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与阿Q
乞丐与阿Q
乞丐就是以乞讨为生的人,也叫“叫花子”或作“叫化子”。乞丐的特点是“空腹”、“流窜”、“号叫”、“乞讨”,目的当然是为了“求食”。
乞丐是一个十分复杂群体。其中确实有因为肢体残障,失去了劳动能力;或是家庭破败、贫病交加、完全失去生活依靠的人;或是孤苦弃儿,鳏寡无依,只得靠人施舍赖以为生者。此外,还有许多游手好闲的无赖流痞,他们好吃懒做,充杂其间,成为惰民一族;更有些流氓痞棍、逃犯流贼混杂在内。还有奇怪的现象,一些人在冬闲无事之时,帮结成伙地外出乞讨,赖以增加收入,也成了传统惯例。
乞丐现象给社会带来诸多混乱和问题,历朝历代对乞丐都有收容救助的制度,当然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据说,宋朝时就曾禁止在严冬乞讨,以避免乞丐冻毙街头,而在彼时由官府提供乞丐的吃住。明代对这一问题尤为重视,政府把他们整编起来,由地方团头管理,并严格地限定了乞丐的聚处及活动范围。
当然,乞丐也是人,也有“尊严”,也有“体面”。当得到恩人的一点儿“施舍”时,他会兴奋,他会心喜若狂!
阿Q也是乞丐。自从鲁迅先生发表了《阿Q 正传》后,阿Q 便一举成名,成为乞丐们的“先进代表”,把阿Q的精神胜利法提升为“阿Q精神”。
“阿Q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一种自慰精神或自贱精神,即自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辱、自大、自醉等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
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子,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阿Q是一个横遭压迫、备受屈辱的乞丐,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自以为是“胜利者”。由于这种病态精神的支配,他便永难振作起来以求自强,并永在屈辱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阿Q精神通常是被那些需要胜利而又无法得到胜利的人用来维持自己精神上的平衡的一种药方。它是一种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所以在国民中也就普遍存在着阿Q精神。
阿Q精神在当今社会的表现很多,比如:听说改革开放为了“共同富裕”,就认为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过世了;听到搞“市场经济”,就高唱《春天里的故事》;六十周年国庆“增加”了有关毛泽东的两个方阵,就认为要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了;听说要搞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了。总之,总是以“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来自慰。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具有一种阿Q精神,是可贵的。但是,阿Q精神始终不能摆脱阿Q的奴隶地位和生活水平。一切革命的人们深思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