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保护弱势群体的行路权

火烧 2008-10-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文章探讨北京交通拥堵问题,指出政府应保障行人行路权,批评私车文化对弱势群体的压迫,呼吁公平分配道路资源。

北京的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顽疾。很久以前就能听到市民越来越多的抱怨:堵车误了上班、误了火车、误了约会……2008北京奥运会,让北京市民知道,原来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然而,奥运过后北京的交通又恢复了本来面目,这让老百姓怎么想?

看来这不是技术问题,不是管理问题,而是涉及每一个市民的政治问题。

路是人走出来的,当然要为人服务。目前交通拥堵之所以如此严重,根本原因是有关政府部门长期以来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至于一些产业政策和城市规划缺少“人情味儿”。

每日早九晚五,北京上下班的市民不得不直面这种景象:五彩缤纷、款式各异的汽车把机动车道堵得严严实实。各种非公交车毫不犹豫地挤进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于是,骑车的只好在人行道上驰骋,徒步的行人则无奈地“东多西藏”……

一位当代拉丁美洲政治家曾撰文写道,“数千年来,城市街道一直专属行人,即使偶尔与马匹和马车分享也难改变。直到19世纪末叶的绘画作品,一直为我们展示出满街路人的城市风情。任何年满八岁的孩子走在街上都会安全无虞。但汽车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街道开始变得凶残可怕……”
这位政治家还指出,“公共道路应该是穷人和富人平等相见的地方”。

相对而言,汽车拥有者是社会中的强势群体,而骑车和徒步的行人是弱势群体。在道路设施这类公共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少数汽车多占一点,多数行人就会少占一点。我们经常看到,强势群体凭借其强势地位肆意剥夺弱势群体权益,如今连人们行路的权利也不放过。必须提醒人们,人民政府有责任保障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

多年来,政府和媒体都在倡导一种文化——一种鼓励私家买车的文化,主要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推动民族汽车产业发展。当年美国和日本都是由汽车工业带动经济起飞的,所以号称“车轮上的经济”。但我国能否重复这样的道路,国内学界还存在争议。抛开这种争议不谈,我们至少应该慎重审视一下政府和媒体所倡导的“私车文化”是否能真正增加人民的福利。

现在的北京市民可以分成两类:有车的和没车的。越来越多还没车的只等经济条件达标就准备买车。分析人们买车的动机会发现:不买车就不能工作不能生活的人实在是少数。私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在一些车主看来,拥有私车成了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就与没车的人区别开了;在一些车主看来,他们所向往的西方生活是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西方人普遍有私家车,他就应该有私家车。

于是,有车人群对无车人群造成一种巨大压力。没车的人不得不惦记着有朝一日必须买车,就像必须买房、必须旅游等等。倡导消费、倡导奢侈的文化氛围让无车人群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让绝对的弱势群体深感绝望。

买了车的人也未必就可以安心。养车的费用不是个小数,大大增加了有车家庭的生活成本。有人开玩笑说,“养车比养老婆还难”。也许此话有点夸张,但要知道,除了每天的汽油成本以外,几乎每个车主都要为车位劳神,为年检费心,一旦磕了、碰了、划了,更意味着劳民伤财。有车的日子并不好过。

可见,无论有车没车,老百姓都在“私车文化”中承受着本不该有的生活压力,侵蚀着社会进步本该带来的幸福感。拥有私车其实是财富和地位的粗俗象征,或西方生活方式的肤浅模仿,从未在实质上促进百姓的福利。

这时,也许有人会说,买私车多少可以让上下班和旅行方便一点吧?

理论上看似乎如此,但现在北京私车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交通网络的扩张能力。当马路变成了“动态停车场”,上下班也好,旅行也罢,哪里会有“方便”可言?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完善一套人性化的立体公交网络,就可以彻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同时极大方便人们各种目的的出行。

日本东京就是举世闻名的“公交城市”。据报道,在这座国际性大都市里,人们根本不会为使用或寻找某种交通工具而左右为难,也无需为堵车塞车而心急如焚。“以人为本”的交通管理赢得了所有在这里生活的人的好评。

面积只有2100多平方公里的东京,人口却高达1200万。在这片土地上,除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外,还密布着包括12条地铁线路在内的大约50多条各种电力机车线路。人们上下班极少自己开车,主要靠搭乘地铁、公交车、轻轨车等。

高度发达、便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使这个年产1000万台汽车的岛国并没有出现人车争道的局面,倒是车畅其流、人畅其流。当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在为是先发展车还是先修路而争论不休时,日本人不声不响地把公共交通发展成为科技含量高、综合功能强、覆盖范围广、空间利用好的蜘蛛网般的体系。

公共交通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是一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试想,如果人们一天24小时可以随时随地乘上公交车,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而且成本又比自己买车养车低得多,理性的人们自然会放弃“非买车不可”的想法。到那时,道路不会像现在这样拥挤,停车场、路边的车位不会像今天这样紧张,空气污染会更轻,百姓生活压力更小,社会差别、矛盾更少,人们的笑颜更多。

(北京猫   QQ:2123369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