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道人:为啥农民还是穷?
为啥宣传了那么多发财门路和例子,农民还是穷?
打开中央七台,每天都有教农民如何致富的技术,门道。而中央一台和二台报道的农民致富的成功例子就更多了。央视几乎每个节目都报道过很具体的农民通过从事新型种植和养殖产业致富的典型。如果观众有耐心看完,会发现里面讲的事实和道理都实在得很,而且都是事实,有时候让自己都觉得不妨试一试。
反过来一想,这么多发财门路,怎么农民还富裕不起来呢?那么多人都通过新市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组织模式都变成几十万,几百万元户,而且大多不用雇工,是通过劳动致富的。如果农民都认真学习这些技术和管理方法,多搞那些赚钱的,少搞或不搞那些赚钱少的,不三农问题早就解决了吗?是农民笨呢,还是信息传递不够呢,还是缺少别的条件呢?
说实话,农民一点也不笨。贫道插队的几年中,充分体会到农民的理解能力、智慧和实干精神。贫道自觉不算傻,但经常被老乡们戏弄(善意)。前年回插队地方见了一群老哥们,感觉他们还是那么清楚。至于信息更是没问题。贫道去的头天全球油价暴跌,与老乡们聊天的时候,连跌了多大幅度他们都知道。同时,他们并不是没跟着学过:长毛兔养过,糯玉米种过,品种辣椒家家都有,甚至有人养藏獒,但是还没一个发财。还都是别人发财了他们比照着做,结果自己赔光了。
其实,从央视的报道中就能看出为什么农民富裕不起来,只看你认真不认真,动不动脑筋而已。记得看到一个讲渔民的故事,一个年纪大约小四十岁的渔船老板对着镜头讲:现在日子好过多了,一年能收入几十万。前几年在别人的渔船上打工,风晒雨淋收入也没多少。现在有了自己的渔船。镜头里可以看到这条比较大的渔船上还有七八个人在干活。给别人打工,整了钱自己当老板。这显然是媒体鼓吹的基本“致富门路”。可问题在于,总有老板和打工者。打工者穷,老板富也是明摆着的。大家都当老板,就没有了打工者,因此只要是市场经济,就必然分出打工者和老板。有些人靠资本赚钱,有些人靠出卖劳动力赚钱,天经地义。那么,必然就会有一批人“风晒雨淋收入也没多少”。内容类似的报道几乎每天都可以在媒体上看到,任何一个被表彰的成功者后面都有十几个、几十个失败者。这是制度安排,不是别的因素。
有人会说:你说的是雇佣劳动,现在大多数农民是单干,没人剥削不他们,连税都免了,而且那么多通过新市场新技术发财的机会,他们怎么还富裕不起来?
其实,如果你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类似某农户通过养殖什么高附加价值的东西最后发财时往远处想想,就会发现问题。
什么叫高附加价值产品?不同角度有不同说法。对供给者来说,就是投入同样资金和劳动,卖出的东西比别的东西价值量高,也就是价格高的产品。对市场来说,就是供给小于需求,也就是供不应求的产品。高附加价值并不是产品自身具备的属性,而是供求关系决定的属性。糯玉米好吃,很多人不会种因此市场上少,于是价格很高。没两年很多农民都种了,价格有时候能低到比一般玉米还低(因为除了煮着吃不能做别的)。台湾水果刚进大陆价格高得吓人还真有人买,等海南的同样产品运进来就不神气了。农产品中,除了粮食、油料、棉花外,大多数产品市场需求总量都非常小,别说多,就算农民拿出10%的土地种这些东西,就把所有高附加价值农产品的原形给打了出来。
有的精英,比如秦晖研究说,农民收入上不去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决策是零散的。今年某东西卖得好,明年大家都去种,于是价格就下去了,卖不出去都烂了。于是第三年大家都不种,结果第三年价格又上去了。因此多数农民赚不了钱。据说为此还命名个什么定理。
这都是忽悠人。零散决策的这一结果,所有人都看得到。什么定理不定理的。就算农民都商量好,分配今年你种这明年你种那,照样不会发财。原因很简单:因为只要所有商品都是供需平衡,那么所有商品价值就接近,也就是总价值量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减少。那么就农民整体来讲,不会增加总收入。
因此,靠科技进步,市场开拓解决不了农民贫困问题。
难道科技进步市场开拓真的没作用吗?袁隆平的水稻不是让粮食增产了吗?如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在各个环节让各个品种都提高科技含量,农民会不不会富裕起来呢?
会有所改善,但解决不了农民收入持续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趋势。
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农业科技进步的潜力小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就是农业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性空间远远小于制造业和服务业。袁隆平让水稻增产100%是世界级重大科技进步,大多数农业科技进步能提高20%产量就能获科技进步奖的。但是一个小技工随便倒腾点什么让制造业产品翻一番甚至翻几番都没问题。芯片储存功能几乎一年提高一个数量级,不是翻一番问题,是翻十几番问题。一个超市销售模式加一台POS机,就能让一个营业员一天卖的商品比柜台销售同样东西翻几倍。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可能性空间远远小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收入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关系很大,农民创造的“价值”增加速度小于非农产业职工,这是他们收入始终很低的基本原因。从这个角度说,这是客观原因,非人力能改变的。农民命该如此。
那么,真的没什么好办法吗?
办法是有,但是不多。比如,都说让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农业资源形成足够规模,用机械、化学来解决问题,这样不行吗?
说起来行,但需要条件,而且实践表明,即使做到极致,也解决不了问题。 比如美国,本来人均耕地面积就很大,目前从事农林牧渔劳动力只剩209万人(2007年),占全部14605万就业人口的1.4%,算是低了吧。劳均种田1000多亩,资源不算少吧。每个农业劳动者技术装备总额达到25万美元,是其他行业人均装备总额的5倍,技术含量够了吧。要看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就到美国。但美国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依然难以达到非农产业水平。美国政府给每个农户补贴1.4万美元,占其收入20%。即使如此农民收入依然赶不上城镇。没这一万美元,就差很大了。
人均资源本来就多,科技又最发达,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尚且如此,其他就更不要说了。欧洲农场的平均规模约14公倾,法国为约50公倾,德国为约40公倾。劳均资源只有美国的十几分之一。欧洲农业严重依赖政府补贴。平均而言,欧洲农民收入的1/3为政府补贴,法德农业更是严重依赖政府补贴,德国农民收入的60%来自各级政府和欧盟,约1.7万美元,而法国为65%,超过2万美元。德国和法国农民简直就是政府在养着!全他妈小岗村村名,真正铁饭碗。
那么,难道农民真的只能靠政府补贴才能活吗?也不见得。农业劳动生产率进步空间小,如果定义农民就是农业劳动者,那么无论如何也只有这个结果。如果将农民定义为“住在农村”的人,是不是会有点出路呢?
台湾农民在80年代人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1.3倍,是倒着的城乡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台湾农民不仅种田,还经营并垄断了与农业相关的农用生产资料批发零售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时,还经营全部农村金融、保险业,商业,教育和其他服务业。由于这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加上台湾耕地少,反正要进口粮食,干脆主要生产“高附加价值”的水果蔬菜,于是,农民收入就一直不低。日本、韩国和以色列的农业大致同台湾一致(台湾学日本),这里的农民接受补贴很少,但收入不低于城镇。也就是说,那里的农民实际是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人。由于他们从事的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可能性空间也非常大,加上垄断零售能抬高农产品价格,所以这些地方的农民没什么问题。这些地方农民的收入来自真正农业的比重不足10%。
有人会说,中国现在农民也从事农用生产资料批发销售,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呀,农村商业也都是农民在搞呀,为什么中国农民富裕不起来呢?
中国与他们不一样。中国是小农经济,农民都是单干。人家是集体经济,在以色列三分之一的农民甚至是国营农场的工人。也就是说,人家是“人民公社”体制,真正实现了人民公社最早设想的“亦农、亦工、亦商、亦学”(没有民兵)。要说区别,就是土地所有权是自己的,耕种也自己干。但由于这方面收入已经不足10%,意义就很小了。主要收入是来自农会所办的非农产业就业和分红。贫道2006年到台湾参观,在台中参观了一家酒厂,规模是全岛第一大,是农会办的。
集体经济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大大啦。
首先,集体经济没有老板,全部利润分给了农会会员。农会的企业也是农民入股的,但分配完全是按股分红,而是类似人民公社什么“人六劳四”的“人六股四”。日韩也是类似,因此不是什么股份制。城市的企业都有老板,老板拿得多职工就拿得少。农民从事一样的非农产业,但没老板,大家都分,自然要好的多。中国农民把生猪卖给肉类企业,加工成白条肉给了超市,最后卖给消费者,中国农民只吃养猪利润,肉类加工厂和超市老板吃其他利润(要远比养猪大)。而中国台湾农民把生猪加工,鲜活品零售的利润都给吃了,能不收入高?如果再生产肉罐头等,利润就更大。这是差别一。中国就算有和刘氏兄弟从事猪饲料生产,可利润是他们刘家的。
其次,中国农民个体力量单薄,就算能从事点卖生产资料,搞点农副产品加工,但规模都很小。大部分农副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销售是城市资本干的。如果在日韩,甚至在欧洲,什么蒙牛呀、三鹿呀,都是农会的,别人办都办不了——没人给你牛奶,而且没地儿买!自己养?没有地也没饲料!日本政府制定“歧视性政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生产资料批发零售,农产品销售企业中,农会办的比非农会办的税收少得多,谁再去与农会企业争?人家不是“城乡一体化”,而是“城乡分离化”。不是“公司加农户”,而是“农户是公司”。包括金融、农村商业等各领域,政府都对农村实行单向优惠政策,致使农民能以在其相关行业中占据强势位置并最终形成垄断。而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公司加农户”的结果就是进一步减少农民在农村从事的非农产业比重。
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和地区非用农会、农协、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来办呢?集体经济不是效率低吗?
效率低?可能。会低多少?低的份额比老板拿走的还多?很难吧。最主要的是,如果认识到必须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份额,那么必须给农民以金融和产业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给了张三,李四就得不到了。因为一个地区的资源只能支撑一个奶厂或酒场。如果是个体经济,大部分人只能到极少数企业里打工,照样不会提高收入。而且凭什么给张三?你能解释清楚?
因此,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根本不是媒体和主流精英们忽悠的那些套路。那些套路放在贫道说得大背景下,狗屁不是!
中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别的,就是农村合作化问题。不从这个思路出发,其他任何方面的转变都将落空!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转变发展方式也要从农村开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什么想不开的呢?有什么好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