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真要把折腾进行到底吗?

火烧 2014-07-0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校长一支笔制度在教育管理中的弊端,分析其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影响,指出制度缺乏责任机制与监督,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引发对教育体制的反思与改革需求。

  真要把折腾进行到底吗?

  强国论:学校管理篇

  ——另眼看教育:评荒唐的校长一支笔

  作者:lqszglz1216

  作为一个老师最近对自己置身其中的学校管理制度——校长一支笔制进行了一些思考,越想越觉得的不得劲。百度了一下更是惊人,校长一支笔专指的是高校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至于中小学的管理制度中校长一支笔行之无据但事实上却存在着,真是奇哉怪哉!这个荒唐的校长一支笔呀!

  一、集中体现

  缺少合理的责任机制。公立学校中的校长一支笔,望文生义就是校长负责制,现在高中学校长是集决策与执行于一身。他们既不是由教职工选举产生的也不对他们负责,他是由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教育局直接任命的(经中共县组织部考查)而总理学校事务而不仅仅是执行,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及工会要么没有、要么完全是摆设。对谁负责呢?如何负责呢?只能也只会对产生、任命它的个人或机关负责。我们坚持的是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否定民主只强调集中将导致专制和独裁,否定集中只强调民主是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主义。类比一下更容易说明问题——中国实行的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其特点是议行合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他们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决定国家大事,并由他们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作为人大的执行机关,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先不管它们的实践效果如何,至少从制度设计来说都有明确的决策与执行的划分,包含着对执行的监督,这都是说得过去的。(从性质上看中小学教育分事业与产业两类,前者占绝大比重,后者主要存在于一些发达地区以贵族学校的形式出现。我们主要需要讨论的是作为事业性质的公立教育尤其是高中这一块。)

  它的特点是集权、高效率,用到正路上会发挥好的作用,反之危害也大。衡水中学、青岛二中、莘县实验高中、茬平杜郎口中学(初中)等少数学校的崛起与这种管理制度有关,但更多学校的平庸低效更与此有关。

  二、危害:

  1、素质教育的挂羊头卖狗肉。这是由教育管理的条块分割所造成的。教育部作为国务院的职能部门,整体上领导着我国的教育工作,根据形势的发展提高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符合历史潮流的。山东省教育厅在张志勇副厅的号召与组织下,曾轰轰烈烈地外在地搞过素质教育,在上课时间、内容设置、周六周日上课进行过严格的管理,当时准备先从面上抓起,逐步深入。现在基本偃旗息鼓了。现在又有很大的反弹。既使是当时紧的时候,下面的要求也是两手方案。为什么?原因在于各高中校长要对教育局负责,教育局作为县政府的职能部门是主要用高考成绩作为自己的政绩标准的,二者的共同点寻找短平快的项目进行突破出政绩,没有给大家留给进行素质教育这类软项目的机会。教育厅为什么敢推素质教育?现在的高考基本是以省为单位进行分块的,肉烂在锅里,不会影响它的自身的政绩的,相反搞出声势来本身就是一种政绩。竞争主要在各地市之间、各县之间、各学校之间。这样在素质教育问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难以避免了,从而使效果很有限,现在最明显的变化是教师的工作负担没有减轻多少,福利待遇是明显降低了。

  2、学校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个人的素养与领导风格。从教二十六年来先后经历过本色的性情中的、心眼多的(比较油)、不好说不好笑心里做事的、大将风格的、家长制一言堂的、五十九年临退休型的、机关下派型的等等各种类型的校长,深深感到不同类型的校长对学校发展造成的不同影响,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种影响都是很大的尤其是推行校长一支笔后更是如此。把学校的兴衰寄托于校长一人,而他只对上级负责,教职工缺少对他们的制约机制,是极危险的。教师总体来说是个素质较高的群体,付出多收入少是多数老师的共同遭遇。(高收入高福利是富裕地区少数学校老师的专利与其他老师无关,个别害群之马既不代表老师主流,也不容于老师主流是异数。)老师们并不是没有权力意识,只是在现行体制下,管理的全面性长期性与选择的随意性使老师们轻易不敢以身犯权,绝大多数选择了沉默,好领导将引起大家更自觉的投入工作,遇到差领导虽然不情愿也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原因是领导干不好可以换个地方还是领导,咱一个老师不能窜不会蹦,只能好好干。老师这一行业,是好汉子不干、赖汉子干不了的。老师们是否有积极性,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能否把精力主要用到正事上,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3、不断地认识外地经验。外地、外校经验是学了不少,但没有一个管用的,为什么?为学而学、不能全面把握相关经验。共性个性相结合的原理很容易说明问题,但一到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凡是一讲到怎么治(管理)老师的办法就积极推行,凡是涉及如何调动老师积极性的措施一概不谈,让老师来评价就是不学好。实际上任何一套管理模式必然要由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约束机制等所构成,断章取义地来选用管理的办法,而不注意去配套,必然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活是自己的兵干的,不用外求,把自己的兵用好了,照样可以创造奇迹。当然必然承认自己所处的实际,能做到自己的最好就是了不起。

  4、用会议贯彻会议。学校本来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育干部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干部,教学工作则是极具体的事情,不知从何时起会议成为老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每周三次以上的会议是不少见的(多数会议必须选择在正式下班之后的时间并超时),干部一般都是五次以上。看看会议的内容无聊无味之极,领导讲的兴趣昂然,老师们昏昏欲睡,有的还在惦记着孩子已经放学的没有去接怎么办?如果把领导们的十次以上的会议讲稿汇总一下,会发现问题依然是那些问题,各次会议之间没有递进地解决问题的痕迹,只是为列问题而列问题,没有对任务的分解、解决措施及过程督导检查。老师们没有在会议得到指导、有效帮助,班主任们没空去盯班管理学生或与学生做交流。

  5、学校收入资金的分配中重积累轻消费。大搞建设是多数高中校长的最爱,都是过日子的人呀。直接用于老师身上的呢则相当不易。动辄大谈师德、奉献、将来,他们这些穷人们有资格奉献、奉献得起吗?讲师德也应该包括干部在内,讲将来之前先把现在做好不更实在些吗?这种画饼充饥的安排的动力是什么呢?它是否有利于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呢?它为什么又能行得通呢?对人民负责(具体体现为对教职工负责)原则没有贯彻落实。现在的争先创优是重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形式?只要就花钱就行(要理由借口),为规范化学校的创建与复评,造了多少假甚至要求学生说着多少违心的话?教——育,无语。

  6、片面性的尊重。最近尊重的教育甚嚣尘上搞得热热闹闹,这是个好事,但它能贯彻下去吗?不可能。现在只提学生,从来没有对老师的尊重,非要让自己不尊重的老师去尊重学生,这说明一点:尊重的概念根本没有在领导、体制思考范围内,它能把尊重进行到底吗?看看各单位的一票否决的有关规定,把它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对照一下,抓住一点问题(一定是看人下菜碟)无限上纲上线,老师成为专政的对象而不是自动创造的主体,人民史观还是英雄史观?

  7、介绍一个关于评价规范化学校的标准,如果政府对学校的正常收入(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允许收取一定数量的学费)进行提成的话,将一票否决。领导呀,你把否决的对象给搞错了,如果是一票否决政府从而保证学校资金的足额则是有力度的,现在你否决是学校自身,别人有病让它吃药,其结果是它只能将回答没有克扣、提成。

  三、小结。前几天我转了一篇张晓凤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她作为一个母亲向社会、学校、老师提出交给了大家一个活泼率真的孩子,大家会还她一个怎样的孩子的担心。我只能说作为一个路人,我会遵守交通规则的;作为一个老师我只是学校的一部分而远非主宰有着太多的无奈,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