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岩:毛泽东决策发起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斗争
毛泽东决策发起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斗争
甄岩
(一)朝鲜停战以来,中国周边环境的形势。
朝鲜停战以来,特别是日内瓦会议以后,经过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使周边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国内建设有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虽然由于美国的阻挠,朝鲜半岛未能实现全面撤军,但是长期停战已成定局。印度支那半岛,虽然存在着美国干涉的危险但是八年抗法战争胜利结束,十七度线(指1954年日内瓦会议关于在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所规定的临时军事分界线。实际上,临时军事分界线位于北纬17度线稍南。)南北实现全面停火,大大减轻了对中国南部的压力。中国谋求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努力初见成效,与印度、缅甸实现了高层互访。与此同时,中国同西方大国的关系也有了松动。中国正在逐步地重返国际政治舞台。
这是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打破帝国主义封锁遏制政策为目标的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胜利。这无疑是对资改派在毛主席逝世之后,他们恶毒攻击诽谤毛主席“闭关锁国”、不搞“对外开放”的一击响亮耳光!
(二)中国内部的台湾问题,由于美国插手,出现了国际化的危险。
1.当中国在周边环境得到改善,并且正在走向世界的关键时刻,中国内部的台湾问题,由于美国插手,出现了国际化的危险。朝鲜停战后,美国一方面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一方面谋求建立以所谓“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为目标的共同防御体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开始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企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以造成台湾与中国大陆永久分裂的事实。蒋介石则利用美国急于在亚洲建立共同防御体系的机会,在1953年6月7日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美国同台湾等订立双边或多边共同安全条约,以便把台湾的安全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进而希望借助美国军事力量伺机反攻大陆,形成美国插手台湾问题的复杂局面。
2.美蒋加紧勾结。
1953年9月,美国和台湾当局秘密签订“军事协调谅解协定”,并在台北成立“协调参谋部”。协定规定,国民党军的编练、监督、装备由美方负责;如果发生战争,国民党军的调动指挥,必须获得美方的同意。协定中的“军事协调地区”包括金门、澎湖、大陈、马祖及台湾,美国第七舰队、第十三和第二十航空队为参加协定的单位。
这个秘密协定的签订,是美国继1950年6月宣布向台湾海峡派遣第七舰队以后,干涉中国内政,企图长期把台湾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又一严重步骤。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个秘密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又通过多种渠道向美国当局游说,企图再订立一个像1953年10月美韩共同防御条约那样的攻守协定。
(三)美国插手台湾事务、美蒋联手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严重态势,引起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
1. 关于制定解放台湾计划。
自1949年10月首攻金门失利以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一直责成有关部门,重新制定收复金门等沿海岛屿和解放台湾的作战方案,并作了包括组建海军、空军在内的多方面准备。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这个计划不得不暂时拖延下来。
朝鲜停战后,彭德怀责成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在1953年10月制定出关于攻击金门作战的准备工作计划,并报毛泽东审阅。计划提出,要在1955年1月底以前完成解放金门的一切准备工作。
毛泽东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请有关部门负责人认真考虑攻打金门的问题,多方征求意见。
12月19日,毛泽东看了由彭德怀转来的华东军区参谋长张震上报中央军委的来信。信中列举了目前攻打金门的各种不利因素,并提出两条建议:一、在攻打金门之前,可以先攻克上下大陈岛,使兵力可以集中使用;二、将攻打金门的战费节约下来,先修通福建铁路,便于攻取金门、台湾时保证供应,即就经济意义而言,也可使物资得到交流。毛泽东将这封信退给彭德怀,批了一句话:“此意见可注意。”
此时,有关部门已作出供应攻击金门作战费用的概算。陈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概算上报毛泽东时,彭也提出了意见:“概算甚大,无十分把握,宜暂缓准备,待侦察后看情况再决。”
12月22日,毛泽东审阅了这个概算,连同他的批语送给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毅传阅。批语写道:“陈毅同志意见,目前不打金门为有利,否则很被动,且无攻克的充分把握。我同意此项意见。需费近五万亿元(这里指当时流通的旧人民币。新人民币1元,等于旧人民币1万元。),无法支出,至少一九五四年不应动用如此大笔经费。”(毛泽东对总参谋部作战部关于攻击金门作战费用概算报告的批语,手稿,1953年12月22日)
毛泽东权衡利弊,审时度势,采纳了陈毅等人的意见,果断地下令暂缓攻打金门的作战准备。(后来经他同意,贯通福建的鹰厦铁路破土动工,1957年实现全线通车。)
2. 美国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
1953年11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表示重视台湾的战略地位。12月,台湾当局向美国政府正式提出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草案。1954年1月,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域进行军事演习,公开向中国政府炫耀武力,并邀请蒋介石观看这次演习。在通过订立共同防御条约以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是一致的。但美国又担心蒋介石利用这个条约把美国再次拖入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他们希望台湾当局接受劝告,把自己作为“海外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尼克松在艾森豪威尔总统主持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关于台湾之行的汇报,1953年12月23日)美蒋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使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谈判拖延了将近一年。另外,1954年4月至7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也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谈判。但是,在日内瓦会议闭幕前,蒋介石会见即将回国述职的美国大使兰金,表示愿意满足美国的要求,在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前,必须征得美国同意。这个表态,加快了订立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进程。
3.面对美蒋联手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台湾问题有可能被国际化的严重事态,中国政府不能不作出强烈反应。
1954年7月7日,在听取和讨论周恩来关于日内瓦会议情况汇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讲到台湾问题。
他说:“现在美国同我们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台湾问题,这个问题是个长时间的问题。我们要破坏美国跟台湾订条约的可能,还要想一些办法,并且要作宣传。我们要组织一些宣传,要大骂美国搞台湾,蒋介石继续卖国。另外,在外交方面要有一种适当的表示,比如在侨民问题上的接触,目的就是迫使美国跟台湾不要顶条约。我看,美国跟台湾订条约,英国也怕,也反对,法国也可能是反对的,对于它们也没有什么好处,就会成为很长时期的僵局嘛。” (《毛泽东文集》第6卷,P333-334)
七月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定。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将这个决定昭告全世界。社论列举美国企图长期侵占台湾、提出所谓“台湾交联合国托管”的方案、正在同蒋介石谈判签订所谓“共同安全双边协定”等严重事态,表达了全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决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27日,中共中央就解放台湾问题,致电当时正在国外访问的周恩来,指出:“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我们没有及时(约迟了半年时间)地向全国人民提出这个任务,没有及时地根据这个任务在军事方面、外交方面和宣传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和进行有效的工作,这是不妥当的,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提出这个任务,还不进行工作,那我们将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中共中央致周恩来电,1954年7月27日)电报所针对的,正是美国策划的“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使台湾问题国际化的阴谋。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8月11日,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3次会议上的外交报告里,重申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8月22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58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为解放台湾联合宣言》,提出“解放台湾,反对美国干涉”的响亮口号。
当时,国民党台湾当局为争取订立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派海空军在大陆沿海及其空域频繁出动,严重影响了大陆的航运及渔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毛泽东批准,进行保卫领海主权及护航的军事斗争。这场军事斗争,锻炼了部队,初步打击了国民党军的气焰。
4.毛泽东提出“边打边建”的方针。炮击金门。
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以解放台湾作为长期的斗争目标,制定了对台斗争的军事计划和实施步骤。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边打边建”的方针,即在准备解放台湾的战争中,加强空军和海军建设,推动军事工作、外交工作、政治宣传工作和经济工作。炮击金门,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炮击金门,原定在8月10日前后开始,后因发生洪水,交通受阻,兵力调动困难,推迟到九月上旬。9月3日和22日,人民解放军分两次开始连续多日炮击金门,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斗争的序幕。
炮击金门,是一种特殊的斗争方式,在中国还不能通过联合国等渠道申述自己原则立场的情况下,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干涉、一定要解放台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充分地表达出来,并把台湾问题突出地提到国际社会面前。
为了扩大炮击金门的政治效果,10月10日,周恩来致电第九届联合国大会,要求安理会制止美国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行动,责令美国从台湾、澎湖列岛和其他中国岛屿撤走一切武装力量和军事人员。10月15日,苏联也向联大提出谴责美国侵略台湾的提案。这个提案虽然在美国的操纵下被否决,但它使人们联想起1950年12月中国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控诉发言,揭露了谁是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真正制造者。
5.炮击金门,打痛了台湾当局,也使美国人慌了手脚。美国当局紧急应对。
美国当局立即召开一系列会议,讨论美国是否要帮助台湾当局保住沿海岛屿。讨论陷入激烈的争吵中。艾森豪威尔发现,炮击金门已使美国政府处于像在决定朝鲜停战之前那样的尴尬境地。其一,美国必须冒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的危险。(艾森豪威尔《白宫岁月》<上>,P521)如果是这样的话,美国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战略重点究竟在欧洲还是在亚洲,主要敌人是苏联还是中国?(艾森豪威尔《白宫岁月》<上>,P522)其二,美国必须冒失去盟国支持的危险。连杜勒斯都认为:“如果我们定下一个方针,自己参与金门和马祖的防务,我们将发现处在没有盟国支持的情况下和赤色中国作战。”(同上,P522、523)杜勒斯提出了一个摆脱困境的办法,就是把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由联合国出面斡旋,维持沿海岛屿现状,实现台湾海峡停火。不料,这个被杜勒斯称为“可怕的进退两难”的决定,遭到蒋介石的强烈反对,引发了美蒋矛盾。蒋介石看到了这个举动的严重后果:一旦把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就是朝着让联合国安理会来决定谁应占有台湾,以及谁在联合国享有代表权迈出了第一步。(同上,P522、523)在这种情况下,美蒋双方都作了一定妥协。1954年12月2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在华盛顿签订。接着,1955年1月28日,美国授意新西兰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关于讨论中国大陆沿海岛屿地区“停火”问题的提案。
尽管如此,炮击金门,这场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斗争,对美蒋条约还是起到一定制约作用。台湾当局固然得到了美国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承诺,但也为此付出相当的代价:第一,美国对台湾当局的安全承诺,只限于台湾及澎湖列岛,不包括国民党军占据的中国大陆沿海岛屿;第二,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行动,将受到美国的严格控制。12月1日,台湾当局以换文的方式,向美国实际上作出了不得单方面行动进攻大陆的承诺。美国无论从自身的战略利益考虑,还是从避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战争状态来考虑,都只能使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成为一个防御性质的条约,而不是进攻性质的条约。这种战略利益上的矛盾,加深了美蒋矛盾。
6.毛泽东精心指导实施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炮击金门以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首先解放与海运、渔业直接有关的浙江沿海岛屿,同时要尽力避免引起中美直接冲突,酿成国际争端。为此,毛泽东精心指导实施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协同作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解放了位于大陈岛外围的一江山岛。1月30日,人民解放军下达准备进攻大陈岛的命令。美国见大陈岛失守已成定局,向台湾当局施加压力,国民党军只好在2月11日撤离大陈岛。人民解放军连续作战,到2月下旬,收复了浙江沿海的全部岛屿。
2月2日,毛泽东得知美军将掩护国民党军撤离大陈岛,立即给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写了一段批复:“在蒋军撤退时,无论有无美舰均不向港口及靠近港口一带射击,即是说,让敌人安全撤走,不要贪这点小便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P23)
3月14日,他再次指示彭德怀:“马祖及其他任何岛屿敌人撤走时,我均应让其撤走,不要加以任何攻击或阻碍。此点请予考虑酌定,指示华东及福建。”(毛泽东对彭德怀转报的华东军区司令部关于对马祖、金门斗争问题给总参谋部的请示电的批示,手稿,1955年3月14日)
与此同时,在外交方面,周恩来于1955年2月5日会见瑞典驻华大使雨果。维斯特朗,表示坚决反对新西兰提案要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强调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是美国造成的,“中国是不拒绝同美国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这个紧张局势的问题的”。(《周恩来外交文选》,P107)
至此,由毛泽东决策发起的反对美国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阴谋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