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以史为鉴明是非----再读《贬毛扬朱其心何毒?》感言

火烧 2011-04-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再读《贬毛扬朱其心何毒?》指出历史被断章取义扭曲,强调以史为鉴明是非,揭露文化被曲解现象,呼吁正视孔子原意,还原历史真相。

以史为鉴明是非  

----再读《贬毛扬朱其心何毒?》感言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虽然有许多文人志士忧国忧民,提出不少有真知灼见的观点,但始终不能成为主流。因为那些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家伙技高一筹,要么断章取义肆意歪曲,要么指鹿为马妖言惑众,折腾的善良老百姓迷茫彷徨不知所措。此文义正言辞,远见卓识,犹如檄文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愿中国有更多的文人志士挥起正义之笔,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挖掘至理名言真意,揭开那些奸佞小人的面纱,声讨那些道貌岸然居心叵测的伪君子,让正义真理大白于天下,还先师们一个公道!  

下面列举几例,供朋友们赏析点评。  

 “以德抱怨”是人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报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子教我们,当别人欺负你时,你就要忍,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是多么博爱的情操啊!就如同《圣经》里的“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也给他。”
  “以德报怨”愚弄中国人民几千年,出自《论语宪问》:“子曰:以德报怨。”但是事实上,人们根本就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查阅资料,《论语宪问》中完整的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孔子的这句“以德报怨”不是单句,全文为:“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来,人们都被断章取义的人给忽悠了几千年!
  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但我不回手。我要以德报怨,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嗤之以鼻地回答:“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呢?当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就应当以德来回报别人。但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坚决地反击他。报德的对象只能是德而不是怨。”
  至圣先师的教诲,就因为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省略了后面的几句,义正理深的一句话就被扭曲成无数汉奸、卖国贼至今还在理直气壮地产生的理由。资本家残酷压榨剥削,人们要“以德报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了,人们要“以德报怨”;日寇在中国烧杀抢掠奸淫,人们还要“以德报怨”,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如今,西方强国的文化、宗教、饮食、毒品、性病将中国大地侵染得一塌糊涂,还是要“以德报怨”……
  试想,如果孔子的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断章取义,而是按照原意“德来德往,仁来仁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去做,历史上的中国会给世界留下一个任人鱼肉的印象吗?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秦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什么意思呢?那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是统治者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统治者的意愿去庸庸碌碌一辈子。
  单独看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压抑了多少人民的创造力!
  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难道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在春秋时期,人们撰写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句理和停顿——即标点符号,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其一,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刚刚还在前面一直与弟子们讨论着诗、礼、乐这三种文化的教育问题,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这就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
  仔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意思是说:诗、礼、乐这三样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就让他们自己去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文化。《论语•秦伯》中完整的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本意。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多恶毒的训诫啊!至圣先师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刻意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达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它象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毒蛇,狠狠地缠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泯灭了多少先进的思维火花,束缚了多少应有所作为的仁人志士!
  故意曲解这句话的封建统治者固然可恨,但反过来仔细思索,人们怎么就自己不去判断一下: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用一生置身于教化天下民众的孔子,又怎么会说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话来?更可悲的是,人们竟然就这样真的相信了几千年,膜拜了几千年——该伤心的,是孔子呢?还是我们?  

   

谚语联对:“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国人以讹传讹的名言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算是一个小学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
  首先,这“无毒不丈夫”,与人们所认知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人,怎么会将这种恶毒阴损、暗箭伤人的行为前缀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这本来是一句哲理深刻、名言至理的绝好句子,充分运用了对仗、排比手法,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气量狭小的人,不是真君子;度量不大的人,不算大丈夫。一个胸怀坦荡的君子、大丈夫形象跃然面前。可惜,出自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一句话,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那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完全变了味儿。
  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学说起。在这副对联式谚语里,“度”为仄韵字,为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被读为平韵字“毒”,这在古代的音韵学派中称为“合韵声变”。肯定是那些对音韵美感要求甚高的家伙,在某一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其专长,自做主张,把原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于是,至理名言终于变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为迂腐文人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联中“君子”对“丈夫”、“无度”对“量小”、“非”对“不”,本来就是对仗工整,排比流畅,极其完美的句子,根本就没有必要再去进行音韵修订。可惜,经过千百年来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以无耻为荣,而且成天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如此,道德就没了标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成为古往今来所有的贪官、污吏、地痞、流氓、强盗、土匪们不择手段以践其行的最佳理由。  

   

毛泽东主席的著述中曾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某些人就此大做文章,鼠目寸光地评论当代中国的得失,却绝不提“时间(历史)才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邓小平同志曾说过“逮着老鼠就是好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某些人就据此大肆违法乱纪贱卖社会资源侵吞国家财产,却不提“如果中国的改革不能让大多数老百姓受益,贫富差距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就不能算成功”。  

但愿中国有更多的文人志士挥起正义之笔,揭开那些奸佞小人的面纱,声讨那些道貌岸然居心叵测的伪君子,让正义真理大白于天下,还社会一个公道,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中华和谐大家园,中华民族复兴崛起指日可待!  

   

2011年4月20日与文友探讨修改于水泊梁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