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乱弹茶文化

火烧 2010-10-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茶从日常饮品到文化象征的演变,分析茶产业现状与品牌困境,提及天价茶现象及传统茶厂面临的挑战。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换句话说就是,茶,不仅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关,也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生活必需品;或也可以说,茶,就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饮品,只不过是因产地、采摘时间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口味、口感,或某种茶叶产量的多寡影响其价格而已,进而茶才会成为普罗大众的常用饮品,并由此衍生出了一些与茶相关的习惯、习俗和器具(茶壶还成为了中国瓷器类中的一朵奇葩),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之一的元稹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据资料介绍,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我国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称为:蒙顶甘露;其品质特征为:外形紧卷多毫,嫩绿色润,内质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叶底嫩芽秀丽、匀整。号称是:“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资料介绍说,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乃众说纷纭,有上古神农说,有周代说,还有起源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唐代陆羽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问世,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而也就有了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陆羽还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然不论有多少种说法,由此不难看出,茶从被发现到饮用,再到制茶、人工种植,并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然而,这一源远流长的寻常人家的饮品,会不会在我们手中变异、中断呢?因为,由央视近期《经济半小时》相关的报道和题为《茶酒翡翠成投资新贵 天价“大红袍”售十万一斤》的文章,以及早前各类天价茶的出现,或如爆炒普洱茶那类的事情,述说的或就是流传了千年之寻常百姓家的饮品,将会与寻常人家绝缘了吧。

  由此来看题为《中国七万茶厂不敌一个立顿 被比喻为菜园比饭店》报道说的:“七万茶厂不敌一个‘立顿’,2008年底一则新华社报道给了传统茶产业一记惊雷。”又怎不让人生出许多感慨呢?报道说,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然问题的关键是不是,何为茶的品牌呢?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大红袍、铁观音、普洱等茶难道不是响当当的品牌吗?

  就拿“立顿”茶来说,其不过是一种用机器生产出的、口感单一的工业化速溶红茶;资料介绍说:立顿茶的创始人汤姆斯·立顿,1850年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一个贫穷家庭...他的广告词是“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Direct from tea garden to the tea pot)...锡兰红茶是英国人非常钟情的饮料,但由于售价高昂,只有上流社会才能享用到;到此旅游的立顿敏感地意识到,如果能把红茶引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则必然能成为一门好生意。由此介绍不难看出,立顿茶的成功、或市场份额\产值的不断扩大得益于让茶走入寻常百姓家。可我国的茶产业是不是却在走着一条相反的道路----将茶从寻常百姓家赶出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平均每公斤仅值2美元左右,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可为什么却又在国内市场上屡屡上演着“天价”传奇呢?由此恐怕不得不说说“茶文化”了吧。

  近几十年来,“文化”一词可以说是相当的“烫手”,大凡有点名气、或知名度的事物和人文景观,或者说小到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酱醋茶几乎是无所不包的纷纷披上了“文化”的外衣,以至于似乎是凡事皆要“文化”,不如此似乎也就没文化、不会说话,甚至是所谓的“低档次”了一般。然而,当我们揭开“文化”的盖头,显露出的基本上也都是“涨价”二字。不是吗?不论是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还是真的假文物、假的真文物,或是“疯狂的石头”、几十万一两的茶叶,甚至是如题为《广东丹霞山管委会主任:申遗成功不排除门票涨价》这类的事情,等等,诸如此类,有几个不是披着中华文化的外衣,或打着弘扬中华文化的旗号,实为我为涨价狂呢?“蒜你狠”、“豆你玩”不还是披着中华养生文化“钱”赴后继的吗?

  又据资料介绍说,立顿茶是于1992年进入我国的,5年后其就在中国百家商城系列调查中获得红茶包销售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如今,立顿不仅有了绿茶茶包和茉莉花茶茶包,还在2004年推出了包括奶茶和柠檬茶在内的速溶茶系列,2005年又推出了袋泡草本茶系列。可反观我们的茶产业呢?这期间,是不是我国茶叶行业在走所谓的“高端”路线之时?又是不是一轮轮的如火如荼的爆炒天价茶叶之际呢?亦或者是,没有“茶文化”的立顿,实着却更懂得中华茶文化的精要和精髓,而张口闭口中华茶文化的我们,或多是在“擀面杖吹火”吧。

  而常言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茶叶何尝不是如此呢?特别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可一方水土何尝又不是在养育着一方茶叶呢?因此,绿茶、青茶也好,红茶、白茶、黑茶也罢,其生产原料、制作工艺各在一方;谷雨、清明和白露,茶之味道各不同,即出产绿茶的地方决产不出红茶来,反之亦然。显然,茶的这些特点、或理论,即使是诸多的中国人也未必能够搞的懂、理得清,普通外国人要想理解恐怕就更不易了。就立顿速溶红茶来看,西方国家大多数人的饮茶习俗恐怕也与我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换个角度来说,有多少国家的人们能够习惯、或适应我国的以整片茶叶泡茶的方法呢?又有多少国家的人们在饮用绿茶呢?恐怕不多。反过来说,这是不是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我们在宣传茶知识方面的短板呢?

  或许,茶,只不过是人文的一种纽带、媒介;可当茶赤裸裸的成为了“孔方兄”的“台”,文化也就消遁了吧,原本植根于普罗大众的茶文化,也必将被立顿这样“冷冰冰”的袋装速溶茶所取代。立顿的绿茶茶包、茉莉花茶茶包能够在号称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国度里站稳脚跟,难道不是很好的明证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