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点评2011年3月3日-3月6日《参考消息》

火烧 2011-03-07 00:00:00 国际纵横 1032
文章分析2011年3月3日参考消息,聚焦美国在地中海部署雷达监控伊朗,伊朗核燃料卸载争议,以及美俄在欧洲反导系统部署上的战略博弈,揭示美俄在地中海局势中的角力。
2011年3月3日参考消息

《美将在地中海部署雷达监控伊朗,德黑兰称尚未卸载核电站燃料》,美联社华盛顿3月2日电,路透社德黑兰3月1日电。五角大楼主管核与导弹防御政策的长官普拉姆(John F. Plumb)1日表示,美国军舰“蒙特利”号将于下星期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出发,驶往地中海,并将在那里部署6个月。他说,派出这艘军舰,将为在欧洲展开新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打下基础。这标志着美国在欧洲发展范围更广反弹道导弹系统的开端。这个计划在去年北约里斯本峰会上获得一致通过,但遭到了俄罗斯的反对。

 

由于伊朗的导弹尚不足以威胁到欧洲,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美国计划在欧洲部署的新的反导系统实际上就是针对俄罗斯的。因此,俄罗斯才会对这一计划表示反对,但问题是俄罗斯无权决定北约的事务。此外,美国军舰的目的地就是最近国际最动荡的地区——地中海,而俄罗斯又是北非、中东动荡局势的最大受益者。由此可见,美国与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斗法正在升级。因此,路透社报道的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否认伊朗已经从布什尔核电站卸下核燃料一事就有了几分可信度了,或者说,这一报道会对北非地区形势的走向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关于伊朗布什尔核电站的问题,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核电站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之前俄罗斯出于其与美国的利益交换,借事故为名,计划以卸载核燃料的方式暂时搁置俄伊之间的核合作进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美国的战略要求。然而,在伊朗2月26日宣布被迫卸载核燃料之后,俄罗斯没想到美国会得寸进尺,在3月1日居然表示将在地中海部署专门用于反导系统的军舰了。这一情况从表面上来看,这一部署是在执行去年北约的决议,不过,这项决议的执行首先要获得北约欧洲盟国的配合,同时还要顾忌俄罗斯的态度,因此,一方面,正是因为欧盟急需美国的力量来稳定地中海周边,所以美国才能派军舰到地中海来部署,而且不是为了威慑利比亚等北非诸国而是打着监控伊朗的名目来的。另一方面,正是美国觉得没有必要再顾忌俄罗斯的态度了,所以才敢于提出到地中海部署军舰的行动,当然,目前还只是打前站的,换言之,美国是留出了回旋余地的。如果是这一情况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欧盟对美国的让步或承诺的让步超出了俄罗斯所能支付给美国的利益的价值,此外,美国还要考虑到高油价对俄罗斯之有利就是对美国之不利这样的问题,因此就做出了这一部署决定。而俄罗斯在看到美国做出如此动作后,自然也就不会再照顾美国在伊核问题上的关切,由此也就传出了伊朗并没有卸载核燃料这一消息,实际上,也就是让美国知道俄伊之间的核合作是进退自如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不可逆的问题,俄罗斯有的是办法对付美国的这种出尔反尔的态度。

 

另一种可能是,核电站的确是出了问题的,无论这个问题是否是由美以制造的“震网”病毒引起的,单就俄罗斯需要为自己的商业信用负责这一点来说,自然也是要把有问题的核电站的核燃料先卸载下来再说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美国的角度而言,美国就会认为自己用“震网”病毒袭击伊朗核设施的目的达到了,因此也就不必再顾忌俄伊的核合作问题,既然俄罗斯已经无法用伊朗的核问题来威胁美国了,那么美国自然也就不必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战略问题上照顾俄罗斯的感受了,因此,美国才决定实质性地启动新的欧洲反导系统的部署计划,而这一计划实施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进一步控制欧洲的意图。由于欧盟现在无法在要求美国稳定北非的同时再在部署欧洲反导系统的问题上拒绝和美国合作,因此,无论欧盟是否愿意,都不得不接受美国军舰到地中海长期驻扎一事。而美国在没有从欧盟那里获得足够的回报或回报承诺前,则是不可能帮助欧盟来稳定北非的,因为,一旦美国明确表态会出兵干预北非事务的话,那么直接受益的就是欧盟,因为欧盟因此就获得了可以使社会政治局面恢复稳定的预期了,而这一预期就会对欧洲资本向美国避难一事产生严重的干扰,换言之,美国为了确保欧洲资本能够尽可能的向美国转移,它是不可能在回报不足的前提下去平息北非乃至中东的乱局的,对美国而言这就是一桩生意。

 

《防长辞职冲击默克尔执政基础》,路透社柏林3月1日电,法新社柏林3月1日电。实际上,在德国防长古滕贝格辞职前,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就在汉堡的选举中受到重创。实际上,古滕贝格的丑闻只是加重了默克尔执政的困难而已。默克尔政府之所以日益受到德国国内的反对,就是因为默克尔政府维护欧元区的政策取向越来越不受德国国内各个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持了。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扩散,德国维护欧元的行动实质上是以损害德国自身的既得利益为代价的,尽管德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用经济利益换政治利益的要求,但是,由于那些被救助国家自身所固有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德国的权利交换要求一直没能得到满足,相应的,由于德国提前预支了经济利益,因此反而造成了德国慷慨相助的结果,这种没有回报的外交行动自然是要受到德国国内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的。由此形成了一个反对默克尔政府的政治联盟,而这个联盟反动默克尔政府的行动又在客观上起着瓦解欧盟和欧元区的作用。我们知道,古滕贝格任内所提出的军事改革方案一旦完全落实的话,实际上不仅会加快欧盟的整合速度,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德国在欧盟中的军事地位。恐怕也正是因为古滕贝格是一个激进主义者,所以才会被德国内外各种势力合力赶下了台。

 

默克尔政府自然是要满足德国资本对整个欧盟经济金融领域的兼并重组要求的,因为她的上台正是由于德国资本的支持,然而,由于德国在政治军事领域内的跛脚,导致德国无法使用经济金融领域之外的手段——也就是无法使用政治军事手段——来推动欧盟的整合。由此使得德国不得不在政治军事领域依赖法国乃至英国,然而,英法都很清楚,政治军事手段在整合过程中是有用的,然而,一旦整合完成之后,经济金融手段就会上升到支配地位了,届时英法在整合完成后的欧盟内的影响力恐怕就无法和德国相比较了,因此,在推进整合的过程中,就没有什么齐心合力的事情,反而都是为自己盘算,结果,现在遇到一点困难就都感到恐慌了。

 

实际上,古滕贝格的辞职并不能冲击到默克尔的执政基础,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默克尔的执政基础出现了问题,所以才会发生迫使德国防长辞职的事情。由于欧债危机导致德国负担加大,实际上是增加了德国资本的负担,尽管从表面上维护了欧元,但是,德国资本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可以预期的回报,反过来,还有可能碰到被那些问题国家赖账的危险。另一方面,中东乃至北非的动荡严重破坏了欧盟的经济发展环境,欧盟内部的资本必然因此大举出逃,而资本出逃对一个企图统一的欧盟来说则是一个灭顶之灾,实际上,欧盟解体的危机就此产生了。面对这种危险的政治形势,各种资本既得利益集团必然大幅度调整自己的政策取向,因此,从表面上来看,是欧盟各国政府对美国做出了一系列的让步,而从实质上来说,这是欧盟的资本既得利益集团在对美国资本既得利益集团做出妥协的产物,也正是因为德国资本集团的政策取向发生了转变(从进攻转向防御,从激进转向保守),因此,德国政府的政策取向也需要做相应的变化,而那些不能适应变化的政客——无论之前有过多么看好他的舆论氛围——也必然会被牺牲掉。换言之,如果默克尔政府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的话,那么默克尔也就会很快被赶下台了。

 

《日外相指示大幅削减对华援助》,日本《东京新闻》3月2日报道。这是日本外相上任以来做的最有利于中国的一件事情,我们对此表示强烈欢迎,希望日本方面及早彻底取消对华援助。这种援助越少,日本在中国人面前伪装出来的正面形像就越少,中国人民对日本真实面目的认知就会更少地受到日本援助资金的干扰,中国吃日本饭的汉奸就越少,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越有利。

2011年3月4日参考消息

《联合国高官向白俄罗斯道歉》,路透社联合国3月2日电,美国之音电台网站3月3日报道,美联社阿比让3月3日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办公室2月28日在一份声明中指控白俄罗斯严重违反自2004年以来对科特迪瓦实施的武器禁运。3月2日,联合国副秘书长、维和事务负责人勒罗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必须承认该报告是个错误。”之前,我们在分析此事的时候指出,无论白俄罗斯是否真的向科特迪瓦出口了直升机,潘办声明本身意味着西方在是否有其他势力插手科特迪瓦危机是十分敏感的,因为,对西方而言,和平解决科特迪瓦危机是最理想的结果,如果科特迪瓦发生内战,那么就会对西方的能源供给安全造成影响。因此,不能排除有关方面出台这个背离事实的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敲山震虎,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有关方面感觉到了确实是有西方之外的势力在插手科特迪瓦危机,但还不能确定究竟是谁,所以先弄个声明出来探探路(能够利用联合国秘书长这块招牌来唬人的国家是屈指可数的)。现在,联合国承诺会对此事展开调查,但愿我们能够看到最后的调查结果。

 

《埃及总理沙菲克辞职》,法新社开罗3月3日电,德新社开罗3月3日电。为欧盟计,想要稳定埃及等国家的话,就必须尽快找到一个政治面貌比较模糊的人物上台,让所有的反对派都无法确定该人物的政治立场,这样就为各方能够展开政治谈判留出一定的空间,反过来,也就为以该人物为代表的新政府能够获得各个反对派的支持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与其找个政客,还不如找个富商来充门面,这样更容易迅速稳定政局。

 

对美国而言,稳定北非很可能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而且,困难不仅来自突尼斯、埃及的反美反以的反对派,同时也来自于美国自身的能力限制。在要不要迅速稳定北非的问题上,美国首先要考虑的是北非之乱对它自己摆脱危机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我们讲过,北非之乱对欧盟产生了很严重的冲击,欧盟由此可能会从经济金融危机状态加速进入社会政治危机状态,而一旦欧盟陷入动荡的话,那么对美国摆脱危机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不仅由此可以为美国摆脱危机提供足够的资金,而且还能反过来加强美国对欧盟(届时,很可能就是一个四分五裂的欧盟了)的控制。现在唯一让美国比较担忧的是,俄罗斯已经开始向欧盟招手了,如果欧盟在此危机时刻不是倒向美国,反而是倒向俄罗斯的话,那么这对美国而言就不是什么好的事情了,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但美国不得不防。

 

其次,北非之乱加之中东之乱所导致的高油价,尽管便宜了俄罗斯,然而,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从美国的长远利益计,在瓦解欧盟之后,紧接着地就是要分裂中国了,因此,中国是作为美国的潜在打击目标而存在于美国心中的。高油价乃至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美国及其走狗继续宣传人民币升值的合理性,从而为其将中国的财富通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上升过程转移到美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伪装。最近就有人提出中国要多买黄金(这就是要让中国去高位接盘,这批混蛋早干嘛去了?!),更厉害的是扩大直接对外投资,实际上就是为在国内的资本出逃到海外开辟道路(而资本项目的严格控制本来是作为人民币升值状况下稳定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的最后保障的,然而,现在没人再提这件事情了,实际上就是要在打开人民币升值这个关口后,再打开资本控制这个关口,这样就为外资摧毁中国经济铺垫好了所有的条件)。而中国财富向海外转移,尤其是向美国转移一事,当然是有利于美国摆脱危机的。反之,如果油价下降了,那么肯定是有利于中国恢复经济的,而中国经济的复苏过程必然伴随着中国资本的对外扩张过程,然而,在这一扩张过程中,人民币是要受到贬值压力的,如果人民币的汇率政策依然是现在这样不紧盯美元的话,届时,人民币就会对美元贬值,这样,美国反过来就会欠中国更多的债务,同时,美国资本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也会被中国资本抢去。(这里要注意的是,同样是资本对外扩张,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是升值的话,今天对外投资的1元人民币,明天就等于是投资了2元了,那么就等于在不断输出利益。有人会说,投资是用美元投资的——那么,如果中国是用美元对外投资的话,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的确是有利的,但是这等于是在维护美元的国际信用,而不是在提升人民币的国际信用了。对外投资是否有利于中国,关键要看这个投资在人民币计价的情况下是否有利于中国。)

 

至于美国能否稳定北非的问题。一方面要看美国是否能够抽调足够的兵力投入到北非战场——这等于要美国开辟第三个重大战场了。既然美国已经陷入了伊拉克和阿富汗两个战场,那么,如果美国的第三条腿陷入北非战场的话,那么美国恐怕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去威胁俄罗斯和中国这样的核大国了,到时候,美国在金融霸权斗争中获得的主动权也会因为缺少足够的军事力量的支持而再次丧失掉。这恐怕是美国最担心的事情。因此,如果欧盟要求美国出兵北非稳定局势的话,那么这就很可能是欧盟给美国挖的一个大坑,是一个可以活埋美国的大坑。

2011年3月5日参考消息

《美忧中国“控制”发展中国家,盖特纳再压中国升值人民币》,法新社华盛顿3月3日电,英国广播公司网站3月4日报道。美国财长3日警告说,如果美国停止对世界银行和类似机构的支持,中国将会控制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地区(言下之意,如果美国政府不支持的话,那么资本集团就要转投中国,让中国政府去代表它们在世界上实行管理职能了)。由此可见,一方面,美国对世界银行及其他类似机构的支持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地区,另一方面,美国现在很缺钱,以至于在如何花钱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多分歧,尤其在美国资本利益集团与美国政治利益集团相互讨价还价的时候,是否应该出钱支持那些国际性的机构就成为了双方斗争的一个内容。当然,反对出钱支持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人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资本集团又要大规模削减美国政府的财政开支,又要美国政府出钱支持为资本集团服务的国际机构,这简直就是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了。

 

资本集团让共和党在众议院获得控制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民主党从之前的选举承诺中解脱出来,把它们不能履行承诺的责任推卸给共和党,当然,同时也就把责任推卸给了那些让共和党赢得大选的美国选民们了。而共和党控制众议院的一个核心目的就是要大幅度削减美国政府的财政开支,从而大幅度降低美国资本集团的负担,此前通过的延长减免富人税务负担的法案只是开胃菜。现在,尽管表面上奥巴马政府与共和党在削减开支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然而,由于如果没有美国资本的支持的话,那么不要说奥巴马要下台,就是美国政府也会关门,最近围绕财政开支问题展开的斗争已经让美国政治既得利益集团好好领教到了美国资本既得利益集团的手段,尽管最后达成了一个临时预算(只延长2周时间,到3月18日),然而,某些州政府已经向资本集团妥协了(一方面削减州政府的财政开支,另一方面大幅度裁员)。由此可见,一场美国资本集团整顿美国官僚系统的运动正在展开,而美国政治既得利益集团除了通过制造非美世界的政治动荡来逼迫国际流动性向美国集中外(事实上,如果非美世界不乱的话,美国政府被美国资本抛弃的可能性就会上升),也只有选择丢卒保车的办法来获得资本集团对美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了。

 

至于盖特纳再压人民币升值一事,我们看到,尽管,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的表态已经很靠近盖特纳的要求了,但是,盖特纳还不满足,当然,如果美国盖特纳在外面漫天要价的话,中国有关方面也不可能把实际上是对美国的让步“做成”反而像是在对美斗争中获得了某些胜利似的。更加无耻的是,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打算降低进口关税,以刺激内需。真是莫名其妙!降低进口关税是刺激进口,不是刺激内需。首先,刺激进口并不意味着就能刺激内需,因为进口商品会冲击本地市场,从而导致本地经济的运营风险加大,失业压力加大,收入减少的概率提高,特别要注意的是,生活资料价格的下降只会导致本地劳动力价格的下降,从而导致本地劳动力的购买力下降,由此所导致的是压缩内需,而不是扩大内需。其次,刺激进口政策所产生的结果是直接刺激了外国的内需,而不是直接刺激了中国的内需,因为进口外国商品的结果是将中国的资金交换到外国去了。因此,那种把增加进口理解为刺激内需的人的立场显然不是站在中国国内的立场上的,相反,正因为这些人是站在了外国的立场上,所以才会把中国增加外国商品进口一事理解为刺激内需,因为中国扩大进口是刺激了外国的内需。

 

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各方对“刺激内需”或“扩大内需”政策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而且在某种层面上几乎是完全对立的。多数中国人所理解的“扩大内需”是提高中国人的购买力水平以及提高中国企业的资本累积程度,也就是说,是通过提高中国的消化吸收国内外资本的能力来扩大中国的财富规模。然而,外国与汉奸们所理解的“扩大内需”正好相反,它们是要扩大中国为危机国家埋单的能力,也就是缩小中国对内外资本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通过让中国增加进口来给外国补充周转资金,通过让中国扩大所谓的对外投资来维持乃至提高外国的就业率。因此,所谓的内需,在中国大多数人理解下,内需是财富,然而,在外国与汉奸的概念中,内需是债务负担,因此,敌对势力所宣传的“扩大内需”的实质是“扩大中国的债务负担”,中国“扩大内需”的过程——在它们眼里——就是中国扩大为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埋单规模的过程。

2011年3月6日参考消息

《欧美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女性拥有更多选择》,西班牙《数码报》3月4日报道。乍一看,“拥有更多选择”似乎是一件好事,但是就是该文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很多年轻女性开始在失业和家庭中选择其一,而不是两者兼顾。由此可见,所谓的更多选择并没有给年轻女性带来自由选择的愉悦,恰恰相反,年轻女性不得不在选择其中之一的同时放弃获得其他所有选项的可能性,换言之,“更多选择”带给年轻女性的是更多的纠结和困扰,而不是幸福。因此,现在年轻女性拥有的这个“更多选择”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因为她们虽然拥有了“更多的选项”,但是却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而已,换言之,她们不能“选择全部”。

 

欧美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欧美年轻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两者中更多地选择了事业,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首先是因为现代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这个机会起初是由于分工的不同而引起的,随后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内部的分工,使得单项工作越来越简单,以至于可以忽略劳动者的性别了,资本家为了增加剥削率,用女工来代替男工,因为男工工资是要养活一家的,而女工工资则只需要养活她一个人而已。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每一次危机时期,男工大批被女工替代的现象就会十分突出。可以这么说,在一定程度上,资本主义危机为实现男女平等创造出了条件。也正是因为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对女工需求的增加,所以才让女性拥有了可以选择工作(事业)的机会。

 

其次是因为女性从劳动中获得的回报也越来越少了。尽管女工收入本来就低于男工,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对资本历史累积的依赖越大,其对活劳动的依赖就越小,因此,虽然女工的收入相比之前的历史数据而言是有所增加的,但是,相对资本的增殖比例而言,女工的收入依然是在不断降低的,准确的说,女工收入的增速是在不断下降的。因此,虽然在某一时期忽然出现了“女性在外工作养家,男性在家带孩子”的状况,但是,由于这一结构与之前的“男性在外工作养家,女性在家带孩子”的状况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因此,在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削减女工收入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也正是因为女工收入的下降,所以才导致女工越来越需要在所谓的事业与家庭之间做出选择,由此产生了大批光有事业而没有家庭的所谓女强人。当然大龄剩女的问题也多是由此产生的,尽管剩女们本人未必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剩女问题并不是由她们的高收入引起的,恰恰相反,她们之所以会被“剩下来”,那是因为她们的收入是被压低的,而且存在着继续被压低乃至被突然剥夺的危险(因此很多女性不敢结婚,更不敢生孩子,否则就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这种危险从显意识和潜意识两个方面影响着年轻女性,导致她们在事业和家庭的选择上表现出十分纠结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家在压低女工工资的行为也起着阻碍建立家庭的作用,实际上是起着阻碍社会生产人类的作用,由此就产生了资本再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劳动力可能后继无人的问题,换言之,这是资本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饮鸩止渴的过程。

 

最后是因为家庭总体收入越来越少了。首先是因为资本家用较低工资的女工来代替男工,其次是因为男工为了获得收入不得不将自己的工资要求向女工工资靠拢,这么一来,资本家利用男女工相互压低工资的做法把劳动力的工资压到了一个尽可能低的水平,而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男女工的工资都越来越只能养活自己而不能再多养活其他人了,因此,由男女工组成的家庭的收入越来越只够养活夫妻两个人,换言之,家庭本身所存在的经济意义因此而消失了,因此,对女工而言,选择家庭已经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了,尽管从法律层面上“家庭”还是一个选项,但是从实际上来说,女工只有“事业”这一个选择,否则她自己就不能继续活下去。此外,既然夫妻二人的收入只能养活夫妻二人自己,换言之,也就是不允许这个家庭再多出一个人来,那么家庭也就丧失了组织人类繁衍的意义了,由此,男女工二人是否要以法律上的夫妻的名义组织在一起就没有实质上的必要了,法律上的家庭——在男女工那里——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性了,这也就是说,随着资本主义对(男女工)家庭的瓦解不断发挥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对男女工结合的法律规范也就随之失去作用。随后,男女工家庭的被迫瓦解转变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对家庭认识的颠覆,这样就为人从被迫的独立(实际上是独身)向主动的独立(社会人的自由)开辟了道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