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教育思想源自于社会从业观念

火烧 2011-04-1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指出教育模式受社会用人观念制约,应试教育弊端明显,强调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批判高学历门槛及教育资源浪费。

       也来凑凑教育话题的热闹!

    尽管人们对应试教育早已怨声载道,但它还在一条迷道走到黑,看不见改弦更张的一丝迹象。令人沮丧的是,我们在对现行教育模式横加指责的时候,却很难看到模式背后的真正原因,那就是一直以来的社会用人观念完全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古至今,广大国人企图光宗耀祖、荣华富贵的路子其实并不太宽。学而优则仕是多数人的必选之路。社会各个行业在选用人才方面其实一直走在误区中——把文凭当水平、把毕业证当资格证。现实的情况却往往是大多数行业里的工作都只不过是普通工作而已,有初高中文化足矣。对于多数为生计而打拚的人来说,读书的终极目的不过是为了锻炼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工作以后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把大家都变成学富五车的学者博士。传统学习法考验了人的记忆力(背书的能力),考试也的确反映出读书的竞技水平,可不见得就能代表做事的能力。实际工作中也确实是这样,现代社会尤其讲究群体合作,知识共享,互相取长补短,向旁边人请教几句,或者点击一下网络图书馆(点击鼠标搜索),几分钟能解决的问题,往往被千万人多花五六年功夫去读硕读博,把自己弄成百科全书,成人模样地进社会,却象儿童一般地低能。

    几十年的光阴,人生何其珍贵,人一辈子完全没有必要花费近三分之一的时光去把自己弄成百无一用的博士,更没有必要花大量精力去读记许多知识性的东西。学得多只能说明你的内存大,不代表你大脑处理器的能力。笔者有很多学中文的高才生朋友,对别人的作品评头品足,自己却写不出象样的作品。实际生活当中正是这样,许多传世之作的作者都不是科班出身。这说明教育培养人的方向不应是对知识的填鸭,而应是对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遗憾的是,精英化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非要设定一个空名和虚荣的高学历门槛,把千百万青年人逼入了高考的泥潭当中。僧多粥少,手拿烫金文凭屠猪宰羊运砖砌房,与农民工抢饭碗,大学生的金字招牌也出现了历史性的通货膨胀!青春毁了,好似于生命被岁月谋害。 除却能荣幸地跻身于国家机关公务员、央企等垄断行业,大多数学子们本、硕、博、洋……花费父母几十万血银,工作时已近而立,不等攒回求学的成本,不惑之年悄然而至,刚想跳槽应聘谋高就奔“成功”,可到处都已经嫌你廉颇“老”矣,房子车子票子孩子……等等等等,如此这般,报答爹娘终成奢望,倘若万幸而不啃老,可这些人生的基本需求也还是多已成为了梦中的水漂!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其实我们从来也没反对过高学历,只是在漠拜特权的社会氛围中,它已经变态为进身主流社会的单行道。我一贯以为,有造化者当可深造。其它人可不必空耗岁月,而更应早日进入社会磨练摔打,在事业中按工作需要有目的的进修充电也不失为成才的好方法。但现实状况却反其道而行之,教育一旦沾上铜臭,终必陷万劫不复之地。诚如当年毛伟人所担心的那样,学制不缩短,教育不革命,有如布尔乔亚臭文人统治,用模子浇罐出一群会背书考试而无丁点创造力的孺子,可谓误人而遗祸于世也。

    如果只是思想认识上有误尚可救赎,若是教育界的大腕们明知此法之危险而有意为之,并谓之曰杜绝有钱人玩关系,兼顾穷人之公平,这才是真正对社会的不作为和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为何不从思想原则上将教育从选拔比赛者回归到培育务实者的正确轨道上来呢?大腕们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一个事实:如同国际乒联为制约中国人的乒乓垄断而改规则一样,不论你形式上怎么改,中国乒乓永远可称老大;同样,不论你哪一种教学方式,贵人们照样把关系玩得溜溜转,譬如形形色色的高考加分,傻子都明白,任何模式吃亏的都是穷人,这些花花把戏,不是穷人百姓们能玩得转的。

    课堂理论终究是虚无的空言,社会才是真正的人生舞台。向“共识”挑战已然迫在眉睫。中国不乏理论家,但太缺思想者。类似于公民应享的其它待遇一样,教育若继续遭受功利的绑架,则将会制造出更多的药家鑫和李梅瑾,这不仅仅是教育的悲哀,而更使得育人教育之返璞归真还将路漫漫其修远兮,使我们等待更久更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