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孩子,怎样教你真是个难题!

火烧 2010-06-30 00:00:00 网友杂谈 1030
文章围绕孩子教育方式展开,探讨不同教育模式的影响,包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素质教育’等,分析其优劣及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孩子,怎样教你真是个难题!  

神州木兰花版主希望用己之长,为培养下一代尽一些力,把[人文天下]办成中华论坛讨论教育教学的一片净土,成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心得体会的平台,老师与家长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教育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木兰的这个想法很好,一定会受欢迎,并得到网友的支持。为了体现这种支持,我也来凑个趣,谈一谈孩子教育中的困惑。

   

在思考如何教育孩子时,一般人必然会联系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最大的感觉,自己的儿童时期是在无忧无虑中渡过的,而女儿自上学始就始终在重压中一步步过来。细细想来,自己和孩子,分别体验了三种不同教育模式,用当时最流行的标语来代称,自己经历了两个阶段,童年时期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模式,青少年时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模式,现阶段女儿接受的是“素质教育”模式。不同模式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对学生的影响却是不一样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1951年毛泽东获悉苏州市8岁小学生陈永康智抓特务被打伤的事迹后,亲笔题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题词,并派人制成锦旗赠给陈永康小朋友,同时向全国的青少年发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号召。这是一句嵌入那个时代每个学生心灵的寄语。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教育的目标“不高”,学生无需为未来烦恼,可以做到“又学习,又玩耍”,完成学业走入社会即可以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党的领导干部、科技人员从劳动者中培养、发现和选拔,农民陈永贵从村支书成长为国务院副总理;工人吴桂贤从档车工成长为国务院副总理;新疆自治区现任人大常委会主任艾力更.依明巴,在新疆七.五事件后,接受央视专访时谈到,自己当过插队知青,后来在乌鲁木齐瓷厂当工人,由于工作勤奋、特别肯吃苦,被党组织推荐选送到西北轻工学院读书。在个人待遇上,身为副总理的吴桂贤参加政治局会议因无力支付2角钱的茶水费,只喝白开水;做一个普通工人,只要钻研技术、肯干,随着工级的上升,工资比同等的领导干部要高出一截;做一个普通农民,农活干得好,干出了窍门,也会得到大家的尊敬,比如我一个叔叔,当年就被山东某地当作贵宾请去传授棉花种植技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农民,劳动表现好的,一样有机会上大学、被吸收为工人。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在校学生对未来有确定可靠的预期,生活便充满了希望,城市和乡村的学生分别伴随着《让我们荡起双浆》、《我是公社小社员》这样的歌声而快乐成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1年,在沈阳东关小学的教室里,老师问:“你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同学回答为了当官,有的说为了发财,也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年仅13岁的周恩来回答的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这句话很快成为深入人心的口号,变成很多学校张贴的标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判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提出,学校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主渠道,高考成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手段,应试教育应运而生。集中的宣传让中小学生认识了很多本在幕后的科学家;曾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干部进入组织视野,被成批地选拔出来,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部分幸运者跃升两三级亦很常见。强烈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很多学子刻苦读书的热情,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也前所未有地热切,“尊师重教”成为风尚,考上大学便成“天之骄子”而为人称道。这时再也不是曾经的国家主席和掏粪工同是人民勤务员,只有革命分工不同了。1982年第四军医大学在校生张华舍身救人,竟引发了值与不值的激烈争论,尽管中央军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称号,褒奖其行为,但实现个人价值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观念。只有上大学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高考却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幸运过桥者只是少数,许多青年学生为此引发失眠、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初期精神症状频频出现。不过当时读书不要钱,在城市,高中毕业仍能基本就业,在农村,青年也有靠劳动发家致富的希望,教师还没有生存压力,教学关系是自然和谐的。就像当时的一首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所唱: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人们对美好前景依然充满期待。我父亲早逝母亲失去劳动能力,是得益于免费教育政策的,如果放到现在,不要说上大学,恐怕高中都不会去读了吧。

   

“素质教育”。跟着高考这根指挥棒,中小学教育形成了整套应对措施,在学校表现为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由应试教育走出来的大学生初入社会表现出“高分低能”,社会反响强烈,“素质教育”随之走上了舞台。可是,这个“素质教育”显得有点虚无飘渺,难以把握,百度百科从含义、目标、灵魂、本质、机制、概念、特点等诸多方面,用去1万3千多字描述,仍未得要领,并没有道出其真谛。面对素质教育,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素质更高点、更全面一点,课余督着孩子学习音、体、美技能并参加考级,学生的负担变得更重了、自由玩耍更少了;原来全国统一的高考命题分到了省,考试的花样多了,老师要追着不断变化着的考试模式跑,教得更累了;群众看到学校的收费高了起来,学生在压力下寻短见轻生的时有耳闻,因而投向教育置疑的目光更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逐步地清晰起来。首先,素质教育是“精英”教育。教育的层次分明,重点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失学,校内同年级还要细分强弱班次,学生按成绩排出名次,最终仍通过一考选拔出后备“精英”。其次,素质教育是“精英”的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偏远地区、乡村教育资源失血严重,高额的择校费、收费的私立学校把弱势群体挡在门外,素质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就变成了“精英”的后代。再次,素质教育再向前跨一步将滑落为“精英”世袭罔替的工具。全国“蚁族”人数百万人以上,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越来越狭窄,就业形势空前严峻,这一压力必然传导到中小学,引得天下父母、在校中小学生普遍焦虑,寻常百姓子弟不堪重负者在中小学阶段即被挤出(跳楼轻生、精神失常等)亦时有发生,素质教育与寻常百姓之间犹如油和水无法交融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只要还有点办法,做父母的总会送孩子去接受“素质教育”,然而高企的择校费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对此,张维迎给出的答案是:穷人上不起学是因为学费太低。在这些精英眼里,这个学就不需要为穷人办,学费低了只能让穷人平添幻想而徒增烦恼,精英们可是在为穷人着想呢。

   

总之,建国后,中小学教育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三种模式。第一个阶段,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期间,1949年至1965年为应试教育模式,1966年至1976年为非考试教育模式,由于都可充分就业,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青少年在中小学阶段不需要承受与年龄不相称的压力。第二个阶段,强调学生自我价值实现,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通过高考选拔人才,自1977年始,应试教育模式和素质教育模式大至各占一半,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份共存转变,直至外资的全面进入并控制我国大多数主要行业,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高端职位越来越少,这种压力传导上去,变成了中小学生更加沉重的课业负担、更大的竞争压力和心理压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再次变成父母给子女加压的理由。唯一不变的是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后代,一定会得到当时最好的教育,如现今富贵豪门子女,自有贵族学校伺候,国内国外、大中小学,到哪里不是一路绿灯?

   

缺什么才需要补什么,素质达不到要求才需要“素质教育”,这个指向并不明确的“素质”,最终的解释还是要回归到权威部门的“权威专家”手中。面对中小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专家”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教师群体,正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老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着手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来提高教育的素质了。可以想见,教师在已经存在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之外,将来又要平添一个“资质”压力。教师身上沉重的压力又会向哪里传导?那一定是学生么。在如此形势下,面对重压之下活得并不轻松的孩子,身为父母,难道还能再向孩子的身上加压?该怎样教育子女,实在是个难题,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只有天知道。

   

木兰版主的倡议非常有意义,如能吸引更多教师参与讨论就更有意义了,不管什么教育环境,学高身正之师言传身教,其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不可低估,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力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