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复仇与精英复辟
“他日水泛含龙日,需记香烟是后身。”
大清国的第一巨贪和珅在临死之前如是说。史家对这首诗的解读是众说纷纭,我们现在取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
传说当乾隆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这弘历太子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出门游玩,看到雍正皇帝的一位皇妃正在水边照镜。当皇妃对着自己影子顾影自怜正投入的时候,弘历上前从后面捂着了皇妃的眼睛,这那还了得,本来就正上着脾气的皇妃更生气了,操起一把木梳就往后打。顿时,弘历太子宽广铮亮的额头上填了一道血口子。皇后得知儿子受伤之后,以为是皇妃调戏太子,一怒之下便下令处死皇妃。弘历以太子身份向皇后求情,希望能免皇妃一死,然而为时已晚,皇妃已经被处死。弘历看着已经死去的皇妃说,今世所欠你的恩情就只能到来时偿还了,于是用手在皇妃的脖颈上留了五个手指印。
二十年后,弘历太子已经继位多年。就在这一年,乾隆皇帝见到一个新上岗但颇为面熟的侍卫,当时乾隆的心里就开始嘀咕了,新人为什么会这么面熟呢。当看到这个面貌英俊、眉目清秀的侍卫脖子上长了和当年他自己在皇妃脖颈上所留的一样的红印时,乾隆暗自问道莫非这是皇妃转世了。这个年轻人当年也正好二十岁,此后的三十几年中,这个年轻人从一个普通的八旗弟子平云之上,他几乎包揽了大清国的各项大权,他总能摸清乾隆的心思,总能掏得乾隆的欢心,他敛财无数,他能买下大清国,但他极少得到乾隆的惩治,这个人就是和珅,当他被嘉庆帝赐死时,临死前他写下了这首诗。大致意思是,我今天要死了,黄河要发大水了,但是请记着,大清国欠我的太多了,我不会就这样善罢甘休的,当下次黄河再发大水时候我就会回来讨账的,到时候我将会伴随着香烟转世的。就在和珅上吊的那年,黄河在河南决堤了,这是第一次水泛含龙日,等第二次水泛含龙日时候就到了道光十二年了,也就是一八四零年,中英鸦片战争的那一年。这一年,黄河又在河南决堤了,这一淹就是几千里地。当时大清国举国上下,上至王公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躺床上吞云吐雾抽大烟,也在这一年,满族钮骨碌氏一家添了一个闺女,她天生丽质,十几岁进皇宫,她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就这样和珅就在这个“水泛含龙日”伴随着阵阵“香烟”降世了,在她半个世纪的统治下,大清国被彻底折腾跨了。
有句俗语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是比起这个皇妃,所有复仇者都太逊色了,人家复仇俩世不晚,人家复仇硬是整垮了一个大帝国。
在当今的中国,一个同样精彩、同样惊心动魄的复仇计划正在上演着,这个计划的主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鄙视、痛恨劳苦大众的“精英分子”,一群满嘴“促增长”、“保发展”的官僚主义者。这些人曾经被打倒过,也曾经经历过人民的批评、团结、教育。在长长的三十年的教育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真正地融入到劳动群众之中,将自己的青春、智慧都奉献给了国家建设,可其中的一些人却是用这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来蓄积仇恨,以待有朝一日重进朝堂,挺起自己的“牛头马面”重新做“人”。这些人三十年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终于大权在握,先是否定真理,再为己昭雪,再是提高粮价涨工资博得民心,下一步就是复仇了。
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在几亿人民被几个小恩小惠收买后,神州大地一切向“钱”看。“包产到户”结束了农村集体合作社制度,高粮价相对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吃的比以前饱了,广大农民的在最初几年里享受了“改革”的好处。而这些好处的代价是“医保”、教育权利的损失。改革春风吹遍广大农村之后,又开始吹向了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经济中。在“不管好人坏人,赚到钱就是能人”的伟大号召下,工人们也纷纷下海经商,同时工人们的工资也翻番了。此刻改革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祖国大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工人农民欢天喜地。
这时的另一项伟大工程——为走资派平反也在进行着;经济上,补偿从离职算起到得到“平反”的时间里,按原级工资全部进行补偿。在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对旧中国时期的地主恶霸等各色反动角色都进行了“昭雪平反”,他们在经济上也都得到了巨大的“补偿”。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以巨大的代价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巨大的财政开支第一次使中央财政入不敷出。
高粮价、高工资、给平反官员补发工资、越战,使二十多年没有赤字并且略有盈余的中国的财政自建国以来第一次极度亏空。为应对国库空虚,政府想尽一切办法,对国营企业实行“拨改贷”,对军工企业实行“军转民”政策,为应对军队经费不足则鼓励集团军“经商”,自负盈亏,成为了世界军事史上独有的奇迹。
这些中央政策对国营企业的影响是资金来源不足。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每个会计年度的收入直接上缴财政,再由国家根据财政计划统一直接拨款。企业从产品生产到收回成本,整个产品周期都在国家统一有序的调度之内,因此整个国民经济有条不紊。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几年内,“新一代”领导人的几把火烧光了二十多年中国积累下来的财政盈余,于是对国营企业的拨款改为贷款,国家停止拨款,所有国营企业自负盈亏。国营企业这一下由“神籍”被彻底打成了“人籍”,二十几年为国家的辛勤付出国家不认账了,二十几年的努力白废了。为了掩饰“赖账”行为,“新一代”领导人和御用文人们的辩护是“统一对待,公平竞争,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年间,各类民营、外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繁星般遍布了神州大地。改革之后,国家为招商引资开放了众多的通商口岸、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民企、外资在这些地方落户之后便能享受极为优厚的税收优惠,产品价格自是低廉。而国营企业却不怎么乐观了,除了要上缴比民企、外资高很多的税收之外,还要负责企业职工的养老医疗等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只能是将将这些负担统一转移到产品价格之上。此刻得到“高工资、高粮价”好处的广大工人农民们手头攒满了钱,对消费品的需求迅速增长,一时间供不应求,初步感受到市场经济好处的广大人民在选择商品时,也自然只认价格。于是价廉质差、负担小的民营企业产品几乎要全线占领生活资料市场,国营企业在市场上是节节败退。同时潮水般的民企产品开始销向国外,也就是在那时候,民营企业家为了迅速致富而生产的这些价廉质次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将“中国货”变为假冒、低劣的代名词,而在改革之前中国工业品在世界上极富盛名,以上海牌手表和“初教六”号飞机为例。
一无资金来源、二无产品销路的国营企业这时已经是步步维艰。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面对这种局面,工人们团结一致还有可能共度难关,可是山河已经易色,一个提倡无私“利他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变成以“自由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人人自私“利己”的、提倡非法致富的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本来团结一致的工人阶级联盟已经被“钱”打散了。工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从监督领导上彻底转移到“人民币”上了。就在十亿人民伸长脖颈向“钱”看,精英们已经结束了两个“复仇前哨战”:一、将“产权全民所有、委托政府经营的企业”的国营企业的概念偷换成“国有企业”,言下之意即归国家所有的企业,这时候二十多年以来靠全体人民浴血奋战建设的国营企业将要被一个党、一群当政者篡夺;二,将国营企业的“由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改为国有企业的“一长制”,即原来国营企业的由党委领导、受人民监督的厂长制变为国有企业的不受工人监督、挟制的厂长制。
完成两个转变之后,大权在握的企业领导开始大肆在企业各重要部门中安插亲信,其中最为重要的财务部门被安插了最多的“关系户”。在掌握了企业财务之后,接下来便是骗取、侵吞国家资产了。
我们在国企调查中得知,在改制后的国企中最好的职位是企业的采购员,采购员由高层领导亲自担任或由领导亲戚担任,将最差的原料以最高的价格入账,采购人获得巨额差价。
这是较为普遍的骗取国家资产的方式。
本来已经因产品价格较高而销路困难的国企,又因为原料价格过高导致产品更高,而原料质量过差又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使国企产品“质量过硬”这一优势都丧失了。
捞足油水的领导层还嫌不够,下一步就是变卖国有资产、将全民所有制企业变为己有。
以上种种原因才有了国企的效益低下、负债累累。
在整个侵吞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中国精英阶层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官僚精英们导致的企业效益低下、负债累累,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得到了“客观不全面”的报道,于是媒体精英们在大声疾呼“都是体制惹的祸”,国企需要向民企学习,只有进行私有制改革,才能提高管理者和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才能增加社会福利。
在长达几年的舆论准备完成之后,便开始了有名的MBO,即管理层收购,管理者利用所融资本购买公司股份,最终获得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从法理学角度讲,对一个资不抵债、资债相抵的企业来说,股东的一块钱一块钱就可以购买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管理层靠自身的职务之便可以顺利的获得企业的各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通过变卖资产高官们又大赚一笔。这个过程平民百姓自然是不可能染指的,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儿老百姓是不敢做的,只有丧尽天良的人才能做得出。
对那些效益较好的国企,收购必须有较大金额的融资才能实现。为实现融资,国企老总依据“厂长制”获得的权利将企业做抵押(此时工人们已经放弃了对领导层的监督,所以领导层可以为所欲为),由于老总、厂长是企业的唯一法人代表,所以他们能以自己名义得到贷款,融资完成之后便可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层收购,同样是“空手套白狼”的活儿,比前一种更精彩。
MBO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流行于美国,其最本源的做法是,管理层在完成融资之后,以市价回购流通中市场的公开发行的股票,成为最大股东并获得企业的所有权的,而不能直接购买企业的库藏股。在中国,MBO却是老总、高官们利用自身权利内部决定企业股份价格之后,通过直接购买企业库藏股来控制企业的。
就这样,一个人左手拿着抵押企业获得的贷款,嘴巴喊了一个价格,右手的锤子一敲,一个价值几百万、几千万、几亿的国有企业就归个人所有了。
这就是中国所谓的“产权改革”、管理层收购。
资改三十年历史,它就是一部无耻官僚、精英靠不义之财、劫掠百姓的历史。改革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仅仅是“温饱”,教科书上说在1980年至1983年全国人民都基本上实现温饱了,可是为什么老百姓一直只是在“温饱”着,邓公向我们许诺的小康社会怎么就那么难实现呢?三十年都走不上去!原来这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让你们“温饱”着,不让你饿死,让对中共中央、对政府尚抱有一丝希望,让你继续甘愿受剥削,受压迫。这叫“恰到好处”,饿不死你,撑不死你,这样干起活来正好。
就这样,复仇的精英们又骑到人民的头上了。受两茬儿苦、遭两茬儿罪,活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