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各文明对话”的一点思考
关于“各文明对话”的一点思考
【摘 要】:本文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对话的必要性说起,简述了文明中的典型——宗教对话的五种对话观,进一步讨论了文明的对话观,提出了自己的对文明的跨文化评估标准,阐述了自己的文明对话观,并就当下文明对话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了分析。
【关键词】:文明 对话 平等无碍 实践论 问题
全球化在各个方面给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震撼,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球上以前看来要不可及甚至毫不相关的文明走出了自己的院落,相遇、对峙,或者融合。在这种场域下,文明之间的对话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目前,对话已经是个热门的话题,亦是一个前沿领域。本文就这一前沿的世界性话题,谈一点笔者零碎的思考。
一、对话的必要性
与其说对话根源于融合,不如说对话根源于碰撞。在全球化的场域下,各文明相遇到了一起。但文明如同文明的传承者一样,有着各自的性格,有着各自的脾性。比如梁漱溟先生便把文明分为前进的、向后的和调和的三大类。这里我们依梁先生的说法,就将文明归于这三类。
这其中,前进的代表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向后的代表是东方印度教文明,而这居中调和的代表则是中国的儒家文明。对话始于或者准确的说显于基督教神学家对文明碰撞的回应。基督教的特色在于他的拯救性,认为人皆有罪,上帝唯一,人若要想得救,只能通过耶稣基督,这是唯一的一条出路。在他们认为,只有一个终极,那便是上帝。只有一个真实完美的宗教,那便是基督教。这在人类交通,通讯传播手段都很有限的前全球化时代,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个伟大的宗教,只能在自家的院落里教导自己的子民。他的子民世世代代从家庭、教会或者国家那里接过二手的宗教,他们生存的意义只在一生追随上帝和福音。这个伟大的宗教是个拯救性的宗教,因而传教对敬拜上帝和领纳福音来说非常重要。于是,大批怀揣伟大梦想,肩负十字架的传教士在交通极不便利的情况下,行走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要为偏远地方的上帝的子民们传达上帝的福音。而那时没有产生文明之间的碰撞,为什么?原因一是规模较小,不足以给当地原有文明带来冲击。也不易受到当地文明对基督教世界本身的质问。二是所行之地要么没有发达的宗教,要么极其落后,福音的到来理所当然的成为当地的宗教。三是当地文化包容性强,容纳和调和了这种外来的神的声音。
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局面。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使得大量的外来信息涌入基督教世界。这让基督教世界认识到,世界各地其他宗教,其他文明的存在是一个铁的事实。基督教世界没有办法回避这个事实给基督教文明带来的挑战和对上帝的质问。二次大战以后,大量世界各地的移民涌入基督教世界。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手艺,财富,还有信仰。这样,不同信仰的人越是更加频繁的相遇,交往,基督教文明和其他文明的碰撞也就越多。怎样看待这个事实呢?怎样回应这个事实呢?西方的基督教神学家们做了很多的努力。从那时起,碰撞开始在文明的各个领域展开。对话也随之展开。
故而,我说对话来自于碰撞。回应或处理这种碰撞,对话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二、对话的参与资格
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有参与对话的资格。这里,必须明白的是文明必然是文化,而文化不全是文明。简单来说,文化是人类生产的物质的非物质的一切的总和。而文明则是这当中优秀的,好的,符合人性的部分。只有文明有参与对话的资格。而文化中的不好的东西,是应该受到摈弃和掩埋的。
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好的文化呢?什么样的文化才是优秀的复合人性的呢?谁来作仲裁者呢?标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答案是千差万别的,我仅就我的思考,说一点我心目中的标准。
这个标准用四字可以概括。那就是“平等无碍”。也即是说,一个文化,若是符合“平等无碍”,则可称之为文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这是人的自然本性。亦是人类所发自内心崇仰的伟大文明共有的内核。凡伟大的文明,都具有这个内核,不同之处,多只是程度之别。
那么什么是“平等无碍”呢?或者说含义是什么呢?这里展开来谈恐怕太费笔墨,太占篇幅。这里简单说一下。平等者,有两层意思,一是万物一体,二是和合利他。万物一体这个好理解,和合利他是基于万物一体的。因为万物一体,所以万物和合。因为万物一体和合,所以才应利他。因为他即是自己,自己即是他,自他不二。无碍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所需满足,二是不害他利。人类为什么会有种种作为,种种追求啊?人类为什么有终极追问啊?正因为有碍,为了突破或者解决种种物质的,思维的障碍,才会有种种地追求、追问。无碍和平等一样是人的本性。对无碍和平等的追求是先天的。宗教都有许诺,告诉信徒他们的需求会通过他们的宗教得到满足。而这种满足实际上是达到自己的原初状态,原初状态即是终极。但这里必须注意,即无碍的第二层意思——不害他利。现在为什么会有犯罪?为什么会有不道德?就是因为人们在原始声音的呼唤下追求自己所需时使别人受损了,或者说增加了别人的障碍。
这便是对“平等无碍”的最浅近的描述。这里还应补充说明一下,要注意这两点标准的层次性和超越性。所谓层次性,即文明对这两个标准的体现是有多少之分,程度之别的。比如说,有些文明的平等观念是惠及其他低等动物的,甚至是惠及于草木的,比如佛教。但有些文明则只是说人与人生来平等,恩不加于动物。这便是层次性的一个体现。另外还有超越性。即低层次对高层次是无法理解的,这里的层次体现在超越性上只是个说法,即低层次的不能根据程度之别或数量之别揣测高层次的。这是质的飞跃,但同时这不是质的不同。这个超越性亦是因为障碍才有的。人类在突破障碍,回到本原的路途上要把握本原是什么。这种本原是什么的追问和答案的获得最能体现超越性。宗教里伟大的修行者与一般教徒的区别不仅仅只是数量和程度上的。更多的是超越性的区别。而本原或终极与现世的区别,不仅是程度和层次上的,更是本质上的超越(但非本质上的不同)。
上面是一点补充说明。以上文字说明,本原的平等无碍与现世实际上的平等无碍的区别,是交织着程度与层次的不同以及本质的超越的。但这里还有一点,即程度和层次的区别到一定的程度,是会转化为本质的超越的。
以这种观点,有些文化是绝没有对话资格的,也就不能称之为文明。比如各种邪教。为什么?因为他带给人们的不是平等与无碍,哪怕是低一点的。他带给人的多半是倾家荡产,甚至要信徒赔上性命。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体现多少平等无碍的文化才算文明呢?才有资格对话呢?前面说过,平等无碍有层次之分,那么平等无碍到什么层次或水平才有资格进行对话呢?我说,最起码要认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无碍,即在人这个范畴内做到平等无碍。人与人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现世的平等无碍的生活和彼岸的平等无碍的本原。打个比方,希特勒的法西斯文化,则是没有资格的。因为他不认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无碍。在追求的过程中,认可不造成他人的障碍是道德的,并这样教导他的传承者尽力去做,那么,这个文化可称作文明了。当然了,最好再惠及动物,植物,即我们的大自然,那就更上一层楼了。
再总结一下,什么样的文化有资格参加文明对话呢?即最起码相信人与人之间平等无碍的,以追求平等和无碍为目标,并导人在现世实践这一目的的文化。
三、宗教对话观介绍
宗教是文明中最纯粹和典型的形态。所以这里先介绍宗教对话观,导出文明的对话观。
对于宗教对话观北大的张志刚教授已经做了梳理。他认为当前世界上有五种宗教对话观,即排他论、兼并论、多元论、兼容论和实践论。现在对这五种对话观做一简要的介绍,详细请阅张志刚教授《论五种宗教对话观》一文。
排他论认为,诸多宗教中只有一种是绝对真实的。其余要么程度上没有达到,要么纯粹就是没有资格对话的。这是宗教正统的论调,尤其在一神论的宗教里面更是这样。宣称自己的宗教是唯一最极真实的真理。这种论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张志刚老师评价说:“首先,为什么或能否认为神或上帝的启示仅此一种方式,只显现于一种文化背景,甚至只恩赐于某一群人或某个信仰团体呢?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方:广告充斥于现代传媒,精明的广告商总是看准消费者的喜好来炮制信息的。难道神或上帝竟不如广告商吗?假如神或上帝是无所不能的,无所不知的,他肯定会针对不同的人群或文化来选择行之有效的启示方式。这样一来,形式多样的神圣启示便会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内容。”
兼并论一般被看做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公会议后确定的一种新的宗教对话观。他典型的论调是“非基督宗教属于‘匿名的基督教’”。被誉为“20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的拉纳认为,某人不论接触没接触到基督教,只要这个人感受到无限的开放性,让有限的人生趋于“终极的,深奥的圆满境界”,他便被赐予“真正的启示”了。而这些信徒尚需明确意识到,这些启示是上帝恩典所赐予的。但问题是,任何的宗教都可以这样立论,基督教也会被任何其他宗教说成“匿名的X教”。
多元论的典型表达借用了古老的故事——“盲人摸象”。大象象征着终极的真理,而各大宗教所崇奉的,不过是“众盲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无不深受个人观念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多元论更发挥了康德的学说,认为终极真理是实在本身,而各大宗教所崇奉宣扬的只是“经验到的实在”。但这种论点的缺陷在于各大宗教都可能被否定,而陷入不可知论。
兼容论的代表是汉斯·昆,他起草了《全球伦理宣言》,认为诸种真正的宗教都在“朝觐途中”,不应争执,而应观念开放,相互学习,分享真理。兼容论强调各宗教的共性,试图推进多元论。但为了达成“一种最低限度的根本共识”,有回避宗教真理问题之嫌。
实践论以著名神学家保罗·尼特为代表,力图落实兼容论。他认为,所谓真理是用来改造世界的,无论那种宗教都应该面对和回应“苦难的现实”。尼特主张悬置对话之间的难题,多干实事。这是一种现实的实用主义态度。这种对话观是更开放,更激进的,但在对话中避开“宗教之争”而关注“重大问题”,是否会走上另一个世俗化的极端呢?
以上是对五种宗教对话观的介绍。各宗教是各文明的典型。之所以介绍宗教的对话观和对话难题,是为了更好的阐述各文明之间的对话观。
四、文明间的对话
宗教属于文明,但文明不同于宗教。显然的,文明的外延更宽广一些。宗教是各文明的尖端。承担着答复根本问题或终极追问的责任。故而宗教间的对话难题很多。但文明,或者更准确一点,文明中除宗教后剩下的部分,对话起来则没有那么多的难题。
现在,我们将宗教对话观引入文明的对话。
排他论在文明对话中的表现,譬喻来说,在东西文明对话中,有人主张全盘西化,有人主张东方文化崛起。这种非此即彼,两者必须择一的观点,都是文明对话中的排他论。这显然是不对的。在实践中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地域的文明在当地扎根太深,文明因子渗入人民骨髓,用人力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个大的历史事实,只是一种理想主义。日本可谓是近代西化的范例了。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很难说日本真的全盘西化了。
兼并论在文明对话中的表现,譬喻来说,近代中国中体西用的观点就是一种兼并论。兼并论的实质是对话中对于另一文明或其余文明的妥协。兼并论中文明有高低之分,有道技之分。在宗教对话中,兼并论的诘难是“匿名的X教”,在文明对话中,其缺陷亦是明显的,只有中体才能产生中用,只有西体才能产生西用,中体怎么能产生西用呢?或者说中的体与西的用怎么能够认为的捏合到一块呢?
多元论在文明对话中的表现:拿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一句话可以概括“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明多元论对话可以避免单纯的宗教多元论对话带来的诘难,在一神论的宗教,比如基督教,神是唯一的,这造成了对话难题,但在文明对话中谁也无法说文明是唯一的。这样的话,文明的多元对话则是可能的。问题只在于技术层面。即要知道什么是美,如何自美其美,如何美人之美。这其实在前面已经回答了。美即是“平等无碍实体”或“平等无碍境界”或对“平等无碍”的认可和追求。自美其美即在自己的话语范围内追寻平等无碍。美人之美即若是别的文明体现了平等无碍的核心。我们就要认可人家,平等无碍的各文明之间只是层次之别,程度之别,根本的来说只是表象有别,本质是没有区分的。这种分别是平等性之中的差别相,平等性不妨碍差别相,差别相也不会妨碍到性的平等。要这么去理解。这样的话,各文明间也就平等无碍了。这平等无碍应体现在方方面面。
前面讲过,兼容论和实践论只是对多元论的一种推进或实现,严格来说与其他三种对话观是不同的。但是,实践论或兼容论在宗教层面要受到诘难,在文明层面则不大会,因为不存在终极真理的追问这个难题。于是,实践论的对话观在文明的对话中是可行的。
文明对话中实践论的对话观之所以是可行可取的,是因为:一、全球化在给世界带来财富和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甚至灾难。而这些问题或灾难又往往是全球性的。这就要求各文明的传承者站在世界的和人类的立场上去思考,谋求对话,目的是在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础上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二、文明对话中实践论的对话观避免了宗教对话中实践论的对话观所受到的“是否会走上世俗化极端”的诘难,故而是完全可行的。三、实践论关注的是实际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而且更多的是人现世的问题。故而是符合人性的。实践论解决的是人的需要,而不是哲学学理需要。这是由人性根据的。显得更迫切,在实践中也更有可能。
五、实践论的文明对话应该注意的问题
前面的论述简述了各对话观,进而做出抉择,认为在文明对话中,实践论的对话观是可行可取的。这里再说几点实践论的文明对话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确立文明评估的跨文明标准,即确立评判哪些问话属于文明,那些文化不属于文明的标准。亦即前文所述的对话的资格问题。这个实际在前文已经说了。这里再强调一下,这个标准即平等无碍,文明中的宗教追求“平等无碍的真理或实体”。这里且放下宗教不论,只论文明中除了宗教后剩下的部分。即只要哪个文明认可“平等无碍境界”,宣扬和追求“平等无碍境界”,那么这个文明就获得了对话的资格。比如中国古老的以“天人合一”为内核的文明,是完全有资格与其他文明进行对话的。这里顺便再说一下前文已述的一个问题,即文明评估的跨文明标准的程度问题。就是说,文化多少都体现一点平等无碍,那么体现多少平等无碍才有资格进行对话呢?答案是:只要这个文明认可或追求整个人类的平等与无碍,就有资格进行对话。这里强调了人,强调了人的平等无碍。
(二)更多的关注人性。文明的对话与纯粹的宗教对话不同。宗教对话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对于终极的思考和争执,尤其在一神论的宗教之间。宗教对话更多关注的是关于神的问题。而文明对话则不同,文明对话更加关注人,关注人性的需要,关注现世的实现。实际我认为这是不冲突的,我认为宗教也是基于人性的,对上帝的崇拜和对终极的追问只是人本来平等无碍之性被束缚和遮障后挣扎着突破的结果。故而关注人性即是关注终极。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不成熟的一点肤浅的看法。所以我说,文明对话要以人为核心,正是因为如此,就对话的资格而言,全人类的平等与无碍才是必须的。
(三)对话的原则。对话的原则与对话的资格的标准是一样的,都是平等与无碍。前文说过,平等无碍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体现在终极真理之性上,也体现在文明的本质上。现在则体现在文明间对话应遵守的原则上。诸文明是平等的,诸文明之间也应是无碍的。平等,所以自爱,无碍,所以爱人。故平等无碍即是“自美其美,美人之美”。这一点很重要。各文明的传承者要严格遵守这个原则,否则便会出现文明的冲突,更甚则会产生文明帝国主义。那么有一个问题,文明之间难免有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地方,如何处理?答案是:在理解这种差别时应明白这是平等中的差别相,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在外貌或文明实现途径上不妨多元的差别。更进一步来说,还要维护这种平等中的差别。我们要的不是一元的你死我活,我们要的是多元的协调共存。我们追求的是“美美与共”,这样才能“天下大同”。
(四)处理好平等与差别的关系。平等与差别的关系可以说是对话中最难处理的关系了。平等这个好说,无非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论调。即使在纯粹的宗教对话中一时难以平等。也不妨先在宗教外求平等(这亦体现了平等无碍的层次性,平等无碍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求平等很容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平等体现在宗教的世俗化,道德的普适化,体现在各文明之间大力的求同。这固然是好的,但我要强调一下差别的重要性。“君子和而不同”,我们过多的把“和”理解为“同”了。致使文明都全球化、世俗化、口号化。我们在面对全球化的同时,要更好的“自美其美”,即努力发展自己相对于其它文明而言的平等中的差别。这样才能做到“美美与共”。否则,全世界的文明将趋向一种肤浅的颜色,更可能培育出新的文化帝国主义出来。为了适应全球化,各文明很容易丢掉自己与别的文明相比较而言的平等中的差别,为求存而只求同。这对自己文明是极其不利的。也是不利于整个人类文明的。所以,在全球化的时代,在文明相遇对话的时代,更应大声疾呼各文明保持和发扬自己文明较之于其他文明的平等中的差别。
[参考文献]:
[1]张志刚著:《论五种宗教对话观》,《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2期
[2]张志刚著:《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交流qq 617135770 群:46230349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