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可以宽恕,历史不应忘记
罪恶可以宽恕,历史
——圆明园罹劫150周年有感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恐怕回答不了这样一个问题:10月18日是什么日子?答案是“不知道!”其实,作为一名中国人,牢记这个日子是应该的。
10月18日是什么日子?是圆明园的罹劫日,是中华民族的受难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罪恶日与蒙耻日。正是150年前(1860年)的这一天,英法联军野蛮地抢掠并焚烧了圆明园!(这是一个被法国大文豪雨果称之为:把“我们所有大教堂的所有珍宝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圆明园是中国古典林园的集大成之作。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全园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六代帝王积150余年的创建、经营,才逐渐形成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西方誉称为“万园之园”。
就是这样一座世界文明史上的“文化瑰宝”,却被西方的文明“使者”——英法联军给毁了,变成了现今断壁残垣的圆明园遗迹。
圆明园收藏有无数的中国历代珍宝,可是经过“强盗们”的洗劫,全没了!由于记录圆明园摆设的《陈设清冊》一起被毁,因而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就成了永远的“历史之谜”。据“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
侵略军对圆明园的抢掠是明火执仗地进行的。当英法联军一闯入圆明园,即组成了“分赃机构”——“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头目孟托邦当天就函告本国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军头子格兰特则“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
另据有关记载,10月18日,当英国侵略军焚烧安佑宫时,因事发突然,主事太监反锁着大门,结果有太监、宫女、工匠等300余人无法外出,竟均被活活烧死其中。
对于“火烧圆明园”事件,从它发生的那天起,世界上就存在着两种不同声音:
一种是侵略者的声音。他们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以“弱肉强食”的理念思考问题,认为侵略他国领土,屠杀他国人民,掠夺他国财物,都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乎就有英军统帅额尔金恬不知耻地叫囂:“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把侵略他国的杀人、放火与抢掠的行径,一概看作是一种了不起的“伟业”。
另一种则是反侵略人民的良知声音。他们站在人类的文明、公平、正义的立场上,认为世界上的各国人们,都应该和平相处,互相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乎就有了法国作家雨果的谴责。他在1861年《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人所共知,“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谢幕戏”,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则完全是英法侵略者,为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而策动的侵略战争,实质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圆明园的罹劫,正是这场侵略战争性质的具体体现,它决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后来,侵略者为了掩盖自己侵略行为的可耻性,替自己的野蛮行径披上一块遮羞布,炮制了“虐俘”说。胡说当年额尔金所以要下令“火烧圆明园”,只是为了报复清政府扣留公使巴夏礼和虐待战俘,说这是对清政府的一种“惩罚”,完全是“野蛮的”中国人自招的。
然而,据人大清史研究所教授、圆明园问题专家王道成的研究,这种“虐俘”说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因为“当时37名英法被俘人员并没有受到虐待,他们在被送到圆明园的第二天就转到刑部监狱,并受到贵宾待遇。”
只要是正视史实的人,其实都能够知道,火烧圆明园的真正原因只能是:英法侵略者向被侵略者施展淫威,以尽快压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了迫不及待地攫取侵略权益而已!
可笑的是时至今日,仍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拾侵略者“牙慧”,还在喋喋不休重复“虐俘”论之类的陈词滥调,竭力为侵略者的野蛮罪行开脱,真不知其如何居心?
更有甚者,甚至还有人以“反思”历史为名,认为“圆明园罹劫”,其罪恶不在外而在内,居然提出“苦难来自封闭与落后”新论,这倒确实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发生在21世纪“与时俱进”的“侵略有理”论!可惜,这种“新论”是很难为真正的中国人所接受的。
还是听一听那些有良知的世人的声音吧:
雨果曾经有过一个愿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赃物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一个多世纪后,在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之际,一位来自新西兰的玛丽·伊丽莎白·鲍琳(祖上是英国人),与她的两个儿子一起,把一对瓷瓶郑重其事地归还给圆明园。玛丽说,这对瓷瓶是她的祖先(英法联军一员)在150年前从圆明园带走的,她希望将这对珍贵的瓷瓶送还给中国,替她的祖先向中国人民谢罪,希望得到中国人民的谅解和宽恕。
更为可贵的是,一位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出于对当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暴行感到“哀伤和内疚”,经过多年的搜集资料和写作,于2003年出版了揭露火烧圆明园内幕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以大量事实揭露英法联军1860年抢劫圆明园的罪行。
2009年2月,当佳士得拍卖行要强行拍卖圆明园流失文物铜兽首时,布立赛曾到达现场宣讲真相,甚至写信给法国总统萨科奇,希望法国政府将兽首铜像买下来送还中国。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抛弃“丛林法则”处世观,相信以上这样具有良知的人们定会不断増多。然而,也确实存在着另一种声音。
在“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主题晚会”上,布立赛说:
“圆明园劫难的罪魁祸首是英国人,法国人可以算是随从。但对待历史问题,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态度很不一样。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专门为《1860:圆明园大劫难》的出版写信祝贺,而且法国人对劫掠圆明园的行为感觉很羞愧,但英国人却认为一切都是战争的法则,没有丝毫愧疚之情。”(《圆明园:不能忘却的纪念》,见《文汇报》2010年10月19日)
事实也确实如此,就在10月18日,英国《泰晤士报》网站还在发表这样的报道:“题:中国纪念英国烧毁宫殿,但不提谋杀事件(记者简·麦卡持尼发自北京)”(见《参考消息》2010年10月20日),文章重弹所谓的中国“虐俘”滥调,全文的最后结论就是:“……于是,英国指挥官、公使额尔金决定烧掉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已经整整过去150年了!可是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该烧不该烧?站在不同的立场,仍然只能得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结论。这是毫不奇怪的,但也值得引起人们的警惕!
奉劝相信全世界都能“和谐”的人们,侵略者与被侵略者是永远和谐不了的。切勿太过天真了!
切记:罪恶可以宽恕,历史不应忘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