谄笑堆满面。顶级云仙茗,香溢屋宇间。蜜果称极品,爽口开胃鲜,餐具皆金器,闪闪耀人眼。主菜满汉全,丰盛赛御膳。山珍并海味,龙肝加凤胆。特酿三帝酒,古今敢称冠。更有妙龄女,袅娜舞翩跹。侍者尽屏息,饮者狂呼喊。新富新豪门,钱能通神仙!谁云天子贵,我今盖皇天!此餐三十万,区区等闲看。老板送客回,员工门外站。萧萧寒风里,瑟瑟布衣单。日夜辛劳苦,月薪几百元。富豪一桌菜,毕生血汗钱。血汗薪已薄,又遭久拖欠。今日求老板,幸勿再迁延。家中将断炊,儿女上学难。老母久卧床,呻吟徒辗转。吁嗟乎!朱门内与外,相去如天渊!今日复何日,翘首望明天!

(此诗是作者根据《经济日报》2003年1月17日刊载的《一桌菜吃掉36万元》的报导创作的,曾与《千人断指叹》在第17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上一起朗诵,并在《中华诗词》上一起发表,故附录于此)

发帖时间:2006-6-23|3:34:57 IP:61.240.161.101

★《中华诗词》编者在该刊2003年第11期《卷首语》中的评论

我们向读者推荐本期《感事抒怀》栏中李成瑞写的《千人断指叹》和《朱门内外》两首诗。前者对当前某些老板,在政府官员的纵容下,只顾自己赚钱,肆意残害工人的严重违法行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且听:“一地‘五金乡’,千人断指伤”,“万元一条命,买断无商量”,“财源滚滚进,血泪汩汩淌”,这是血和泪的控诉。后者通过朱门内某些新富豪“大摆‘天龙宴’”,“山珍并海味,龙肝加凤胆”,“更有妙龄女,袅娜舞翩跹”和朱门外“萧萧寒风里,瑟瑟布衣单”,“富豪一桌菜,毕生血汗钱。血汗薪已薄,又遭久拖欠”,“老母久卧床,呻吟徒辗转”的强烈对比,揭露了当前社会的严重腐败行为和社会分配不公现象。李成瑞同志不是专业诗人,过去很少写过诗。他是一名离休老干部,老党员,原国家统计局局长。出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对当前社会某些消极现象痛心疾首,情不能己,发而为诗。这是发自肺腑的呐喊,因而能震撼人心,感人至极。当他在北戴河第17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上朗读这两首诗作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这就再一次说明了“诗贵情真”、“诗为心声”的道理。只有真实反映社会状况,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的诗才是好诗。同时,也说明了写诗要美刺并举,当美则美之,当刺则刺之,两者都是为了推动历史向正确方向前进。

发帖时间:2006-6-23|3:35:51 IP:61.240.161.101

★回应:李成瑞:千人断指叹

全球汉诗总会秘书长、诗人陈图渊的评论

北戴河会议聚集着100多位国内外诗坛的高手,会议开得不错,尤其是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叶嘉莹先生的讲话和国家统计局老诗人李成瑞的题为《我的希望》的激情演讲,让大家感慨万千。我们有的诗人,只晓得空喊改革,在音韵与格律上争论不休,而真正理解内容改革的时代性却很少。李成瑞的《千人断指叹》,为我们指出了诗词的社会功能的真正内涵。至今他那“先烈入梦来,血照红旗扬。奈何红旗下,主人成羔羊?狂笑复痛哭,放歌悲亦壮:铿当复铿当,工人有力量!铿当复铿当,东方出太阳”的诗句,让人读起来肝肠欲断,它给诗坛留下的是更多的思考。

(摘自陈图渊2003年10月所作《从北戴河到松花江——北国金秋觅知音》一文)

发帖时间:2006-6-23|3:36:19 IP:61.240.161.101

★回应:李成瑞:千人断指叹

诗人张宗明的评论

当我在《中华诗词》第10期见到杨金亭主编讲李成瑞同志在北戴河中华诗词研讨会朗诵的《千人断指叹》是当代的“三吏三别”后,我打了两次电话给刘章诗人询问李成瑞同志的通信地址。今我看到了《中华诗词》2003年第11期登载了李成瑞同志的那两首诗后,由叹赏而崇敬,确实当代诗词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我也写了不少这类诗,而且如《咏硕鼠》共五首七律,还有形象比喻等手法,但那味儿就是赶不上李成瑞同志的诗,其理意相差很大。李成瑞同志的诗、理、意、字、词、句,一般文化人及广大工农兵群众一看即懂,在心灵上的震撼力久久使人心悸可怕、心痛欲裂,产生悲悯同情广大弱者和穷人的思想,并使人发出一种欲向苍天怒吼之力量和气魄。

我又看了丁芒《论当代诗词创作的目的和心态》一文,更使我找到了真正的导师,心心相印的同伴,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近年曾向孙轶青会长写过信;向于海洲老师写过信;向黄君先生写过信;编辑《潺溪吟草》一书我写了序文;还为王大烈等诗人写了几篇诗评文章。我不单是为了共鸣,更重要的是我见到了中华诗词的新曙光,一场寻古人(主要是唐人)之路而辟新路之改革号角吹响了。李成瑞同志写的《千人断指叹》、《朱门内外》(此诗揭露一桌酒席花去36万元),就是毛主席给陈毅的信中讲的: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陈毅同志又讲:“我主张写旧体诗,也写新诗,也写民歌,三条腿走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开辟出一条新的诗歌道路。”

(张宗明,著有《人生旅途的赞歌》、《时代之声》等诗文集。上述评论摘自张宗明2003年12月所作《试论新体诗的写作——读〈千人断指叹〉的体会》一文)

发帖时间:2006-6-23|3:36:46 IP:61.240.161.101

★回应:李成瑞:千人断指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的评论

现代化的中华诗词,当然应当讴歌在建设繁荣、富足、文明、和谐的社会中的新人、新事、新景象,讴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唱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我们还应当正视与关注前进中的困难与风险,要有忧患意识,同情与关怀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境况,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对于社会生活中陈旧、落后、腐败、丑恶的人物和现象,我们也应当予以无情的揭露和犀利的抨击。昨晚,我读了获得首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的作品——李成瑞的五言古体诗《千人断指叹》,就引起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李成瑞怀着炽热如火的思想感情,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不法老板和官员互相勾结,为了赚取金钱而视工人生命为草芥的罪恶行径。诗中描写机床工人被迫超负荷劳动以致身心疲惫、神经麻木而被机器轧断手指的惨酷情景:“三万六千秒,每天十时长,日久渐麻木,千钧落指上,筋骨成烂泥,鲜血溅屋墙,指指连心痛,痛厥机器旁。一地‘五金乡’,千人断指伤。……”写得极其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产生了令人发指、催人落泪的艺术感染力量。作者在这首诗中还学习、借鉴了杜甫在其新题乐府《兵车行》等诗篇中所成功地运用的“纪事”与“纪言”相结合的形式,打破了单纯纪事的题材的局限性。诗中第一部分对“千人断指”的惊心动魄的描述是纪事,接着,以伤残工人回到故乡,“妻儿惊涕泪,老母指上苍”为过渡,自然引出“复有断臂者,前来诉衷肠”的“纪言”形式,直接地记录被残害的劳动者的心声:“断指诚可叹,尚有双臂膀。今我难耕作,怎获糊口粮?曾闻挖煤者,处境更凄惶。风洞久不修,瓦斯把命戕。最惨金矿工,订立“生死状”。万元一条命,买断无商量。亡者尸弃野,肉躯饲贪狼。财源滚滚进,血泪汩汩淌!”通过当事人口述的纪言形式,以逼真的口吻语气,表达其倾吐苦衷的神情意态,从而由机床工被断指的遭遇写到挖煤工、采金工更为悲惨的命运,从而更广泛、深刻地揭露了那些贪婪狠毒、毫无人性的“官员”、“大款”的血腥罪行。

难能可贵的是,《千人断指叹》这首诗写得沉痛而不消沉,悲怆而内蕴力量。诗的结尾写道:“先烈入梦来,血照红旗扬。奈何红旗下,主人成羔羊?狂笑复痛哭,放歌悲亦壮:铿当复铿当,工人有力量!铿当复铿当,东方出太阳!”作者以“铿当复铿当,工人有力量”,既与开篇的“铿当复铿当,机器冲压忙”首尾呼应,使全诗音韵节奏回还往复,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又使章法结构浑然一体,并显示出工人自尊、自信、自强的勇气与力量。这样,诗的风格显得悲壮慷慨,既感人肺腑,又激励人们思索与奋发,努力清除这种腐败不公的现象。总之,这是一首具有强大心灵震撼力的佳作,有评论家称之为当代的“三吏三别”,洵非过誉。

(摘自陶文鹏2006年6月1日在湖南常德“中华诗词高峰论坛”上的发言:《弘扬传统,大力推进中华诗词的现代化》)

发帖时间:2006-6-23|3:37:15 IP:61.240.161.101

★回应:李成瑞:千人断指叹

诗人石人的读后感

“千人断指”血淋淋, 凄苦劳工和泪吞。

老板经营唯重利, 官员监管不关心。

工农大众弱群体, 豪富集团座上宾。

此日此时谁是本, 红旗漫卷思深深。

朱门内外天渊别, 新贵狂呼赛帝王。

饮宴一餐三十万, 果茶八碟舞霓裳。

金杯斟满“康乾”酒, 银碗浅盛白玉汤。

海味山珍全吃遍, 豪奢今日破天荒。

话说神州已小康 谁知弱势更凄凉。

豪门一席千金宴, 穷户半年没口粮。

污吏卖权钱满袋, 小民待业泪盈眶。

倡廉反腐呼公仆, 莫把延安传统忘。

(石人,著有《扁舟集》、《七彩黄昏》、《星夜呤》等诗集。上面三首诗引自《中华诗词》2004年第1期石人所作《读李成瑞〈千人断指叹〉〈朱门内外〉有感》)

★★★李成瑞:手捧奖杯重千钧

我写的小诗《千人断指叹》在首届华夏诗词奖中获得了一等奖。照常理说,作为一个业余的诗词作者获得这样的荣誉,是应当高兴的,但当我在中国;常德诗人节大会上接过那晶莹剔透、光彩照人的奖杯时,却心情十分沉重。领奖之后,随手写下了这样四句小诗:

千人断指千人血,手捧奖杯重千钧。

近日迭闻新矿难,羔羊何时成主人?

当时我不仅想到这篇得奖的小诗的每一个字,原本就是那些处于无权地位的伤残和遇难工人的鲜血凝结而成的,更想到在领奖前几日,听说又有一批批工人死于新的矿难。据媒体报导:贵州省威宁县一个私人开采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15名工人惨死井下。这个煤矿是未经政府许可非法开采的,而煤矿老板中竟有一人是当地公安局刑侦大队的中队长。山西省左云县的新井煤矿,虽在官商勾结下做到了“六证俱全”,但矿主为了追求亿元暴利,根本无视工人安全,非法超限越界开采;在发生严重的透水事故之后,又谎报井下被困工人只有5人,并毁掉下井工人记录资料,转移遇难工人家属。后经多方查证才弄清实际被困井下的达56人之多。由于矿主恶意瞒报而耽误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怎不令人心痛发指!在这样一些企业里,“财源滚滚进,血泪汩汩淌”,工人的生命被视同草芥,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难道这就是无数先烈为之牺牲奋斗的新社会吗?我在2003年曾含着泪水在《千人断指叹》中写道:“先烈入梦来,血照红旗扬。奈何红旗下,主人成羔羊?狂笑复痛哭,放歌悲亦壮:铿当复铿当,工人有力量!铿当复铿当,东方出太阳!”时间过去了3年,惨剧仍在不断发生,甚至有增无减。据国家安监总局公布的数字,今年5月煤矿重大事故死亡人数竟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5%!我不禁悲愤地问道:什么时候才能消除这样严重的社会不公,让本应是主人的工人摆脱羔羊的境遇呢?

“手捧奖杯重千钧”,一方面是深感于众多工人悲惨景遇的沉重,一方面是深感于诗词界社会责任的重大。在当今的伟大时代,人民大众为建设祖国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举世无双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经提前胜利完成;飞越茫茫雪域的、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即将全线通车;如此等等。其中有多少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热情歌颂,以鼓舞人民奋勇前进啊!另一方面,我国居民贫富悬殊的程度已超过了许多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极少数暴富者挥霍无度。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各国排名百位之后的情况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与此同时,为数众多的劳动者则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忍受残酷的非法剥削和种种苛刻待遇。我国的许多工厂因为不符合国际标准组织(ISO)规定的劳动条件而被称为“血汗工厂”,我国出口的煤炭被称为“带血的煤炭”,我国制造的圣诞节纪念品被称为“带血的圣诞纪念品”。甚至有的西方国家天主教会呼吁教徒们不要购买来自中国的“带血的圣诞老人”。对此种种,我们的诗人怎能不以人类的良知加以深切关注,为人民大众、为弱势群体高声呐喊呢?怎能不为伸张社会主义的正义和公平尽力呼号呢?诗词界要挑起时代赋予的上述社会责任的担子,该是多么光荣而又多么沉重啊! (2006,6,16)

发帖时间:2006-6-23|3:38:24 IP:61.240.161.101

★我们时代的“正气歌”——《李成瑞诗文集》序

郑伯农 来源:强国论坛

成瑞同志今年八十有五,离休前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是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他出身于革命英烈之家,父亲作为党的农村干部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他本人16岁参加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在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解放后,一直在党政部门担任重要工作。2003年秋天,他在中华诗词学会北戴河会议上朗读了《千人断指叹》和《朱门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年底,《中华诗词》月刊隆重推出前者。三年后,这篇力作获华夏诗词奖一等奖。唐朝的高适50多岁开始写诗。成瑞同志步入诗坛的年龄比高适还大。他至今仍不倦地撰写经济论文,做诗是他的第一业余爱好。

提起成瑞老人的诗,我不禁想起他的一段往事:1985年,他到南方某地参观一个大溶洞。行至岔路口,一洞分为二洞。导游对旅客说,一方为升官洞,一方为发财洞,诸位可以任选一洞而入。李老闻之不胜骇异,马上笑问:“不想升官又不想发财,一心建设祖国的人该走哪条路?”随即他告诉导游,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门口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返回住处,他“夜不成寐,忧心忡忡”,乃起而赋诗一首。他的许多诗都像这首《风起萍末敢轻心》一样,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平之事,按捺不住起而挥就的。古人“路见不平一声吼”,成瑞同志是路见不平一首诗,其中有怒吼,也有感慨和规劝。

作为饱经风霜的老人,成瑞同志见多识广,他的诗题材广泛。集子中有“美”有“刺”,有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歌颂,有对父亲和战友的怀念,有对时事的感怀,有对新生事物的赞美,有对丑恶现象的抨击……不过人们不难发现,他很少有什么纯粹的闲情逸致,不论写什么题材的诗,都充满着对国计民生的关怀。即便是旅游中写出的篇什,也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尤其是近几年的诗,几乎首首充满着忧患意识。作为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他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感到欣喜,同时,也坦诚地对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贫富差距的迅速拉大深表不满。他同情弱势群体,愤恨社会上的骗子与蠹虫。“先烈入梦来,血照红旗扬。奈何红旗下,主人成羔羊?”(《千人断指叹》)“富豪一桌菜,毕生血汗钱。血汗薪已薄,又遭久拖欠……吁嗟乎!朱门内外,相去如天渊!今日复何日,翘首望明天。”(《朱门内外》)“忍看群蚁蛀新厦,怒斥堤鼠觅小诗。夕晖苍茫何所望,月光如水照洁衣。”(《月光如水照洁衣——次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诗韵》)。不同阶层的人对于这样的诗句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但人们无可否认,这些诗是和着作者的血泪写出来的。他的诗是正义感的升华,是共产党人忧思与企盼的升华,是诗化了的童心与赤心。

这本集子不仅收有作者的诗作,还收有作者的散文和论文——主要是谈诗的论文。我认为,它们同样是很宝贵的。作者在讲到自己的写诗经历时说:“要反映劳动群众的悲欢苦乐,关键在于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诗词应当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我们要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做群众的忠实代言人,敢于介入社会生活;要从人民群众极其丰富的现实生活和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中吸取营养,加以精心提炼,把它与中华诗词的优良传统密切结合,以提高作品的思想水平与艺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诗词作品的泥古、贫乏和平庸,而创造出更多的反映时代精神的佳品和精品;才能避免诗词作品成为诗词界少数人之间的‘交换文学’,而使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发挥它在推动社会前进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意见对诗词界的朋友们无疑很有启迪意义。集子中的好几篇散文都是回忆革命风雨中的往事,叙事严谨,感情真挚,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重要的史料价值。如《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杂忆(四篇)》,《放歌〈白毛女〉,迎来东方红》,不但写得感人至深,还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

成瑞同志长我15岁,是我所尊敬的革命老前辈。他邀我为这个集于作序。对于这项任务,受之有愧,却之不恭。如果上述文字对于读者了解老一代革命家以及他们的诗情有一点点帮助,我就算没有完全辜负老前辈的期望。谨祝成瑞同志健康长寿、文思常涌。

(《环球视野》摘自2007年第3期《中华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