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公有制还有国企吗?
最近改革派在大谈国企垄断、低效率问题。在他们的眼里国企,尤其是央企,利用自身垄断地位,攫取全民的消费者剩余,俨然成为十恶不赦的财主。因此,他们提出要在产权制度设计上,规范国企的所有权,说穿了就是要私有化,因为只有私有才是高效率的。虽然改革派在国企改革问题上居心叵测,但是我们不得不反省一个问题——没有公有制,我们还有国企吗?提出这个问题供大家讨论,我自己也提出一些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相信大家对中石化2009年的“1200万天价灯”事件还记忆犹新,2年后同样是这个我们“公有制”经济基础的代表又出了个百万天价酒单事件。国有资产交给这帮人经营真的靠谱吗?国有企业存在的社会福利在哪里?我们只看到不断和国际接轨的油价,不断高涨的水价,不断高涨的房价。我们不禁怀疑,这些作为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真的体现了公有制的优势吗?我们不能只看到改革派对国有企业的攻击,更应该看到国有企业本身存在巨大的体制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代理人激励问题。国有企业的经理人的利益和国资委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国资委本身也是国有资产的代理人。这种层层代理关系的最后在每个环节都被打折扣,最终,国有企业经理人还能代表国有资产的真实所有人—人民的利益吗?事实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和他的股东发生利益冲突。原因就在于代理人和所有人(股东)利益不是一致的。况且,国有资产所有人是被虚置的,国企经理人的真实股东并不能对他施加有效约束,就像买公司股票的散户一样,他们对企业经理人根本构不成影响,甚至给不给他们发红利都是经理人说了算。代理人激励问题的学术讨论很多,最起码在目前,没有解决掉这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我承认改革派说的是对的,国企已经衍变成有明确自身利益的利益集团,被虚置的股东根本左右不了它。国有企业壮大的过程,除了向社会甩包袱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自身垄断地位攫取了全民福利。它的确已经伤害了它的股东利益,而且它也根本没有把股东利益当回事,还在肆意享用着自己上万块一瓶的天价酒。这样的国有企业真的很难说是公有制的经济基础。这也是老百姓现在对国企影像不感冒的原因所在。“天下乌鸦一般黑”,汽油价格一年长几次,每次涨价就和国际接轨,每次说到降价就沉默,民众能对它有好印象吗?一群攫取了全民福利为己所用的企业根本代表不了人民利益,更不能成为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基础。公有制为基础的代理人激励问题是个重大理论问题,至少我们以前没解决,现在依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保证不了公有制持续存在。实践证明,把企业的生死交给有着高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管理人员业是不靠谱的。因为企业的生死交给个人意志决定的风险实在太大。不从制度层面解决公有制基础的代理人激励问题,我们就会不断地摔跟头。我们在盛赞30年领导人的清廉,人与人关系淳朴的同时应该好好反省为什么这种状况未能持续下去?仅仅是资改派别有用心吗?这显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也是核心所在,要不我们真的只能活在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中了。
目前国企存在的目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企作为一个个独立的法人,它的存在起码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它也不能抛开利润最大化这个根本信条。而且作为国企,和私企相比,利用改开前积累的巨大资本的先发优势,很快成为某些行业的垄断者。并且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攫取了超额利润。如果这些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下面的事情就不可以理解了。“2010年国企盈利19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根据规定,部分央企须上缴利润5%~10%的红利,据统计去年共上缴红利440亿元(来自新浪网)。”粗略计算一下,国企上交国家的红利只有2.2%左右,大部分利润被企业截留。这都足以说明,国企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当他们攫取的巨额利润不能为民所用,想让民众爱它真的很难。
没有公有制,也就无所谓国企了。因为它的实质已经和它的形式发生严重背离。它的巨额利润对它的股东—人民而言,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已经没有多少实质意义。要想让国企真的对得起公有制这个身份,必须还原公有制的本来意义,要体现公有制真正的社会福利意义。靠忽悠是不能够持久的,现在的社会,愚民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