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从为俩个人的骨灰安葬看两个省的擅长

火烧 2011-04-22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对比山西为华国锋修陵墓与湖南为刘行悌骨灰安葬,分析两地不同做法背后动机,涉及名人效应、旅游开发、地方宣传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关键词。

 从为俩个人的骨灰安葬看两个省的擅长  

                      

2011年的清明节,被媒体炒得热热闹闹的要数为华国锋修建陵墓。正如有人评论的:“在红朝的领袖人物志中,尽管华国锋主政可谓是昙花一现,但他毕竟是直接承继毛泽东大统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尤其是就其主要行状还有人品来说,还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一位”,特别是在今年2月的华国锋诞辰10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的对华国锋的缅怀文章将华国锋的历史功过基本上重新评价,肯定多于了过去的否定。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省交城县为华国锋修建陵墓的消息就被报道出来了。  

然而,为华国锋修建陵墓的报道一开始却是副面的,即:山西交城县为华国锋陵墓投资约一亿元、面积10公顷(相当于14个标准足球场大),因而引得一些人口诛笔伐。经过约半个月的如此报道和评论后,交城县民政局副局长回应称报道失实,其实整个陵墓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200多万元。(《齐鲁晚报》4月18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我们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但交城县委新闻办公室主任吕继峰的话却可以我们佐证。他这样说:“一方面,我们承受了很大的争议和压力,但另一方面,交城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因而看来,或许这是交城县在有意要吸引人的眼珠。(《南方新闻网》4月15日)  

如果此情确实,那么,交城县为华国锋修建陵墓,已经不仅仅是要满足华国锋的生前愿望:入归本土,而且还要借为华国锋修墓提高交城县的知名度。那么,提高知名度又是为了什么?虽然没有明说,但世人都明白:籍华的名人效应,建设景区,发展旅游。此举虽然也可以誉为“一举两得”,但我总感觉到凡是带了铜臭味的东西就不是什么好滋味。更何况借为修华国锋的陵墓炒作华国锋,就显得极不厚道。  

同样也是在2011年的清明节,即2011年4月5日上午10时30分,在湖南省桃源县千梯山公墓,桃源县委、县政府在为一个叫刘行悌的人举行骨灰安葬仪式。  

刘行悌,1932年生于湖南省华容县,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2006年5月病逝于深圳,享年73岁。桃源县为什么要为这么一个人举行如此隆重的骨灰安葬仪式呢?  

原来,刘行悌1969年9月调往桃源县工作。1977年7月担任中共常德地委常委兼中共桃源县委书记。在桃源工作的13年中,他为推动桃源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农村建设上,他带领中共桃源县委、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发动组织全县区、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几十万干部群众,发起一场历时连续8年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会战,绘就了一幅“群山着绿装、水患变资源、荒丘化良田、公路连乡村”的宏伟画卷,使桃源县的农田水利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创造了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县、水利管理标兵县、人工造林先进县等多个享誉全国、影响国外的先进经验,在桃源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刘行悌担任县委书记创造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人工造林,至今还使桃源人民深深受益。  

  桃源县委、县政府为刘行悌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既圆了刘行悌回葬桃源的心愿,也弘扬了共产党人为民谋福祉的崇高精神。当地媒体对刘行悌的安葬和昔日的优秀事迹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报道,加上桃源网民对刘的大加赞扬,无形之中,给现在和今后的桃源领导班子、特别是县委书记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教育课。  

   山西人古称晋商,湖南人一直被誉为只会打仗和搞政治。在对待俩位逝者的安葬上,这两个省的人的行事特点也就泾渭分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