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一部污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影片
咱不是专家权威影评人,可作为观众,起码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影片应该反映点什么,说点什么,也就说影片应该有它自己的主旨和灵魂,然而中国那几年的大片是没有主旨灵魂的,为什么?答案很简单:中国大片的导演全是些草莽草包,根本就拍不出有文化底蕴和现实意义的影片,所以他们挖空心思地在其他地方作文章:“气度恢宏”的场面、五光十色的画面、生涩隐晦的结构、铺天盖地的宣传。看完这种电影后,反映有三,第一:被其中的场面、画面、结构所打动,天真地说:“这部电影有其长处啊”。我说,你真是有意思,根本知道看电影应该看什么,“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第二:恶心反胃,后悔不迭。我说你很清醒,只是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别再看这类“大片”了。第三种人不太自信,容易受人忽悠,比如nvyou看完《无极》后晕乎乎地说:“好像看不太懂啊”。我说你真幽默,轻易就被“大片”二字吓住了,不是你看不懂,而是他根本就没打算让你看懂,看点热闹算了,你还打算看什么主题意旨吗?别逗乐了,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什么主题。
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电影名篇(那时好像还没有大片的说法)也是有点主题的,那就是“名导”靠放大中国人的愚昧落后来说事,虽然有取悦外国人之嫌,但总算好像还有点写实风格,反映点社会现实。随后出现的《英雄》、《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夜宴》、《无极》诸篇,陷入了无聊无旨之类,仅仅靠不要脸的炒作忽悠赚取票房,自然也就没挨骂不少。感觉挨过骂得名导们近来忽然聪明起来,明白了电影应该有主题,应该有“东西”,可是要他们在影片中添点“文化”料理,简直就是勉为其难,赶鸭子上树。于是名导们纷纷在“人性”上下起了功夫:《色戒》说汉奸也有人性,《投名状》说兄弟也能反目仇杀,朋友妻也可欺辱,最“人性”的是《集结号》,他说党组织也可忽悠士兵。看,你还敢说我的影片没有主题吗?
中国“人性化”的名导啊,除了偷情、背叛、仇杀、色诱、同性恋,你还有别打旗帜可打吗?“有!”,冯小刚勇立潮头,挺身推出《集结号》!——一部以血腥和残酷为主要内容,刻意渲染战争残酷性,污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影片,据说要超越《拯救大兵》,成为战争题材电影的高山仰止之作。中国电影大片终于有了新的题材和新的灵魂,凤凰涅磐,大难不死。盛世大幸也,可我总觉嗓子发干,良心被刺,忍不住想大声喝出:猥琐之徒,你可以糟蹋中国电影,可别去污蔑那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军队了,我不相信,人民解放军就是靠上级欺骗、忽悠、牺牲下级换来的全国胜利!
冯小刚你把战士刻画得越勇敢,他们就越可怜,你把战争刻画得越悲壮,解放军就越可憎,因为战士是被欺骗而战斗。冯小刚你到底想说明什么?你不但在侮辱中国观众的智商,而且污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小处说你是无知者无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大处说你是配合国际反华势力的颠覆之举!
写到这儿感觉自己太较真了,似乎也是在给人家乱扣帽子。连《新闻联播》都甘心给人充当鼓手号角,咱凭什么说三道四?可和谐不是和稀泥,面对不平事,咱当然也保留斗胆吆喝几声的权利。这些年华夏处处恶搞潮,神州一片忽悠声,一部部垃圾大片如过眼烟云,一处处奇闻异事云涌风起。从杨子荣到雷锋,从董存瑞到潘冬子,中国人的精神符号,还有谁没被恶搞猥亵过?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我们良心尚存的人,也都见怪不怪,身心麻木。仔细想想(其实我们都已经不想了),如果你今天生活的还算幸福,你怎忍心去亵渎污蔑为了新生活而洒热血、抛头颅的烈士??
德国思想家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国库之殷实和城堡之坚固,而取决于公民的文明素养和品格高低。”咱不作说教家,请各位自己品味,近几年所谓的大片,能给社会的文明素养带来什么样的正面意义?一位网友说,“看了《色戒》,知道女人不可靠,看了《投名状》,知道兄弟不可靠,看了《集结号》,知道组织不可靠”。绝了!辛辣犀利,一语中的!中国的大片,就是一个苍白的馒头,确实不值得用更多的笔墨去评论,他们来忽悠,我们去挖苦,谁不欠谁,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