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施瓦辛格为啥只当了七年州长?为啥七年不领薪水?

火烧 2011-01-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38
施瓦辛格七年州长任期不领薪,因加州财政赤字引发罢免选举。他推动新能源计划,却留下巨额赤字,引发对形象工程与政策效果的讨论。
帖文联播网友发帖说《施瓦辛格7年未领薪水一点都不“伟大”》,当然是说反话,意在借此抨击中国贪官们拿了薪水不但不好好干活,还贪污腐败。

施瓦辛格当了七年加州州长一直不领薪水,无论他是不是很有钱而不用领薪水,这都是值得颂扬的。
不过,有两个问题,可能很多网友都没有注意到:
1)一般而言,美国的州长一届任期是四年,连选连任两届则该是八年,为何施瓦辛格两届只当了七年呢?
2)施瓦辛格本来可以领薪水的,为什么他一直不领呢?

很多人都知道,施瓦辛格是2003年10月7日竞选当上美国加州州长的。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那次州长选举,并非通常的按部就班的“到任”选举,而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正式的“罢免选举”。

当时的民主党州长戴维斯,是1998年当选的,2002年11月虽然连选连任,但却只是以微弱多数取胜的。
到了2003年上半年,政府公布财政情况:上半年财政赤字高达350亿美元,累积财政赤字102亿美元。
消息一出,舆论大哗,由此引发了要求罢免州长的公民联署签名。

当然,加州其实算是经常发生“罢免州长”的罢免选举的。
据统计,自1911年以来,在加州,要求举行罢免州长选举达31次,其中3次是要求罢免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前州长里根。
加州法律规定,要求罢免州长的联署签名超过89.7万,州政府就必须在60天至80天内举行选民投票,决定是否罢免州长,并可同时选出新任州长。
前面那31次罢免选举,都由于没有达到联署签名要求的门槛而最终失败。

这次的形势却完全不同。州务卿谢利7月23日日晚在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宣布:要求罢免加州州长戴维斯的选民有效联署签名已有130多万个,达到举行罢免选举的条件。

然后,州长戴维斯在此后的罢免选举中被施瓦辛格击败。这样,前任州长戴维斯在连任仅仅一年之后,就被罢免下台。
赢得这次史无前例的“罢免选举”的施瓦辛格,他的第一届任期也就只有三年了。

上台之后的施瓦辛格,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巨额财政赤字的问题,这也是他对选民的主要承诺。
在竞选中,他保证:在不消减对穷人的救助项目和增加中新税收的前提下,逐渐消除财政赤字。

既然不能消减穷人的救助项目,又不能增税,要消除财政赤字,基本上就只剩下“节流”这一条路了。
如何“节流”呢?当然是降低政府运作的成本和消减不必要的政府开支。
要做到这一点,“领导垂范”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施瓦辛格为何带头不领工资的主要原因。
前任的榜样摆在面前,若是搞不定财政赤字,自己可能连三年的任期都无法“圆满”,连任就更别想了。

帖文联播网友在贴中说:“施瓦辛格在任7年似乎也没啥政绩啊,既没见他在电视上发表过几回重要讲话,也没见他到处访贫问苦拉着老百姓的手抹眼泪儿;既没见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啥署名理论文章,更没见他搞出啥出奇的形象工程拉动多少鸡的屁……”

本网友认为,这并不是事实。所谓“形象工程”,就是指实际效果远远小于宣传效果的政府行为。
说实话,加州的财政赤字,实在是“信息产业”这个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的产物,并不是人力能够迅速扭转的。
因此,施瓦辛格为了向选民们展示自己确实在努力消减财政赤字,也不得不进行了不少“形象工程”。

例如,2004年下半年,他上任才一年,就举行了一次“特别拍卖会”,把政府部门清点出来的几百件物品拿到网上公开拍卖。
据当时的报道,施瓦辛格在25日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处理过剩的政府财产只是清理政府的一条途径,就像是把房间里的蜘蛛网清除掉使房间更整洁一样。现在,我们大家正在一起清扫政府的蜘蛛网。。。我正在号召所有的加利福尼亚人都加入到这个历史性的机遇中来,帮助我们消除过剩的财物。”
但是,除去组织费用之后,这次拍卖会的净收入仅为3万美元,而且政府部门在拍卖之前也根本不知道究竟能卖出多少钱来。

到了2009年8月31日,施瓦辛格眼看“扭亏”无望,“黔驴技穷”之下,又来了一次“特别拍卖会”。
据相关报道,这次拍卖的物品多达6000余种,是2004年那次的十倍。
而且拍卖的物品几乎什么都卖,甚至包括警车、囚犯制服都在其中,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如能扭转赤字,施瓦辛格可能会连家里用不到的内裤都拿出来卖。
施瓦辛格自己也在网上积极展开“促销”活动,宣称这次旧货出售是履行“减少政府浪费的承诺”。
在拍卖品中,不少都有施瓦辛格亲笔签名以拉抬价格,还有符合各行各业需求的像斧头、尖刀甚至NBA摇头娃娃玩具这样的拍卖品。

上面这两次拍卖会,从实际效果上看,对政府财政赤字的帮助完全可以忽略,属于纯粹表演性质的“形象工程”,是“形象工程”里最差的一种了。

除了“节流”之外,当然还要“开源”。既然不能增加新税收,那就只能从经济增长这方面想办法。
只要经济恢复了,政府的收入就能增加,财政赤字当然也就能缓解了。
为了拉动经济、增加就业,施瓦辛格大力鼓吹“扩大绿色科技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
据相关报道: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推动州政府投资30亿美元,从2007年起实施“百万屋顶太阳能”十年计划。
5月7日施瓦辛格在圣荷西市呼吁:“加州阳光充足,我们要把加州变成太阳能州。每家每户的屋顶都应该装上太阳能电池板,没有安装的空间是浪费。”

施瓦辛格大概是太心切于发展“新能源产业”了,以至于闹了一个大笑话,这就是所谓的“氢能源”。

2004年4月,美国能源部称,它将花费1.9亿美元建立“加氢和汽油”站。
2004年11月,壳牌石油公司和通用公司在首都华盛顿建立了一个加氢站,而这仅仅只是从纽约到首都华盛顿之间一系列加氢站的第一个。
布什总统当然是最早接受能源部的鼓吹的人,他在2006年的《国情咨文》里专门提到了要大力发展“氢能源”。
加州州长施瓦辛格马上紧跟布什总统的步伐,要求加州到2010年建成“氢高速公路网”,沿高速公路至少要建150个加氢站。
不过,布什总统似乎也是最早意识到“氢能源”的错误的:2007年的《国情咨文》里,“氢能源”这个词就不见踪影了。

由于施瓦辛格热心宣传“绿色能源”而自己又不愿意放弃大排量的轿车和高耗油的私人飞机,遭到了不少人的指责。
不过,即使他真的像不领工资那样“以身作则”,放弃私人飞机,真正“绿色”起来,也是不会起作用的。
考虑到单位体积的能源所含的能量,简单的计算就可以知道:只要石油的价格没有稳定地维持在相当的高位,所谓的“氢能源”在价格上就完全没有优势。
除非政府不断对相关企业提供“投资”,否则那些指望靠“氢能源”发财的企业,最后只能破产。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2007年之后的一段时期内,石油的价格会突然飙升然后又突然回落了:某些公司希望趁着石油价格飙升,卖掉手中的“氢公司”!

所谓的“氢高速公路”,与克林顿当年鼓吹的“信息高速公路”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利益集团”为了“拉动需求”而吹起来的“经济泡沫”。
唯一的区别是:鼓吹“信息高速公路”的是电信集团,而鼓吹“氢高速公路”的是能源集团。

这样,施瓦辛格当了七年州长,最后留给加州的,除了那些只能赔钱的“新能源产业”之外,就是250亿美元的财政赤字了。
这个财政赤字,是戴维斯2003年被罢免下台时的财政赤字的两倍多。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指责他,毕竟他已经尽力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