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回来了,司徒雷登

火烧 2008-11-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1
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引发对美国侵略象征的讨论,文章指出其背后的文化侵略与历史评价,强调毛主席对司徒雷登真实意图的揭露。

回来了,司徒雷登


今天看新闻的头条让人感觉像生吞了一只虫子一样难受,2008年 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现任美国驻华大使出席安葬仪式,钱江晚报以万分荣幸的欢喜心情报道了这件事.如同其当年的离去象征着美国对华干涉和文化侵略的失败一样,今日这位肩负美国使命感的教士挑衅意味深长的安葬同样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美国侵略的新胜利.现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出场,表明这次安葬不是个人事务,美国政府是清楚这一象征意味的,他们正享受着成功侮辱了中国人民百年抗争的新胜利.

我们国内的某些先生们总是喋喋不休于司徒雷登是如何的中国化,给他"教育家"的头衔,好像是一位被误解和冤枉了的对华友好的外国人.这一切的谎言在差不多60年前,毛主席就洞悉其奸了:"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 ",他们忘记了,司徒雷登从他父亲起就是肩负着美国人干涉东亚的使命从事文化侵略的尖兵,忠实而积极的执行着美国的对华侵略政策,毛主席早就认识到: " 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据有人统计,美国教会、“慈善”机关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四千一百九十万美元;在教会财产中,医药费占百分之十四点七,教育费占百分之三十八点二,宗教活动费占百分之四十七点一⑷。我国许多有名的学校如燕京、协和、汇文、圣约翰、金陵、东吴、之江、湘雅、华西、岭南等,都是美国人设立的⑸。司徒雷登就是从事这些事业出了名,因而做了驻华大使的。艾奇逊们心中有数,所谓“那些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团结中美两国人民的纽带,一直在加深着美国对中国的友谊”,是有来历的。从一八四四年订约时算起,美国在这些事业上处心积虑地经营了一百零五年,据说都是为了“加深友谊”。"(毛泽东<"友谊",还是侵略?>)


中国的劳动人民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的某些人难道60年过去了,还没认识到?不是的,他们是不可救药的,出卖中国,侮辱中国人民,在洋人那里讨赏,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毛主席对这些人的行为方式也早有描述"然而在另一种情形之下,则矛盾的地位起了变化。当着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矛盾论)


就外国人而言,中国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分得清敌人和朋友,像寒春、白求恩这样的外国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民的朋友,也很清楚司徒雷登这样的披着羊皮的狼。

钱江晚报在报道里有一句话"他(司徒雷登)一直希望能够将骨灰送到中国。时隔46年之后,这一愿望才终于得以实现。"是的,当帝国主义者的愿望实现的时候,就是中国人民受到伤害的时候,今天中国人民再一次被侮辱,被内外勾结的反动派侮辱,革命人民的斗争仍将继续.

附文:

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骨灰安放杭州


2008年11月18日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这是燕大校友向老校长献花。

美国现任驻华大使雷德出席当天的骨灰安放仪式。

杭州市民以及中外友人参加司徒雷登骨灰安放仪式。

    他是燕京大学首任校长,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昨天(17日),他的骨灰葬于半山安贤园。

    司徒雷登 魂归故土

    杭州耶稣堂弄是一条隐匿在市中心的小弄堂,紧贴银泰百货,平时来往的多是赶潮流的年轻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位和中国大有渊源的美国人曾出生在这里。弄堂里的银杏和榉树曾见过他小时嬉戏的身影,藏在住宅楼群中的那幢两层小楼作为他的故居已于三年前对公众开放。这个美国人的名字叫司徒雷登,曾因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的名气也因此比在他的祖国美国还要大。

    昨天上午,杭州半山安贤园,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在一片肃穆中进行。回到中国安葬,是司徒雷登先生的遗愿,他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生于杭州 归于杭州

    低沉的音乐声响起,在中外友好人士的注目下,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轻轻安放在安贤园文星园,四周青松苍翠,远处青山环抱。墓碑上只简单写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1876年6月,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耶稣堂弄。少年时期的司徒雷登,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也曾和小伙伴玩耍在西子湖畔的坊间里巷。1887年,他回到美国接受教育。1904年,他再次来华后的第一站仍然是杭州,这个他出生的地方又一次成为他新的起点。之后三年半里,他先后在杭州及周边地区传教、到教会学校任教。此外,司徒雷登还参与了之江大学的筹建工作。1919年,他成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并主持燕大校务工作达27年,1946年~1949年他曾任美国驻华大使。1946年,司徒雷登先生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并拿到了象征荣誉市民的金钥匙。如今,这把钥匙还静静地躺在耶稣堂弄司徒雷登故居。

    司徒雷登的父亲司徒约翰是位牧师,1869年来到杭州并开始在此传教,直到1913年去世。他的母亲玛丽随丈夫来华后,热心于教育事业,曾创办女子学校。夫妇二人和司徒雷登的一个弟弟都葬在杭州九里松墓地。司徒一家和杭州可以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子湖畔出发见证历史风云

    正是从杭州出发,司徒雷登先生见证了上个世纪上半叶发生在中华大地的一系列风云变革。著名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价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他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

    1949年,司徒雷登先生回到美国后患上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失语症,于1962年9月19日在华盛顿病故。他一直希望能够将骨灰送到中国。时隔46年之后,这一愿望才终于得以实现。

    昨天上午,司徒雷登先生骨灰安放仪式上,司徒雷登先生秘书傅泾波的后人、美籍华人傅履仁老先生这样说:司徒雷登先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回到中国是他最后的心愿。今天,中美关系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有了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求同存异。

    美国驻华大使雷德这样说:中国是司徒雷登先生热爱的国家,他出生在杭州,今天又回到这里,完成了他的人生旅途。他相信教育是加深两国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变化,他一定会非常高兴。

    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这样说:今天,中美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人民在文化、经贸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这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

    钱江边,西湖畔,这位杭州出生的美国名人,终于在杭州安息,在杭州历史上留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页。

    满口杭州话最爱杭帮菜

    参加骨灰安放仪式的中外友好人士中,几位童颜鹤发的老人最引人注目,他们是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燕京大学校友会的代表。

    燕京大学校友会北京校友代表国仲元老先生把一捧洁白的百合花轻轻放在了墓碑前:“老校长,您安息吧。”

    杭州校友代表姚林杰老先生则和记者谈起了流传在校友中的“司徒轶事”:“司徒雷登先生是个杭州通,杭州话说得比英语还要好,后来学着说上海话、宁波话、苏州话都带着杭州腔。他在杭州时总要到河坊街王润兴饭庄去吃饭,看看嘛蓝眼睛高鼻子的,点起杭帮菜来有板有眼,把伙计都能听得愣了:件儿要瘦、肥了倒胃;木郎豆腐多放胡椒,要烧得入味;响铃儿要熬稍……这些话不是杭州人都听不大懂的。”(注:“件儿”指五花肉,“木郎豆腐”指鱼头豆腐,“熬稍”是快的意思)。

    “司徒雷登先生总说西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这里就是他的故乡。今天,他总算回家了。”姚老先生感叹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