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蕴涵的中国人文哲理 等5篇
“赤壁之战”中蕴涵的中国人文哲理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易珺 董永亮)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少小时,我就翻阅过《三国演义》,领略到名著隽永耐读的神韵,尤对有关赤壁之战的章节美文记忆犹新,情有独钟;渐大及熟,浏览《三国志》,掩卷深思之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惆怅感慨涌上心头。无论史书、小说、改编的影片,其实都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她们都在讲述一个发生在公元208年的、孙刘联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北方的曹操大军的妇孺皆知的掌故,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千古咏叹,三国鼎立的格局从此奠定形成。历史,总可以在现实中找到过去的影子。这一典故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蕴涵的中国人文哲理也意味深长。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海天奇景,难掩民本思想的璀璨光辉。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可贵见解,在“赤壁之战”中得到经典注解。曹孟德口吟“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壮丽诗赋,怀揣扫平神州、一统华夏的宏愿,外托替天行道的幌子,却漠视了人民渴求和平、珍爱生命的愿望追求;刘玄德携民渡江,爱民如子,悲天悯人,表现了对黎民百姓的大超度、大怜悯;生子当如孙仲谋,他励精图治,延揽人才,促成了“江东子弟多才俊”的盛世局面。民本的官德品质,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功名利禄短暂,黎民百姓长久。孙刘两家认识到“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的为政真谛。今天,我们倡导以人为本,要求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古代朴素的重民、爱民思想的扬弃和升华,归属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新视野和执政新境界的范畴。传统思想民本,是对“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结局的最深层次的诠释。
和合思维与和谐理念在这段令炎黄子孙难以忘却的历史中得到不朽的阐述和渲染。“君子和而不同”、“礼致用、和为贵”、“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等生存交往规则成为维系孙刘双方政治集团精神情感和协调发展的真谛与精神纽带。无论着手处理敏感棘手的荆州争端过程中,或在“既生喻,何生亮”的恩怨纠葛叹息里,都没有撼动兄弟双方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历史责任感和国家大义至上的信念,同舟共济、齐头并进、一致对外的理想使他们团结协作在一起,谱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万古流芳的传奇。。祖先们的血液至今流淌在今天中国人的心中。
闻一闻吧,惊心动魄的烽火古战场上漂流着学以致用、求真务实的气息。百万曹军失利于赤壁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曹军大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蒋干中周瑜反间计,曹操误杀蔡瑁、张允;锁战船,遭火攻之祸,“东风有意便周郎”。中国历来讲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的是在抓住事物客观规律的同时,开动脑筋,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最大统一。诸葛亮读书时,别人务于精熟,亮独观其大略。我们通常说“入乡随俗”也言及于此。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需要把基本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化的终极目标。老祖宗不能丢,因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相当可观的丰厚文化遗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赤壁,管它冥顽、酷烈、昏暗,或者壮观,一股青史等闲看。“赤壁之战”中的历史人物早已成为夜空中的星辰,而其蕴涵的中国人文哲理却得以永存,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这是我们的永恒精神财富和进步的意识形态。
学森谢幕,赤子远行
(文/易珺 董永亮执笔)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于公元2009年10月31日谢幕远行的钱学森,就是一位竭尽毕生精力献给其钟情热爱的科学事业而又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的中国科学家。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国人乃至世界人心目中,身为泰斗大师级人物的钱学森,已经变成一个符号象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在科学研究领域,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无论是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期间,抑或留学海外接触欧风美雨的时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服从真理”、“学以致用”的科学精神被一个叫钱学森的人诠释发挥得登峰造极、淋漓尽致。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们叹为观止于这位科学巨人在航天技术和导弹技术等领域的卓越建树,在对其抒发表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般尊崇敬畏的同时,更为当今功利浮躁世风之下科学精神的渐行渐远深感担忧。钱学森的谢幕,标着一个科学时代的终结。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不再青。科学家钱学森的另一个身份是始终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者。早年的钱学森,深深痛恨列强入侵、政府腐败的内忧外患,强烈地体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常识真谛,义无反顾走上了“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语)的科学救国之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国人“钱学森无论走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枪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的叫嚣恐吓,钱学森威武不能屈,“虽九死其犹为悔”,毅然决然踏上了回国的征程。直面帝国主义“中国人造弹子,连裤子也穿不起”的冷嘲热讽,钱学森和他的团队顽强拼搏、埋头苦干、为国争光,创造了令后人荡气回肠、引以为耀的“两弹一星精神”。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几十年来,钱老甘于平淡、守候寂寞,为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披肝沥胆、耕耘不辍。老人家将一腔爱国热情化为强国动力,献给了华夏,感动了中国。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科学精神和赤子之心是钱学森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胸怀祖国,攀登高峰,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这将是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对钱学森的最好纪念!
天上人间杨元元
(文/易珺 董永亮)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墓庐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一个温柔慈爱的天籁之音,从天上隐隐传来,那是造物主的召唤。我乘风归入天际,联想到“高处不胜寒”的凄楚孤寂,又不免为“但见天上宫阙,不知今夕是何年”而滑泪哭泣。造物主轻轻替我拭去眼角的泪水,安慰说:“孩子不哭。这里是繁花似锦、讲信修睦的天上王国,非比物欲横流、势利冷漠的人间世界。在受尽五个昼夜的痛苦煎熬之后,你撒手人寰,从此一睡不起,至平安除夕夜,近满月矣。汝尘缘未了,特为你安插记忆的翅膀,作文以为人间万民苍生祈祷。”于是,根据造物主的授意,我以“杨元元的前世今生”为文题挥毫泼墨,作为对第2009个圣诞节的献礼。
三十年前,我被万能的造物主投放于一个素有“园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美誉的国度里,出生在荆楚大地一个尘封闭塞的小县城里。当我开始记事,每每看到同龄人甜蜜蜜地依偎在爸爸的怀抱时,我总要问:“妈妈,我怎么没有爸爸?”妈妈双眸闪烁着泪花,俯下身子抚摸我的头说:“好元元,你也有爸爸,他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了。你要听话,快快长大。”说罢泣不成声。后来,我开始懂事,知道爸爸很早就撇下我们,去了一个被称之为“天上”的另一个世界里去了,生活得怎么样?我不知道。
弟弟,你一定要铭记:活着的你,要为咱妈和自己争口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年迈操劳的妈妈将你我含辛茹苦拉扯成人是留存我们心灵深处的最珍贵记忆,和咱妈妈嬉戏追逐的日子是专属于咱穷人家孩子的美丽回忆。贫穷不是我们的错,因为家境困顿,我们时常遭到别人的歧视冷落,门可罗雀。弟弟,你是穷人的子孙,就是将来做不成富人的祖先,也一定孝顺报答咱妈妈,这是你身处阴间不成器的姐姐最大的牵记!让你我来世再做姐弟!
那一本本泛黄残损的“元元日记”,记录了我学习、工作、情感的点点滴滴,见证了近三十年的人生足迹:从小学到高中,年少老成的我发奋读书、废寝忘食,怀揣“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始终不移;拿到武大通知书的那天,我泪流满面,激动不已,决心为“知识就是力量”的信条奋斗不已。我心永恒,风雨无阻。那是勤工俭学的自己对创造美好前程理念的苦苦执著;青春飞扬,永不放弃。灰心失落时,我总以《老人与海》中的那句“一个人可以被征服,但不可以被打败”对自己鞭策激励。
亲爱的妈妈,三十年了,不孝的女儿没让您过上一天舒坦的日子就匆忙地离开了这个人世。桀骜不驯的女儿一直梦醒在一个大城市里闯荡打拼一个天地。五年了,女儿没有谈过一次完整的恋爱,对于人们为什么不能宽恕贫困始终不明白。难道仅仅因为这是一个“笑贫不笑娼”、以成败论英雄的年代?!五年来,女儿奔波劳碌,寄人篱下,受到了无数冷眼白眼的相待,却终究在梦想和现实的边缘处失望徘徊。历经千辛万苦,才把本科毕业证艰难“回赎”。倔强不屈的女儿,终于苍凉无奈地加入了一个被无数人以“啃老”、“漂泊”调侃的“蚁族”。忽然有一天,任劳任怨的您下岗失业了,家庭一夜之间崩溃了,生而不平等的冷酷现实把女儿勇敢的心震碎了······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上海海事大学,无数人魂牵梦萦的“航海家的摇篮”,却也不是一个可怜兮兮的研究生和她那无家可归母亲可以暂时停靠的港湾。我声泪俱下地递交申请书不多时,就被以“没钱上什么学?!”的质问嗤之以鼻,并被“人性”地限时“劝离”。善良无助的母亲向女儿隐瞒了未找到房屋的尴尬状况,睡在了餐厅门前僵硬的石阶上。那一夜,灯火通明的大上海是如此暗淡阴冷。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人间到处都是冰绫?五天五夜,我没有睡觉,为知识不能改变命运哭泣号叫。叫天不应,喊地不灵的自己最终选择在逼仄的卫生间用两条毛巾结束自己三十岁的生命。教书育人的人们欲以“砸钱”了事,硬说我得了抑郁症,辩解说事件只是属于杨元元个人的不幸。我不知道是谁逼死了自己,可相信“七尺之上有神灵”,人要知善知恶,相信因果报应。······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一切都归于平静。一天,一个被唤作董永亮的80后研究生学弟来到了我孤单的坟前,在石碑上写下了如下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叫杨元元的非正常死亡的中国女孩,卒于公元2009年11月26日。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如果海水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敬畏常识,善待生命,是活着的我们纪念她和三十年春秋岁月的初衷和使命。
有关圣诞节的中国式思考
(文/易珺)
“夫物之不齐,物之性也”已凝聚为国民的不朽智慧常识,“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早沉淀为民族的永恒群体记忆。一言以蔽之,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璀璨夺目的人本精神,是圣诞节得以平民化、大众化的源头活水。圣诞期间,一条手机短信信息,一封电子邮件贺卡,抑或一句寒暄问候祝福,总少不了“Merry Christmas Day”(圣诞快乐)。快乐是人的本性。普天之下,一个脉搏,多个旋律,同欢同乐。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不分民族肤色、高低贵贱,“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这是一条不言而喻的真理。”(《独立宣言》)众生平等在圣诞节得到淋漓尽致地解读诠释。在中国,“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民本思想曾经挥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今天,我们全民同庆度洋节,希冀更多的是获得一种快乐情感。“以人为本”过圣诞,折射体现的是顺民心、重民生、不折腾的思维理念。
生生不息的平安诉求,是两千多年来圣诞节之所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星语心愿。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12月24日,让兄弟姐妹的你我共同聚首飞雪连天亦或月明风清的平安夜。缀满吉祥如意的圣诞树,象征慈爱善良的圣诞老人,琳琅满目的圣诞礼物,甜美可口的糖果,还有《圣经》中的橄榄枝、“诺亚方舟”,无不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平安的企盼,寄寓着对明天会更好的祝愿。在中国,“平安是福”是一句脍炙人口并被广泛接受认可的人生格言。五千年来,国人憧憬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神往着“苍生俱饱暖”的乐土家园,描述着“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生存状态,诉说着“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的和平期待。一定意义上讲,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为表征的共产主义境界和中国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可谓异曲同工、息息相通。
雄浑深邃的人文哲理,是圣诞节永葆激情勃发、青春奔涌性格特征的财富魅力。主耶和华怀揣匡时济世、拯救生灵的夙愿抱负,历经艰难曲折,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降临,阐述了一种真理信仰的根深叶茂和辉煌顽强。在中国,也流传着“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神话传说,流淌着祖先们“普度芸芸众生”的悲天悯人情怀,激荡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积善感恩情结。圣诞之夜,伴随耶稣的出生,撒旦也来到了人世间。难怪狄更斯要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中国,很多成语典故,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等,与之殊途同归。千百年来顺流而下,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光明和黑暗并存、天使与恶魔共舞的时空“十字架”。我们不自觉卷进并不可超越于这个有无相生、矛盾统一的辩证生态系统中。
思考可以减少争吵,理智能够弱化情绪。依托圣诞节这个敦厚载体,做一个有关她的中国式思考,透过中西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世事纷扰,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圣诞的独特力道,找寻到一条存在于唇枪舌剑之外的柳暗花明的康庄大道。(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总有一种叫做“回归”的力道
(文/易珺 董永亮执笔)
孩提时,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五柳先生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体悟认知的还只是图景画卷的气象峥嵘、色彩绚烂。识尽愁滋味,渐老渐熟,“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不再玄乎深奥,触摸领略到的是一种叫做“回归”的力道。
总有一种叫做“回归”的力道,她璀璨夺目,在浮沉如萍的断肠人心灵家园里闪耀。古往今来,天涯游子,黯然神伤者,莫过于离。看,这种力道正从“黯乡魂,追旅意”的缠绵悱恻中溢出,承载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惆怅迷惘,背负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孤寂彷徨,叹息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失落悲凉,驱使我们“回归”到熟稔亲切的旧林故渊。原乡人的血,只有流回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回归,替我们平添了“春风不改旧时波”的几多泥土芳香,留存了“近乡情更怯”的几许乡情寄托。这种力道,诠释的是一种叶落归根的别样美丽,营造了一个让天下黎民苍生同泣共鸣的情感天地。
总有一种叫做“回归”的力道,她质朴精深,为龙的传人在思想层面赐予不绝光辉之照耀。无论相隔万水千山,抑或穿越久远,中国人胸中总会涌动着一颗牵系神州故园的赤子之心。看,这种力道让“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凝聚为民族的豪迈记忆,让“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堆砌成历史的惨痛印记,使“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绵延为群体的震撼回忆,使“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挥洒为国家的永恒日志。曾经有一种胜利叫做“解放”,“天翻地覆慨而慷”,六十年前,炎黄子孙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
总有一种叫做“回归”的力道,她深沉雄浑,是这个国度生生不息、继往开来人文精神视阈里的财富荣耀。国家的归宿与不朽,正在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承继与弘扬。看,这种力道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民胞物与、天人合一境界返璞归真,让“温而知人之饥,饱而知人之寒”的爱民亲民、重民敬民思想升华扎根,使“物之不齐,物之性也”的和而不同、有容乃大思维超越文本,使“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穷极思变、改革创新理想梦想成真。当生命真谛沉淀为常人悲欢的日常情态,常识理念还原为大众忧乐的追求准则的时候,这个民族的复兴才会变得名至实归,成为薪火相传的执著守候。
向昨天道一声珍重:“‘回归’真好!”今天,我们聚首解读感悟这种叫做“回归”的力道,并共同做一个祝愿少年中国与天不老、与国无疆的虔诚祈祷。(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