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和《1984》:文学著作还是政治宣传?
出生于英属印度的英国作家奥威尔在西方社会早已被人所熟知,近年来也通过《动物庄园》和《1984》这两部作品逐渐为国人所知。不少人如获至宝,对这两部小说大加赞扬。原因不外乎这两部小说的政治思想。
毫无疑问,这是两部反共小说。正因此,《动物庄园》和《1984》从麦卡锡时代就被美国教育局列为高中英语课必读读物。很多其他英语国家也很快效仿。所以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不接触这两部小说你就无法英语课及格,因而也无法高中毕业。在某些层次上,这两部小说就相当于我们国内的政治教育课。
我本人不巧的在加拿大上过高中,所以也有过阅读这两部小说的不幸经历。
因为这两部小说的“深入普及”,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一提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关的题材,八九不离十定会有庸人提到这两部小说,就好像两部虚构小说能驳倒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
它们到底能不能驳倒马克思主义暂且不提,这两部小说的文学价值又是如何呢?在我看来,从纯粹的文学角度上讲这两部小说决无特别之处。其人物(《动物庄园》的拿破仑,雪球等等和《1984》的温斯顿,朱利亚)毫无深度可言,他们没有经历过任何成长和变化,就像硬纸壳剪出来的纸人一样死板、生硬和肤浅。充其量都是些卡通式的定格角色。两部小说都有射影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角色。其情节单调,不外乎描述“革命后”的统治如何黑暗。至于为什么《动物庄园》里的拿破仑和《1984》的“老大哥”成为凶残的统治者,奥威尔没有提及,更没有分析。反正大概凡是无产阶级革命结局都是那样。大概拿破仑和“老大哥”生下来就是邪恶的,就像卡通片的反面角色一样。这样的“文学作品”,作为几百字的寓言还有些可读性,但作为数百页的中篇小说不免显得苍白。
平心而论,奥威尔总体来说是个不错的作家。他另外一部少为人知的作品,《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在我看来称得上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作品里,奥威尔描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革命运动,以及它被背叛的经过。既然《加泰罗尼亚》的文学造就比那两部小说高的多,但为什么又不被注重呢?因为奥威尔写《加泰罗尼亚》的时候是倾向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旧制度的。在《加泰罗尼亚》里他对苏联统治者和西班牙内部马列政党的专制主义进行了批判,但批判的角度始终是从一个左翼革命者的角度。
而《动物庄园》和《1984》这两部稀疏平常、甚至乏味的作品则有些不同。它们不仅仅是针对斯大林个人、甚至不仅仅是针对专制主义。它们反对的是革命本身。在两部小说中,两个不同的革命运动“自然而然的”蜕化成了阶级统治,并且人民的生活水平比革命前还糟糕。老大哥、拿破仑(都是射影斯大林)无缘无故的蜕化成了暴君,革命群众无缘无故的就默许了他们的统治。言外之意就是,所有的革命运动都会变成这样,任何推翻旧制度建立平等社会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想积极改变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糟。
不难看出西方统治阶级为何如此喜爱这个“奥威尔式的辩证论”。也不难看出他们为什么要将《动物庄园》和《1984》当作高中必读读物。
除了高中外,还有什么地方更适合读这两部小说呢?想要扼杀青年们对改变社会、追求自由平等的热衷和希望,在高中最适合不过了。而《动物庄园》和《1984》鼓吹的这种虚无主义恰好就能让这些热血青年“断了念头”,老老实实服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在高中,我们不但要学会吃屎,还要学会喜欢吃屎,把吃屎上升到一种品味。
于是,《动物庄园》和《1984》俨然成为了“名著”,并且与海明威甚至莎士比亚并驾齐驱,成为了高中英语课必读读物。
在这些影响和“熏陶”之下,前面提到过的庸人就无处不在了。只要一提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些不学无术的庸人们就会不懂装懂的说,“你去读一读《1984》吧,对你有益处”,并满怀自信的认为我只要一接触奥威尔就会立刻明白吃屎的益处,然后跟他们一样喜欢上吃屎。
在《1984》里,奥威尔描写了一个靠监视和告密维持的专制主义政权。讽刺的是,奥威尔本人在死之前向英国特务机构告密揭发了100多个人,理由是奥威尔怀疑他们是共产党。这之中有不少社会名流,甚至也包括他的好友。看来他是用实践履行了自己的寓言。
更好笑的是,根据2007年解密的档案来看,英国特务机构MI-5一直怀疑奥威尔自己就是共产党,并且一直监视他到死。也许就像《1984》里的温斯顿和朱丽亚一样,奥威尔揭发朋友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我们无从得知。反正奥威尔死了,而且死的很窝囊。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不读书。真是至理名言。但我觉得,《动物庄园》和《1984》可以读,如果你有足够耐心的话。但应该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它们,要清楚地看透它们作为反动政治宣传的本质,而不能人云亦云的盲目为它们唱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