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反毛言论现形记》第六章 建国成就归属专题

火烧 2011-01-19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本文聚焦反毛言论中关于建国工业基础源自苏联援助的观点,详细驳斥并分析苏联贷款、援建项目及双边贸易等历史事实,强调中国自主建设的成就。

下载链接

http://www.163disk.com/fileview_212517.html

第六章 建国成就归属专题 

 

反毛言论一:建国的工业基础,是苏联施舍援助的,不是毛泽东的新中国的功劳: 

 

驳: 

(一)苏联的援助: 

1、优惠贷款: 

1950年中苏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政府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苏联以设备、机器和各种材料的商品形式向中共提供3亿美元贷款,利息1%,中国以原料、茶、现金、美元等分十年付还贷款及利息。但是,作为贷款的附加条件,苏联要求“将中国不再使用的全部剩余的钨、锑、铅、锡提供给苏联政府”,期限为14年,前4年以易货方式提供,从1955年开始作为偿还贷款的供货①。苏联提出的附加条件是中国力所不及的,据此,周恩来在谈判中提出免除铅、减少锡和锑的供货,苏方最后接受了中国的请求。 

另一笔重要贷款是1954年时贷款1.3亿美元。 

两笔贷款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投资的250亿元人民币相比,按照官方汇率,贷款只占工业总投资的4%。 

当然,苏联贷款不止这两笔,但其中大多数用于军事用途②。 

2、援建重点项目: 

  建国初期,苏联援助中国“156项工程”。中国政府为偿付以上设备和技术援助,将按质按量对苏联供给以下货物:钨精矿16万吨、锡11万吨、钼精矿3.5万吨、锑3万吨、橡胶9万吨以及羊毛、黄麻、大米、猪肉、茶叶等。 

  同样,“156工程”大部分也是军事工业③。赫鲁晓夫只希望中国成为苏联的屏障,所以只支援军事工业,而反对中国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 

3、双边贸易: 

   其中典型的是橡胶问题。关于在中国种植橡胶的技术合作协定规定,苏联向中国贷款7000万卢布,在出产橡胶之前中国每年须从第三国为苏联尽可能购得1.5万-2万吨橡胶,不足部分以钨、钼、锡、铝、锑等原料顶替;出产橡胶后,每年产量的70%提供给苏联,1963年以前按国际市场价格计算,以后则按低于国际市场 8%的价格售与苏联。 

  显然,签订这个橡胶贷款协定使中国成为了苏联的橡胶生产基地, 这是中方所不情愿的,所以后来中国就提出终止这一协定。作为替代, 在1954年至1959年间中方向苏方提供钨砂16万吨、铜11万吨、锑3万吨、橡胶9万吨等战略物资,作为对苏联援建项目补偿的一部分。 

4、派遣援华专家: 

  派遣援华专家也非无偿。根据协定,中国应向苏联专家支付相当于中国专家工资水平的工资,另外再支付出差补偿费用,按每人每月1500-3000卢布计,但实际上中国支付苏联专家的工资是高于国内标准的。 

  另外,苏方还要求把在华苏联军士的工资提高到低级专家水平④。 

(二)中国对外援助: 

  我国对外援助始于1950年。改革开放前的28年(1950-1978年),我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是向受援国提供贷款或无偿援助。这一时期,我国所提供的贷款一般都是无息贷款;对外援助的方式一般为成套项目援助、技术援助、物资援助及现汇援助等⑤。 

(三)人民是建设的主体: 

在徒手起家的建设中,是建设的人群还是外来的机器设备、技术为主体力量呢?机器设备没有,可以造;技术没有,可以学;没有的物质条件,可以创造:这一切均离不开人民的劳动!即使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外来的机器设备、技术等,都是全部拿来就直接靠着它们搞建设吗?在这一过程中,建设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⑥。 

※苏联的援助并非无偿,是用中国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25%换来的⑦。苏联援助确实有助于中国的工业建设,但那是辅助作用,建设的主体始终是劳动人民。夸大苏联援助的作用,什么全靠苏联援助才有中国的工业体系的建成之类的观点,是不妥的;因为苏联的援助而否定劳动人民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更是错误的。 

 

-------------------------------------------------- 

①钨第一个两年每年8000吨,第二个两年每年9000吨,最后10年每年10000吨;锑第一个两年每年6000吨,第二个两年每年7000吨,最后10年每年8000吨;锡第一个两年每年7000吨,第二个两年每年8000吨,最后10年每年10000吨;铅第一个两年每年5000吨,第二个两年每年6000吨,最后10年每年8000吨。 

②1960年7月14--16日在北戴河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周总理在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的长篇报告中,讲到朝鲜战争及后来苏联给中国的贷款数额,总计为56.67亿卢布(其中军事贷款43亿卢布)(指旧卢布--编者注)。 

② 156项里军工直接占了43项,兵器部16项。洛阳拖拉机厂在战争时期就是坦克厂,三个化肥厂全部生产硝酸铵,也就是炸药厂,长春第一汽车厂年产解放牌汽车3万辆也是战争必须的。其他钢铁、煤炭、发电、有色金属都是为这些工业提供原材料、燃料、动力的。156项里包括汽车和拖拉机总共只有24个机械厂,构不成体系,不能自己生产成套设备。 

④即每月应为他们支付1500卢布的补偿费用。甚至对于普通士兵,中方在提供实际生活费以外,也应支付补偿金。王稼祥指出,在苏联顾问中,军士占相当大的部分,而他们在苏联每月收入只有500-600卢布。后来苏方坚持己见,中方便不再争执。 

⑤“从1950年起至1960年6月底,我国同某些兄弟国家和亚非民族主义国家达成协议由我国提供无偿援助和贷款总额为40.28亿元人民币,其中援助兄弟国家35.39亿元(无偿援助25.79亿元,贷款9.60亿元),援助民族主义国家4.89亿元(无偿援助2.38亿元,贷款2.51亿元)。在援助总额中,用于提供成套设备的为9.86亿元,其中对兄弟国家9.62亿元;对民族主义国家2470万元。”  

  这是1960年7月1日,时任外贸部副部长的李强向全国外事会议报告的统计数据。他的发言稿题为“几年来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上面标有“绝密材料会后收回”8个字。46年后,这个发言稿加上了印有档号的封面,向公众亮相。在当时我国的经济总量中,40.28亿元的外援总额占有多大比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这个数字接近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基建投资计划427.4亿元的1/10。 

⑥“一般来说加工大工件就必须有大机床,没有大机床就没法加工大工件。而大机床正是大工件装配起来的。面对着大工件,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但工人们发明了‘蚂蚁啃骨头'......又如大工件加工一般需要大吊车,我国根本没有大吊车,这也是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束手无策的。工人们发明了‘蚂蚁顶泰山'、‘银丝转昆仑'用土办法解决了。其他如大型铸造、大型锻造都离不开工人们的创造。大型锻造就是万吨水压机,当时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就说:‘想造万吨水压机,必须有万吨水压机。'赫鲁晓夫不肯卖给我们,南斯拉夫想卖给我们要我们自己想法运回来装配,而按照常规,我们既不能拆、又不能运、也没法安装。工人出身的总工程师沈鸿说:‘只要能够运回来,我就造得出来。'光水压机的横梁一般就得靠大型水压机锻压,但我们是由电焊工人唐应斌用电渣焊把钢板堆焊起来的。在《父亲的回忆》里我说过,父亲厂里的工人们从几十个资本家小厂的一堆老爷机床出发,办成了上海量具刃具厂,生产有一定精密度的游标卡尺......这堆老爷机床到了贵族老爷式的知识分子手里,不但绝对不会做出任何成就,肯定早就扔进废铁堆了,还要骂一通自己国家落后。......那时上海有一个工厂,也是靠一些老爷机床,工人们生产出了精密轴承,按说生产精密轴承的机床就需要精密轴承。有个冶金厂用普通的炉子炼出了国外只有特殊炉子才能炼的极纯的锌,搪瓷厂的工人造出了外国对我们封锁的氧气瓶。一个弄堂小厂的工人生产出了无缝钢管,后来成了异型钢管厂......”(引自曹为平《反共右派是如何捏造风调雨顺的三年的》) 

⑦1964年2月29日,中共中央在答复苏联共产党1963年11月29日的信件中讲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不是单方的,更不是无偿的,并且主要是通过贸易的形式进行的。对于苏联向我们提供的所有成套设备和物资,包括通过贷款形式提供的设备和物资,连同利息在内,我们都是用物资、黄金和国际货币偿付的。还应当提到,我们从苏联进口的东西,比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贵得多。  

......到1962年底为止,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粮油和其他食品价值21亿新卢布(1个新卢布折合4.45个旧卢布--编者注)......。在同时期内,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矿产品和五金产品价值14亿新卢布......。这些矿产品中,有许多都是发展尖端科学、制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 

 

反毛言论二:旧社会不是一穷二白,已有第一台重型柴油机,第一架飞机,第一家车床制造厂,第一艘万吨轮......等等,所以新中国的什么第一的成就算不得什么: 

 

驳: 

(一)旧社会的诸多“第一”的问题: 

  有些人说旧中国工业有很多“第一”,诸如第一台重型柴油机,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等。看看他们列出的一系列“第一”①: 1929年沈阳迫击炮厂生产的第一辆汽车,是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在他主张、支持下用进口零部件组装而成,"九·一八"事变后初创的东北汽车工业就废止了;再看1920年下水的万吨轮,从设计、钢材、技术......没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组装而不是制造。 

  很多“第一”,技术、原材料、核心部件、重要零部件等都不是中国自己的,处处受制于人,这样的“第一”能拿得出手吗?并且,即使有了这样的“第一”,却未形成大量生产能力,常常在生产出来后就悄无声息,无法对旧中国工业产生什么影响。再看这些“第一”产生的时间,均是在满清政府洋务运动与北洋军阀时期,到民国有幸留存下来的工厂也默默无作为,经过长年的战争,皆是非死即(重)伤。 

(二)旧中国工业情况: 

1、帝国主义资本: 

  1936年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工业资本已占在中国的整个工业资本的71.6%。他们垄断和控制了中国的生铁产量的96.8%,煤产量的65.7%,发电量的77.1%,棉布产量的64%,卷烟产量的58%(1935),在航运事业中,帝国主义占关内外洋航运吨位的83.8%,占国内航运吨位63.1%。铁路方面,中国铁路里程的90.7%为其控制。七七事变前,关内29%的煤炭产量(英资为23%)、关内90%的铁矿、95%的现代化炼铁是在日本资本控制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中出口额的80%为帝国主义所经营,进口业务几乎全部为外商所把持②。  

2、民族工业与官僚资本: 

  民族工业在一开始有些发展,因为帝国主义互斗才得到机会,但随后就在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中倒下。并且,在夹缝里生存的有些发展的民族工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里仍然不起主体作用,普通老百姓更是无法受益。 

  民族资本中有80%以上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商业资本,主要是为地主经济和外国资本服务。金融资本中也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而大部分用于公债、黄金、外汇、地产等投机交易和高利贷贷款。1936年,分散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约占国民经济的90%,而近代工业只占10%左右。1938年失武汉之后,国统区钢产量仅为战前的3%,电力14%,水泥5%,化学1%,棉纱1%,面粉2%。 

  抗战后,民族资本大幅萎缩,而官僚资本则在工业中占主体地位。官僚资本的扩张,使社会经济混乱不堪,百姓生活艰难。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连年入不抵出,出现巨额赤字,1947年度约为27万亿元,1948年达900万亿元。南京政府负债累累,仅1948年即负内债1.75亿多美元,外债8.66亿多美元。 

   

(三)建国前社会情况: 

  反毛者故意曲解“一穷二白”的本意,说是指旧中国什么也没有。那么“一穷二白”究竟源于何处,是什么意思?“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白”是怎样的?民国总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至1949年,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小学入学率仅有20%左右,初中入学率仅有6%。 

  “穷”呢?1949年同1936年相比,工农业生产大幅度倒退:工业下降50 %,工业生产水平还不如印度;农业生产下降20 %多;1937年6月至1949年5月,国统区纸币发行量增加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了8.5万多亿倍;财政赤字达财政总支出的46.4%③。 

另外,蒋介石败逃台湾卷走大量财富,金银外汇储备达2.75亿美元(1977年也就是建国28年以后,我国才有将近十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黄金2775358两(相当于建国来15年的黄金总产量),仅上海一地就运走1500多船机器设备,文物23万多件被抢运到台湾④。 

(四)新中国的“第一”: 

毛泽东时代的诸多“第一”,绝大部分皆是独立自主产生的,不会受制于人,如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多用途直升机直-5、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2万吨压力的自由锻造水压机、原子弹、导弹核武器、氢弹、核潜艇等等⑤。工业产品在研制出来后能很快形成批量生产,造福于全社会,如1951年汽车试制成功后五年,即开始批量生产。而且,很多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武器一类的自不必再说,其它如电子管厂、人工单性生殖技术、红宝石激光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籼型杂交水稻等等。 

  新中国的诸多“第一”,是在毛主席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能造福于全社会,以致造福于后世百代,岂可与旧中国的“第一”同日而语? 

   

  

-------------------------------------------------- 

①中国第一辆汽车:1929年,65马力,载重为1.8吨,沈阳迫击炮厂。  

中国第一艘万吨轮:1920年,排水量14,750吨,时速10.5浬,远洋运输轮,美国订单,此后又生产了另外3艘。  

中国第一架飞机:1912年,广州燕塘广东飞行器公司(第一次升空后坠机,试飞未成功)。    

中国第一台柴油机:1913年,烧球式40马力柴油机,广州协同和机器厂。    

中国第一家车床制造厂:1915年,上海荣昌泰机器厂。    

中国第一家飞机专业制造厂:1918年,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    

中国第一台为万吨轮配套的蒸汽机:1918年,3430和3668马力蒸汽机,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轧花机:1887年,上海张万祥福记铁工厂。    

中国第一台对开平板印刷机:1900年,上海曹兴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缫丝机:1900年,上海永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条轧油联合设备:1905年,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艘大型军舰:1906年,宁绍号,排水量3074吨,3000马力,福州船政局。  

中国第一台抽水机:1907年,15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卷扬机:1907年,60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艘大马力军舰:1872年,海安号,排水量2800吨,1800马力,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轮船:1865年,黄鹄号,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艘近代军舰:1868年,恬吉号,排水量600吨,江南制造局。 

②表1-1在华贸易商的设立情况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其他国家 合计 

1936年贸易商数 501 400 123 293 286 1603 

其中进口商数 262 193 56 108 152 771  

已查明设立年代的进口商 182 105 41 77 117 522  

其中建立在1900年以前 39 2 3 14 9 67  

1901-1910年 14 9 7 5 13 48  

1911-1920年 28 23 5 1 21 78  

1921-1930年 63 43 12 22 49 189  

1931-1936年 38 28 14 35 25 140  

  (贸易商数据日本东亚研究所:《列国对支投资概要》,1943年版,第113-115页;进出口商及年代据该所《诸外国之对支投资》,1943年版,上卷,第二部之材料综合。转引自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资本扩张》,《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第一章,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表1-2外国在华工业企业的设立情况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其他国家 合计  

1936年工业企业数 142 67 18 29 39 295 

已查明设立年代的工业企业: 60 38 11 14 16 139 

其中设立在1895年以前 7 0 0 3 0 10 

1895-1910年 14 2 3 4 5 28 

1911-1920年 14 11 1 0 2 28 

1921-1930年 16 21 3 6 8 54 

1931-1936年 9 4 4 1 1 19 

  (数据来源同前表)  

   

表1-3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资本 

单位:百万美元 

1902年二十世纪初期 1914年一战前 1930年九一八事变前 1936年抗日战争前 

英国 344.1 1664.6 1047.0 1045.9 

美国 79.4 99.1 285.7 340.5 

法国 211.6 282.5 304.8 311.9 

德国 300.7 385.7 174.6 136.4 

日本 53.6 290.9 1411.6 2096.4 

帝俄 450.3 440.2 - - 

其他国家 69.6 92.7 263.9 354.3 

合计 1509.3 2255.7 3487.6 4285 

表1-4中国工矿业资本比重(1936年数据不含东北) 

1894 外国资本60.7 国家资本31.2 民族资本家资本8.1 

1913 外国资本80.3 国家资本9.7 民族资本家资本10 

1920 外国资本70.4 国家资本11.4 民族资本家资本18.2 

1936 外国资本78.4 国家资本5.4 民族资本家资本16.2 

③重工业下降70 % ,轻工业下降30 % 。如钢产量由92万吨减为15万吨,原煤由6188万吨减为3243万吨,棉纱由245万件减为180万件。 

      表2-1 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美国、印度比较 

产品 单位 中国 美国 印度 

名称 产量 % 产量 为中国倍数 产量 为中国倍数 

纱 万吨 32.7 100 171 5.23 62 1.90 

布 亿米 18.9 100 76.8 4.05 34.6 1.83 

火柴 万件 672 100 -- -- -- -- 

原盐 万吨 299 100 1413 4.73 202 0.68 

糖 万吨 20 100 199 9.95 118 5.9 

卷烟 万箱 160 100 770 4.81 44 0.28 

原煤 亿吨 0.32 100 4.36 13.63 0.32 1 

原油 万吨 12 100 24892 2074.33 25 2.08 

发电量 亿度 43 100 3451 80.26 49 1.14 

钢 万吨 15.8 100 7074 447.72 137 8.67 

生铁 万吨 25 100 4982 199.28 164 6.56 

水泥 万吨 66 100 3594 54.45 214 3.24 

平板玻璃 万标准箱 108 100 -- -- -- -- 

硫酸 万吨 4.0 100 1037 259.25 10 2.5  

纯碱 万吨 8.8 100 355 40.34 1.8 0.20 

烧碱 万吨 1.5 100 202 134.67 0.6 0.40 

金属切削机床 万台 0.16 100 11.6 7.25 --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279、242-248页;《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8)》,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年版,第81-145页。 

 

  与印度相比,在所列14种产品中除4种产品外,都比中国产品产量高(一种相等),有的甚至比中国产品产量高7.67倍。这充分说明解放前旧中国工业生产水平之低下,它不仅大大低于美国,就是同印度相比也不如。 

   表2-2 

产品 单位 按人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名称 中国 原苏联 美国 英国 原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度 7.9 219.5 1144.6 514.9 27 141 63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 41 58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50 144 97.6 

钢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6 418 281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资料来源:《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第6页。 

 

以上是与国际的比较,再回到国内,将1949年产量与解放前最高产量比较一下: 

表2-3 

产品 单位 解放前最高产量 1949年产量 

名称 年份 产量 产量 为最高年产量的% 

纱 万吨 1933 44.5 32.773  

布 亿米 1936 27.9 18.9 67.7 

火柴 万件 1937 860 672 78.1 

原盐 万吨 1943 392 299 76.3 

糖 万吨 1936 41 20 48.8 

卷烟 万箱 1947 236 160 67.8 

原煤 亿吨 1942 0.62 0.32 51.6 

原油 万吨 1943 32 12 37.5 

发电量 亿度 1941 60 43 71.7 

钢 万吨 1943 92.3 15.8 17.1 

生铁 万吨 1943 180 25 13.9 

水泥 万吨 1942 229 66 28.8 

平板玻璃 万标准箱 1941 129 108 83.7 

硫酸 万吨 1942 18.0 4.0 22.2 

纯碱 万吨 1940 10.3 8.8 85.4 

烧碱 万吨 1941 1.2 1.5 125.0 

金属切削机床 万台 1941 0.54 0.16 29.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279、242-248页。 

 

表2-4 194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产品 单位 解放前最高产量 1949年产量 

名称 年份 产量 产量 为最高年产量的% 

粮食 万吨 1936 15000 11318 75.5  

棉花 万吨 1936 84.9 44.4 52.4 

花生 万吨 1933 317.1 126.8 40.0 

油菜籽 万吨 1934 190.7 73.4 38.5 

芝麻 万吨 1933 99.1 32.6 32.9 

黄红麻 万吨 1945 10.9 3.7 33.9 

桑蚕茧 万吨 1931 22.1 3.1 14.0 

茶叶 万吨 1932 22.5 4.1 18.2 

甘蔗 万吨 1940 565.2 264.2 46.7 

烤烟 万吨 1948 17.9 4.3 24.0 

大牲畜年底头数 万头 1935 7151 6002 83.9  

猪年底头数 万头 1934 7853 5775 73.5 

水产品 万吨 1936 150 45 3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185、158-164、177、178、181页 

④据1949年3月25日联合社报道,国民政府的金银外汇储备2.75亿美元,在上海保管者不过1/3,约0.73亿美元的储备已运台湾,余均存国外。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两次下令用轮船从上海运走国库黄金2775358两、银元1520万枚、美元1537万元、珠宝以及大量外汇,总价值约5亿美元。(可以说,277万两的黄金数目确实是当时中国国库的绝大部分储备。据后来中国国家档案馆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时,在国库中只接收了6000多两的库存黄金。)珍藏在南京故宫博物院的原北京故宫所藏历代古玩字画精品,包括铜器、瓷器、玉器、字画等1424箱,图片画册1334箱,历史档案204箱,合计文物23万多件全部抢运到台湾。 

表3-1《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外汇储备表: 

年份 外汇储备(亿美元) 

1950 1.570 

1951 0.450 

1952 1.080 

1953 0.900 

1954 0.880 

1955 1.800 

1956 1.170 

1957 1.230 

1958 0.700 

1959 1.050 

1960 0.460 

1961 0.890 

1962 0.810 

1963 1.190 

1964 1.660 

1965 1.050 

1966 2.110 

1968 2.460 

1969 4.830 

1970 0.880 

1971 0.370 

1972 2.360 

1973 -0.81 

1974 0.000 

1975 1.830 

1976 5.810 

1977 9.520 

 

到了1977年也就是建国28年以后,我国才有将近十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表3-2中国历年黄金产量(单位:千克): 

年份 年产量 增减(%)累计产量 

1949 4,073 - 4 073 

1950 6,508 59.78 10,581 

1951 6,821 4.81 17,402 

1952 6,452 -5.41 23,854 

1953 5,440 -15.69 29,294 

1954 4,812 -11.54 34,106 

1955 4,721 -1.89 38,827 

1956 5,511 16.73 44,338 

1957 5,541 0.54 49,879 

1958 6,885 24.26 56,764 

1959 6,590 -4.28 63,354 

1960 6,498 -1.40 69,852 

1961 3,653 -43.78 73,505 

1962 3,653 0.00 77,158 

1963 5,024 37.53 82,182 

1964 5,868 16.80 88,050 

 

到这里既1964年,中国大陆才生产黄金88050千克合2817600两,刚刚超过运到台湾的黄金数量。换句话说就是国民党拿走了中国大陆15年开采的黄金总量。这还是我国基本安定的15年,开发技术和能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才能得到这个产量。由此可以看出蒋带走的黄金2775358两,是何等惊人的数字。 

(以上资料来源《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第五章国家垄断资本第五节官僚资本的崩溃) 

⑤⑴1951年9月,汽车试制成功(天津吉普)。1956年7月15日我国汽车工业建立,长春一汽 “解放牌”汽车开始生产。( 汽车产量从1955年年产100辆发展到1976年的13.52万辆。) 

⑵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推出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影片改编自茅盾的同名小说,由白杨、魏鹤龄主演。影片获得1957年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及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⑶1956年下半年完成玉门油矿的总体设计,采用人工注水和加大油层压力等先进技术,原油产量明显提高。1957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建成。 

⑷1956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电子管厂正式开工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⑸1956年7月19日,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在沈阳飞机制造厂(现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诞生,共生产767架。  

⑹1957年7月,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建国初金切机床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到1957年出口金切机床169台、创汇32万美元;1961-1970年组织实施高精度精密机床战役,到1965年完成高精度精密机床26种,年产量达500台。1966-1976年组织全行业为"二汽"提供369种7664台高精高效机床,国产机床按量计超过90%,按价值计达到80%。) 

⑺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  

⑻1958年6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 

⑼1955年开始投建到1958年武钢建成投产。1958年9月13日的《人民日报》,头条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投产》。 

⑽1958年,我国又自行设计制造“初教六”。 

⑾直-5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1958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59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量生产。  

⑿1959年,我国超音速歼击机试制成功,我国航空工业由修理至制造,由活塞式发动飞机到喷气式机,只用了八年时间。 

⒀1959年10月15日,我国自制的第一种直升飞机"旋风25型"开始成批生产。这种飞机设有现代领航和驾驶设备,不需要机场,只要50米见方的比较平坦场地,可以垂直起飞降落,也可从空中悬停,它的时速、飞行高度和载重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⒁1958年初,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确定试制快速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958年底即完成计算机的制造装配工作。1959年4月即开始计算作业,每秒钟运算1万次。(1972年,上海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每秒钟运算11万次。1973年,我国又生产出第一台每秒运算100万次的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从此我国逐步进入计算机时代。) 

⒂1960年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货轮“东风”号下水。(1974年开始我国船舶工业造船产量已连续数年位居世界第三位。) 

⒃1960年4月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建成。 

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发射成功。 

⒅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⒆1961年中科院在研究蛙科动物的人工单性生殖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了人工单性生殖的子裔是能够传种接代,走在了法、美、德、比、日等国的前面。 

⒇1961年9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研究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激光器,即红宝石激光器。我国激光技术在当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1)1962年6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制成的我国第一台1.2万吨压力的自由锻造水压机在上海重型机器厂试车,并正式投入生产,当时世界上只有美、英、德、捷克能制造这种机械。 

(22)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成功地施行了一次当时在世界上少见的断手再植手术,把一个工人从腕部被完全轧断的右手重新接了起来。 

(23)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4)1965年4月30日,我国自制第一座维尼纶厂建成投产。这是采用国际先进工艺自行设计,所需1300多台设备是由北京、上海、沈阳、广州等地90多家机械工业厂协力制造。这是我国纺织工业原料开源的一次大飞跃,为发展我国新兴合成纤维工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25)1965年7月1日,第一条地铁建成(北京地铁)。 

(26)1965年研究开发成功第一块单片集成电路,建立了几个集成电路重点科研和生产基地。 

(27)1965年9月17日由我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  

(28)1966年10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29)第一架轰-6原型机于1966年10月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9年批量投产。 

(30)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1)1968年1月8日,我国第一艘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建成。该轮总长161.4米,排水量1.88万吨,载货量1.17万余吨,航速每小时17海里。主机8820马力,低速重型增压,柴油机约400吨重,有5万多个零件组成。船上也有电机设备300台,这些设备材料来自全国18个省市300多个工厂。 

(32)1968年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南京长江大桥建成。 

(33)1969年9月23日成功一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 

(34)歼教-6由沈阳飞机厂研制,于1966年开始研制,1970年11月6日首飞。之后又研制歼-12轻型战斗机,是我国第一种完全依靠本国技术力量进行设计和制造的喷气战斗机。它摆脱前苏联系列飞机的设计格局,为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战斗机奠定了良好基础。  

(35)运-5运输机是我国七十年代第一种自行制造的运输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负责。 

(36)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37)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38)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39) 1975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40) 花粉单倍育种世界上十几个国家都进行研究,但没有一个国家用于生产。1970年我国开始进行研究,1975年用这种方法育种成功。说明我国生物技术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反毛言论三: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钱骥、姚桐斌等等与老舍、冰心等等各类人才都是从旧中国走出来的,不能算是新中国的成就: 

 

驳: 

(一)有人用爱国来说明从国外回新中国的人才归国并非是因为新中国的关系。那么,当时还有台湾,那些人才为何不去?拿钱学森来说,在1947年初回国探亲,其间国民政府通过胡适邀请他留下担任北京大学或交通大学校长,但被早已看透国民党政府反动本质的钱学森拒绝。钱学森说:“目前国内局势战乱不止,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能回来为国民党装点门面。” 

  能招来和运用各种人才,特别是能用不是自己亲自培养的人才,是一个政权的能力,实可骄傲。想想在战国时代,秦国能用卫国的商鞅与魏国的张仪,当时卫国与魏国也只有暗自懊悔的份,如果他们非但不懊悔,还得意洋洋的对所有人说秦国用的是自己国家的人才,是自己国家的莫大荣誉,不知今人作何感想? 

   

(二)除了从旧中国走出来的人才,新中国也培养了大批顶尖人才,如现在最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更多的人才,如石明松、李贞生、杨振玉、李振声、陈景润、金怡濂、王选、王永民等①,无不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世界级人才。 

   

   

-------------------------------------------------  

①培育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石明松,一个仅有中专学历的农业技术员,从1971年起研究利用不育株来改良粳型稻种,通过艰苦努力,于1985年10月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鉴定获得通过。 

  1967年,吉林省海龙县(现在的梅河口市)河洼公社农民李贞生(朝鲜族),人工培育杂交水稻成功。1968年与海龙县农科站、海龙县五七中学一起培育杂交水稻种子,还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当时被称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三大革命的伟大实践”。当时作为教学内容编入吉林省的中学教材,还拍了科教电影。 

  杨振玉,我国北方杂交粳稻的奠基者。1957年12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70年代初,首创“籼粳架桥”制恢技术,育成C57、C418等高配合力的粳型恢复系,率先攻克国际上长期未能解决的粳稻杂种优势难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杂交粳稻的国家。 

  李振声,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育成了小偃麦新品种四、五、六号,小偃六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个难题;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其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1953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 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金怡濂,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6~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50年代到60年代末,他作为技术骨干、运控部分技术负责人,相继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多种通用机、专用机的研制。70年代后期,金怡濂与其他科学家一起,主持完成了多机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取得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突破。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8年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任教,参与北大自行开发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工作。1961年,他开始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探索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1964年承担了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的研制。1975年投入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中。1981年,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 

王永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43年12月生于河南省南阳地区南召县贫农家庭。1962年以南阳地区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微波天线和激光技术。1978-1983年,以五年之功研究并发明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五笔字型”(王码),以多学科最新成果之运用、集成和创造,提出“形码设计三原理”,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发明了25键4码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技术,在世界上首破汉字输入电脑每分钟100字大关并获美、英、中三国专利。 

 

 

 

反毛言论四:毛派说1959年后是刘少奇负责,那么就不能把这一时期的成就记到毛泽东的头上,如果说把这一时期的罪过都记到刘少奇头上,则可反过来说功劳是刘少奇的而罪过是毛泽东的: 

 

驳: 

(一) 刘少奇理政时期治国最高理念仍是毛泽东思想; 

(二) 大跃进时期,刘邓大刮“浮夸风”、“共产风”(见第八章第三节),而毛主席是制止“五风”的第一人; 

(三) 1959年刘少奇提出“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包产到户”,“自由租地、自由贷款、自由雇工、自由贸易”,完全是在搞资本主义,致使1961年至1962年农业生产陷入历史低谷①,后来毛主席亲自对“三自一包”展开反击,才使农业状况好转。 

可见,凡是依照毛主席治国方针理政,则成就巨大;刘少奇则数次使国家建设陷入混乱。 

 

-------------------------------------------------- 

①1961年由于推行“三自一包”造成农村地主经济复辟,水利破坏以及大批农民弃农经商,使得大批土地荒芜或者种应付地,造成了1961年农业的失败,我国的经济形势,包括粮食形势确实到了极其危急的时候。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重工业基地辽宁等面临了断粮危机,轻重工业也因为各种原因受到农业的拖累。据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两年补充计划的报告》:“一九六〇年和一九六一年上半年的农业生产,一九六一年以来的工业生产,下降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根据各地的核实数字,一九六〇年全国粮食和大豆产量共为二千八百亿斤,棉花产量为二千一百万担,都低于一九五二年的水平。今年夏收粮食作物的产量为四百六十亿斤,比一九六〇年夏收还减少一百六十六亿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